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导读共55页文档
费尔巴哈论

二、为什么要把《提纲》作为
本书的附录(第5段)
• 恩格斯在把《费尔巴哈论》单行本付印以前,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旧稿读了 一遍。感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虽然对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进行了批判, 清算了以前的哲学信仰,但是这部著作没有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的关系,没有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所以,旧稿对现在的这一目的 是不适用的。”恩格斯讲了三个原因:一是《费尔巴哈》一章没有写完;二是, 已经写好的部分主要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而且由于经济史方 面的知识不够,已经阐述的原来还表述得不够精确;三是,在论述唯物主义历史 观时虽然也批判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一些方面,但是,由于不是专门评述费尔 巴哈的,因而缺乏对费尔巴哈哲学全面的、集中的评述和批判。
思考题:
• 简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历史 背景与目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正文解读
• 全文共分四章,全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 对其哲学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最杰 出的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并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作了系统的阐述。
第一章
• 在这一章中,主要是全面评述了黑格尔哲学。 恩格斯阐明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 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 命实质,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 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说明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论 述了黑格尔哲学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出 现的意义。
• 1、黑格尔学派的解体(13——16段)
• 青年黑格尔派活动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一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 尔分子站到了唯物主义立场,而根本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 学。
• 2、费尔巴哈唯物ຫໍສະໝຸດ 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17——18 段)
费尔巴哈论导读共57页文档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费尔巴哈论

费尔巴哈论费尔巴哈( 1835—— 1908年),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
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是使哲学摆脱神学,走向自然科学的第一个人。
”费尔巴哈为什么成了无神论者呢?因为他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反宗教的观点。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批判地揭露和清算了基督教神学的内容,指出它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性,但它却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也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份很好的“解剖学”的范例。
一、理性批判派的代表人物,自觉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考察社会生活问题。
他从人的解放和实现人类自身利益这一立场出发,试图以辩证法观点来探索社会历史,把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因素与自己的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二、意志薄弱派,强调人的作用,突出人的价值。
费尔巴哈对那些顽固不化的传统派持坚决的批判态度,反对绝对信仰,认为宗教应该受到批判,只有无神论才能最终解决宗教问题。
但他同时又不赞成将无神论和无信仰等同起来。
他强调:无神论是根本不相信人之外的其他存在,并且否定信仰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所谓信仰,不过是人的一种意志,即人对事物的反映。
一个人可以在他的意识里接受或拒绝一切事物,而唯独不能无意识地拒绝或接受一切事物。
所以,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意志,宗教中最神圣的就是人的意志,人的意志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被别人任意毁灭的。
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觉运用辩证法观点来看待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四、作为社会存在论的重要概念,“社会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对此,费尔巴哈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具有一定的需要、思想、感情和意志等特征的动物。
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不仅在于劳动技巧的熟练,还在于对自然界的意志、思想、感情和意志的支配。
而人类的意志则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简介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
“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
”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
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
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
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
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
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
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
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
费尔巴哈论——精选推荐

《费尔巴哈论》逻辑结构一、1888年单行本序言1.写作《费尔巴哈论》的目的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②思想战线上的斗争使得阐明上述关系成为紧迫的战斗任务③纠正施达克对费尔巴哈不正确的评价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①马克思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哲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2;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2、8;重要的问题是通过实践改变世界11)②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纲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3;人的本质的规定6、7;宗教最深刻的根源存在于它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活之中4;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7、8)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阶级基础不同10;对实践的态度不同11)二、正文第一章一、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属性(1—5)1.19世纪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和发动的时代(1)2.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属性(2-5)①德国古典哲学本质的革命性和表现形式的隐晦性(2)②通过对“凡是”命题的分析,揭示黑格尔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属性(3-4-5)③对黑格尔”凡是”命题社会意义的揭示(5)二、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或革命性质)(6—7)1.结束了以为人的行动和认识的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2.在认识和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3.辩证法是相对与绝对统一论者4.黑格尔辩证法超出当时自然科学思维发展的水平三、怎样正确评价黑格尔哲学(8—10)1.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及其原因)(8-9)2.黑格尔哲学是旧哲学的终结(10)3.怎样正确评价黑格尔哲学四、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11—18)1.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影响(11)2.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12-14)3.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15)4.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16-18)第二章一、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1—7)1.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哲学史根据(1-2)2.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3-4)3.对不可知论的批评(5-6)4.推动哲学发展的根本动力(7)二、恩格斯论费尔巴哈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8—18)1.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8-10)2.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局限性(11-13)3.费尔巴哈不能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原因(14-18)三、恩格斯对施达克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的批评(19—24)1.对施达克唯心主义定义的批评(19-23)2.应当全面评价施达克(24)第三章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1—8)1.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是不彻底的(1-2)2.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3-5)(对宗教本质的理解是片面的;把宗教看作是永恒的,否认宗教的历史性;颠倒了宗教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关系)3.片面夸大了宗教改革对历史变迁的作用(6-7)4.抹杀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的事实(8)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9—19)1.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础是抽象人性论(9-10)2.费尔巴哈鼓吹抽象善恶观,因而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11-13)3.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是空洞抽象的说教(14-16)4.费尔巴哈伦理观是资产阶级道德规范的表现(17)5.费尔巴哈道德观的社会作用是消极的(18-19)[恶是历史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社会力量和思想观念被旧势力看作恶,它实际上是否定旧社会的善的行动;情欲(即对私利的追逐)产生了人的行动,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恶的行为激起人们的反对,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必然性(20—21)第四章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1—5)1.青年黑格尔派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是由马克思完成的(1-2)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3)3.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继承(4)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5)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6—8)1.辩证方法取代形而上学方法的历史根据(6)2.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7-8)(细胞发现揭示了有机体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运动之间的普遍联系;进化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解读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解读我们来共同研读恩格斯的一本著作,叫做《费尔巴哈论》。
这是简称,它的全称是《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含义(一)“路德维西费尔巴哈”的含义“路德维西费尔巴哈”,这是一个德国哲学家的名字,他和马克思、恩格斯差不多是同时代的,比马、恩的年龄大十多岁,他是一个重要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这本书重点论述的对象就是他。
(二)“古典”的含义“古典”这个词值得我们重视,咱们一般汉语里面讲的古典,往往说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但是德语的古典这个词的意思主要不是指古代,而说的是经典,就是很好的、超一流的,能够成为典范的这样一种东西,德国古典哲学,几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建立了一连串的伟大的哲学体系,体系很宏大,而且结构可以说精雕细琢,能够成为典范的很伟大的思想。
(三)“终结”的内涵再接着我们说的是“终结”。
这个词也值得重视。
汉语说终结,往往就是结束了、到头了、完了。
但是德语里这个词有两种不一样的含义:它一个意思就说是结束了,到头了,没有了;但它还有一个意思是出路,结果,出口。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恩格斯的这本书说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费尔巴哈就结束了终止了,但是它还有一个出口一个结果,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此恩格斯这本书的名字简单的说就是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这是它的主题思想。
二、恩格斯当时为什么写《费尔巴哈论》?恩格斯他当时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这本书是1886年写成的,1888年出版最早的单行本,写这个书第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有一个丹麦的哲学博士施达克,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写了一本书来论述费尔巴哈,于是德国的《新时代》杂志,它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邀请恩格斯写一篇书评。
于是恩格斯就写了一篇很长的书评,就形成这样一个著作。
但是这只是一个很直接的简单的原因。
实际上背后的更深刻的更主要的原因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在年轻的时候,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而且后来又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巨大的冲击,然后马克思恩格斯才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前面的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究竟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恩格斯就抓住了约稿这样一个机会,写了这样一篇很长的文章。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①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2-23段)
②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错 误的(24-26段): 施达克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做唯心主义是不 符合哲学史事实的。(24段) 施达克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作为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逻辑的。(25段) 施达克把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26 段)
狄德罗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拉美特里
②19世纪50年代德国庸俗唯物主义者的倒退 (15段) ③费尔巴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缺点的原因是 (16-21段)
a、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穿到历史领域 c、生活迫使他远离现实,过着孤寂的生活
费尔巴哈
4、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评价是错误的,其原 因在于他没有弄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标准。(22-28段)
即宗教感情; ②宗教的变迁决定了历史的变迁。
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进行了批判。
首先,关于宗教的本质,从以下三点进行
驳斥。 (1)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两性之间 的感情是与人类共始终的。而性爱这种感 情则有历史性,它只是在近800年间才获得 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2)宗教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它 和感教 的关系,这是唯心主义的最后一招。
其次,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和
基本准则。 (1)追求幸福平等权利的实现,在现实 中是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的。 (2)道德准则,在当时现实社会中,也 只能为资产阶级服务。 在对费尔巴哈伦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恩 格斯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一 些基本观点: (1)道德有历史性; (2)道德有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