教育孩子“三颗心”
用三“心”来对待孩子

用三“心”来对待孩子说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们普遍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其实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更大。
在许多家庭中,家长往往注重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许多孩子不同程度地出现恐惧、害羞、封闭、逆反、敌对等异常心理,这种异常心理如不好好引导,便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用三种“心”来对待孩子。
一、尊重的心父母亲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对孩子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能理解、尊重、信任孩子。
平时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外,要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
父母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不要总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事都不懂,因此,任何事情都是由父母决定及包办代替。
父母遇事要与孩子多商量、多沟通,真正让孩子感觉他(或她)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从小培养他(她)的责任意识。
学习上也要尊重孩子,不要将自己的爱好、愿望强加给孩子,应尊重孩子的爱好,发挥孩子的特长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尊重和理解,反过来也会尊敬、爱戴父母,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二、平常的心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要有平常的心,应该接受孩子的平凡。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才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并以非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国内外专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很高或很低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中等水平。
这就是说,人的非智力因素很好或很差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一般状况。
这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也是服从常态分布的,很好或很差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平常人。
这就注定了并不是每个人努力了都能获得一样的成功。
所以,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更不要在口头上随意将孩子与优秀的孩子相比,使孩子产生自卑,丧失自信。
三、宽容的心每个孩子都有不足或缺点,每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心,都有闪光点。
但许多家长往往缘于角色的固有和盲目的期望,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缺点,所以平时给予孩子的是随意性的训斥、责罚、打骂。
浅析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三心”

浅析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三心”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三心”,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教育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种心态:关爱之心、责任之心和专注之心。
这三种心态对于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这三种心态的具体内涵和实践方法入手,浅析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三心”。
关爱之心关爱之心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第一种心态。
对儿童充满关爱,是儿童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态度。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被关爱,需要得到成人的爱和呵护。
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心倾听儿童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关注。
只有真正地关心儿童,才能够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实践中,儿童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关爱之心。
可以与儿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成人的友爱和尊重。
可以多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对每个儿童进行个性化的关爱和照顾。
可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责任之心责任之心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第二种心态。
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为每个儿童的成长负起责任。
在儿童教育工作中,责任之心不仅体现在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责任,还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只有将责任放在首位,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儿童教育工作,为儿童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在实践中,儿童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责任之心。
可以对每个儿童的成长负起全方位的责任,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情感需求。
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保持对儿童教育的热情和责任心。
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改善儿童教育环境和儿童福利出一份力。
专注之心专注之心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第三种心态。
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全神贯注,集中精力为儿童的成长服务。
只有专注,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问题,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推动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实践中,儿童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专注之心。
善用“三心”育新人

善用“三心”育新人
在教育方面,领导者或者老师都要善用“三心”来育新人。
这个“三心”包括真心、耐心和恒心。
这三个方面对儿童成长和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善用“三心”育新人。
真心
真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真诚地面对新人,尊重新人,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想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新人互动,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展现我们自己的真心。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展现出我们对教育的热情和关注。
耐心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新人,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耐心。
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需要常常提醒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方法。
对于较大的新人,我们需要更加完善的服务和指导。
我们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来帮助新人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
恒心
恒心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育新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恒心,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快速解决问题。
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需要更多的恒心和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这也是一种成长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来帮助新人进行各种活动和学习。
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投入和努力才能完成。
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三心”来帮助新人。
只有真心、耐心和恒心,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就,实现自己的理想。
浅析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三心”

浅析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三心”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三心”是指关爱之心、耐心和责任心。
这三个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在与孩子们相处和教育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浅析,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三心”。
一、“关爱之心”在儿童教育工作中,关爱之心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孩子们怀有一颗真挚的爱心,尊重他们、包容他们、理解他们。
关爱之心是建立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爱就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
”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内心深处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温暖和关怀。
关爱之心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应该贯穿于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关爱之心应该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制定寓教于乐的教育计划,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关爱之心体现在教育环境上。
教育工作者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可以在自由、平等、开放的氛围中成长。
关爱之心还应该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上。
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二、“耐心”耐心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与孩子们相处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教育工作者需要拥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耐心指导他们解决问题,以及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
只有拥有耐心,才能够真正与孩子们产生深层次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心和支持。
耐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不断培养和磨练的。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耐心。
要善于倾听。
教育工作者需要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要善于包容。
教育工作者需要接纳孩子们的不足和错误,给予他们足够的宽容和鼓励。
要善于等待。
教育工作者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成长,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给予过多的压力和干涉。
妈妈教育孩子需要三颗心

妈妈教育孩子需要三颗心教育孩子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业,当我们为着自己的事业而努力工作的时候,不要忘了,培养孩子也是我们的重要事业。
很多中年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工作上,在事业上,有所成绩,可自己孩子的表现却不尽如意,这样让做家长的他们心里在愧疚,确实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也是人生的一大成功。
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呢?(一)信心。
教育孩子首先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不错的。
有些家长就问,我的孩子成绩在班上排倒数几名,你怎样让我对孩子有信心,怎样让我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确实,我们从成绩去看,你的孩子确实不优秀,但是你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作为父母,你必须相信自己的孩子,否则没有人相信你的孩子是优秀的。
当孩子成绩常常落后的时候,老师看不起他,同学也看不起他,亲朋好友也说风凉话,这样孩子的心里也肯定自卑的,父母相信他,也是在做他坚强的后盾。
成材是多方面,学习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耐心。
耐心最重要,如果教育孩子没有耐心坚持,那也是一句空话。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总觉得孩子教育很有难度,毕竟教育孩子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充满人情味的,而不是面对电脑工作,是无声的境界。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很多家长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挑战性,不过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去思考了,你的耐心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从孩子的一生角度去考虑,你应该需要多耐心一点,这也是值得的,有这样一个思维观点,你也会有耐心的。
(三)细心。
教育孩子也离不开细心。
孩子的生活中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作为父母,不去细心观察,那肯定是不行的。
孩子是在成长中,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在所难免的。
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不良现象,早日解决,否则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些家长说,我孩子有很多毛病,我指出来了,孩子就是改正不了,怎么办呢?孩子有或多或少的“毛病”,这是正常的,世上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错误和缺点的,只是分缺点的大小和深重了,涉及到做人原则性的问题,必须教导孩子努力解决;如果不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渐渐解决也是可以的,因为每个孩子不可能马上把所有毛病解决掉,必须慢慢改正。
用3心来对待孩子

用三“心”来对待孩子说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们普遍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其实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更大。
在许多家庭中,家长往往注重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许多孩子不同程度地出现恐惧、害羞、封闭、逆反、敌对等异常心理,这种异常心理如不好好引导,便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用三种“心”来对待孩子。
一、尊重的心父母亲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对孩子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能理解、尊重、信任孩子。
平时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外,要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
父母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不要总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事都不懂,因此,任何事情都是由父母决定及包办代替。
父母遇事要与孩子多商量、多沟通,真正让孩子感觉他(或她)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从小培养他(她)的责任意识。
学习上也要尊重孩子,不要将自己的爱好、愿望强加给孩子,应尊重孩子的爱好,发挥孩子的特长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尊重和理解,反过来也会尊敬、爱戴父母,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二、平常的心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要有平常的心,应该接受孩子的平凡。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才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并以非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国内外专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很高或很低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中等水平。
这就是说,人的非智力因素很好或很差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一般状况。
这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也是服从常态分布的,很好或很差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平常人。
这就注定了并不是每个人努力了都能获得一样的成功。
所以,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更不要在口头上随意将孩子与优秀的孩子相比,使孩子产生自卑,丧失自信。
三、宽容的心每个孩子都有不足或缺点,每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心,都有闪光点。
但许多家长往往缘于角色的固有和盲目的期望,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缺点,所以平时给予孩子的是随意性的训斥、责罚、打骂。
善用“三心”育新人

善用“三心”育新人
“三心”即是师者之心、父母之心、医者之心。
如何善用“三心”育新人呢?
首先是师者之心。
教育工作者是育人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有责任和尽职的精神,发挥师者之心,尽可能地去引导学生成长。
教育者要有真诚的心态,不断关注和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师长的关爱和支持。
在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使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价值观,培养自信心和勇气。
其次是父母之心。
家长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有父母之心,从心理上支持和教育孩子。
家长们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积极向上和正确的态度。
最后是医者之心。
医生是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角色,他们应该有医者之心,关注和关爱患者。
医生要用心倾听患者的痛苦和需求,秉承着“治人必须先暖人”的理念,激发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就诊环境。
“三心”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希望关注教育、父母和医疗行业的各位工作者,在自己的行业中,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都能牢记自己的初心,将父母之心、师者之心、医者之心具体化落实,为孩子和患者尽心尽责。
幼儿教师三心齐到才能教好孩子

要当好一个幼儿教师必须做到三心,有了三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爱心。
爱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而爱别人的孩子是需要达到一种境界才可以做到的。
这种境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当今幼儿教师面临的是一些宝贝,担当就是一份母亲的职责。
如孩子哭闹的时候,老师会抱抱他们,有时还会亲亲他们。
幼儿教师对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要爱,让班上所有的孩子享受到母爱,使孩子从心里上认识到老师就是我的“妈妈”,在幼儿园里有“妈妈”爱我、疼我,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
二、耐心。
幼儿年龄小,吃饭、说话、做事的速度都很慢,教师要有耐心,对他们进行训练、培养。
如老师要求孩子把书翻到某某页,一部分孩子会做,还有一少部分要老师帮忙、指导,并教给孩子方法。
有时要重复好几次,孩子们才学会。
三、细心。
幼儿一天的吃、喝、拉、撒、学习都在幼儿园。
每一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教师先要从家长那里得到一些信息,同时还要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动态,对每一个孩子都了如指掌,哪怕是一个细节,也要做好详实记载,及时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总之,幼儿教师要时时用自己的爱心去爱孩子,要时时用耐心使孩子潜移默化,要时时用细心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享受幼儿园生活。
愿小朋友天天快快乐乐.
本文源自整理提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孩子的“三颗心
因为有不少的父母为了孩子将来的功成名就,而忽略了孩子当下的成长,可以说是在用孩子的生命来换取一个未知的未来。
然而,他们自身却因为孩子的教育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中,貌似用心良苦,其实心不在焉,并且对孩子的期望,总是恨铁不成钢。
教育从心开始,也只有父母不断地修心,孩子才会从无心变有心、从不安到心安。
首先父母要静心。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时代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的产生揭示了当下人浮躁的内心,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也在劫难逃,特别是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切的心情,过早的拔苗助长,从而制造了太多的早熟果实,因此也酿成了不少的悲剧。
教育是需要慢下来的,孩子是一个生命,岂能随意的进行催熟,即便是水果、蔬菜,被催熟了以后也是中看不中吃,更何况一个人,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人。
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静心,让自己先静下来,静能生慧,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焦虑不安。
其次父母要用心。
如果说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用心,可能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反驳。
细想却不难发现,为了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表面上确实很用心,其实,只不过是花钱买了让自己安心。
这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外界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被孩子所接受的。
有时间看那些冗长的电视剧,有时间和朋友一起聚会聊天,却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
用心不只是给孩子物质上的富足,而是要让孩子也能成为精神上的领袖。
最后父母要有平凡心。
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也就是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父母自身千万不要心比天高,也要求孩子“飞得更
高”。
要承认孩子是一张白纸,而不是生来就是天才,把孩子当孩子去教养,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天才去培养。
父母通过不断的修心,才会让无心的孩子有心,才能让惶恐的孩子安心,才会培育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今天有不少的孩子,只有一个肉体的躯壳,而没有了自己的心。
小一点的孩子,吃饭穿衣父母包办代替;长大一些仍然脱离不了父母的“包围圈”,上学出门的千叮咛、万嘱咐,其实就是一种洗脑行为,让孩子无心它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上了大学,学什么专业,都要代替孩子做主;到了谈婚论嫁之时,仍要严把质量关。
这种用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生命权力的行为,让孩子变成了无心之人。
把生命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心交给孩子,先让孩子做回有心之人,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负责任。
让孩子安心,是让孩子产生内心原动力的基本元素。
可是,有多少孩子生活在不安与惶恐之中,他的不安来自于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来自于家庭关系的紧张。
有的父母从来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大打出手,还有的父母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打孩子出气,因为一个字写不对,一次考试不理想就会对孩子进行惩罚。
这些会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对父母失去信心,对家庭失去信心,从而放弃自己。
让孩子安心,他才会有力量去面对成长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有责任心的孩子一定是优秀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即便是分数再高,也将会是注定平庸。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要为了一个好分数,就忽略了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可是,当下却有很多父母,一心只为孩子考高分,而放弃孩子人格特质的发展,最终,不能成才,也不能成人。
教育从心开始,心的教育就是对孩子精神的教育,是渗透到孩子灵魂的教育,是心与心相互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