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到理性化抽象为形象.docx
形象思维的抽象特点

形象思维有没有抽象过程?我认为是有的。毛泽东同志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问题在于必须了解论理的认识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对于艺术来说,它不是通过科学结论而是通过形象来进行表现。理性认识的本质是一个,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方法及其表现形式可以不一样,它可以从具体到抽象,扬弃具体,形成概念或科学结论;也可以从具体到具体与抽象的统一,经过具体与抽象的矛盾运动,保留具体,形成艺术形象。如果形象思维可以不用概念,不经抽象,那么这就等于否认了艺术认识的理性性质,实际上把形象思维只视作感性阶段的东西。而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什么是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我以为就是围绕着艺术创作,亦即围绕着塑造艺术形象而进行的思维运动,这一思维运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表象与概念、逻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它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揭露事物的本质的。
目前,围绕着形象思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形象思维有没有抽象过程?它和逻辑思维的抽象过程是否相同?在抽象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抽象过程的阶段性的标志又是什么?它有自己的什么样的逻辑特性?我以为这些问题就是当前阐明形象思维规律的关键性问题,是讨论的症结所在。要阐明这些问题,非本文作者能力所及,我只想冒昧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目前,围绕着形象思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形象思维有没有抽象过程?它和逻辑思维的抽象过程是否相同?在抽象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抽象过程的阶段性的标志又是什么?它有自己的什么样的逻辑特性?我以为这些问题就是当前阐明形象思维规律的关键性问题,是讨论的症结所在。要阐明这些问题,非本文作者能力所及,我只想冒昧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通过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实践基础,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是不断转化 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学习获得理性 认识,然后再将它们应用于实践中。
发展。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统一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 知,通常是具体的、形象的、表
面的。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能 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深 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
在联系。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中的相互促进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过 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
通过感性认识,学习者可以积 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理性认
识提供基础和支撑。
通过理性认识,学习者可以深 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 导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应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发挥各 自的优势,促进学习的深入和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 分析,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 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 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评估风险和机会,制定合理的战 略和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成 果。
通过推理、判断和归纳,理性认识有 助于我们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案和计划, 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设计中的感性和理性

美术大观ˉ艺术与设计ˉ134提到感性和理性,首先我们要从认知开始说起。
设计师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设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担负不同的责任,共同支撑着设计。
二者是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设计这一活动时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感性是设计的原动力,赋予设计师创作灵感,使设计作品具有美的形式;理性对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设计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设计的逻辑推导,使设计活动有章可遵,有法可循。
一、关于感性感性,在《汉语大词典》里这样解释:“外界事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作用而产生的人对事物持有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是相对于‘理性’的。
感性是作家写作时泉涌的思维构想,是艺术工作者创作的不竭动力,是科学家发现探索的奇思妙想。
感性是人之本性,与生俱来,并随人的不断成长成熟而发展。
”1.感性认识《新华词典》里解释认识,“是认得,相识;懂得,理解;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感性认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对外部环境和周围的人等周围事物的感受,它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受、对常见现象的理解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所形成的一种性情。
感性是人类对外部事物带有某种感情的、长期形成的一种感知。
席勒大师用人格和状态来比喻感性和理性,他认为感性是实在的,而理性只是形式的。
感性的实在体现在它是人类实实在在的感受,是一种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果,理性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经过逻辑思考后得到的,对外部存在事物的形式,进行提炼后,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形式。
2.设计师的感性认识“苹果落地”瞬间在牛顿脑海里闪现的灵感,成为了著名的理论学说地心引力诞生的导火索;女作家乔安娜·凯瑟琳·罗琳在火车上对同一节车厢内的小男孩的形象的联想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产生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不难发现,灵感在脑海中瞬间的闪现,是产生创造动力的源泉。
正如著名英国文艺评论家卡菜尔所讲,“匠意的作品是有意识的、机械的,而天赋的作品则是无意识的、有生气的”。
感性抽象与理性抽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红、黄、蓝的构成》,1930年,布上油画。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 格的代表作之一。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 ,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 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 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 形在画面上的平衡。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是风格派 最核心的人物。荷兰人,生于一八七二年,从小就 有天才知名,十七岁就拿到小学绘画教师的资格, 二十岁进入皇家艺术学院深造,才二十出头,就已 成为荷兰新一代的重要画家。从一九一二年开始, 受到立体派画家的影响,抛弃现实世界的复杂枝节 ,回归原始的颜色和线条。
蒙德里安,以其独特的“水平线——垂线”和原色 、非色组合的极简绘画图式,将现代抽象绘画带到 了一个新阶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他绘画的核心 倒并不是抽象,而是某种内在的精神性追求。
《灰树》,1912年,布上油画。 画面的焦点是树枝与树枝、树枝与树干以及树与其他物象之间的造型关系。 树撑满了整个画面,树的枝干几乎全部伸展到画框,仿佛画框把树剪切在它 所包围的空间里。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然抹去,我们所见到的,是高度抽象 化的图形。深色的枝干在中性的灰、绿色小碎面中依然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这是蒙德里安从立体派中获得的新启迪: “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 本身的真实”。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doc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对他人的控制力,这些销售的核心技能可以总结为――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能力。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第四,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因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
感性与理性new

目录
CONTENTS
一 概念辨析 二 辩证关系 三 方法论意义
一、概念辨析
感性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认识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一、概念辨析
1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
知觉
表象
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 面的直接反映。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思考题
培根曾说,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不能像
蜘蛛、蚂蚁,而应该像蜜蜂。运用今天所学 习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谈谈你的感想。
推荐阅读书目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感性材料+理性判断
二、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所产生的理论知识需 要一定的感性经验和感性形象 而具体化,举例或形象的比喻, 常常是使深奥的理论问题变得 具体明晰的重要手段。
二、辩证关系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 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一、概念辨析
理性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认识 本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一、概念辨析
1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
一、概念辨析
判断 反映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二、辩证关系
坚持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

后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开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 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 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3〕真理 和 科学理论 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 识本质〞的自觉性
〔2〕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的总和。现象 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的,是事物的外部 特征;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是事物 的内部联系,现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必须通 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认为现象的总和构本钱质 否认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错误的。
例二,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
热现象
热的本质和规律
春夏秋冬冷热变化 摩擦生热 化学反响放热 电器发热
热力学定律— —热是分子的 无规那么运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例三,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 外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象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 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 次是石头、木块
感性认识
本质
温度相同
系 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请思考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但 人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
目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 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事物 开展。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 ,对事物本质规律 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 识
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错误的认识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 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具体、直接,理性认识抽象、间接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根底,并反作用于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性到理性化抽象为形象
例谈图形化编程与 C++代码语言互动教学
有学者校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奥赛基地学校,参与信息奥赛培训和学
习的学生很多。
有学者们也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了小学生 C++编程社团
等活动。
信息学编程从内容看,是通过计算机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主要
训练学
生的数学算法和程序设计能力。
C++语言作为一门编程语言,它有很多优点,
有严谨的结构,很强的逻辑性,是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能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编程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小学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抽象的思维
有一定的难度。
有学者在辅导 C++程序设计社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代码的使用不容易掌握,逻辑思维能力难于顺利形成,程序算法设计困难较大,如果学习形式有
些单一,有时学生兴趣不浓,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Scratch 编程最大的优点是把编程图形化,易于理解,可采用拖曳、组合
的方式来设计程序,能及时把有学者们的创意思考呈现出来,让学习变得更有
趣味、更轻松,学习效果也更理想。
通过思考和实践,有学者把 C++语言中难于理解的部分通过 Scratch 编程
对比教学,帮助理解,取长补短,让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让程序直观化,促进学生对程序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一、用 SCRATCH 迷宫游戏程序,引导 C++ 基本结构学习。
C++程序设计主要有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
顺序结构比较直观,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执行,比较好掌握,选择结构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有学者用 scratch 设计游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见下图:
图 1
有学者先把游戏程序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玩一下,再谈谈体验。
学生通过试玩发现只能沿着①→③→⑤线路走才能成功。
如果碰到游戏中的障碍物就会出现一种结果,如果没有碰到就会一直走,如果顺利通过就会庆祝成功,如果碰到黑色的边线,就会回到了原点。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路线图:小猫从起点到终点的路有时只有一条,行进过程中有时路有好几条,在每一个分岔口,都要进行选择,只有选择正确,才
能到达终点。
还有小猫在走迷宫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判断,像这样的程序设计中就可以采用“选择结构”,还被称为“分支结构”。
而在 C++语言中有学者们可以用“if(条件表达式)then 语句 1else 语句2” 语句来实现。
下图是 Scratch 程序与 C++程序语句,如图 2,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if
条件表达式
语句 1
else
语名 2
图 2
通过两种图形对比,让学生知道“if (条件表达式) 语句 1 else 语句 2”意思是“如果条件成立,执行语句 1,否则就执行语句 2”,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的正确理解,学习效果也就好了。
下图是学生设计的模拟机器人沿线走程序(图3)。
图
3 模拟机器人沿线走
If (a>b)
cout<<”a=”<<a,<<”b=”<<b;
{ t=a;
a=b; b=t; Cout<<”a=”<<a<<”b=”<<b;
二、用 Scratch 设计交换变量程序,助力理解 C++复合语句。
C++中复合语句是以 { 开始,以 } 结束,中间可以包含若干个语句的语句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有学者用 Scratch 设计比较两个数大小,输入两个数,将大的数暂存在变量 a 中,小数暂存在变量 b 中。
学生在 c++学习时初次接触这种复合语句,容易搭错,于是有学者借助 Scratch 程序图和 C++代码图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如下图:
Else
图 4
从上图对比可以看出,c++中的各个语句和 Scratch 中的各语句一一对应, 比较方便理解。
三、灵活运用 Scratch 循环结构,增强 C++程序循环结构效益。
循环结构在编程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有三种方式:FOR 、while 、do while ,也是 C++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
为了更好地学习循环结构,有学者从童话故事入手,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在程序中用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 进行对比学习,启发学生对重复执行的问题,学会利用循环的方式进行解决,
对于像累加求和、求积等较复杂点的问题时,就要利用循环结构,学生初次接触时很难理解,有学者借助 Scratch 软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1、用 scratch 程序建立直观的程序助理解。
如要求一百内的累加某数值求和,有学者用 do 型循环语句的 C++代码和 scratch 程序对比进行教学。
如
{
X:=2;
s:=0;
While (x<=98 )
{ S:=s+
x;
X:=x+4;
} }
下图:
图 6
参照图形化的 Scratch 程序,帮助学生理解 c++程序中 do 循环是先循环后判断,“While (x<=98) ”相当于 Scratch 语言中
,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条件语句的认识。
接着有学者再继续带领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如果条件满足(即为
真),重复执行循环后面的语句,如果条件不满足(即为假),当型循环结束,执行 while 后面的语句。
这样程序就会不断重复运行,在程序中 x 每次加4,s 每次把计算结果进行累加。
X 是步长计数器,S 是求和累加器。
利用形象直观的积木脚本与抽象的文本脚本进行对比进行理解学习,孩子对循环结构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可以顺利地学习更多更深的循环结构知识。
2.利用表格和程序设计流程图帮助学生学习循环结构知识,。
如下图:
开始
X:=2
S:=0。
:
x 2 6 10 14 18 (98)
s 2 8 18 32 50 1250
图 7:表格记录算法的实现
图 8:流程图引导算法实现过
3、上机验证两种软件编写程序的正确
性见下
图
图 8:Scratch 一步一步验证
9:用 C++ 程序进行验证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化程序,再到 C++代码程的编写,通过上机验证,把抽象的思维加以形象化,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维,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正常的发展。
这样,C++语言中 DO 型循环(do while)语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实现。
如下图:
图 10:DO 型循环 C++与 Scratch 对照图小学生在学习计数 for 循环也有一定的困难,有学者便用 Scratch 软件编{ i:=
2;
sum:=0;
Do
{ Sum:=sum+i;
i:=i+4; }
While (i>=98)
}
好的程序,帮助学生能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感性的认识,再利用表格和程序流程图逐步提高到理性的理解。
表格记录算法的实现
图 12:流程图引导算法实现过程
通过对比方法的学习方法,两种编程方法相互促进,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4.巧用模块迁移知识,加深 C++函数等知识程序模块的理解。
程序中的较长的代码可以采用模块化的子程序,也就是把一个大程序分解为苦干个模块,有一个模块作为主程序模块,其余为子程序模块,程序在运行时,主程序可以调用子程序,这样的程序容易编写,具有很强的可读。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有学者借助 Scratch 中的制作新的积木编写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程序来帮助学生学习 c++中函数类的知识。
见下图:
图 13:子程序
图 12 主程序
语句 1
语句 2 语句 1
…
语句 2
调用子程序 1
…
语句 n
调用函数子程语句 n+1 语句 n
… 返回到主程序
图 14 分析主程序模块调用子程序模块过程
图 15:哥德巴赫猜想 C++程序图
函数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