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

合集下载

唐代文化对诗歌的影响

唐代文化对诗歌的影响

唐代文化对诗歌的影响
唐代(618-907年)文化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唐诗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以下是唐代文化对诗歌产生的一些主要影响:
1. 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时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

社会风气开放,民族融合加速。

这种独特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许多才子佳人投身诗歌创作。

2. 声律的创新和发展:唐代诗歌在诗歌的形式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完善了韵部和平仄,使诗歌的表现力得以丰富和拓展。

3. 题材的拓宽:唐代文人抒发自己的情感、抒写多种题材,如山水田园、忧患伤怀、爱情友情、离别思念等。

这使得唐诗的题材更加丰富多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4. 诗人群体的壮大:唐代诗人群体迅速壮大,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王之涣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后世诗歌的代表。

5. 对后世的影响:唐代诗歌在形式、内容、风格和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北宋的诗词创作,南宋的词曲创作,以及明清诗歌的发展等都受到了唐诗的影响。

同时,唐诗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综上所述,唐代文化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唐诗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诗兴盛的原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而唐诗兴盛是唐朝文化领域中最为耀眼的一笔。

唐诗之所以兴盛,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环境的变化唐朝是一个物质文明、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相对稳定、生活富足以及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化得以茁壮成长,人才辈出,有大量的文化精英涌现出来,其中不乏众多优秀的诗人、文人和学者。

这些人的诗歌和思想影响了整个唐代文化,成为唐诗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文化思想的进步唐朝是一个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时期,涌现了众多有识之士,包括学者、官员、文人等。

他们的思想不断提升和拓宽,多角度地解读和表达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文化内涵。

同时,唐代的现实生活、时事政治和人文思想等各种复杂的因素也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语境,让诗歌内容更加多样化和深刻,使唐诗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个性,同时也折射了时代的风貌。

3. 诗歌技艺的提高唐代的文化多元、繁荣,涌现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诗人们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其诗歌技艺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在领悟诗歌艺术的同时,也在互相比较、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技巧。

唐代众多优秀诗人的交流也使诗歌艺术,尤其是韵律、格律、造诣等方面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也使唐诗的格律体系变得更加严谨有序,语言结构更加美妙优美。

4. 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歌的兴盛,使得唐诗成为千古之珍,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必要性显得格外迫切。

唐代有许多重要的文化流派和学术思潮,这些流派和思潮孕育着大量卓越的文化资产,包括丰富多彩的诗歌。

后来的文学家、文化研究者对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需要对唐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传播,以此激发人们对唐诗文化的热爱和钦佩之情。

总之,唐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想、诗歌技艺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唐诗的兴盛,唐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风貌,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的瑰宝。

简述唐诗繁荣的原因

简述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诗繁荣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1. 政治稳定: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稳定的时期之一,长达近三百年的盛世。

政治稳定为文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文学艺术得以繁荣。

2. 文学政策:唐太宗时期实行文学政策,提倡文学创作,设立了明经局,选拔人才,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这一政策有利于文学的蓬勃发展。

3. 科举制度:唐代实行科举制度,科举选拔官员的同时也激励了文学创作。

许多文学巨匠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使文学与官场相互交融。

4. 经济繁荣: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社会富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5. 文学家的出现:唐代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如王勃、杜甫、李白等,他们的才华和创作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文学交流:唐代社会文化交流广泛,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也增加,这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7. 社会风尚:唐代崇尚豪放、开放的文学风格,对于文人来说,这种风尚是一种鼓励,使得他们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综合这些因素,唐诗繁荣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55年)1.1 唐初文风的形成:初唐时期,唐朝刚刚建立,文人士大夫多为北方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注重形式和格律,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1.2 杜甫的崛起:杜甫是初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受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心。

1.3 王勃的“乐府体”创作:王勃是初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创作了许多乐府体诗歌,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而著称。

二、盛唐时期(755年-847年)2.1 诗人群体的兴起:盛唐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大批诗人涌现出来,形成为了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如王之涣、杜牧等。

2.2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爱情、友情、人生哲理等主题的思量,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

2.3 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盛唐时期,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注重形象的生动描绘和意境的烘托,以及对音韵和节奏的追求,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中唐时期(847年-907年)3.1 唐诗的政治倾向:中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的批评。

3.2 唐诗的主题转向:中唐时期,唐诗的主题逐渐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向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量,诗人开始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3.3 白居易的诗歌成就:中唐时期,白居易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自然描写和对人生的思量为主题,语言简炼、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晚唐时期(907年-960年)4.1 唐朝的政治动荡:晚唐时期,唐朝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这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生的迷茫。

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

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

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唐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代,诗词成为了社交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流行度。

唐代诗词的出现,离不开其特殊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唐朝的社会背景十分繁荣,为唐代诗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相对和谐、稳定而又富有活力的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相对较小,人口大幅增长,人才辈出。

同时,唐代还与众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这个时期的盛世景象使得人民不再受到战乱、饥荒的困扰,心灵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这种社会背景的和谐与发达,自然也为唐代诗词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创作基础和资源。

二、文化背景唐代的文化发展极为繁荣,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文化背景并不是脱离全部历史背景的,它与其他背景之间互为因果,共同推动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在唐代,汉族文化并不是唯一的存在,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得以自由发展,揭示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景象。

这种多文化交汇乃至融合的状态,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独特特征,并极大地刺激了诗人们创作的灵感和热情。

三、历史背景唐朝的开盛与衰落对唐代诗词的创作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西安的长安历时200多年,是唐朝的开盛之时,这一时期为唐代诗词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而黄巢起义后,唐朝逐渐衰落,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步形成。

唐朝的统治在衰落中不断失去控制,世风日下,春宫花月的生活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这种风气从另一方面激发了一些诗人的贬低和反叛之情,促使他们作品的口吻更加激愤抒情,具有了很强的思想性和社会批判性。

四、美术背景唐代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与唐代诗词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绘画多为人物画,其精髓在于“似与不似,有相与无相”,即抓住人物的面部表情来表现个性。

这种特点显然不仅仅是绘画的,在唐代诗词中,舒展人物的情感和表现人物的内在世界,也有着相似的创作手法,唐代诗词和唐代绘画在形式、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上都有非常深刻的互动关系。

唐诗盛况和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文学原因

唐诗盛况和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文学原因

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事物要发展往往取决当时社会环境及其性质,而当时的唐朝历代雄主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诗兴盛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无论是古代还是在当代,君主集权、政治势力都给文学发展以重要影响。

从历朝历代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在大多数时候是掌握在官僚士大夫的手里,这些人都是奉承著君主的心理,以此来干禄得宠。

尤其是汉代的赋,建安时代的诗,梁陈时代的宫体文学,我们都可看出政治与文学交互的直接影响。

我们再回头来说说唐朝的诗,在唐代几个得力的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

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

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

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

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

其他帝后亦多爱好文学,并以此来提奖后进。

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进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作为统治王朝,唐朝一代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宽广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

唐太宗李世民就具有外族血统,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唐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外来文化”,一代代唐朝雄主的此等自信,明清两代也难望其项背。

而唐朝更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对待外族讲求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唐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这就说明了唐朝的君主非常重视诗才。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前面提到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唐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内涵

唐代唐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内涵

唐代唐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内涵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

唐诗的风格兼容并蓄,汲取了先秦诗、汉乐府、骈文、诗经、楚辞等各个流派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诗风貌。

唐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是唐诗创作的重要源泉,而唐诗的内涵则涵盖了人生哲学、爱情意趣、山水胜景等多个方面。

一、唐代的社会背景唐代自开元元年(713年)至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是中唐的鼎盛时期。

盛唐时期,政治繁荣,经济发达。

官吏地位高昂,文人雅士则成为官吏的首选。

宫廷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士大夫文人的风范。

唐代文艺盛行,各种门类的文体得到了高度发展,唐诗最为出名。

二、唐诗的主题内涵(一)绮思妙想唐诗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意境的表现。

唐诗的艺术追求在于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把握,对事物的情感、联想、好奇心和幻想的表达。

例如崔护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了人生的无常,情感的抒发。

(二)人生哲理唐诗主题中最常见的便是人生哲理。

唐诗正是通过对人生的思考与倾诉,更加巩固其艺术地位。

在唐诗中,尤其受追捧的是中国文化传统所代表的道德或伦理价值观。

望仙山(唐代陆游词)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达了悲观的情感:“人生”如初见,没成好事,所以要想到“秋风悲画扇”。

(三)爱情意趣唐诗中的爱情主题,可谓是唐诗中的一大亮点。

它是一种令人心醉、产生美学享受且有情感价值的艺术形态。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春残花犹落。

你说你爱我,如山如海深情厚意”,抒发了一种深情厚意的爱情。

(四)求胜心理唐代社会竞争激烈,求胜的心理在唐诗中表现尤其明显。

伟大的人物总是用实际行动说话的。

唐诗家、文学家们也都是在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如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与力争上游的意象。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唐诗繁荣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唐代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

这种安定和繁荣,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人们追求高尚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环境。

其次,唐代文化政策的开明和文化环境的培育优化了文化环境。

唐代的皇帝更加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聘请文化名士担任官职,对各种文化事业进行了资助和鼓励。

唐初时期的文人较少,但到了盛唐时期,文人数量急剧增加,诗人数量也比唐初增加了数倍。

这种政策的奖励和肯定,培养了一大批的文化人才,也为唐诗的兴盛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三,诗歌创作技巧上的创新和提高。

唐代诗歌技巧的提高是诗歌创作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唐代的诗歌,与汉代、魏晋南北朝相比较,更多地运用象征、哲理和意境等手法,这些手法在唐代的诗歌中使用得更加精湛。

比如,唐诗中的典故引用,使诗歌充满了文化底蕴;唐诗家用抒情、咏史、豪壮、儒雅、清新等多种手法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呈现了诗歌的多样性和风貌创新。

最后,唐代的宗教信仰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唐代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佛教思想广为流传,对唐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也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素材。

总之,唐诗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看,每一个方面的因素都是互不矛盾的,共同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唐诗的盛行,使唐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的高峰时期,唐人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貌和艺术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张欣内容摘要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

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

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唐代诗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败。

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写生民疾苦。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向细腻。

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

诗人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关键词:大繁荣大破坏唐诗最后的辉煌写作提纲一、唐诗繁荣的盛况1、体裁齐备2、风格多样3、作者众多二、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1、初唐2、盛唐3、中唐4、晚唐三、唐诗繁荣的原因1、去华夷之防2、存入仕之心3、诗书画相长4、游学谪俱兴5、儒释道并存四、唐诗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唐诗创作的关系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创作盛况空前,仅目前留存的诗歌就有五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两千多人,散失的则更多。

唐代诗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唐诗的发达不仅是诗人和诗篇的众多,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的大家和名家,除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这样千古宗仰、中外驰名的大师,其余在文学史上独自名家、开宗立派的诗人有数十位之多。

题材内容的丰富,体制形式的齐备,艺术表现的动人,风格流派的纷繁,影响后世的深远,标志着唐代诗坛处于一个全面成熟的黄金时代。

一、唐诗繁荣的盛况《全唐诗》序说:“诗盈数万,格调各殊,……精思独悟,不屑为苟同。

”胡应麟说,其格有高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之分;其调有飘逸、雄浑、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之分。

1、体裁齐备: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至唐代“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或古、律结合,使音乐婉转优美,韵致生动流畅;或诗、文结合,破偶为奇,使风格古朴奇崛。

“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唐韵境界不仅气骨宫商兼备,而且“新声”“古体”双美。

唐诗的巨大成就,又是唐代诗人多方面批判继承文学遗产,推陈出新的结果。

《诗经》的写实传统,《楚辞》的浪漫气息,汉魏古诗的“风骨”,齐梁新体的“声律”,乐府民歌的清新色调,六朝文人诗的修辞技巧等,无一不为唐诗所吸取。

并且变革旧风习,开创新局面。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一方面要反对“伪体”,一方面要广泛学习,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故而唐诗跨越传统,大大地向前发展。

上官体:初唐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妩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馆阁体: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对诗律和诗艺的研炼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得名,成熟于唐代。

八句,分五言律、七言律两体,十句以上称为排律。

排律:律诗的一种,每首至少十句,除首末两联,其余上下句都应对仗。

它是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因名排律。

拗体:律、绝诗不依常格加以变换的为拗体,两联都拗的为拗句格,整首全拗的为拗律。

元和体:元和是唐宪宗年号。

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和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以及艳体诗,统称元和体。

模仿他们作品的诗也视作元和体。

长庆体: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稹有《元氏长庆集》,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于穆宗长庆年间编集而得名,一般指他们的长篇叙事诗。

2、风格多样:唐代的诗坛,风格壮美的四杰和精工纤巧的十才子,闲雅淡远的山水诗派,慷慨豪壮的边塞诗派,平易通俗的元白诗派,奇警崛峭的韩孟诗派,精深婉丽的温李诗派,形成斗妍争奇的繁荣局面。

风格——雄浑:雄健而浑厚。

豪放:气势豪迈、感情奔放。

旷达:胸怀开朗、放任达观的品性;独善其身的精神状态;洒脱无羁的气派;超然物外的出世思想;及时行乐的主张。

雄奇:雄壮而奇异,开阔而宏大。

劲健:刚劲、高大雄伟。

沉郁:深沉、凝重,内容深、积蓄厚。

飘逸:神思飘忽、超迈尘俗。

风流洒脱、傲岸不羁的性格,飞跃流荡、杳远超逸的情思。

疏野:疏放情性、富于乡野气息。

绮丽:文词华美、色彩鲜艳,带有富丽气象。

典雅:典重而雅致。

清新:清朗明净、耳目一新。

平淡:意境平和冲淡。

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真率:直爽而坦率。

隽永: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含蓄:含而不露,藏有深意。

委婉:委曲婉转。

诙谐:富于风趣和幽默感。

诡怪:奇异怪诞。

俚俗:通俗浅显近似于口语。

轻靡:轻浮柔弱。

雕琢:雕章琢句。

晦涩:隐晦生涩。

总之,唐诗的风格“百花齐放”,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清雅、岑的奔放、白居易的晓畅、李贺的奇丽、韩愈的雄奇、杜牧的俊逸、温庭筠的浓艳……流派——文章四友:初唐诗人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以五律为多。

沈宋:初唐诗人沈铨期、宋之问并称,使律诗的格律形式基本上定型化。

初唐四杰: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开创了唐诗的新风。

吴中四士:初唐诗人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齐名。

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

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高岑:高适、岑参的并称。

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竹溪六逸:唐代诗人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潜六人共隐于山东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

李杜: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并称。

二人以不同风格的优秀诗歌句及巨大成就将盛唐诗歌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

大历十才子:唐大历时期十个诗人的并称。

大历初年他们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相近。

姚合《极玄集》命名。

元白: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相近,是当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韩孟:韩愈、孟郊的并称。

二人友善,又诗风相近,好在用字造句上苦下工夫,奇险冷僻。

苦吟派:孟郊、贾岛为代表。

3、作者众多:朝野上下,唐代诗歌的作者群非常广大,不但帝王和高级官僚参与其中,大量中下级官僚以及普通人士,乃至和尚、道士、妓女等各种身份的人们,也都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

唐代的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玄宗的诗曾为某些文人所称赞。

二、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这种分段是以唐代社会的发展阶段为线索来分期的。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开元初年(713)。

约一百年时间。

前五十年时间基本上是南北朝文风的延续,后五十年的诗歌,先有“四杰”,继有陈子昂,扭转诗风为唐诗开避了道路。

2、盛唐:自开元元年(713)到代宗大历初年(766)年,约五十年时间。

唐诗发展到了顶峰。

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李白、杜甫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面旗帜,批判黑暗,追求理想,反映社会现实。

他们的诗具有划时代意义。

3、中唐:自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大和九年(835),约六十年时间。

是唐代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歌是其代表。

还有韩、孟诗派,浪漫诗人李贺,柳宗元、韩愈以不同的风格活跃诗坛。

4、晚唐:自文宗开成元年(8 3 6)到昭宗天佑三年(9 0 6),约七十时间。

先有小李杜,继有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以不同风格批评时政,揭露黑暗,成绩突出。

三、唐诗繁荣的原因1、去华夷之防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到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

”(李华《寿州刺史厅壁记》)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唐代建立者一视华夷的心态,与他们的出身有关。

李氏为鲜卑化的汉人。

这个家族不仅有着鲜卑血统,而且长期居住北边,受到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北朝汉胡文化的融合,在唐代加速了进程。

唐代统治集团的这种思想倾向,安史之乱以后有所改变,严华夷之防的思想,在韩愈的维护道统的主张之后,有所抬头。

但是道统论的提倡,对于宋以后的正统思想的重新主导思想领域和内敛心态的形成,可能起先导作用,而对于中唐以后的整个社会生活,却并无实际的影响。

中外文化的交融并未稍衰。

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旅往来,宗教的传播,西域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文化也广泛的影响着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以及像广州这样的海上交通重要城市。

这些地区,从饮食、衣着、乐舞到生活趣味,均杂取中西。

唐人婚俗,也颇受北朝鲜卑婚俗的影响。

敦煌发现的写本书仪残卷,记载唐代民间婚礼的主要仪式在女家举行。

这都是与中原固有习俗不同的。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

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

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2、存入仕之心国力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

开科取士,唐沿隋旧,而更加发展成熟。

唐代开科,分常选与制举。

常选有秀才、明经等12科,其中明经又分为七;制举的确切数目已难了解,但据唐宋人的记载,当有八九十种之多。

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

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

《旧唐书·王翰传》说王翰“神气豪迈,……发言立意,自比王侯”。

陈子昂也有同样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答洛阳主人》李白更是这样一位自视甚高的人,他自比管、葛、吕望、谢安,要立盖世之功,然后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兔何足言”(《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