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
唐诗三百首中怀古诗

唐诗三百首中怀古诗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赏析:这句诗是赞扬诸葛亮的功绩和智慧,他以少胜多,抵抗三国中的魏国和吴国,创造了八阵图的奇迹。
2、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李商隐《隋宫》赏析:这句诗是讽刺隋炀帝的荒淫无道,他不听取臣子的忠言,只顾着南巡游乐,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这句诗是感慨昔日的豪门贵族,如王、谢两家,如今已经衰落平凡,连他们家前的燕子也飞到了普通百姓的家里。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赏析:这句诗是揭露了南唐末年的颓废和沉沦,卖唱的歌女不知道国家已经覆灭的悲哀,还在唱着当年李煜写的《玉树后庭花》。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赏析:这句诗是写赤壁之战后的遗迹,那些断裂的戟头沉入沙中,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可以辨认出是前朝的武器。
6、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刘禹锡《蜀先主庙》赏析:这句诗是颂扬刘备的英雄气概,他虽然已经逝去千年,但是他的气魄仍然令人敬畏。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赏析:这句诗是杜甫在描绘秋天景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其中,“风急天高”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气候特点,而“猿啸哀”则将听者的心情引向了深沉的境地。
8、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赏析:这句诗是写夜晚在秦淮河边停泊船只的情景,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笼罩着白色的沙滩,附近有酒家灯火通明。
9、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这句诗是李白在宣城见到杜鹃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蜀国曾闻子规鸟”用子规鸟的典故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宣城还见杜鹃花”则用杜鹃花的形象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中晚唐诗歌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山水自然意识渗入了日常生活,这时期 的诗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自然的意趣,山水描写 的泛化成为一个突出特点。
与元白诗派相关的还有几个名称,即“元和体”或“长庆 体”。李肇《国史补》有:“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 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称元和体。”白居易《重寄 微之》有“诗到元和体制新”之句,句下自注云:“众称 元白为千言律,或号元和格。”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 “……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唱,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 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体诗;而乐天《秦 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知者。”这些材料 显示,时人所称“元和体”,指的是驱遣文字、穷极声韵 的长篇排律,可能还包括杯酒光景间的小碎诗章。
在此基础上,还明确指出了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 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 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 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 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 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
大历十才子与刘长卿
在杜甫去世后的一段时期,诗坛显得较为岑寂。诗史上出现了 “大历诗风”。
袁行霈主编本文学史具体阐述说:“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 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 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 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 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 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 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 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 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遂露出中唐面目。”
唐诗原文及翻译

唐诗原文及翻译唐诗原文及翻译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得唐诗原文及翻译,希望你们喜欢!唐诗原文及翻译11、《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竹里馆》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3、《送别》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中唐诗歌

第四章中唐诗歌诗歌在中唐时期发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切法门都由此开启。
明代诗论家李维桢说,诗“上下数千年统论之,以《三百篇》为源,汉魏六朝唐人为流,至元和而其派互分”(《唐诗纪序》)。
清代诗论家冯班说:“诗至贞元、元和,古今一大变。
”叶燮更进而断言,中唐不只是唐诗之中,而且是“百代之中”。
中唐诗歌的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唐诗由盛唐而中唐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过渡;后期中唐诗人以革新精神开创了“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的中兴局面。
第一节大历诗风大历诗是盛唐向中唐转变的中介。
它既是盛唐的延续,又是中唐的先声。
对社会生活的态度由浪漫变得现实,对诗歌的趣味“移风骨之赏于情致”,对诗体的好尚由古体转向近体,题材选择由表达理想、感兴咏怀转向日常生活、身边琐事。
大历五年(770)杜甫去世,标志着盛唐的逝去。
一批在战乱中成长的诗人步入诗坛。
它们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和顾况、李益等人。
一、大历诗人1、韦应物诗歌内容:a、表现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b、感时伤世之作;c、山水田园诗。
代表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诗的风格:清雅闲淡。
“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2、刘长卿刘诗内容:刘长卿早年有一些边塞诗和感慨迁谪的诗歌,主要成就在山水诗和通过景物寄托迁谪之怀的作品,具有一种冷落萧索情思。
代表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日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诗风格:清婉隽秀,凝炼冲和。
刘长卿诗歌富有情韵,擅长写景抒情,即景即事,感情婉转。
善写五言。
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
3、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列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人。
(1)大历十才子并称的原因:a、他们大多生平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著名。
唐诗中最惊艳的诗词

唐诗中最惊艳的诗词
唐诗中最惊艳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有以下几篇:
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2.《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3.《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这些诗词以其深刻的意境、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让人们记忆深刻,流传至今。
- 1 -。
唐诗三百首大全

唐诗三百首大全1[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唐]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4[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唐]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9[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唐]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唐]益嘉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2[唐]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13[唐]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14[唐]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5[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6[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7[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8[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中唐诗歌

竹枝词(九首选一)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泊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二首选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柳宗元 柳宗元是位性格激切、甚至有些偏狭的 执着型诗人。他思想深刻,有着极敏锐的 哲学洞察力,但却无法从政治悲剧中超拔 出来。他的诗具有沉郁劲峭、淡泊简古的 特点。
一.刘禹锡 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他 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 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 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⑴,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⑵。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边⑴。 一身去国六千里⑵,万死投荒十二年⑶。 桂岭瘴来云似墨⑷,洞庭春尽水如天⑸。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⑹。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 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第三节 中唐诗歌
中唐时期指的是代宗大历年间至德宗贞元年 间一段时期(764—805)。这一时期的大量作品 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 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宁 静淡远的情致,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从而形成 中唐诗歌创作的主要特征。 刘禹锡、柳宗元是中唐诗坛两位重要诗人。 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 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 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了他们诗歌 创作的主要内容。
中唐文学

(1)孟郊
性格狷介孤傲、不谐流俗,虽有很强的功名心,却因不变 通而处处碰壁,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50岁任溧阳尉。一 生沉落下僚,郁郁寡欢,饥饿、穷苦、疾病、羁旅、失子、 衰老,接踵而来,使他受尽了苦难生活的磨难。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题魏万成江亭》)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秋杪江亭有作》) 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陪王明府泛舟》)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
清人叶燮说:“近或有以钱、刘为标榜者,举世从风,以 刘长卿为正派。究其实不过以钱、刘浅利轻圆,易于模 仿。”(《原诗》)
王士禛:“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
3、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 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 候审。
孟郊诗的风格是奇崛、冷峻、苦涩。
在体式上弃近体而致力于古风 意象避免程式化而追求个人色彩 语言力求生新
《赠崔纯亮》: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 谁谓天地宽。 《长安羁旅行》: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长安旅情》: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 《上达奚舍人》: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答友人赠炭》(卷九):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闻夜啼赠刘正元》:愁人独有夜烛见,一纸乡书泪滴穿。 《夜感自遣》: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设计人段静审核人张利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应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崇尚奇绝,从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学习目标: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精妙的语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人物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二.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三.探意旨:1、请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大意。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2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明确:(1)、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
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人物简介:柳宗元,字子厚,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二.写作背景: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三.探意旨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此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四. 赏艺术:1.“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此联写景有层次。
请同学们说说看,从哪两个层次来写的?2.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提示一: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提示二: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五、归纳小结“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纷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哲理故事医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
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一、人物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
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二、写作背景: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戒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
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
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则用。
”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
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看了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
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三.探意旨: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四.赏艺术1、首联哪两个字用的好?2、试分析本诗“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五.鉴赏诗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东长江南岸)旧时的战垒之上,面对滚滚长江,并没有直接描写当地风光,而是引西今四川成都)接东(今江苏南京),贯今通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一开篇就以苍凉辽远的意境将读者深深吸引。
让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气”,在晋国大将王浚沿江东下的浩浩大军面前,却黯然失色,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历尽艰辛所创基业一朝化为乌有,东吴政权的垮败转眼间成了历史。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吴军望风而逃,石头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挂起。
“沉”和“出”二字分别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用的传神精道。
东吴败亡虽是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几回伤往事”的照应,便有了普遍意义:不论是什么样的人掌权,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这是不可抗拒的铁的法则。
“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山形依旧枕寒流”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故垒萧萧芦荻秋”与“山形依旧枕寒流”相叠,让人们仿佛听到看到了诗人面对浩浩江天发出的浩浩慨叹:人世真的就不能长治久安,走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吗?一个“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头脑和关注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纵论千古的豪放中回荡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气。
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本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道,一生杰作,压倒元(稹)白(居易)。
“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尽收笔底。
天上谣李贺一.人物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西)人。
唐皇室远支。
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二十七岁就逝世了。
二.探意旨1、这是一首游仙诗。
李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
这寄托是什么呢?赏艺术:简要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手法。
2、整体感知(1)、诗作主要内容这十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2)、作者思路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
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说说诗仍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
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三、比较韩柳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提示:结合创作背景谈。
柳一贬再贬,愁思弥漫,凄苦无比,对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控诉;韩满腔忠诚,几遭杀身之祸,内心充满不平之气,然语虽凄切,却不哀飒,有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
哲理故事长成一颗珍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养蚌人,他想养一颗世上最大最美得珍珠。
他去海边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且一颗一颗地问那些沙粒愿不愿意变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颗一颗都摇头说不愿意。
养蚌人从清晨问到黄昏,他都快要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