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二类永动机
高中物理 侯雷钢选修3-3第10章第4节 8第二类永动机

总结
第二类永动机
分析热机的组成
分析热机的效率
开尔文的论述
历史回顾
定论
有热源(高温热源)和冷凝器(低温热源)
工作时总要向冷凝器中散热,总有Q1>W. 即使是理想热机,无摩擦、无漏气,也不可 能把吸收的热量Q1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分析热机的效率 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强调的内容 以内燃机为例,气缸中的气体得到燃烧时产生 高温热源 的热量为Q吸,推动活塞做功W,然后排出废 气,同时把热量Q放散发到大气中, 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 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 设计一类装置,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 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 热机 高温热源
Q1 W
对外做功
和功输出的源头,这就是第二类永动机。
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宣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死刑,而这一定律 的表述方式之一就是: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历史回顾 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 设计的零发动机。
这一装置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但 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 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
第二代第二类永动机

概括来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热机和热电偶发电。
系统中,利用机械能形成温度差所消耗的能量大于利用此温度差形成的能量转化所产生的能量。
2压缩气体做功。
利用机械能压缩气体所消耗的能量大于做功形成的能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的是第一代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做成功。
总的来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机械能能压缩气体、形成温度差,此过程熵增加了。
本理论表明:浓度差的形成是不依靠机械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本理论的区别是:形成做功的条件是否要依靠机械能。
图(1)中,在重力势能转化为机械能时,水的流动产生的浓度差,是不依靠任何能量的。
图(2)中,浓度差的形成是依靠电势能,也不是依靠机械能。
本理论是第二代第二类永动机。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第二代第二类永动机的创新是:不依靠机械能产生温度差、压缩气体。
在用“墙”隔离的两个房间内开一道”弹力门” ,此“门”只充许一个分子通过,A房间有门框,门两边没有把手,只能推门。
熵增的热力学理论只能表明:B房间的几率大的分子更喜欢去推门,A房间有门框,分子推不开门,不能进入到A房间;A房间的几率小的分子偶尔去推门,房间没有门框,分子能推开门,进入到B房间。
再在墙上增加一个通道,B房间的几率大的分子进入到A房间比A房间的几率小的分子进入到B房间多,产生扩散·降温。
这样就能源源不断的得到热能。
它并没有违背熵增的热力学理论。
说明第二代第二类永动机是可能存在的。
分析:图(1)中,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根据渗透、反渗透、液体压强和连通器的知识有[-e水 g(h1+h2+h3)+e水gh2+P1+elgh3+(-P2)]=0。
溶液的浓度平衡可知:溶液的浓度处处相等。
有上方半透膜水产生的渗透压与下方半透膜水产生的渗透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P1+(-P2)=0。
有h1=(el- e水)h3/ e水。
再利用水面的高度差h1,做成利用水的重力势能的动力机械有:递增函数f(P1-P2)=h1=[(el- e水)gh3+(P1-P2)]/ e水g,-(el- e水)gh3小于、等于P1-P2小于、等于0。
工程热力学第五章思考题

工程热力学第五章思考题5-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下列说法能否成立?(1)功量可以转换成热量,但热量不能转换成功量。
答: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量可以转换成热量,热量不能自发转换成功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叙述强调的是循环的热机,但对于可逆定温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转换为功量,与此同时自身状态也发生了变化。
从自发过程是单向发生的经验事实出发,补充说明热不能自发转化为功。
(2)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但非自发过程是可逆的。
答: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但非自发过程不一定是可逆的。
可逆过程的物理意义是:一个热力过程进行完了以后,如能使热力系沿相同路径逆行而回复至原态,且相互作用中所涉及到的外界也回复到原态,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则此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既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不违反第二定律。
根据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可逆过程只是理想化极限的概念。
所以非自发过程是可逆的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3)从任何具有一定温度的热源取热,都能进行热变功的循环。
答:违反普朗克-开尔文说法。
从具有一定温度的热源取热,才可能进行热变功的循环。
5-2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须是不可逆过程。
答:系统熵增大的过程不一定是不可逆过程。
只有孤立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是不可逆的过程。
根据孤立系统熵增原理,非自发过程发生必有自发补偿过程伴随,由自发过程引起的熵增大补偿非自发过程的熵减小,总的效果必须使孤立系统上增大或保持。
可逆过程只是理想化极限的概念。
(2)系统熵减小的过程无法进行。
答:系统熵减小的过程可以进行,比如系统的理想气体的可逆定温压缩过程,系统对外放热,熵减小。
(3)系统熵不变的过程必须是绝热过程。
答:可逆绝热过程就是系统熵不变的过程,但系统熵不变的过程可能由于熵减恰等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熵增,不一定是可逆绝热过程。
(4)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然是吸热过程,它可能是放热过程吗?答:因为反应放热,所以体系的焓一定减小。
但体系的熵不一定增大,因为只要体系和环境的总熵增大反映就能自发进行。
第二类永动机能实现吗——余晓辉论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二类永动机能实现吗——余晓辉论热力学第二定律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简单地理解,如果实现第二类永动机,那么我们有可能让海洋降低温度而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能量。
与第二类永动机相关的是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认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开尔文则认为,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此二人的表述就是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个定律看上去很费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此二人也不完全懂得该所谓定律的意义,所以论述之含义不清。
让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地球的重力系统中,物体从高处降落到低处,会释放重力势能给其他系统。
即物体从一种高势能状态转变到低势能状态时会向其他系统释放势能。
在地球的重力系统中,这种势能是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距离地球的位置高低有关。
而在热力学系统中,这种势能是热势能,热势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高温物体变为低温物体时会释放热势能给其他系统。
但是在传统热力学中,没有引入热势能的概念,从而导致热力学概念认识模糊混乱。
我们现在从热势能的角度看看,热力学第二定律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物理规律?一个热力学系统物体从高温的高热势能状态,转变为低温的低热势能状态,需要通过另外一个低温热力学系统物体经热传导而实现,因为高温的物体本身不能自发实现这样的变化,必须是通过不同物体系统相互作用而实现,没有系统的相互作用,则高温物体保持状态不变,而低温物体不能向高温物体实现热传导,这是因为热势能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导。
这就是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涵。
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真的正确吗?表面看似乎很正确,其实是不正确的。
对于单纯的单一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正确的。
所谓单纯的单一热力学系统,就是这个系统只有热势能。
但是,事实上存在各种复合系统,即一个系统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子系统,譬如说,一个磁石物体,既有热势能,又有磁势能,所以是一个复合系统,这样的一个系统之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不受热力学第二定律之限制,即当磁势能发生变化时,该物体的热势能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该物体未经热传导而实现升温或者降温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热势能会与磁势能相互转化。
第二类永动机简介

推动机械运转。但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
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
•
1820年代法国工程师卡诺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两个热源之间的理想
热机——卡诺热机,卡诺热机从理论上证明了热机的工作效率与两个
热源的温差相关。德国人克劳修斯和英国人开尔文在研究了卡诺循环
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定律指出:不可
黄维与永动机
• 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兵团司令黄维,在担任国民党联勤副总司令时,便听人说,全世界的科学界都认 为迄今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是一种不须要使用任何能源的“永动机”,如果能创造出来,则再也不 会存在什么“能源危机”,便给人类带来丁无穷的幸福,永远为人类所敬仰。黄维从那时起。这位 拿枪杆子出身的将军,便下定决心.想突破全世界所育科学家没有发明出的这种不须用任何能源作 动力的“水动机”为人类造福。这种愿望虽好.但没有科学基础纳入,想造出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 有能制造出来的东西,真是谈何容易。可是,他始终坚决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志者事竟成”。所以,他在被俘前没有能完成的“伟大事业”,被俘后、还是专心致意地钻研, 这种精神实在可贵。但泼冷水的也很多,他却套不动摇。战犯集中改造后,他更认为有条件可进一 步研究,并绘制出图样,想进行试制。管理人员为在改造期间,是以学习与改造思想为主,这些似 有点“不务正业”.而不表示支持。他则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把自己这一愿望提了出 来.并给这种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机器定名为“黄维永动机”。他认为只要能制造成功,就可以惊动 全世界,个人自由,不请自来。所以,他把学习等视为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事,不仅在学习发言 中.不厌其详地反复谈他的。永动机”.而臣在外单位找他写—些临时性十朋材料,询问他解放前 的许多情况时,他在写材料的纸上也是写上他坚决请求支持他创造“水动机”的问题。管理所的负 责人拿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他的话求,把他设计出来的图纸,送到中国科学院去审查研究, 几个月后。得到的答复是:“经过反复实验,这种机器图纸,根本不可能达到不需要任何能源而能 自己永远转动的设计要求。”很多人便认为既经过科学院鉴定都认为不可能,不要再搞了。他还是 认为负责签定的人不懂科学,他的设计是可以实现的。管理所的领导便组织所有战犯和他辩论。他 仍不服,还是坚持要继续研究,肯定可以制造出来,出于他始终不放弃他这一主张,而把学习改造 放在一边.所以第—批持赦时,虽然他有许多优越条件可以争取早日出去,他却没有轮到。但他满 不在乎。当时台湾还是陈诚的势力占优势、他是陈诚的亲信高干之一.他的同事和部下,都在台湾 军事方面负重要责任.他的特赦可以起一些影响,而他却坚决表示决不改变他这一志愿,所以几次 特赦都没有他。直到1975年.全部释放时。他也得到了特赦。可惜的是,直到今天,他特赦后有了 很多良好的条件,但“
大物感想-永动机之我见

大物感想-永动机之我见力学二班张文杰1117030232记得初中谈到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书中提到了永动机这个模型。
它是指违反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永不停止运动的发动机. 历史上有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
历史上,人们提出了很多种永动机的制作方案。
虽然人们经过多种尝试,做了多种努力,但永动机无一例外的归于失败。
人们把这种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叫第一类永动机。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能量,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能不能制造完全将不同种形式互相转化而无损失的热机呢?这种热机无冷凝器,只有单一的热源,它从这个单一的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不能!人们把这种想象中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它虽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因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它也不可能实现。
有人认为永动机这个名词不是很恰当,他们说:“如飞轮之类,一旦开始运动,若无摩擦阻力作用,是可以永久继续运动下去的,这在实际上虽然不易实现,但是在道理上说得通,可以看作一种实际的极限情况。
”他们还认为:“所谓永动机并不是指这种情况,不是试图去保持永恒的运动,而是期望在没有外界能源供给,即不消耗任何燃料和动力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得到有用的功。
”事实上,这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能量的转化是有方向性的,自然界里无论什么运动都会产生热,热向四周扩散,成为无用的能量。
如不补给能量,任何运动着的机器都会停下来。
如果这种永动机真的能够制成,那么就可以不使用任何自然能源无中生有地得到无限多的动力。
在人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的基本规律时,这种想法曾经引诱许多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劳动,追求这种梦想的实现。
但是,现在永动机还未能发明,没有任何一部永动机被实际地制造出来,也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能受住科学的审查。
第二类永动机相关讨论

第二类永动机相关讨论第二类永动机简介及举例第二类永动机原理及可行性总结趣味延展热能二班李兵火学号20110403210一第二类永动机简介及举例定义:永动机是一类所謂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
而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只有单一的热源,它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人们把这种想象中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注:所谓“单一热源”(single reservoir),是指温度均匀并且保持恒定的热源,如果热源的温度不是均匀的,则可以从温度较高处吸收热量,又向温度较低处放出一部分,这就等于工作在两个热源之间了。
热机做功需要有两个热源,从高温热源吸热,向低温热源放热,吸热量与放热量之差就是做功量. “单一热源”是指温度均匀并且恒定不变的热源。
在热力学中所提到的热源,一般是指热容量很大的物体或装置。
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它的温度并不上升;而向外放热时,它的温度并不降低。
附热力学第二定律:①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是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来表述的)。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把它全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任何影响(这是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说的,它说明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①的讲法中,指出了在自然条件下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而不能由低温物体自动向高温物体转移,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下,这个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
举例: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设计的零发动机,这一装置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
但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
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永动机设想。
二第二类永动机原理及可行性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设计一类装置,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和功输出的源头,这就是第二类永动机的设计原理。
举例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一、永动机的界定永动机是一类不需外界输入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
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
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这两类永动机是违反当前客观科学规律的概念,是不能够被制造出来的。
综上可知永动机就是能够创造能量或热量的机器,热量也是能量的一种,想100%利用热量是不可能的,就如能量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可能100%的。
第一类永动机是想创造能量,第二类永动机是想100%转化能量,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创造能量就如创造宇宙,在现有的物理基础和哲学基础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二、为什么永动机无法制成1.1第一类永动机最古老的永动机概念,这一类永动机试图以机械的手段在不获取能源的前提下使体系持续地向外界输出能量。
历史上最著名的第一类永动机是法国人亨内考在十三世纪提出的“魔轮”,魔轮通过安放在转轮上一系列可动的悬臂实现永动,向下行方向的悬臂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落下,远离转轮中心,使得下行方向力矩加大,而上行方向的悬臂在重力作用下靠近转轮中心,力矩减小,力矩的不平衡驱动魔轮的转动。
十五世纪,著名学者达芬奇也曾经设计了一个相同原理的类似装置,1667年曾有人将达芬奇的设计付诸实践,制造了一部直径5米的庞大机械,但是这些装置经过试验均以失败告终。
创造量子都难,更别说创造能量除了利用力矩变化的魔轮,还有利用浮力、水力等原理的永动机问世,但是经过试验,已确认这些永动机方案失败或仅只是骗局,无一成功。
1842年荷兰科学家迈尔提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3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焦耳提出热力学第一定律,他们从理论上证明了能够凭空制造能量的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实现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方式之一就是: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第二类永动机化工(4)班赵智君第二类永动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设计一类装置,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和功输出的源头,这就是第二类永动机。
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设计的零发动机,这一装置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
但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
1820年代法国工程师卡诺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两个热源之间的理想热机——卡诺热机,卡诺热机从理论上证明了热机的工作效率与两个热源的温差相关。
德国人克劳修斯和英国人开尔文在研究了卡诺循环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一定律指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宣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死刑。
“饮水鸟”永动机“饮水鸟”永动机解释饮水鸟只要有水就能动,这已经是客观事实了,我桌子上就有一个。
你可能说缺水时不就不能动了么。
那你可以将饮水鸟放在河边、湖边,海边。
然后转动处加个发电机就可以发电了。
你可能说这发电量太小吧。
那为什么不改进下呢,做个较大型的鸟,做上成千上万个。
反正是一次性投入,已经不用任何投入,便有源源不断的电传出来了。
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的发展前景而本文的研究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误的,第二类永动机是能实现的。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解释为:关于内能和其它形式能量,(如机械能、电磁能等)的特殊转化规律,解决热现象,有关实际过程的方向性问题。
它有不同表达方式,(1)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攻,而不引起任何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被大量的实践证明,但是不能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去。
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的物理学家,1850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但是他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应用于整个宇宙。
得出热寂说的理论,则是错误的。
如高温总向低温中扩散,宇宙在漫长的时间中应该是一个没有温差的恒温体,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迹象。
如恩格斯就指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能从新集结和活动起来。
天体演变的观测,都以丰富的实际,否定了热寂说。
宏观是由微观组成的,既然宇宙宏观否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微观也因是不成立的。
由此可见,热力学第二定律,下的早了一点。
这个定律是人定的,人也可破除,以前人们虽然作过很多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并没得到有效证明。
实践说明之:能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不然,在宇宙的漫长时间里,已经没有温差而言了,人们也没有能利用的能源了。
但是事实上,宇宙的很多恒星内,有很高很高的高温,而很多行星的背面,有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故问题之:人们的很多问题没有弄清,对能源的循环利用,还没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已。
世界万物都在运动,也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永动机。
但是这些物体运动,总的概率是高位向低为扩散。
而人类现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物体运动能量进行转换,变成人类所需要的运动能量。
换言论之:人类得到需要的能源,要在有‘位差’的条件下才可利用。
如:1、机械压力,机械传动,电锤打击,车辆行驶,压电陶瓷等。
2、在水电站中,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流动,冲击水轮机发电。
3、在火电厂中,利用燃料在锅炉里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向低温、低压流动,来推动气轮机发电,燃气轮机也是靠高压气流的压力推动燃气轮机做功的,还有内燃机等。
4、高温度、高能量的物体,产生热辐射强度高,向低温度的物体辐射,如有太阳能加热,锅炉里的火焰加热炉管里的水等。
5、热传导,如高温向低温度传热量,各种换热器,温差电池等。
6、电位差,使电流由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来达到发电、电力传导、用电等的目的。
故此能源的利用:首先要有高位能(高压、高温、高电压、高辐射等),但还必须有低位能(低压、低温、低电压、低辐射等),人们才能利用。
也是位差的能量,利用方法基本是:打开高位能流向低位能的定向通道,并改变能量运动方式,达到人们需要的目的。
在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转换率和摩擦损耗等,能利用到50%就不错了,理论上是达不到100%的。
如柴油机的效率可到35%。
燃气轮机加蒸汽轮机联合机组,高的,可利用到60%等。
永动机实现的理论解决物体有温度,就有能量,温度能量显示,在“布朗运动(自由的无规律运动)”就会有充分的体现。
布朗运动是在液体和气体中的微粒(直径1/10000 —1/100 毫米),所做的永不停止,无规则运动。
它是在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的。
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受到周围液体和气体分之,从各个方向不平衡撞击引起的。
单一的分子运动能量,为什么不能当能源利用,因为,这些运动的气、水等分子,不定向成絮乱状态,难单一的向一个方向运动。
如果能使自由运动的粒子,在无位差的情况下,向一个方向运动,把无序运动变成有序运动、即成为人们能利用的动能。
如果想一下,在这些分之的不平衡撞击时候,在中间有一个装置(如果是在工业上可以称为:‘止逆伐’电子工业中称为‘二极管’),就是在正向撞击的时候,可以冲开通过,在反向撞击的时候,阀门关上,而过不去。
如果我们将,这个‘止逆阀’(‘二极管’)做的很小,就象体现布朗运动,10 u m,以下的。
这样在正撞击下,分之就可以通过,而在反撞击的情况下,就不会关闭阀门挡住。
(也好比是很多,不知道疲倦,永远乱跑的一群人,当经过一道门,该门正面可进,回来就关上,这样,这群人,就会形成单一方向的人流。
)这样流体就会向一个方向流动了。
有此可见,能研究出微观运动的止逆阀,就可以把无序的布朗运动,变成有序定向运动了,在无压差的情况下利用能源。
既该装置在环境温度下,可以吸收周围环境的温度能量,输出人们需要的能量,如热与电流等。
例如在空气中,我们可以想象,气体就象一个乱飞的弹性小球,在不停的飞舞,如果能向一个方向飞,就是风的感觉,也就可以利用这个运动了。
如果能在微观的运动中,找到这样一个止逆阀,分子运动碰到这个止逆阀时,顺向的能通过,而逆向的被挡回,这样在无位差的情况下,就可以有序定向的运动了。
如在空气中,用一根管子,中间加这样的一个止逆阀就成为风机了。
用风吹动风轮发电,就可以利用能源了。
红外线‘止逆阀’(二极管)上述永动机的多种方案,虽然道理说得通,但是实际实施非常困难,其装置,加工多为纳迷级的,一般的技术能力难实现。
而本人突破的方向为:红外线‘止逆阀’。
该装置,在我手工制作下,即可完成。
该装置的道理是:利用常温物体发射红外线,设计红外线相互对射的‘二极管’。
基本道理是:一般物体在273K度以上都辐射红外线,温度高的物体发射量大,且波短,反之低温的物体发射量小,且波长。
有维恩定律为:[绝对黑体辐射最大值的波长(微米)= 2886/绝对黑体的温度(微米.K度)]。
一般的物体在500 °C以上,就发射波短到可见光了程度了。
该学科属于黑体辐射领域。
两个物体在常温下,相互的热辐射作用是:当两个物体的温度一样时,对射的红外线是一样,也就是说,你给我多少,我也给你多少,两物体的温度没有变化。
当两物体的温度不一样时,温度高的物体热辐射能力强,就会发射得多,收的少。
反之另一个温度低的物体,则是发射得少,接收得多。
时间一长,两物体的温度就会找平,变得一样了。
如果能解决了一种红外线光的‘二级管’。
这种‘二级管’的作用是要,红外线光能‘正面’的单向通过,‘反面’被挡回。
再将这个‘二级管’放在A、B两个物体之间,其它的地方都有反射红外线辐射的面,在整个环境中再隔绝热传导。
这样的结果是:A物体发射出来的红外线就会正向通过‘二级管’,射到对方的物体上,而B物体发射出来的红外线则会被‘二级管’挡回,结果就是B物体只会接收红外线能量,而不能发射出去,使得能量的增高,既温度的增高。
而A物体则相反。
两物体就会有温差,有了温差就有了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物体热辐射,由于两物体中间的‘热辐射的二极管’作用,热辐射能量收的多,发的少,由此甲温度升高。
而乙物体则相反,温度下降。
再一种电磁感应‘止逆阀’方案其道理是:在一小装置内,液体中有悬浮的小磁铁,距离很近的地方有小线圈,线圈导线两端有二极管,花粉般大小的磁铁,在液体中产生布朗运动,使附近的小线圈中产生电流,可逆性的电流在二极管的作用下,可去不可回,就会产生单一流向。
该装置如果想提高电压和电流,也是利用多个串联和并联的方法。
见下装置示意图。
电磁感应‘发热’‘止逆阀’方案(A)、其道理是:在一小装置内,液体中有悬浮的小磁铁,距离很近的地方有小线圈(良导体),线圈导线联另一线圈(电阻大的)。
花粉般大小的磁铁,在液体中产生布朗运动,使附近的小线圈中产生电流,电流联另一线圈,由于电阻大发热,由此一机级温度高于一级,产生温差。
该装置如果想提高温差,也是利用多个串联和并联的方法。
实验装置图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