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

合集下载

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

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

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第一篇: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在李白的作品中,我们时时可见陶渊明和李白的渊源关系,或者表达对陶渊明的推崇:“陶今日日醉,不如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義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寥寥数语,便生动地画出了陶渊明的性情爱好、精神风采;或者引用陶渊明之轶事诗文,如“安能摧没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下幽人对酌》)。

综观陶、李二人之行为处世和作品,二人确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他们的思想中都充满儒道色彩,都有队权贵的傲视的一面,都好自然,追求本真,都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他们都好酒吟诗,以诗酒谴性抒情。

此外,前人对他们都有“真”的评价。

如《宋书·陶潜传》称其为“真率”,萧统《陶渊明传》称其“任真自得”、“真率如此”,在《陶渊明集序》中又评曰:“论怀抱则旷达而且真”。

而杜甫则以“嗜酒见天真”(《寄李太白二十韵》)评李白,皮日休在《七爱诗》中称李白有“真效”。

《原诗·外篇》中说:“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而面目无不于诗见之。

其中有全见者,有半见者,如陶潜、李白二人是完全达到了”真“。

但二人在同之中任然存在很多差异。

“隐“之差陶渊明处世行为方式最大的特点是“隐“,即最终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生活方式。

而此前他曾三次徘徊于仕隐之间,直到最后辞去彭城县令。

这是陶渊明与官场彻底的决裂,也是经历人生和看穿官场后的大彻大悟,故其能以恬淡宁静、平和冲远的心态归隐田园,亲和自然,亲和田园,陶然自乐成为真正的隐士,所以,他被称为”古今隐士之宗“。

陶渊明是田园诗酒结合的典型,是中国文人中真正的隐士,有别于在江湖而心怀魏阙的假隐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网尘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反映了他与官场浑浊,黑暗的不合。

因此,他能安心归居,乐于田园,这是人的一种向往自由、脱却羁绊、热爱自然的本性的回归,也展示出一种人生自在价值取向。

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

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

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陶渊明《饮酒》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陶渊明《饮酒》赏析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

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

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

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晋元兴二年癸卯(四O三),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高兴之余载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

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其二,有酒且为乐——“乐天之学”。

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

”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

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

酒与诗:陶渊明与李白的精神寄托

酒与诗:陶渊明与李白的精神寄托

酒与诗:陶渊明与李白的精神寄托作者:王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摘要:酒与诗是中国文人的独特精神寄托媒介,陶渊明与李白同样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们倾其精神情感寄予酒内诗中。

陶渊明的诗酒点画了田园风情隐士的人生画卷,李白的诗酒精神,成就了一位流传千古的“诗仙”。

他们以诗酒为伴,寄托精神情感于其中,他们在酒与诗中的人生观与选择决定了不一样的人生。

关键词:酒与诗;陶渊明;李白;精神寄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一位在四分五裂的东晋乱世留下了“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的田园情结。

一位在繁荣强盛的大唐盛世开创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的浪漫主义情调。

二位与诗酒具有千丝万缕的情结,酒与诗已成为陶渊明与李白一生的精神寄托,本文试探究两位伟大诗人借酒与诗寄托精神心理之异同。

一、酒与诗精神寄托的忘忧草宗白华先生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陶渊明正是生于东晋乱世,少怀一腔热血猛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承袭了中国文人的历史责任和独特个性。

五次出仕,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而告终。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然,他看透了政坛军阀的虚伪,将无尽的苦闷寄于诗酒中。

《饮酒二十首》其七云:“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事情。

”可见陶渊明以酒忘忧,以诗抒情,在酒与诗的世界里,远离那些令人烦恼的凡尘俗世。

李白也同样一生嗜酒、狂诗,在酒与诗中,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

或喜或悲,把酒高吟中年时期踌躇满志,傲岸不屈,无奈折翅而返,但仍痴心企盼的醉意生活。

李白并没有像陶渊明一样在酒与诗中选择全然地放下,而是对世俗名利仍旧存在一份痴心。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酒与诗已然是两位伟大诗人精神寄托的忘忧草,只是价值取向有所差异。

二、酒与诗精神寄托的净化湖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酒情结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酒情结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酒情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酒情结引导语:很多的古代诗人作诗离不开酒,东晋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他的诗酒情结。

酒是人类的天才创造。

中国不愧为酒的国度,发明酒的历史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在有史以前中国人就酿出了酒。

考古学家曾经在双沟酒的产地,江苏淮阴洪泽湖畔的下草湾,发掘出了5万年前“醉猿”的化石。

这些已经化为化石的猿,显现出了醉醺醺的姿态,因此被命名为“双沟醉猿”。

人们大胆猜测,也许5万年前的古猿人已酿出了酒。

双沟酒之所以成为中国名酒,这也许是重要渊源吧。

如果说这种说法难免有今人的猜度,文人的想象,那么,考古发掘出的斝(音甲)、盉(音禾)等酒器,均属于龙山文化,这可是真凭实据。

所以,考古学家认定,中国人在公元前22世纪就学会了用谷物酿酒。

酒这种神奇的饮料,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

因为酒能助兴、酒能提神、酒能怡情、酒能浇愁、酒能壮胆、酒还能启迪文思,所以才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才有武松酒后打死猛虎的壮举。

酒与文人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人就说过“文是饭,诗是酒,酒也是诗”。

酒是打开人们天性的钥匙,诗人在半醉的状态下往往流露出无拘无束的灵魂,写下传诵古今的诗篇。

李白的《将进酒》字字句句都含酒香。

他奉诏为皇帝写的《清平调》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

能豪饮又能写得一首好诗的,恐怕千古惟青莲居士一人矣!皮日休就说:“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

”古代诗人的名号与酒有关的还真不少。

李白人称“酒仙”,蔡邕号称“酒龙”,谢灵运名为“酒虎”,欧阳修自号“醉翁”,白居易自命“酒户”,他曾不无夸耀地说:“此翁何处富,酒库不曾空。

”杜甫曾作《酒中八仙歌》,写了贺知章、李白等人。

他虽谦逊地没把自己写进去,但据郭老考证,杜甫也是地地道道的“酒鬼”。

陆游对喝酒说得更是坦率:“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竟把饮酒与写诗相提并论。

文学史上还有一位喝酒、写诗、读书三不误的“超级酒仙”,那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异同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异同

----------------------- Page 1-----------------------2006年10 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ct, 2006第28 卷第5 期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28 No. 5试论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高慧( 西安师范学校, 陕西西安10001)摘要: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 执著追求理想、人格,性情率真, 风格奇; 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 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 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

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的差异。

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 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 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李白; 苏轼; 豪放;差异; 时代;信仰中图分类号: 0- 03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4—99 5( 2006) 05—0058—04I A巴蜀自古人杰地灵,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出自蜀地陶渊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榜样, 热的诗人,作为唐、宋时代文学精神的代表,在唐诗及宋爱山水风光也成为二人共有的爱好。

李白总是“五岳词的发展史上同样举足轻重。

后人对二人豪放风格的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中宣泄的主宰自然评价也非常相似: 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致”的豪情及被世人遗弃的愤懑已超出了对山水的描绘,[ 1] (P138)“时与太白为近”; 当代李泽厚也认为在飘逸的他张扬时高呼“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悲怆时希[2] (P 05)诗风上“苏(轼)近于李( 白) ”。

望“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甚至放浪到“天地即衾本文将以李白和苏轼性情的相似为起点,挖掘二枕”、“裸体青林中”,情感表现恣意率真, 毫不掩饰。

苏人作品内蕴的不同,并进一步从时代精神及信仰追求轼也是追求自由、极富性情的人,他对朋友随意说笑、方面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与李白饮酒诗艺术手法比较

陶渊明与李白饮酒诗艺术手法比较

陶渊明与李白饮酒诗艺术手法比较陶渊明与李白饮酒诗艺术手法比较酒,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雅事也是民间俗礼,更是文人墨客们倾诉情怀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与李白被誉为两位伟大的饮酒诗人。

他们都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赞美酒与生活,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表现方式。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广陵人,东晋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饮酒诗之祖”,他的饮酒诗以清新淡泊、咏史抒怀为主要特点。

陶渊明的饮酒诗深受道教的影响,他以自然至大的道教思想,融入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他笔下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陶渊明的饮酒诗多以淡泊名利、追求自由为主题,他用酒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写道:“结为相将愿尽日饮如泉不畏歌者发吞声踰醉眠。

”这首诗以短小的语言表达了陶渊明对饮酒的欢愉和无忧无虑的态度。

他借酒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和烦恼,将自己沉醉在红尘中,抛开了俗世的琐碎和压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与陶渊明不同,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饮酒诗以豪放、奔放和热烈的情感表达为特点。

李白的饮酒诗多以描绘壮丽景观、抒发激情和追求男子气概为主题。

他的诗作热情奔放,富有浓郁的生命力,带有一种豪放不羁的个性。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写道:“若言辞语乖高论谁与争。

醉笑四百声酒倒千杯倾。

”这首诗展现了李白豪饮的精神和激情,他以自嘲的态度表达出他对人生的热爱和不服输的心态。

他鼓励人们奋发向前,不畏困难和挫折,追求梦想和荣耀。

通过比较陶渊明和李白的饮酒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

陶渊明的饮酒诗注重意境的净化、心灵的寄托和对生活的追求,他通过酒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而李白的饮酒诗则具有更多的奔放和激情,他将酒作为一种激励和挑战,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从《月下独酌(其一)》与《饮酒(其五)》看李白和陶渊明对酒及人生的态度

从《月下独酌(其一)》与《饮酒(其五)》看李白和陶渊明对酒及人生的态度

从《月下独酌(其一)》与《饮酒(其五)》看李白和陶渊明对酒及人生的态度作者:石李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李白和陶渊明的诗歌里多有饮酒之作。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对酒的态度很不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对《月下独酌(其一)》与《饮酒(其五)》,探析李白与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反映出来的对酒与人生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李白;陶渊明;酒;人生;态度作者简介:石李锋(1981-),任职于陕西省榆林学院文学院,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酒与诗歌的关系由来已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

早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诗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叙述了酿酒的原料、时间以及酿酒的用途等情况,并且记录了当时饮酒的盛况:“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这时,酒在文学作品中的抒情功能虽然相对单一,但是足可以见到酒与诗歌的关系,在文学发展最初的阶段,就已经极为密切了。

《诗经》以下,诗歌当中酒这一意象应用越来越频繁,承载的审美意味也更加复杂、厚重。

到魏晋时期,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酒不仅是文学作品中借以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甚至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唐代,酒与诗歌,酒与诗人的关系更为密切。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诗人与酒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李白与陶渊明相关诗歌的分析,从而揭示出两位诗人对酒及人生的态度呈现出的哪些异同之处。

一、孤独中躁动的灵魂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传奇的人生经历和盛唐宏的气势使李白自信并且高傲。

大唐王朝君临天下、万方来贺的太平盛世也激发了诗人的万丈雄心。

因此,诗人一生积极追求建功立业。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在翰林院担任供奉。

但受到权贵排挤,第二年就被赐金放还。

浅谈陶渊明诗作与酒的不解之缘

浅谈陶渊明诗作与酒的不解之缘

浅谈陶渊明诗作与酒的不解之缘作者:张心悦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现存一百二十多首诗歌,其中提到酒的就有50多首,可见“酒”在其诗作中的地位。

陶渊明的酒诗不仅表达着个人情感,更多的则是影射出当时社会的问题,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即通过分析陶渊明诗酒结缘的原因、陶渊明酒诗表达的情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来浅谈陶渊明诗作与酒的不解之缘。

关键词:陶渊明;诗作;酒;情感;影响引言:自古以来,“酒”便被诗人不断地运用于各类诗集中,到了魏晋时期,“酒”已然成为一个独特的角色,宴飲作客、消解仇怨、忘记忧愤、思乡念亲等等,均有酒的存在。

而在诗中集中写饮酒,以成为一种诗作风格的,应当始于陶渊明。

酒诗乃陶渊明诗作的一大特色,可谓“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一、陶渊明诗酒结缘的原因(一)社会原因1.时代政治环境的影响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东晋,众所周知,东晋是一个十分重视门阀出身的朝代,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里,像陶渊明这种家族是显系寒门,家道中落的一位文人,自然不会有什么社会地位。

加之陶渊明自身不喜攀附权贵,阿谀奉承,有如“不为五斗米折腰”,更使得他不受重视,仕途之路迷茫。

黑暗无法的政治致使陶渊明于现实与隐退中徘徊纠结,内心的愁闷无法得到排解,而酒可使诗人忘却现实中的苦楚,感受短暂的轻松,诗人便投身“酒”中,以“酒”为伴,陶醉自我,因而创作出不朽的酒诗。

2.时代风气的影响众所周知,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更迭频繁的历史时期,所谓“乱世出英雄”,伴随着老庄哲学的重兴,魏晋玄学随之而生,并对当时社会更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追求淡泊朴质、宁静致远、崇尚自然是玄学的重要特征。

另外,中国文人向来对酒情有独钟,“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本就是不喜束缚,辞官归隐,刚好受到时代“饮酒”风气的影响,由此陶渊明独具个性的“饮酒”品位及率真自然的个性便为世人所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
在李白的作品中,我们时时可见陶渊明和李白的渊源关系,或者表达对陶
渊明的推崇:“陶今日日醉,不如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
窗下,自谓義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寥寥数语,便生动地画出了陶渊明的性情爱好、精神风采;或者引用陶渊明之轶事诗文,如“安能摧没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
抱琴来”(《山中下幽人对酌》)。

综观陶、李二人之行为处世和作品,二人确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他们的思想中都充满儒道色彩,都有队权贵的傲视的一面,都好自然,追求本真,都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他们都好酒吟诗,以诗酒
谴性抒情。

此外,前人对他们都有“真”的评价。

如《宋书·陶潜传》称其为“真率”,萧统《陶渊明传》称其“任真自得”、“真率如此”,在《陶渊明
集序》中又评曰:“论怀抱则旷达而且真”。

而杜甫则以“嗜酒见天真”(《寄李太白二十韵》)评李白,皮日休在《七爱诗》中称李白有“真效”。

《原诗·外篇》中说:“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而面目无不于诗见之。


中有全见者,有半见者,如陶潜、李白二人是完全达到了”真“。

但二人在同
之中任然存在很多差异。

“隐“之差
陶渊明处世行为方式最大的特点是“隐“,即最终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生活
方式。

而此前他曾三次徘徊于仕隐之间,直到最后辞去彭城县令。

这是陶渊明
与官场彻底的决裂,也是经历人生和看穿官场后的大彻大悟,故其能以恬淡宁静、平和冲远的心态归隐田园,亲和自然,亲和田园,陶然自乐成为真正的隐士,所以,他被称为”古今隐士之宗“。

陶渊明是田园诗酒结合的典型,是中
国文人中真正的隐士,有别于在江湖而心怀魏阙的假隐士。

“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

误落网尘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反映了他与官场浑浊,黑暗的不合。

因此,他能安心归居,乐于田园,这是人的一种向往自由、脱却
羁绊、热爱自然的本性的回归,也展示出一种人生自在价值取向。

相较而言,李白向往隐居,且一生不断有隐居的生活,如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出暑后在湖北安陆、山东,以及五十多岁在时暂隐庐山。

归隐似乎成了李
白人生最终的归宿。

但实际上李白的用世之心很强烈。

李白向往的是功成身退
的道路,然而他始终未能从用世之心中超脱而出。

因此,他的隐是暂时的。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待吾尽节报明主,然
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显然建功立业是身退的必须条件,功未成,身难退这就是一个一生处于进退仕隐矛盾中的李白。

李白还对隐
居生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九日登巴陵》)。

然而可悲的是,
李白一生实际上是“一命为沾”。

正因为如此,李白才会在去世前有不甘,这
也与陶渊明对于死亡的心态成鲜明对比。

随然李白有用世之心,志向远大,但
他又确实爱好自然、任情适性、向往隐居。

于是李白便成了中国文人中进退两
未成的志士和隐士双重人格身份的典型,也许这就是李白的“大隐”。

“真”之别
陶渊明一生追求人性的本真自适,即陶之真为本性之真,适性之真,也可
以说是适性而任真。

“凝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感士不遇赋》)、“寄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可见他不“违己”,而要“委心任去留”,保持自我本性的真实。

而人要求的心性的这种境界,就往往要有平和淡远、闲静自如的心态,而不能任情而为,纵情驰骋。


此陶之“真”如米酒般香醇,也正因为他心性如此,所以他的诗文往往亦为适
性而作。

因而陶诗显示出清新质朴之美。

至于李白之真,可谓自然之真,是真性的、真面目、真本色,是一种近似
于涉世未深的天真李白之真偏向于情,天真而任情,真率明朗、酣畅淋漓。


股胸中蕴藏的真情、激情、深情,自然涌出,任其挥洒。

如“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奈何青云士,
弃我如尘埃”、“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平生不下泪、对此泣无穷“,……诸如此类便是一个真情的李白,得意时大笑,失意时悲歌痛哭,都是
一种背心真情的表露和倾诉,也正因为李白任情如此,他的诗歌便自然成为其
真情的倾泻。

与陶渊明的”真“有很大区别。

“酒”之异
陶渊明性好嗜酒,其在《饮酒二十受序》、《五柳先生传》中都有关于自
己饮酒的生动描述可以说陶渊明是在他以前的文人中好饮酒最为典型的代表。

而仔细的品味陶渊明的饮酒,可以发现他饮酒也可能会有逃避浊世、借酒浇愁、化解心中不平的时候,但是更多的不是在情感上的发泄,而是“性嗜酒”,以
之取乐,陶冶性灵,表现出一种闲情逸致,“闲”是他的鲜明特点。

例如,他
在《饮酒二十首序》中这样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
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以为欢笑尔。

”在
组诗的第一首中,他写出了饮酒取乐的情形:“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然而陶渊明不会酩酊大醉,更不会胡言乱语,他虽然醉却不失酒徳。

“悠悠迷
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二十首·十四》)。

可见陶渊明的酒饮的是多么的有文人的幽雅之兴。

他饮酒怡性、平和闲适,深得酒旨酒趣。

比对之于李白的饮酒,则是另外一种情景——以“豪”为特色,即酣畅豪饮、潇洒豪放。

李白饮酒主要是为了抒情,或喜或悲,对酒当歌,倾情发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别校书叔云》),可见饮酒是他内心的情感
的宣泄。

其次,李白之饮,是酣畅淋漓式的豪饮:“会须一饮三百杯”(《将
进酒》)、”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月下独酌》),”三百杯“石湖
成了李白饮酒的标志。

再者,李白之饮,具有”仙“的色彩:”清风朗月不用
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此外,李白的酒趣也表现得浪漫
而潇洒:”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其二》)以上可见李白的饮酒主要是尽情尽兴、得其豪饮。

“诗“之异
在作诗方面,二人也是不同的。

陶渊明的诗文以一种直朴清新之美迥异于
两晋文坛,但陶渊明是一个单玻璃的人,并不追求文学事业上的不朽:“若文
中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终日“(《五柳先生传》)。

因此,他
的诗文功利目的不浓。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怡养性情。

也真是如此,他的作品如自然流出,带有真情、真性、真事、真景,不着意求工自工,朴素浓厚、清新自然,这也就是陶诗的主体风格。

比较而言,李白的创作有着明确的自我表现和功利目的,前者表现为开心
写意,抒发情志,真率明朗;后者见于他表现的理想:“我志在删述,垂辉映
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古风一》)。

他极力称颂文学事业的不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

他以自己的才华
自许:”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寄上美王》)。

显然,李白的文学创
作的自觉意识要比陶渊明鲜明。

其次,由于李白诗重在抒情、表现自我,因此
他的诗往往呈现出真率明朗、淋漓酣畅的特色,”真放“是其诗歌的鲜明风格
之一。

再者,李白的诗歌完全展示出大家的气象,其内涵之广阔、体裁之完备、
手法之多样、风格之纷丽,前代诗人无出其右者。

李白诗歌也代表着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此前诗人的成就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因此李白和杜甫一样是唐代以前中国诗歌的集大成者。

综上所述,陶渊明和李白的最大之异是人生道路、价值取向、和归宿的不同。

陶坚定地选择了归隐之路,超然高举;李则一生痴迷于“功成身退“的美梦中。

陶力保心性之真,平和淡远;李展现情感之真,任性而为。

陶饮酒是雅闲品味;李饮酒是豪情畅怀。

陶在田园风光中养性守真;李面对自然山水抒发真情。

陶的创作怡情自娱,风格朴素清新;李的诗歌在抒情立言,风格真率明朗、豪放超迈。

陶渊明主要是”隐士诗人“的代表,李白则是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自由特立、傲视权贵、诗酒酣畅、天赋才华的诗人典型。

这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陶渊明和李白,充满无限魅力的两个人。

汉语言文学1112班
1120304207
邓纯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