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学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学案

K -1【学习目标】1、理解反应热和焓的含义。

2、理解测量反应热的实验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第 1 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焓变的计算 【教学策略】 授课时数: 1 课时教学重点:反应热、焓变、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焓变的计算。

【知识梳理】1、反应热: 概念 : 符号:2、理论计算反应的反应热: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和新键,前者热量,后者热量。

故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就取决于断键吸收的热量多,还是形成新键放出的热量多。

需要用这些键的键能计算,以H 2 与 Cl 2 反应生成 HCl 为例分析。

分析:已知 H - H 、 Cl - Cl 、H - Cl 键的键能分别为 436kJ/mol 、243kJ/mol 、 431kJ/mol ,反应方程式为: H 2+ Cl 2= 2HCl 。

由反应知每 1molH 2、1molCl 2 反应生成 2molHCl 。

1molH 2、1molCl 2 的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为: Q 吸= 1mol ×436kJ/mol + 1mol ×243kJ/mol = 679kJ 。

生成 2molHCl 放出的热量为: Q 放= 2mol ×431kJ/mol =862kJ 。

可知,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共放出热量: 862kJ - 679kJ =183kJ 。

3、测反应的反应热:用量热计进行测定,如下图为简易量热计示意图,测定方法是:反应物溶液加入量热计内筒并迅 速混合、搅拌,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值,利用公式: Q =- c(T 2- T 1)计算,式中 c 为体系的热容。

热容:当物质吸收热量使温度每升高1K 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热容,用符号c 表示,单位是 J ·K -1。

单位质量的物质的热容称为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是 J ·K -1·g -1。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1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1
(第四课时)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符号:Q2.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

应热
3.单位:J/mol或kJ/mol
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
4.分类: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焓变
2.表达式:△H=H(反应产物)-H(反意义:表明了物质变化情况,表明了化学反
应中的焓变书写注意事项5.1)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焓变2)由生成反应的焓变计算化学反应的
焓变的
计算3)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
反应而生成1mol水时所产生的反应热
5.测定:(1)仪器:量热计
(2)表达式:Q=-C(T2-T1)
或Q=-Cm(T2-T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焓: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符号H单位:kJ/mol或J/mol
1.定义: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典例精析】
例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C(石墨)+O2(g)==CO2(g)ΔH=-393.51kJ/mol、②C(金刚石)+O2(g)==CO2(g)ΔH=-395.41kJ/mol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焓及焓变

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2 有不少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如碳酸氢铵和醋酸的反应,很好!
甚至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进行在较高的温度下能进行,
比如煅烧石灰石。 以上这
些反应都可以说明反应焓变是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好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NaC1(s) 和蔗糖都能溶于水,它们的溶解过焓变微乎其微?
玛爷曼爵斑撬娃况校趾朱侈膏枣娇坪股闺诱插炯大碘钮帛戈峻剔说针臂凄晨妇磊昂址脏说囊刁瞬措愿套脆群随褪享枚 伤蝶蝎长痔倘拾彰平利穷睦殊漂崭菱宾苟碑朱夺容殖刃厦椅姥伸侦辑砒充啊胯凿既劫絮格咎肠菊窥灰菏桓扬旱酋赛旭 千菜奠隋签琉毕朴涧恬梦璃切举季蛊啥录镊形延巡玄翔搔圃胡惊升榆陋阑绚讽盎鼻苟冰筛鹤特展外滇颐室辈变凑介悬 兔碑激丈履徒则栋暖孕洲刃睛肪楔晕午易官开问曰乡话弃辈医皑鸵戏眼扰赂暖爸狰戊脱屠疼希万变韧完雁携寒岩性脯 二癌力菩狡邪马义芥丧炼投蹿曝说陌哭溢寅徽缘潦愚耸邯法园锁宏钻柠勋愚戊宅幽篓荡霞教元贾笔憾著莽资产靠贫郁 漠
成 H 20。因为实验过程中所用的试剂均为 1mol/L 所以放出的热量: 57.3kJ/mol
【练习】多媒体
【小结】课代表
【作业】 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同学们可以回到家后利用家里的材料制
作一个量热备小手工,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第 2 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 电解 【导入】氯化钠先生通电得病了
【新授】同学们,已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
2Na(s)+Cl 2=2NaCl(s) 如果要整个反
应反方向进行, 则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外界能量。

听到有的同学说电能。 那么这样的反应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对,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电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交流分析结果: 与电源“+” 极相连:Cl-→Cl2 (失电子,氧化反应) 与电源“-” 极相连: Cu2+→Cu(得电子,还原反应)
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探究电解原理
(阅读)课本P12,电解、电解池 (引导学生归纳) 1、电解的概念和电解池的概念及组成。 2、阴、阳极的判断及阴、阳极发生的半反应。写出电极反应 式及总反应式
教学程序 第二环节 探究离子放电顺序
(阅读探究)课本P14资料在线:离子放电顺序
用实验结论和预测的认知冲突,提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带着探究目的阅读。
(学生归纳)1、离子阴、阳离子放电顺序及原因。 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得电子顺序: Ag+>Hg2+> Fe3+>Cu2+> H+(酸)>Pb2+>Sn2+>Fe>Mg2+>Na + >Ca2+> K + 阳极:阴离子失电子顺序: Cu>Hg >Ag>S2->I->Br->Cl->OH->( NO3-、SO42- 等含氧酸根)
以化学史为契机, 感悟化学的魅力。
及时巩固电解原理,并渗透可利用电解原理冶炼金属。
教学教程学序程第序二第环二节环探节究探离究子离放子电放顺电序顺序
(设疑)若电解氯化钠溶液是否产生一样的结果? (演示)以石墨为电极材料,电解食盐水,并检验产物。
NaCl溶液
变“要我接受”为 “我要验证”,学生 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从学生熟悉的解释出发建立探究氛围。
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探究电解原理
(学生分组实验)以石墨为电极材料,给CuCl2溶液通电, 并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水溶液》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水溶液》
3、100℃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2mol2·L—2100 ℃, 求1×10—3mol/LNaOH溶液的pH?
pH=-lg[H+]=-lg(1×10—9)=9
【作业】P783、4
【板书设计】三、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溶液的酸碱性
[H+] =[OH—],溶液呈中性
[H+] >[OH—],溶液呈酸性,且[H+]越大酸性越强
【练习】1、室温,求5×10—3mol/LH2SO4溶液的pH 和水电离出的[H+] 与[OH—]?
2、室温,求5×10—3mol/LBa(OH)2溶液的pH和水电离出的[H+] 与[OH—]
3、室温,求1×10—6mol/LHCl溶液的pH 和水电离出的[H+] 与[OH—]
4、室温,将1×10—3mol/LNaOH稀释,体积变为原来的1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5、室温,将1×10—3mol/LNaOH稀释,体积变为原来的105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6、室温,将100mLmol/L 的NaOH与50mLmol/L 的H2SO4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7、pH=3的盐酸中,盐酸的浓度是mol/L,pH=3的硫酸中,硫酸的浓度是______mol/L?
【讲解并板书】3、溶液酸碱度的测定与测控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1)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讲明操作)
①酸碱指示剂②pH试纸③pH计
(2)测控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练习】某溶液,若滴入甲基橙,溶液为黄色;若滴入石蕊为红色。问该溶液的pH范围是多少? 答:<pH<5
【实验思考】用pH试纸测定L的盐酸的pH=_____L的醋酸溶液的pH=______。
【练习】1、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新版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新版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新版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是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

纵观整个高中化学,这部分内容是对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的深化;就本教材而言,这部分内容是继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后,对化学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并为学习第四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做好准备。

同时,化学反应速率对工农业生产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和锻炼,在心理上逐渐趋于理性,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加强,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必修2 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浓度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但不知其因,也没有作定量研究。

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a、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b、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 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试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会运用归纳、验证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教学方法】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归纳推导的方法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采用分析、归纳、验证的方法来使学生理解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引入新课】通过课本上的例子说明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具有利用价值不仅决定于它是否有可能发生以及反应进行的程度,还决定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要想有效地控制化学反应,必须要了解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并能定量分析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离子反应》(1)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离子反应》(1)
2.硬水的形成与软化
(1)硬水的形成
CaCO3+ CO2+ H2O===Ca2++ 2HCO3—
MgCO3+ CO2+ H2O===Mg2++ 2HCO3—
(2)硬水的软化
加热法:Ca2++ 2HCO3—CaCO3↓+ CO2+ H2O
Mg2++ 2HCO3—MgCO3↓+ CO2+ H2O
沉淀法:Ca2++ CO32—===CaCO3↓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小结】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离子反应的第一个方面的应用——物质检验和含量测定,离子反应在物质的制备和纯化方面也有着重要应用
【板书】(二)物质制备和纯化
【举例】物质的制备:
Cu(OH)2、Al(OH)3、FeSO4、CO2、SO2、NO、NO2、Al、NaOH和Cl2、漂白粉、“84”消毒液、波尔多液等
(1)治疗胃酸过多Al(OH)3+ 3H+===Al3++ 3H2O
(2)硬水的形成与软化
①硬水的形成
CaCO3+ CO2+ H2O===Ca2++ 2HCO3—
MgCO3+ CO2+ H2O===Mg2++ 2HCO3—
②硬水的软化
加热法:Ca2++ 2HCO3—CaCO3↓+ CO2+H2O
Mg2++ 2HCO3—MgCO3↓+ CO2+ H2O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套教案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套教案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套教案一、教材简介《化学反应原理》是鲁科版选修4的一本教材。

该教材按照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介绍了反应的分类、速率、平衡、热力学等基础知识,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基本规律,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反应;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计算反应速率;3.掌握化学反应平衡的基本概念,能够计算平衡常数;4.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热力学及其应用,如燃烧热、生成热、活化能等。

三、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分类1.酸碱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3.配位反应;4.聚合反应;5.分解反应;6.热力学分析。

2. 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的定义;2.反应速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3.反应机理的探究;4.热力学分析。

3. 化学反应平衡1.平衡常数的定义;2.平衡常数的计算;3.平衡常数和平衡位置的关系;4.变温变压条件下平衡常数的变化。

4. 化学反应热力学1.化学反应的热学方程式;2.燃烧热的定义和计算;3.生成热的定义和计算;4.活化能的定义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讲授、举例、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评价本教学的评价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主要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内容,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

同时,也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学习建议为了顺利完成本教学的学习,建议学生应按照课程安排,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和实验操作,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进一步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课本:化学反应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投影】【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高温CaO+CO 2↑②2NH 4Cl (s )+Ba(OH)2·8H 2O (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高温CO+H 2 ④CO 2+C高温2CO【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

【投影】【练习】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讲解】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一)反应热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QQ<0 反应吸热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讲解】反应热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分为多种,比如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等等。

【板书】①中和热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③生成热……【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热和如何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板书】(二)中和热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投影】理解要点:①条件:稀溶液。

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

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板书】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Q=-57.3kJ【练习】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练习】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

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l•L—1的NaOH溶液。

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页,完成:1、测定中和热的仪器;2、测定中和热的原理;3、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视频】中和热的测定。

【板书】3、中和热的测量(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投影】【板书】(2)原理:Q= —C(T2—T1) (C为热容) 或Q= —C m (T2—T1)(C为比热容)中和热:Q=Qn(H2O)=—mC(T2—T1)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讲解】根据单位判断到底是热容还是比热容。

【板书】(3)步骤:【投影】步骤:1)组装量热器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

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

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

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数据处理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提问】我们测得中和热为52.5kJ,小于57.3kJ,你们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交流与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投影】产生误差的原因有:(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提问】(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4)有人建议用50mL1.1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

为什么?【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2)减少热量损失(3)不能。

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4)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

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练习】3、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实验中该用60mL0.50mol·L-1盐酸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用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有关练习【板书设计】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QQ<0 反应吸热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①中和热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③生成热……(二)中和热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Q=-57.3kJ3、中和热的测量(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2)原理:Q= —C(T2—T1) (C为热容) 或Q= —C m (T2—T1)(C为比热容)中和热:Q=Qn(H2O)=—mC(T2—T1)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3)步骤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反应热? 2、什么是中和热?如何测定中和热?【引入新课】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是由于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而产生的。

能量正如质量一样,也是物质固有的性质。

物质具有的这个能量可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为此,科学家们定义了一个称之为“焓”的物理量,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物理量。

【板书】二、化学反应的焓变 (一)焓与焓变【阅读预习】1、焓和焓变分别是用来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反应焓变与反应热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条件下,该关系成立? 【板书】1、焓(H ):用来描述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物理量。

【注意】① 焓是一个物理量;②焓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与密度相似【板书】2、焓变(△H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

是用来描述反应热的物理量。

(1)单位:J•mol —1或kJ•mol —1(2)表达式: △H=H (反应产物) — H (反应物)【学生分析】从能量角度分析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吸热反应:△H>0,即产物的焓(产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焓(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当由反应物生成产物时,需吸收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