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十大传世名篇

中国古代散文十大传世名篇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
下面是中国古代散文十大传世名篇的介绍:1.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言论的集合,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思想体系。
2.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著作,集合了孟子关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其作品讲述了人与天的关系、人与人关系、君臣之道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3. 《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主要讲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然、生活、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4.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杰作,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文帝刘恒的历史。
其内容详实、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5.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战国晏子的著作,是一部政治思想类散文。
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并以晏子的实际经验为依据,表达了对于政治理念的独到见解。
6. 《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非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政治类散文。
其内容主要关注政治治理,提出了诸多政治原则和制度建设的观点。
7. 《淮南子》:《淮南子》是汉代刘安的著作,是一部涵盖天文、地理、政治、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百科全书。
全书内容丰富,思想精深,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珍贵遗产。
8.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南朝齐的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全书从文学的起源、发展,到创作的方法技巧,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9. 《唐传奇》:《唐传奇》是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类短篇小说,主题多样,形式独特,文笔优美,对于描绘当时社会风貌、人物性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10. 《杂剧》:《杂剧》是明代文学家关汉卿所著的一部剧本集,涵盖了多个时代、多个故事情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散文有哪些代表作

历史散文有哪些代表作书香四溢,那就沐浴其中;书意无穷,那就仔细斟酌;书义当行,那就从己做起。
书中有数不尽的星空,看不完的大海,走不完的漫漫长路…古代人的智慧之作何其繁多,今天藏书馆app要跟大家分享五本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每一本都是大家之作。
一、《史记》《史记》的出现,打破了散文领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叙事文学的局面。
因为先秦历史散文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先秦也没有叙事诗。
有的同学会有疑问:《诗经》中的七月不是叙事诗吗?这个问题可以留给自己去思考。
张的文学史以为不是,南开的文学史以为是。
马版文学史在208页对《史记》之前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散文艺术发展史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概言之,《春秋》和《尚书》时代,“言”与“事”是分离的;《左传》和《国语》时期,“言”和“事”得到国家统一,并且通过历史社会事件被故事化;《战国策》时代则出现了人物进行特写;到《史记》中,将人物自己一生中的行迹集中学生在一起,由人物对于某一企业特定经济时期或事件中的描写可以扩展到对他一生的发展环境变化,并通过为不同历史以及人物写传记的方法方式来写一些历史。
章版文学史有一个问题更为准确精炼的概括:《史记》以前的著作或以工作时间为本位,或以其他地域、事件为本位,到《史记》则以各种人物为本位。
二、《左传》春秋事件,左释经典。
从《鲁》的角度,按时间记录各国的事件,是《左传》编年史的一大特色。
《编年史》与《编年史》的区别在于,编年史是以人为中心的,可以把事件串联起来,呈现一条连贯的线条,有利于读者对历史的纵向把握,有利于人物发展的兴衰。
时间事件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因此很难将它们串联起来,读者需要了解事件前后的关系。
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同时了解各国的国情和历史进程。
相比之下,具体国家实体可以被描述为两者之间的妥协。
对于这个国家众多的春秋时期,我认为年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同时,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交流十分密切,外交尤其复杂,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分裂。
历史散文的名词解释

历史散文的名词解释历史散文是在文学形式中对历史事件、人物、时代进行描写与叙述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不同于纪实性的历史著作,更加注重情感和个人观点的表达,旨在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历史的积淀和沧桑。
下面从历史散文名称、特点、写作手法三个方面分别对历史散文进行解释。
首先,历史散文在名称上可以解释为历史和散文的结合。
历史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记述,它主要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以及其原因、转折和影响;而散文是一种以散发的笔法、自由的形式来表达作者感情、观点和意境的文学创作。
历史散文的名称表明了它是以散文的写作方式来叙述历史,将历史的真实与故事的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让历史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历史散文的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解释。
首先,历史散文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叙事的生动性。
它不仅简单地陈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注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情绪和冲击力。
其次,历史散文具有较强的个人观点和思考。
它不仅叙述历史的事实,还会通过个人的观点、评价和思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解读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此外,历史散文还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情景的刻画,通过场景的交代和人物的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加感触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
最后,历史散文的写作手法可以解释为一种融合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散文的文学性的创作方式。
在历史散文的写作中,作者可以运用象征、联想、抒情和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文学感染力。
同时,历史散文也可以运用描写、叙事和议论等手法来表达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和观点。
此外,历史散文的写作还需要有较强的史料搜集和研究能力,以确保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和准确性。
总之,历史散文的写作手法是多样的,它可以根据作者的风格和创作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以确保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历史的含义和意义。
综上所述,历史散文是一种以散文形式来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学创作体裁。
古代散文名篇

古代散文名篇古代散文,亦称文言散文,是以古代汉语为表达工具的散文形式。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古文、骈文到散文的演变过程,产生了许多经典名篇。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篇古代散文名篇。
第一篇:《韩愈帖》“昔之华而不实者,文也;今之华而不实者,学也。
”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韩帖》中的名句,是他对当时文风浮华空洞的批判。
《韩愈帖》这篇散文以清新简约的语言,直接表达了韩愈对文风虚浮的不满,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学以实用的论点。
这篇散文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启示人们反思学问的本质与价值。
第二篇:《陶渊明集》陶渊明被誉为“农耕之圣”,他的散文代表着魏晋时期田园风光的绝佳描写。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自然山水和农耕生活的细节,表现出作者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质朴自然的风格,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共鸣。
第三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这篇散文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对建筑、景色和历史的描写,展示了作者豁达的人生观和壮志凌云的气概。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雄浑的气势,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美的享受。
第四篇:《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篇传记散文,对陈胜、吴广等领导农民起义的历史事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叙述。
这篇散文以沉稳的笔触,完整地再现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和背后的历史背景,既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又给人以时代的启示。
以上是我为您整理的几篇古代散文名篇,它们以不同的主题、风格和时代背景展示了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希望您对这些名篇有所了解,并通过阅读它们,感受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
高考满分历史人物散文5篇

高考满分历史人物散文5篇高考满分历史人物散文一上一个时代的哲学是绝妙的英雄主义,是个人创造世界的年代,只是凭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创造一个王国。
上一个时代是英雄的时代,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指点江山,或者正如阿基米德说的那样,“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撑起地球”。
历史中那些令人倍感尊崇、畏惧、喜爱或唾弃的杰出人物,激励了我们征服世界的雄心,也常常使我们陷入深刻的“影响的焦虑”之中,他们发出的光线忽明忽暗,照耀我们前行,也会引入歧途。
就像过于夸张的卡莱尔所说的,伟人从不过时,身处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想要的东西,尽管在大多数时刻,这是一种误读。
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拿破仑。
这个来自科西嘉岛的小个子、终身都焦虑于自己的低微出身与死后荣誉的皇帝,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人物。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相信,除了耶稣,拿破仑是人们谈论与写作过的最多的人物。
但除了他的传奇般的经历鼓舞了从19世纪初至今一代代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使他们感到依靠自身同样可以抵达一个无限的巅峰外,他是否还意味着些别的什么东西呢?比如,他和我们最热衷于谈论的“全球化”有何关系?在一个日渐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是否该塑造出一个“21世纪的拿破仑”的形象。
保罗约翰逊,在刚刚出版的拿破仑传记中,将他塑造成一位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他除了权力不相信任何事物。
约翰逊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桩不幸的事故,而非现代历史的开始。
而拿破仑,这个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与一部分亚洲与非洲的天才人物,在约翰逊眼中毫无价值,他惟一的遗产是极权主义,20世纪的暴政是他的延续,希特勒是他的继承者。
对于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与未来而言,他是对人类的一个严厉的警告:个人暴政是多么危险。
但若以与约翰逊相反的眼光看过去,拿破仑却是世上最了不起的改革者与统治者。
在1799至1804年作为第一执政与1804至1814年作为皇帝的统治中,他推行了相当有效的独裁统治。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历史散文的名词解释

历史散文的名词解释历史散文是一种以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体裁。
它不同于历史学术著作或纪实文学,而是以文学的方式展现历史,注重叙事的艺术性和语言的美感。
历史散文常常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展现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此加强读者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
在历史散文中,作者往往会通过写实的手法,贴近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深入展现历史人物的品格和命运,以此勾勒出一个丰满鲜活的历史画卷。
与历史学术著作相比,历史散文更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
作者往往会在节奏把握、用词造句、描写手法等方面下功夫,以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历史散文在吸引读者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递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历史散文的出现与人类对历史的思考密切相关。
人们渴望了解过去,希望通过历史来认知自己、认识世界,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历史散文在满足人们对历史的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
在历史散文中,有一些常见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用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比如,形象描写可以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述,使历史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
明喻和暗喻则可以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思考性,使得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历史散文还常常运用对比、悬念、转折等手法,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增添作品的张力和魅力。
历史散文可以延展到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
无论是古代历史、近代历史还是现代历史,都有无数的事件和人物可以作为历史散文的创作素材。
这些创作素材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加入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最后,历史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具有传承历史文化、启迪思想的作用。
通过读历史散文,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的真相,感受历史人物的苦辣酸甜,领悟历史给予我们的智慧和经验。
同时,历史散文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创作可能性,丰富了文学的多元性。
历史散文的代表作

历史散文的代表作
历史散文是一种记录历史事件的文学体裁,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分析和评价。
历史散文代表作包括:
1.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该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2. "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袁宏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中国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
3.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传奇小说,记录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
4.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传奇小说,讲述了唐僧玄奘及其随从在西天取经的故事。
5.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小说,记录了清朝时期的重要事件。
6. "双峰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苏轼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中国宋朝时期的重要事件。
7. "管子",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管仲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中国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
8. "明史",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程颢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
(1)历史散文,或叙事散文,春秋战国时
期围绕政权和土地所进行的政治斗争,即 记载历史兴废轨迹的散文; (2)诸子散文,或说理散文,记载先秦思 想家及其理论的散文。
绪
言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大概至迟在商代,便己设立了 专司记事的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 事为春秋。史家记事之文绵绵不绝,日益发展。自殷商迄 战国,史家之文从类同甲骨卜辞的钟鼎彝器铭 文发展到 洋洋大观的史传散文,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 辞到较为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记人,其发展经历了一 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1)先秦历史分段: 夏朝(约前2100~1600)→商朝(约前1600~1046)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
(3)先秦历史著作的形成,有一个演变过程: 早期的《尚书》,除假托的部分,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文件的汇编; 《春秋》虽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但仍然保持着史官记录的体式。 战国初形成的《左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史官记录,但已经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形成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是策士的 私人著作。总体说来,这个过程表现为官方色彩逐渐减弱。 (4)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愈是后期的著作,所表现出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愈淡薄。尤其 反映策士思想的《战国策》,由于当时的“士”本身是“四民”之 一 ,虽具有进入统治阶层的可能,但其思想情趣,还是带有浓厚的 民间色彩。 其次,古史“记事”与“记言”的区别,在《尚书》和《春秋》之间 还是截然分明,而以后就渐渐混淆了。 再次,愈是后期和愈是接近民间的著作,其文学性愈是显著,而相应 的,在史学的严格性方面都有所削弱。
(2)中国史官制度 1、史官制度与历史散文的分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 书· 艺文志》)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 于三代,其数渐繁。案《周官》、《礼记》,有太史、小史、内史、 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 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唐· 刘知几《史 通· 外篇· 史官建置》) 2、史官制度与士大夫的道义执著 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备受重视,还和历代史官对历史道义的主动承担有 关。 A、秉笔直书:春秋时,齐庄公被其大臣崔杼所杀,“大史书曰: ‘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 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 传· 襄公二十五年》) B、春秋笔法:“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 滕文公 下》)
二、散文的发展:《尚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 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 《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荀悦《申鉴》: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 于庙。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动。 动为《春秋》,言为《尚书》。君举必记, 臧否成败,无不存焉。
曶鼎在清代已毁于战争, 仅有拓文存世。铭文侧重 于记事: 第一部分写周王策命曶继 承父业为王卜者;第二部 分写曶以一匹马和一束丝 购买五个奴隶,引起纠纷, 曶胜诉之事;第三部分写 匡季带奴仆抢劫曶的禾, 曶向东宫控告匡季而胜诉, 得到了加倍的赔偿的事。
毛公鼎,于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西周晚期宣王时(828~ 782B.C.)的一件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 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毛公鼎侧重于记言。 鼎文追述周初文、武王开国时,君臣相得的清平 盛世。同时指出国家形势并不宁靖,宣布册封毛 公厝[cuò],赋以治理国内外大政,以及周天子家 室内外的重任,并给予毛公厝以宣示王命的专权。 特别申明未经毛公厝同意的王命,毛公厝可预告 臣不予执行;继而告诫、勉励毛公不要怠惰,不 要壅塞民意,不要鱼肉鳏寡,要忠心辅佐王室; 最后为确立毛公的权威,重赏毛公以仪仗、车马、 兵器等器物。毛公对此感恩戴德,铸鼎以纪,还 要子子孙孙永远宝之。
(2)内容:
虞书(5篇):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记 载了尧和舜的事迹,例如禅让制,那时的王位还不是世袭 制,年迈的尧帝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 舜,因为舜对父亲孝敬,对兄长仁爱,比较贤能。 夏书(4篇):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记载了禹 和启建立夏朝,治理水患,统一中国的事迹。 商书(17篇):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 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 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记载了商朝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成汤讨伐夏桀,盘庚迁都 等。 周书(32篇):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牧誓、武成、 洪范、旅獒、金縢、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 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 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君牙、冏命、吕刑、 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记载了武王伐纣、周公东征等重 大事件。
(3)《尚书》的文体:
一、典:“典”字的形态很像两只手捧着书册的形象,记载国家的重要的政 治制度和重大事件。如《尧典》,记载了尧和舜的事迹。尧叫放勋,也称陶 唐氏,或唐尧。舜叫重[chóng]华,属有虞氏,也叫虞舜。 二、谟,通“谋”。朝廷对一些国家大事的议论、决策和制定的一些政令。 《皋陶(gáo yáo)谟》记载了舜同大臣皋陶和禹讨论国事的情况。 三、训,朝廷对臣民的训辞。《伊训》,商朝大臣伊尹对帝太甲的训戒。商 汤死后,太子太丁也死了,立了太丁的弟弟外丙;三年后,外丙死,立了他 的弟弟仲壬;四年后,仲壬死,立了商汤的长孙太甲,因太甲年轻,由大臣 伊尹辅佐,作了《伊训》 四、诰,劝告、告示之意,表达上下之间的交流,如《大诰》。武王死后, 成王继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当时的贵族管叔、蔡叔和武庚联合反叛周 王朝。周公决定出兵平定叛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认为出兵困难很大,而 且占卜的结果又不吉利,于是周公发表了《大诰》,说服反对者同心协力平 定叛乱。 五、誓,宣誓。战斗之前,通过宣誓的仪式来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如《牧 誓》,武王战前在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勉励士兵和诸侯勇往直前。由于纣王 失去民心,导致军队倒戈,周武王灭了商纣王。 六、命,册命之文,档案或履历表。如《文侯之命》,周平王为表彰晋文侯 的功绩,对其册封,作《文侯之命》
3、金文(商周铜器铭文)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 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 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 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 泛记述了社会生活。需要说 明的是,当时“书于竹帛” 的文字已经相当普遍。 金文中篇幅的增长:商 (简)-周(繁)
常见的青铜器有鼎、簋[guǐ]、 爵、尊、壶、盘、匜[yí ]、 鬲[gé]以及各种乐器等。青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 述了社会生活。一般来说,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 律。铭文少数仅五六字,多 了超过四十字。如小臣邑犀 尊的铭文: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 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 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 后) 记载小臣随从商王参加征伐 夷方的战争,受赏而作器, 时在王十五祀。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甲骨文 殷人用火灼烧龟甲兽骨,然后根据其上纹路来判断凶 吉,其中一部分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 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 甲骨卜辞。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 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 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当时 社会生产状况、社会制度很有意义。从“众”、“众人”、 “工”等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殷代为奴隶制社会;“国 (口戈)”、“侯”、“子”等字的出现说明国家的概念 在当时已经出现。 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它们的记事 比较简单,不成系统。极少数叙事比较完整,叙事要素齐 全,可以视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尚书》记言 (1)名称由来:《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商 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原名《书》,汉代后称《尚书》或 《书经》,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部分共58篇。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 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 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 《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 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 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 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 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 其自南来雨 ? 贞卜的时间是癸卯日,今天有 雨吗? 雨从西方来吗? 雨从东方来吗? 雨从北方来吗? 雨从南方来吗?
小臣墙比伐 擒严美 ...人二 十四 (首或)千五百七十 讯百...丙 车二丙 盾百八十 三*五十 矢...佑白麟于大乙 用*伯印...讯于祖乙用美于 祖丁 小臣墙跟随出征,抓到了严 狁的首领美,俘虏了24人, 斩首1570,俘虏了一百... 辆,缴获战车2辆、盾牌 183个、箭囊50个,箭...。 杀死方伯麟祭祀祖先大乙, 杀死方伯印祭祀...,杀死俘 虏祭祀祖先祖乙,杀死严狁 的首领美祭祀祖先祖丁。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
纪二十世纪之交发现的甲骨残片,上面刻 有古代文字。 1930年刘鹗第一次出版专门著录甲骨文的 《铁云藏龟》,1913孙诒让《契文释例》 是我国考释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此后慢 慢成为一门学问。至今为止,共发掘甲骨 约十万片,著作八百多种,王国维、郭沫 若等人在这方面很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