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西方心理学史讲解

西方心理学史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范围1、西方:欧美国家2、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思想史和心理学史3、科学心理学诞生前的心理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心理学发展历史二、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阶段1879年冯特实验室的诞生为标志,把心理学历史分成两个阶段: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时期(一)前科学心理学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官能心理学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14世纪)——探讨灵魂的功能;“官能”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14世纪末-19世纪中叶)——主要探讨认识的起源、过程、方法等问题。
1、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
(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来源于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思想,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理论特征,并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两种表现形式,心理学思想以机械决定论为理论模式。
)1)感觉主义:依赖外部刺激的经验,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唯物经验论。
(感觉主义只认同依赖外部刺激的经验,试图让心理学绝对客观从而认识心理本质,反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
)2)联想主义:依赖于主体的认识体验,知识来源于内省体验,唯心经验论(联想主义认同主体自我体验到的经验,并且认为应该用联想解释心理现象形成的机制,把联想作为经验到心理现象之间的链接,实质上是把心理现象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经验的联想,这与后来的行为主义有相似之处。
)(用一条或多条联想律来解释观念的起源,解释记忆现象,或解释简单观念如何形成复杂观念,这样的观点称为联想主义。
亚里士多德)2、唯理论:推崇理性判断,贬低感性经验,强调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理性主义主要在荷兰和德国,与经验主义一样都集成了部分笛卡尔的思想,形成于莱布尼茨,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夫、黑格尔、康德等人。
1)理想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
坚持人的心理是一种活动的、赋予理性的固有观念,把一切心理作用都归结为不同程度的理性。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战略意义

Ⅰ.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战略意义1.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人类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
人们将大自然归于神灵而加以崇拜。
于是,人类历史上便产生了一种学说——“灵魂说”,这是人类最早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心理学专著。
人类从古代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到19世纪中叶,对心理的探索与研究都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下自发的或不自觉地进行的,而且是夹杂在对哲学和对神学的研究中。
因此,这一时期,心理学实际上还是与哲学以及神学处于一种没有分化的统一状态中,而且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他科学家兼任的,而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辨方法。
故此,19世纪以前的历史,一般并不把它视为心理学的真正历史。
心理学的真正历史是从1879年开始的。
这一年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式诞生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
心理科学的独立,除了需要满足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还需复杂的内在条件的满足与促进。
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其中冯特的贡献尤为突出。
赫尔姆霍茨对感觉心理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当时刚刚发展起来的采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的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韦伯在感觉器官生理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韦伯的研究证明,可以对感觉进行测量、可以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费希纳提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有规律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构想,且对此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
费希纳的名著《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但遗憾的是,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在主观意识上,并没有去建立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的愿望或明确意识,致使他们都失去了作为心理学独立学科的开创者的历史地位。
冯特是公认的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
西方哲学_与心理学相关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主要探讨西方哲学范围之内,用哲学的观点和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心理学(一)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1、米利都学派因其代表人物生于米利都而得名。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被看着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心理学家。
他提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认为灵魂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00)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早期理念论思想的先驱。
他既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一位宗教领袖。
他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其基本观点为:(1)认为数及其关系是万物的根源。
(2)提出了灵魂不死和轮回说。
并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智慧、情感三部分。
并认为前两者在脑,情欲在心脏。
(3)关于灵魂的构成。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灵魂是由某种物质构成,如热气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灵魂是空气中的尘埃。
第三种观点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或谐音。
3、爱菲索学派又译爱非斯学派,以爱非斯城而得名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前480),爱菲索学派创始人,也形成哲学的伟大代表。
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其基本观点有:(1)万物由火生成,又复归于火;(2)认为一切皆变;人的智慧和世界的变化的规律是一气相通的。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3)人的身体是土,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最干燥的灵魂最有智慧)。
4、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70—前480)是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此学派因产生于意大利的爱利亚而得名。
巴门尼德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因此他是理性主义的奠基者。
主张存在哲学,提出“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我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
第四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奥古斯丁(354-430)
(二)观点 3、创立了官能心理学。灵魂有记忆、理智和 意志三种官能,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于生命 体。 4、强调意志决定论。意志是心理活动的根本, 其余只是意志表现的结果。
二、阿奎那
(一)简介:托马斯· 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最著名代 表,他的学说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 的体系。 (二)观点:精神的,是独立于身体的实体。灵魂是不 灭的,因为灵魂是上帝创造的实体形式,在人出生 时与身体结合,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灵魂和 肉体的结合形成生命,两者的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 结束。但是,灵魂并不随肉体的消亡和消亡,生命 虽然结束了,但灵魂依然存在,所以灵魂是不朽的。
一、奥古斯丁(354-430)
(一)简介: 奥古斯丁是最为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也是教父学的最主要 代表,其与心理学有关的代表著作有《论自由意志》、《论 灵魂不朽》和《论灵魂两元》等。 (二)观点 1、心身二元论。在心身关系问题上,奥古斯丁强调了灵魂 对身体的主导地位,但是他同时认为灵魂和身体是上帝同时 创造的,各自有其独特的功能。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 质的,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管理、控制着动作和行为。 所以,灵魂和身体是有主从关系的两个实体。从这一观点出 发,他不同意柏拉图贬低身体的倾向。
二、阿奎那
(二)观点:
2、“二重真理”:神学:信仰的真理。来自上帝的 启示 哲学:理性的真理。来自辩证推理。
◆哲学理性要为神学教条的信仰找理由, 为神学服务。 3、哲学为神学服务,理智为信仰让路对心理学 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4-16世纪) 是欧洲封建制度的解释时期,也是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兴起时期 人文主义者要求以人学代替神学、把目光从 天堂转向尘世;同时受当时自然科学中唯物 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方法的影响,要求用经验 的方法研究人的现实心理现象。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PPT课件

6
2019/11/20
7
达·芬奇的心理学思想
发现脊髓的功能
描述视觉器官及其功能
指出制约视觉的重要条件
• 大小知觉取决于距离、光线和环境的密度 • 影响人距离知觉的5个因素:线条透视、细节透
视、空气透视、移动透视和双眼视差
提出研究内部动机的心理学新课题
2019/11/20
8
17 19
经验 主义
~
• 微觉知觉统觉 • 最低级单子较高更高最高 • 无生命动物人上帝
2019/11/20
32
小结
西方心理学从无到有的过程 前科学时期的心理学是意识的经验心理 学的思想体系
• 近代的自我意识 • 英国的感觉经验论 • 德国的意识统觉思想
2019/11/20
33
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Outline
历史背景
经济:封建生产关系完全解体,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政治: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政权 哲学:向自然和理性复归
2019/11/20
14
唯理论者:笛卡尔(1596-1650)
现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解析几何 的发明人和小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现代第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第一个创造一门全新 心理学的学者
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
贝克莱的哲学是荒诞的,可很多人记得它;他 的心理学是合理的,可几乎所有人都将其遗忘
三部代表著作
• 《视觉新论》(1709) • 《人类知识原理》(1710) • 《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 (1713)
2019/11/20
24
存在即被感知
所有的知识都是经验者或者知觉者的作用,或 依赖于经验者 知觉是我们可以确定的唯一存在 经验论 • 知觉的相对性、恒常性 • 月亮错觉 • 立体知觉和空间知觉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第3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课后习题和详解1.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何重要意义?答:(1)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心理学史不仅是联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整合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各种取向、各种理论流派的一种力量。
(2)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学科,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如果没有理论思维,仅凭经验实证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心理系的学生来说,理论思维的训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仅仅懂得方法和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选择研究的课题和分析研究的结果方面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
(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心理学历史知识的分析和领会,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研究的选题,问题的讨论和正确认识各种人物和理论是有帮助的。
2.试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九大范畴的基本含义。
答:(1)人贵论人贵论是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理论。
它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天”。
人贵论有四种学说:①得气说;②智慧说;③道德说;④能劳动、直立、语言说。
(2)形神论形神论即心身论,是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关系问题的思想理论。
(3)心物论心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心物论思想认为“物”决定着“心”,客观事物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但不同思想家的具体提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①“遇物而能貌之”说;②“精合感应”说;③“感而后应”和“感而后知”说;④“物至神应,应与物接”说;⑤“内外之合”说;⑥“在外之资”、“缘外而起”说。
(4)性习论性习论是关于人的生性与习性关系的思想理论,它跟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问题有密切联系。
第二章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的心理学思想

二、感觉经验论 (一)主要观点(唯名论): 1、推崇科学经验,提倡科学研究,反对阿奎那的 唯实论。 2、 反对最高的正统思想,强调感性认识和个别 事物的真实性, 人的理智好像一张白板,根本没 有天赋观念。 3、 反对身心二元论, 坚持身心完整统一性(没 有无灵魂的身体,也没有无身体的灵魂) 4、反对心理的非物质体观,大胆的提出心理的物 质基础。 5、反对理智主义,提倡自己的意志主义。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时代背景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 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 末的文化运动,是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是欧洲新 兴市民阶级通过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在中世纪晚期发源 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 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 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 一、复兴思想 • (一)复兴了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 主义: • 认为神流出理性(太斯),理性流出灵魂, 灵魂流出物质。
• (二)复兴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 意大利哲学家和科学家布鲁诺:推崇赫拉克利特, 试图以辩证法解释自然界及各种现象的关系。 • 达.芬奇:复兴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 鸠鲁的唯物感觉论。 • 意大利自然学家特来肖:利用巴门尼德关于大自 然是冷和热相对的原理解释灵魂的本质及其形成 过程。 • 意大利哲学家康柏内拉极力: 利用恩佩多克了 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解释感觉与外物的同源 性、灵魂与自然的同一性。
第二节、中世纪传欧的阿拉伯心理 学思想
• 时代背景:7到11世纪,阿拉伯民族在伊斯 兰旗帜下建立阿拉伯帝国,包括西亚大部 分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在内。 • 他们在接受印度、波斯和希腊文化的基础 上,兴起了比欧洲人更发达的文化,有两 个文化中心: • 东方中心:巴格达,伊本西拿;西方中心: 西班牙,伊本路西德。
3第三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 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的自我发现” 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从空幻的宗教世界 回到了现实的世界,自然和人成了当时 思想界探讨的中心问题。
一、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
•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人文主义的特征在于 它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提倡个性自由,发展个人才智,高扬 冒险精神。
第三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 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苏堪宇
第三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基督教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一、奥古斯丁 二、阿奎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基督教哲学中的解体——唯 一、罗吉尔·培根
名论中的心理学思想
二、司格托
三、奥康姆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 二、自然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三、奥康姆
• 中世纪经验主义的有力倡导者。 • 认为直观认识是第一位的,抽象认识完全是假设
性的。 • 认为灵魂并没有理智或意志的官能,所谓的官能
只不过是某种心理活动的名称,没有必要使心理活动 具体化为脱离心灵的精神实体。 • 提出人的认识过程发端于由个体事物引起的感觉。 • 认为观念是习得的习惯的产物,概念来自于经验。 • 提出影响至今的“简单性原则”即“奥康姆剃刀”。
• (三)创立了官能心理学
• 提出人的灵魂有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
• (四)强调意志决定论
• 最主要的意识功能是意志,其余只是意志表现的结果。注意是意志 的功能,没有注意就没有知觉。
第二节 基督教哲学中的解体——唯名论中的 心理学思想
• 中世纪后期,涌现出了以感觉经验论为代表的先进心 理学思想,开启了复兴自然哲学思潮的黎明。司格托、奥 康姆等学者弘扬了唯名论思想,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 先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融合起来,而且他们指 出
了这种融合对于人生的含义。这种融合后来被称为经院主
中世纪心理学思想(476--1640)
包孕在宗教神学中,崇尚信仰、上帝,更为 重视意志和情感,突出官能的作用和内省的 价值, 称为官能心理学 早期:以新柏拉图主义为根基的奥古斯丁的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 封建社会,到1640年英国革命宣告封建 社会瓦解为止, 大约经历了1100多年, 这段时期称为中世纪,即中古代的意思。
期间,哲学、科学基本没有进步,心理学 亦然。
黑暗时代
公元400---1000年左右,即中世纪的前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希腊和罗马的典籍遗失
(scholasticism),是教会讲授的基督教哲 学
圣战使西方世界接触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接下来的问 题是:如何对待这些著作?
三个阶段:
(1) 起初,他们欢迎这些著作,
(2)然而,一旦他们意识到它们与教会信条不一致时, 便将其定为异教读物。
(3)最后,他们努力修改这些著作,尤其是修改亚里士 多德的著作,将这些修改过的著作与教会的信条融合起 来。
十字军对穆斯林的八次东征(公元1095—1291) 反映了基督教的势力,他们把教徒组织起来, 以阻止伊斯兰教的势力在欧洲的迅速扩张。
11、12世纪以后,教会成为一种庞大的 力量。教皇凌驾于国王之上,而且罗马帝 国的皇帝也臣服阶下。
哲学发展
1.早期.1000年以前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 2.盛期.1000~1300年 阿奎那的经院哲
学 3.后期1300~1453年 唯名论*罗吉尔,培
根 *邓斯,司各脱 *威廉,奥卡姻
早期
(1)教父哲学: 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开始,它是起义失败后, 下层人民对罗马统治现实的不满、反抗和自我解脱。随着
教 徒中富人、统治者人数的增多以及罗马统治者对其政策的
变 化,基督教很快变成国教 公元2世纪,东方的亚历山大、小亚细亚和西方的罗马、
或被毁;科学、哲学或文学进展甚少甚至 毫无进展;统一的罗马律法崩溃了,取而 代之的是各种地方风俗;而村庄则武装起 来以抵御远近侵略者的袭击。在这一切动 荡不安之际,亦或由于这种动荡不安,基 督教会变得愈来愈强大。
政治
由于教会信条变得不可质疑,它便在黑暗时代 拥有了巨大的权力。
教会要设法解决的问题是内部不一致的问题。 人们要么是基督徒,要么是异教徒,异教徒则 受到严酷的惩罚。教会拥有大量财产;教皇可 以废立国王;而且牧师控制着公民的行为、感 情和思想。
3.首创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思想早在古希腊就已萌发,如亚里 士多德的二元论心理学思想中处有坚持把心理 同生命联结起来的这一主要的机能(或功能) (function)思想外,还有隐德来希(intelechy)即追 求目的、完成、潜能实现的官能(faculties)思想。
但官能心理学明确的阐述者则为奥古斯丁。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天生固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专司相应心
迦 太基等形成了几个基督教神学中心。其中一些人利用希腊
哲 学(主要是柏拉图主义)为基督教制定了一整套的教义体 系,这就是所谓的教父哲学(patristic philosophy),那些
对
教父哲学的特点是:神学替代哲学,灵性 替代理性,内省替代观察,描述替代分析, 信仰替代理智,宗教观替代科学观
教父哲学后期发展为经院哲学
理活动的官能或能力。他把灵魂分为记忆、理 智和意志三种官能。
4.强调意志
强调意志是心理生活的根本,其余只是意志的 表现 如简单的知觉,也含有意志,因为不注意,就知 觉不到,而注意是意志的作用。奥古斯丁重视 意志的作用,与他崇尚宗教信仰有关。
他的原则是,首先信仰,然后理解,理解为了信 仰。因此,他认为不信仰上帝则不能认识上帝, 要为善必先有向善的意志。在他看来,意志决 定动机,不是动机决定意志
在这里,奥古斯丁已预示有无意识的活动存在。
2.提出内省法
他认为,心理是主观自生的内部经验,无法为他人直接 认识,灵魂只有通过内省才能接近,并以自我报告的形 式,陈述出来让人了解,此即内省法(introspective method)。
他说:经过反省就知道人体内有灵魂的存在。比如说, 我怀疑,这个怀疑者是谁?就是灵魂。一个人说,他有 怀疑,就是他了解他在怀疑。有怀疑就表明他记忆这个 怀疑,也就是在思想,所以灵魂知道自己在思想,理解 自己是非物质的。因此,心灵是通过自己认识自己的。 在欧洲历史上人们就把奥古斯丁看作是心理学上第一个 内省主义者。
官能心理学 后期:亚里士多德式的官能心理学
早期:奥古斯丁
354—430 罗马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1.宣传心身二元论
他认为灵魂和身体均是上帝创造的,各自独立存 在的. 其中,身体占有空间的,有动有变的,而灵 魂则是非物质的,不可分的,不占空间的,且是永 存不朽的.
灵魂是人的整个生命和一切行为的主宰者。灵 魂尽管无时不支配着身体,但有时却意识不到 身体过程。
盛 期:托马斯.阿奎那
圣·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 1225—1274)是一位身材高大、善于反 省的人,他的学生把他称作“沉默的公牛” (dumb ox)。
阿奎那作了大量工作以融合亚里士多德的 哲学著作和基督教的传统。这是他的主要 功绩,但这也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观点稍作改动或修饰,可以被认为是 基督教信条的证据——例如,其主动理性不朽的观点、 其自然层级论(自然中的层级设计)、其地球中心论及 其不动的推动者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如此地重视理性,以至于人们很难忽视这一 点。毕竟,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正是理 性指导下经验观察的产物。
一旦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纳入教会信条, 它们就不可质疑。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著 作几乎变得和《圣经》一样神圣。这是不 幸的,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后来被 证明为错误的。
信仰与理性的调和
教会对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和早期对待柏拉图的观点 一样,他们将其观点中与神学最为一致的加以强调;那 些与神学不一致的观点,要么被篡改,要么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