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原细菌

合集下载

第五章植物-病原互作过程中效应子的作用

第五章植物-病原互作过程中效应子的作用
作用包括: 1.可干扰寄主防御体系,有利于病原侵染、定殖和建立寄生关系
(如virulence factors and toxins)。 2.部分可诱导抗病性,刺激寄主防卫反应。如无毒基因产物也称
作effector,与抗性基因产物互作,引起防卫反应 (如avirulence factors and elicitors)。
目前effector已被多数植病学者接受和认可,并扩展到真菌、卵菌、 线虫研究中,已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已发表的重要文献
1.Axtell MJ, Staskawicz BJ. Initiation of RPS2-specified disease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is coupled to theAvrRpt2-directed elimination of RIN4. Cell 2003;112:369–77.
但病原菌经过漫长的进化,通过干扰质膜上的PRRs对PAMPs的识别,或者 向细胞溶胶中分泌可能改变抗性反应的蛋白因子来抑制PTI途径的防御功 能。
2. ETI (Effector - triggered immunity)
一旦病原菌成功地抑制植物的第一道防卫反应,植物就需要启动更为特 殊的机制来抵抗它们,即由病原菌分泌的效应因子激发的植物防卫反应 ( Effector - triggered immunity, ETI) 。
第五章 Effector (效应子) 在病原物-植物互作及诱导抗病性
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节Effector (效应子)的基本情况
1.概念
Effector(效应因子或效应子),指由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卵菌或线虫 产生的,可在病原物和寄主互作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与其它生物小 分子,能改变寄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常为分泌性的,进入植物 细胞不同部位中发挥作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常见病原菌第四节厌氧性细菌优秀课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常见病原菌第四节厌氧性细菌优秀课件

一、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粗大杆菌 革兰阳性菌
荚膜染色
㈡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Ø 厌氧 Ø 在血琼脂平板上可形成双层溶血环 Ø 在牛奶培养见“汹涌发酵”现象





养 基 断 裂
菌 的 汹 涌 发



使

(三)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
局部组织气肿并最终导致组织进行 性的坏死
具体临床表现 1、组织剧烈的胀痛 2、触摸有捻发感 3、有恶臭
防治原则
(1)以清创扩创为主----破坏厌氧环境。 (2)治疗:早期、足量---α抗毒素+青霉素
(3) 高压氧舱 (4) 截肢:
小芳,下荷池采藕,不幸划破足底一块皮肤,伤口 被淤泥污染。她以为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 回家后在足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可是,当天 夜里,她的伤足即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 下午到医院时,连大腿都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 热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血,恶 臭,并有气泡溢出,在血液中查到“厌氧菌”,入 院当天晚上就死去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基础第五章常见病 原菌第四节厌氧性
细菌
厌氧菌 (anaerobic bacteria)
G+有芽胞
无芽胞
G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 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
G-
双歧杆菌 消化链球菌 脆弱类杆菌 韦荣菌属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的病原菌 ◆发病后机体呈强直性痉挛、抽搐、 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
如欧洲各国主要的中毒食品为火腿、腊肠和其他兽 肉、禽肉。美国的中毒食品主要是家庭的水果罐头, 而火腿、腊肠等畜产加工食品仅占7.7%。前苏联和日 本因鱼制品中毒者最多,尤其是日本,几乎全部是鱼 制品的E中毒。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第五章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染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据其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称为非病原微生物。

少数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猪瘟病毒、猪丹毒杆菌。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寄生性病原微生物,从寄生的宿主获得营养,并造成宿主的损伤和疾病。

另有一些微生物长期生活在人或动植物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称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

还有一些微生物本身并不侵入动物机体,而是以其代谢产生的毒素,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此类微生物称腐生性病原微生物,如肉毒梭菌。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一)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取决于它的致病性和毒力。

1.致病性又称病原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疾病的能力,是病原微生物的共性和本质。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宿主而言的,有的仅对人有致病性,有的仅对某些动物有致病性,有的兼而有之。

病原微生物不同引起宿主机体的病理过程也不同,如猪瘟病毒引起猪瘟,结核分支杆菌则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结核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征之一。

2.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毒力是病原微生物的个性特征,表示病原微生物病原性的程度,可以通过测定加以量化。

不同种类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强弱常不一致,并可因宿主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

同种病原微生物也可因型或株的不同而有毒力强弱的差异。

如同一种细菌的不同菌株有强毒、弱毒与无毒菌株之分。

(二)细菌致病性的确定著名的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是: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到,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 第三版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 第三版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2.医院内感染
或称医院获得性感染,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 全身感染性疾病。
(1)感染对象 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患者、患者陪护人员、医院职工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2)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个体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 ➢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管等: ➢重症监护病房所用器材本身构成感染的来源或媒介: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滥用,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 株增加,感染机会增多等: ➢卫生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森菌所致
(六)多途径感染 如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途径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三.感染的类型
(一)不感染 (二)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 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 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结核、白喉、伤寒 等 常有隐性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一)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体表或体内,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 2.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或带菌动物
(二)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1.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指在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社会感染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影响。气候、季节、温度及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均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 行。社会因素对感染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战争、贫困、灾荒等因素会 促使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改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开展防病治病等卫生 活动、计划免疫及建立医疗保健制度等对控制社会感染可起到重要作用。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五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五章
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可产生水解IgA的蛋白酶,使黏膜局部的SIgA 失去防御功能。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二)毒素
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毒性产物称为毒素(toxin)。按来源、 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1.外毒素
外毒素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革 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的,有的细菌只对人有致病性,有的只对某 些动物有致病性,有的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不同的细菌对宿主可引起不同 的病理变化及不同的疾病,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痢疾志贺菌引起细菌 性痢疾。病原菌侵入机体引起疾病,与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途径及 机体的免疫力、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浓度的内毒素活化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
广泛性血管内凝血致使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广泛性出血,最后导致DIC。 DIC常引起皮肤和黏膜出血、渗血及内脏广泛出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毒力(virulence)是指细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毒力的强弱常 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即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感染途径, 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试验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感染所需的最小细菌 量或毒素量。构成细菌毒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病原微生物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选择题A型题1.以下微生物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A.真菌B.细菌C.支原体D.螺旋体E.立克次体2.关于噬菌体的表达,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B.可用细菌滤器除去C.含DNA和正RNAD.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弱E.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3.用来测量噬菌体大小的单位是:A B.mm C.μm D.nm E.dm4.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以下哪种微生物相似?A.细菌B.病毒C.支原体D.衣原体E.立克次体5.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A.DNAB.RNAC.DNA和RNAD.DNA或RNAE.DNA或RNA6.溶原性细菌是指: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C.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D.带有R质粒的细菌E.带有F质粒的细菌7.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A.毒性噬菌体B.溶原性噬菌体C.温和噬菌体D.前噬菌体E.以上都不是8.既有溶原期又有裂解期的噬菌体是:A.毒性噬菌体B.前噬菌体C.温和噬菌体D.β噬菌体E.λ噬菌体9.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取决于:A.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外表受体分子构造的互补性B.其核酸组成与宿主菌是否相符C.噬菌体的形态D.细菌的种类E.噬菌体的核酸类型10.毒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导致细菌:A.快速繁殖B.停顿繁殖C.产生毒素D.基因突变E.裂解11.细菌的H­O变异属于:A.形态变异B.毒力变异C.鞭毛变异D.菌落变异E.耐药性变异12.BCG是有毒牛型结核杆菌经以下哪种变异形成的?A.形态变异B.毒力变异C.抗原变异D.耐药性变异E.菌落变异13.S­R变异是指细菌的:A.形态变异B.构造变异C.耐药性变异D.抗原变异E.菌落变异14.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A.染色体、核糖体、前噬菌体B.染色体、质粒、异染颗粒C.核质、核糖体、质粒D核质、质粒、转位因子E.染色体、质粒、中介体15.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A.F质粒B.R质粒C.Vi质粒D.Col质粒E.K质粒16.关于质粒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B.具有自我复制的才能C.可自行丧失或经理化因素处理后消除D.是细菌必备的构造E.带有遗传信息,赋予细菌某些形状特征17.关于细菌的耐药性突变,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可以自然发生B.可经理化因素诱导发生C.细菌接触药物之前就已发生D.细菌在药物环境中逐渐适应而变为耐药株E.药物仅起挑选耐药株的作用­ ­ , , , , , ­ , ­ , ­ ­ 18.最先发现肺炎链球菌转化现象的科学家是:A. GriffithB. AveryC. LuriaD. LederbergE. Delbruck19.染色体上整合有 F 质粒的细菌称为: A. F + 菌 B. F 菌C. F’菌D. Hfr 菌E. 溶原菌 20.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方式是:A. 转化B. 接合C. 转导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21.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 染色体突变B. R 质粒的转移C. 转座子的转位D. 溶原性转换E. 插入序列的插入22.关于耐药性质粒的表达,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组成B. B.RTF 与 F 质粒的功能相似,编码性菌毛C. 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D. 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 R 质粒基因突变所致E. 耐药决定子可编码细菌的多重耐药性23.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A. 转化B. 接合C.转导D.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24.转化过程中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A. 通过鞭毛B. 通过性菌毛C. 通过噬菌体D. 直接摄取E. 细胞交融25.关于转位因子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B. 转座子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C. 前噬菌体与编码某些细菌的毒素有关D.转位因子仅存在于质粒 DNA 上E. 转位因子能在 DNA 分子中挪动26.能将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沟通而传递遗传物质的构造是:A. 鞭毛B.性菌毛C.中介体D. 核糖体E. 普通菌毛27.细菌的性菌毛:A. 化学成分为多糖B. 与细菌的运动有关C.是接合时的必要构造D. 是转导时的必要构造E.是细菌吸附于易感细胞的必要构造28.Hfr 菌是:A. 含有 R 质粒的细菌B. 含有 Col 质粒的细菌C. 染色体上整合有 F 质粒的细菌D. 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E. 不产生性菌毛的细菌29.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 DNA 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为:A. 转导B. 接合C. 转化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30.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 需 R 质粒参与B.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 C . 由毒性噬菌体介导 D. 需 F 质粒参 E. 由性菌毛介导31.接合与原生质体交融的共同特点是:A. 需性菌毛介导B. 需温和噬菌体参与C. 需 R 质粒参与D. 需供菌与受菌直接接触E. 需处于感受态32.Hfr 菌与 F 菌进展接合时,转移的遗传物质主要是:A. R 质粒B. 游离的 F 质粒C. F 质粒D. 染色体上的 F 质粒E. 染色体基因 33.F + 菌与 F 菌的主要区别是:A. F + 菌含性菌毛,F 菌不含性菌毛B. F 菌含性菌毛,F + 菌不含性菌毛C. F 质粒可含染色体基因,F + 菌的 F 质粒不含染色体基因D. F + 菌可与 F 菌接合,F 菌不能与 F 菌接合E. F 菌能与 F 菌接合,F + 菌不能与 F 菌接合34.普遍性转导转移的基因包括:A. 染色体及质粒上的基因B. 质粒上的基因C. 染色体上特定部位的基因D. 染色体上任何部位的基因E. 噬菌体基因35.关于流产转导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是普遍性转导的形式之一B. 外源性 DNA 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 ­ , ­ ’ ­ ’ ­ ’ C. 外源性 DNA 不能自身复制 D. 产生的菌落比正常菌落小得多E. 完全转导比流产转导更多见36.以下关于局限性转导,哪项表达是错误的?A. 又称特异性转导B. 仅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C. 受菌获得供菌染色体 DNA 特定部位的遗传性状D. 转导发生在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E. 转导频率较普遍性转导高37.溶原性转换转移的遗传物质是:A. 细菌染色体基因B. 噬菌体基因C. 转座子D. 插入序列E. 质粒38.白喉棒状杆菌染色体上整合β­棒状噬菌体基因后,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才能,这种基因转移方式属于:A. 转化B. 接合C. 转导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39.溶原性转换:A. 由 R 质粒参与B. 由性菌毛介导C. 由温和噬菌体参与D. 由毒性噬菌体参与E. 受菌与供菌直接交融而发生基因转换40.溶原性转换与转导的区别是:A. 前者参与的是温和噬菌体,后者参与的是毒性噬菌体B. 前者转移的是噬菌体基因,后者转移的是供体菌基因C. 前者可引起受体菌耐药性改变,而后者不能D. 前者需供菌与受菌直接接触,后者以噬菌体为载体进展基因转移E. 前者进展基因转移需受菌处于感受态,后者那么否4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 需质粒参与B.需处于感受态C. 需温和噬菌体参与D. 需毒性噬菌体介导E. 需性菌毛介导42.关于 R 质粒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含编码细菌耐药性的基因B. 一种 R 质粒只含有针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C. 为接合性质粒D. 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E. 耐药决定子上的转座子可编码细菌的多重耐药性43.原生质体交融:A. 发生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细菌之间B. 是两细菌的细胞壁发生交融C. 交融细胞的胞质混合,但无遗传物质交换D. 细菌通过该方式传递耐药性非常常见E. 是一种人工基因转移系统44. 临床上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是:A. 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B. 少量屡次使用抗生素C. 尽量使用广谱抗生素D. 长期、大量、结合使用多种抗生素E. 在细菌药敏试验指导下使用抗生素45.以下哪种方式不能转移质粒基因?A. 转化B. 溶原性转换C. 普遍性转导D. 原生质体交融E. 接合46.以下哪种实验可用来测定致癌物质?A. Aems testB. transformation testC. fluctuation testD. replica plating testE.Widal test47.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F +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是 F 质粒B. Hfr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主要是染色体基因C. F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是 F 质粒D. F + 菌与 F 菌接合后, F + 菌并不失去 F 质粒E. F 菌与 F 菌接合后,F 菌失去 F 质粒48.细菌 L 型变异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属于细菌的形态变异, B. 是由于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受阻C. L 型细菌多为革兰染色阴性D. L 型细菌呈多形性,可通过细菌滤器E. L 型细菌在低渗高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上能缓慢生长49.流产转导是指噬菌体携带的供体菌 DNA 片段:A. 不能进入受体菌B. 进入受体菌后被降解C. 进入受体菌后能自身复制,但不能与染色体整合D. 进入受体菌后既不能自身复制,也不能与染色体整合E. 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后不能表达相应的性状50.决定细菌耐药性的遗传物质是:A. R 质粒B. F 质粒C. 细菌染色体D. 噬菌体E. 插入序列51.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细菌间通过性菌毛进展接合B. 接合转移的基因主要是质粒 DNAC. R 质粒为接合性质粒D. F 质粒丧失,细菌接合的才能随之消失E. 接合是革兰阴性菌中 F 质粒的特征,革兰阳性菌中尚未发现52.关于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以下哪项表达不正确?A. 临床别离的非典型菌株,要从细菌变异的角度去分析、鉴别B. 临床别离的致病菌,须进展药敏试验以正确选择抗生素C. 可利用细菌遗传变异的原理制备疫苗D. 可利用细菌遗传变异的原理来测定致癌物质E. 细菌的耐药质粒与耐药性有关而与毒力及致病性无关53.转位因子不包括以下哪种成分?A. 转座子B. 插入序列C. 转化因子D. 前噬菌体E. 转座噬菌体X 型题1.噬菌体的特点是:A.非细胞型微生物B.严格活细胞内寄生C.分别以细菌、真菌、螺旋体及放线菌等为 宿主D.可通过滤菌器E.对人致病2.电子显微镜下,噬菌体的形态有:A.蝌蚪形 B .微球形C .棒形D .砖形E .丝形3.溶原性细菌的特点是:A .能正常繁殖,不产生噬菌体,但能将产噬菌体的才能传递给后代B .溶原状态有时 自发地终止C .能抵抗相应噬菌体的侵袭作用D .溶原性细菌某些性状可发生改变E .能产生细菌素4.以下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A .大肠杆菌B .白喉棒状杆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 .破伤风梭菌E .肉毒梭菌5.噬菌体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是由于噬菌体:A .能诱导细菌变异B .能寄生在细菌内C .寄生作用具有种、型特异性D .能裂解 细菌E .能使细菌成为溶原状态6.噬菌体的应用包括:A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B .细菌的鉴定和分型C .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D .用 于治疗某些部分感染性疾病E .用于追踪传染源7.可产生性菌毛的细菌有: A. F + 菌 B. F 菌 C. Hfr D. 含 R 质粒的细菌 E. 雄菌8.以下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A. 转化B. 转导C. 接合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C. F 菌与 F ­ 菌接合时,F 质粒及染色体基因一起被转移 , ­ ­ ­ ­ ’ ­ ’ ­ 9.关于普遍性转导的特点,以下哪些表达是正确的?A.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B. 能转导供体菌染色体 DNA 的任何部位C. 能转导质粒D. 发生在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E. 转导频率比局限性转导高10.以下哪些属于细菌的遗传物质:A. 染色体B. 质粒C. 插入序列D. 转座子E. 前噬菌体11.以下哪些遗传物质可通过接合的方式转移?A. 染色体基因B. F 质粒C. F 质粒D.Col 质粒E. R 质粒12.非接合性质粒可通过以下哪几种方式在细菌间转移?A. 转化B. 转导C. 接合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13.耐药性突变的特点是:A. 产生耐药性突变的是菌群中的个别细菌B. 是由于细菌接触药物后引起的C. 突变是自发的、随机的D. 突变率可因理化因素诱导而增高E. 回复突变不一定会恢复原来的基因型14.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扩散,临床用药应采取哪些措施?A. 治疗前做药物敏感试验B. 足够剂量用药C. 几种抗生素结合使用D. 少量屡次用药E. 使用广谱抗生素15.关于转位因子,下述正确的选项是:A. 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三类B.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特异性 DNA 序列C. 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分子上D. 可在染色体与质粒、质粒与质粒之间进展转移E. 转位因子的转位可引起细菌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16.S­R 变异可伴有以下哪些变异?A. 抗原变异B. 毒力变异C. 构造变异D. 耐药性变异E. 生化反响的变异17.与噬菌体有关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A. transformationB. transductionC. conjugationD. protoplast fusionE. lysogenic conversion18. 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 F + 菌与 F 菌接合时,F 质粒被转移B. Hfr 菌与 F 菌接合时,染色体基因被转移 ’ D. F + 菌与 F 菌接合后,F + 菌失去 F 质粒而变为 F 菌E. F 菌与 F 菌接合后,F 菌不变为 F 菌19.以下关于转化的表达,哪些是正确的?A. 被转化的 DNA 片段称为转化因子B. 转化转移的 DNA 片段比转导要小C. 转化比转导的效率高D. 只有受体菌处于感受态才能进展转化E. Ca 2+ 与 Mg 2+ 处理,可增加感受态细菌摄取 DNA 的才能20.关于流产转导,下述正确的选项是:A.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进入受体菌B.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C.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自身复制D. 流产转导是普遍性转导的一种类型E. 流产转导的菌落大小与正常菌落一样21.关于局限性转导,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B. 由毒性噬菌体介导C. 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D.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 DNA 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E. 转导频率较普遍性转导低22.关于原生质体交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两种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而形成B. 交融后的原生质体缺乏细胞膜C. 交融细胞的胞质可互相混合D. 交融细胞的遗传物质可互相交换E. 交融仅发生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细菌之间23.关于质粒的表达,以下各项哪些是正确的?A. 是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B. 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C. 一个细菌内只能含有一种质粒D. 可自行丧失或经人工处理后消除E. 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构造24.细菌间进展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外源性遗传物质包括:A. 核质B. 核糖体C. 质粒 DNAD. 转座子E. 噬菌体基因二、填空题1.噬菌体有 、 和 三种形态,大多数噬菌体呈形。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细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细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

2. 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因其易培养、易 保存、有效期长等特性,较之其它生防菌更受到 商家和生产上广泛的应用。用芽孢杆菌B130制 成的泥炭制剂对生姜青枯病在小区试验中取得了 100%的防病效果,增产34.87%~48.15%。
用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B33和B36菌 株防治香蕉、茄子和番茄青枯病,分别取得了温 室试验50%、61%和95%,田间试验50%、49% 和36%的防效,同时植株鲜重和生物产值也得到 提高。
3.根癌土壤杆菌(A. tumefaciens)
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的根癌土壤杆 菌(A. tumefaciens)又称冠瘿病菌,寄主范围 广,可侵害90多科300多种双子叶植物,尤以蔷 薇科植物为主,引起桃、苹果、葡萄、月季的根 癌病。
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劳尔氏菌属 (Ralstonia)的茄科植物劳尔氏菌(R. solanacearum),其寄主范围很广,可以危害 30余科,100多种植物,特别是茄科植物,能引 起多种作物的青枯病。
泛生菌属的Pantoea stewartii引致玉米枯萎 病等。
二、生防因子
从8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外用无致病力青枯 假单胞菌菌株防治植物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和 应用最多。
自从1978年Burr等人首先在马铃薯上报导 PGPR以来, 国内外已发现包括荧光假单孢菌、 芽孢杆菌、根瘤菌、沙雷氏属等20多个种属的 根际微生物具有防病促生的潜能, 最多的是假单 胞菌属 (Pseudomonas), 其次为芽胞杆菌属 (Bacillus)、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欧氏菌 属 (Eriwinia)、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巴 斯德氏菌属 (Pasteuria)、沙雷氏菌属(Serratia)、 肠杆菌属 (Enterobacter)等。

病原细菌知识点总结

病原细菌知识点总结

病原细菌知识点总结病原细菌是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之一,它们可以通过食物、水、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和动物,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

病原细菌在医学、生物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了解病原细菌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基本特征病原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大小一般在0.2-2微米之间,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形态上,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体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细菌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此外,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这也是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的重要区别。

细菌的代谢特征病原细菌的代谢特征是其能量来源和代谢产物的具体特点。

一般来说,病原细菌主要通过对有机或无机物质进行代谢来获取能量,其代谢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酒精、有机酸和氨等。

此外,细菌的代谢过程还包括酶的合成和酶的作用,这些过程对于了解病原细菌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引起疾病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对宿主机体进行侵害。

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毒素的产生、细菌的黏附和侵入、细菌的定向遗传和抗原变异等。

这些致病机制是细菌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了解这些机制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病原细菌的分类病原细菌按照其在宿主机体内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可以分为内源性细菌和外源性细菌。

内源性细菌是指在宿主机体内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炭疽孢等;外源性细菌是指在宿主机体外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

此外,根据细菌的病原性和致病力,还可以将病原细菌分为高致病力和低致病力的细菌,这对于了解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细菌的检测方法病原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生化试验是利用细菌的代谢特征来进行检测,包括对细菌的培养、生长情况和代谢产物的检测等。

血清学试验是利用宿主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反应来进行检测,包括抗体的产生、抗体滴度的检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
•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分布广泛,革 兰氏阳性,芽孢杆菌。 • 1901年,石渡(S. Ishiwata)从患病的家蚕幼虫分离得到。 猝倒杆菌 Bacillus sotto Bt猝倒亚种 • 1911年Berliner从德国苏云金地区谷仓中患病的地中海粉螟幼 虫体内分离到类似的细菌。 • 1915年才正式命名为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此后分离出与苏云金杆菌类似的产生晶体的芽孢杆菌,被陆 续命名为苏云金杆菌的各个亚种。
• 据报道,杀虫细菌约有100多种,且新分离的杀虫细菌种类还 在不断增加。 • 《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所划分的33个细菌类群中,有9个 类群的部分细菌种类具有杀虫活性。 • 目前已知的杀虫细菌主要有: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第五章 昆虫病原细菌
• 昆虫因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细菌病。 • 昆虫病原细菌是指其代谢产物或菌体本身对宿主昆虫有致病或致死效应 的细菌类群,通常也称为杀虫细菌。
• 细菌杀虫剂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的杀虫作用,不杀伤天敌,对人、畜安全, 不污染环境; ② 易于和其他生物学手段相结合来进行害虫综合治理,能维持生态平衡; ③ 由于杀虫活性蛋白的多样性,昆虫产生抗性较缓慢或不易产生抗性; ④ 可以通过发酵法生产,具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 ⑤ 可以通过生物技术途径筛选或构建优良性能的菌株来满足生产与应用。
5. 其他芽孢杆菌 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对鳞翅目昆虫有致病作用
蜂房芽孢杆菌(Bacillus alvei)对蜜蜂幼虫和几种蚊幼虫有致病作用
短芽孢杆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cillus brevis)对蚊幼虫有致病作用
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
(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是一类专性好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该属具杀虫活性的有铜绿假单胞 (Pseudmonas aeruginosa)、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 (P.putida)和败血性假单胞菌(P.septica),它们均为昆虫的潜在病原菌。 普遍存在于土壤、水、植物以及昆虫消化道中。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昆虫体内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其细胞大小为0.5~0.6 μm×1.5 μm,无芽孢,单个或两个相连,或多个串连成 短链状,具1~3根极生鞭毛,可运动。
Toxic activities of B. laterosporus 921 and 615 for larvae of mosquitoes
LC50 for:
Strain Spores/ml (107)
Aedes aegypti
Anopheles stephensi
Culex pipiens
921
Serratia entomophila
(五)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 该属有代表性的昆虫病原细菌为粪链球菌(S.faecalis), 为一种机会致病菌,其有毒菌株与无毒菌株的血清型不同。
• 该菌对舞毒蛾幼虫有致病作用。 • 舞毒蛾幼虫吞食该菌后,1~2日便停止进食,虫体收缩, 在3~15天内死亡。死虫干僵脱水,但不腐烂。
(二) Bt发育的三个阶段: • 营养体 • 芽孢囊 • 晶体和芽孢释放
4.0
5.6 × 103 (0.4 × 103-11.9 × 103)
7.7 × 103 (6.9 × 103-8.4 × 103) 5.6 × 102 (4.6 × 102-13.5 × 102)
615
2.4
5.3 × 103 (4.0 × 103-6.5 × 103)
0.11 × 103 (0.05 × 103-0.2 × 103) 4.6 × 102 (3.3 × 102-10.4 × 102)
a
Strains were grown in Nickerson broth at 30°C for 72 h with shaking.
b
LC50s are presented as FWC dilutions. The data are averages of four or five assays, with 95% confidence limits, as determined by probit analysis, in parentheses.
赛氏杆菌属(Serratia)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 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
二、主要昆虫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一)芽孢杆菌属(Bacillus)
1.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ues): 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兼性腐生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从发病幼虫中也可分离到。 其形态学特征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很相似,但不形成伴胞晶体。 营养细胞大小为0.5~0.6 μm×1.5~6.0 μm。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鞘翅目、膜翅目 和鳞翅目等30余种昆虫。 蜡状芽孢杆菌可产生α-毒素(磷脂酶C),从而破坏宿主中肠细胞,使菌体进入昆虫 血腔而引起败血症。另外,蜡状芽孢杆菌还能产生蜡样菌素(cerecine) 和多种外毒 素,对人和许多动物也有致病作用。
3. 森田芽孢杆菌(Bacillus moritai) 由日本的鲇沢启夫(1962)从蝇体中分离得到,是一种对多种蝇类幼虫 致病的芽孢杆菌。 营养细胞杆状,能运动,其芽孢囊明显膨大。 森田芽孢杆菌幼虫的毒杀作用可能与菌体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无 关,而是菌体在虫体内繁殖的结果。
在日本,森田芽孢杆菌制剂已作为商品用于卫生害虫的防治,商品名 Labillus。防治家蝇,每克幼虫饲料中有107个芽孢,可抑制96%~99% 的成虫羽化。
• 兼性病原体(facultative pathogens):可在昆虫内增殖,也能在 人工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发育的细菌;Bt、Bs。
• 潜在病原体(potential pathogens):通常生活在昆虫的消化道内, 通常情况下极少引起疾病,但一旦进入昆虫体腔,则可表现出较 强的致病力。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
该菌可以产生多种对昆虫有毒性的胞外酶,不过该菌在昆虫中肠中的侵染能力 较差,但一旦进入血腔,则致病性很强。铜绿假单胞菌对双带黑蝗、透翅蝗、 苹天幕毛虫等多种昆虫有致病性,其病原性与其产生的蛋白酶有关。败血性假 单胞菌主要对一些金龟子幼虫和家蝇有致病作用。
(四)赛氏杆菌属(Serratia)
是广泛分布于水域、土壤、牛奶及其他食品中的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对 昆虫有致病作用的有粘质赛氏杆菌(S. marcescens)、嗜虫赛氏杆菌(S. entomophila)、液化赛氏杆菌(S. liquefaciens)等几个种。
梭状芽孢杆菌一般简称为梭菌,是一类专性厌氧芽孢杆菌,其形态学上的突出 特征是由于芽孢囊的膨大而使菌体呈梭形。营养细胞一般为直杆状,两端钝圆, 单个或成短链存在。运动或不运动。Bucher等(1957,1961)首次报道分离到 对昆虫有致病性的两种梭菌,即缩短梭菌(Clostridium brevifaciens)和天幕毛 虫梭菌(Clostridium malacosomae)。 缩短梭菌:大小为0.9~1.3 μm×3~20 μm,其芽孢囊不膨大,革兰氏染色阴性, 其芽孢被昆虫取食后仅在中肠繁殖,不侵入血腔,虫体死后收缩变短,干燥而 僵化。缩短梭菌的芽孢在昆虫中肠内经16~24 h萌发成营养体,24 h后形成芽孢, 36 h可在虫体粪便中观察到营养体和芽孢。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芽孢。 天幕毛虫梭菌:营养体不运动,大小为1.0 μm×4~7 μm;芽孢囊约呈纺锤形, 专性寄生于加州天幕毛虫。
(六)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和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 发光杆菌属和致病杆菌属的细菌几乎都是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菌。
其中致病杆菌属与斯氏属线虫(Steinernema)共生。
发光杆菌属与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共生。 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均为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兼性厌氧、能运动的杆状细菌。 大小约为0.3~2 μm×2~10 μm。 这些共生菌均具有两型现象,分别称为初生型(或Ⅰ型)和次生型(或Ⅱ型) 共生菌。初生型细菌能支持线虫的大量繁殖,而次生型细菌不能与线虫共生, 也不支持线虫在昆虫体内生长。初生型细菌不稳定,体外培养时极易转化为次 生型。 共生菌中已经发现有多种物质参与病原线虫对昆虫的致死作用,包括蛋白毒素、 蛋白酶、抗生素类以及脂多糖等。 该类共生菌既能产生对昆虫具有注射活性的杀虫蛋白,还可以产生具有口服活 性的蛋白。Bowen等(1998)从P. Luminescens中分离到4种毒素蛋白Tca、Tcb、 Tcc和Tcd,其中Tca和Tcd在对烟草天蛾的杀虫活性中占主导地位。
(一) Bt的分类
Bt的分类系统是由Barjac(1973)把鞭毛抗原作 为分类标准而建立起来的,还以酯酶型、生理生 化反应等指标,现在以RAPD、Ap-PCR等方法进 行分类。 •
• • • Bt分成27个血清型,7个亚型; 1994年45个血清型,13个亚型,58个亚种; 1996年发现55个血清型; 2002年70个血清型,83个亚种,我国11个血清型。
4. 幼虫芽孢杆菌(Bacillus larvae) 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厌氧菌。
营养细胞杆状,通常单个存在或呈链状排列,可运动。大小0.5~0.8 μm×2.0~5.0 μm。
形成芽孢时产生一种抗菌素,对其他种类细菌有抑制作用。
幼虫芽孢杆菌是蜜蜂的专性病原菌,感染蜜蜂只是在幼虫饲喂时期,当 敏感昆虫幼虫取食芽孢后,在24 h内芽孢即可萌发生长。其营养细胞通 过溶解中肠细胞壁而进入血腔,并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幼虫发病直至死 亡。幼虫感染的第一个症状是虫体失去正常的白色而变为淡褐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