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二类永动机

浅谈第二类永动机化

工(4)班赵智君

第二类永动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设计一类装置,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和功输出的源头,这就是第二类永动机。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设计的零发动机,这一装置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但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1820年代法国工程师卡诺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两个热源之间的理想热机——卡诺热机,卡诺热机从理论上证明了热机的工作效率与两个热源的温差相关。德国人克劳修斯和英国人开尔文在研究了卡诺循环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定律指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宣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死刑。

“饮水鸟”永动机

“饮水鸟”永动机解释

饮水鸟只要有水就能动,这已经是客观事实了,我桌子上就有一个。你可能说缺水时不就不能动了么。那你可以将饮水鸟放在河边、湖边,海边。然后转动处加个发电机就可以发电了。你可能说这发电量太小吧。那为什么不改进下呢,做个较大型的鸟,做上成千上万个。反正是一次性投入,已经不用任何投入,便有源源不断的电传出来了。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的发展前景

而本文的研究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误的,第二类永动机是能实现的。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解释为:关于内能和其它形式能量,(如机械能、电磁能等)的特殊转化规律,解决热现象,有关实际过程的方向性问题。它有不同表达方式,(1)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攻,而不引起任何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被大量的实践证明,但是不能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去。

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的物理学家,1850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他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应用于整个宇宙。得出热寂说的理论,则是错误的。如高温总向低温中扩散,宇宙在漫长的时间中应该是一个没有温差的恒温体,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迹象。如恩格斯就指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能从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天体演变的观测,都以丰富的实际,否定了热寂说。

宏观是由微观组成的,既然宇宙宏观否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微观也因是不成立的。由此可见,热力学第二定律,下的早了一点。这个定律是人定的,人也可破除,以前人们虽然作过很多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并没得到有效证明。实践说明之:能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不然,在宇宙的漫长时间里,已经没有温差而言了,人们也没有能利用的能源了。但是事实上,宇宙的很多恒星内,有很高很高的高温,而很多行星的背面,有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故问题之:人们的很多问题没有弄清,对能源的循环利用,还没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已。

世界万物都在运动,也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永动机。但是这些物体运动,总的概率是高位向低为扩散。而人类现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物体运动能量进行转换,变成人类所需要的运动能量。换言论之:人类得到需要的能源,要在有

‘位差’的条件下才可利用。如:1、机械压力,机械传动,电锤打击,车辆行驶,压电陶瓷等。2、在水电站中,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流动,冲击水轮机发电。3、在火电厂中,利用燃料在锅炉里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向低温、低压流动,来推动气轮机发电,燃气轮机也是靠高压气流的压力推动燃气轮机做功的,还有内燃机等。4、高温度、高能量的物体,产生热辐射强度高,向低温度的物体辐射,如有太阳能加热,锅炉里的火焰加热炉管里的水等。5、热传导,如高温向低温度传热量,各种换热器,温差电池等。6、电位差,使电流由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来达到发电、电力传导、用电等的目的。故此能源的利用:首先要有高位能(高压、高温、高电压、高辐射等),但还必须有低位能(低压、低温、低电压、低辐射等),人们才能利用。也是位差的能量,利用方法基本是:打开高位能流向低位能的定向通道,并改变能量运动方式,达到人们需要的目的。在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转换率和摩擦损耗等,能利用到50%就不错了,理论上是达不到100%的。如柴油机的效率可到35%。燃气轮机加蒸汽轮机联合机组,高的,可利用到60%等。

永动机实现的理论解决

物体有温度,就有能量,温度能量显示,在“布朗运动(自由的无规律运动)”就会有充分的体现。

布朗运动是在液体和气体中的微粒(直径1/10000 —1/100 毫米),所做的永不停止,无规则运动。它是在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的。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受到周围液体和气体分之,从各个方向不平衡撞击

引起的。

单一的分子运动能量,为什么不能当能源利用,因为,这些运动的气、水等分子,不

定向成絮乱状态,难单一的向一个方向运动。如果能使自由运动的粒子,在无位差的

情况下,向一个方向运动,把无序运动变成有序运动、即成为人们能利用的动能。

如果想一下,在这些分之的不平衡撞击时候,在中间有一个装置(如果是在工业上

可以称为:‘止逆伐’电子工业中称为‘二极管’),就是在正向撞击的时候,可以

冲开通过,在反向撞击的时候,阀门关上,而过不去。

如果我们将,这个‘止逆阀’(‘二极管’)做的很小,就象体现布朗运动,10 u m,以下的。这样在正撞击下,分之就可以通过,而在反撞击的情况下,就不会关闭

阀门挡住。(也好比是很多,不知道疲倦,永远乱跑的一群人,当经过一道门,该门

正面可进,回来就关上,这样,这群人,就会形成单一方向的人流。)这样流体就会

向一个方向流动了。

有此可见,能研究出微观运动的止逆阀,就可以把无序的布朗运动,变成有序定向运

动了,在无压差的情况下利用能源。既该装置在环境温度下,可以吸收周围环境的温

度能量,输出人们需要的能量,如热与电流等。

例如在空气中,我们可以想象,气体就象一个乱飞的弹性小球,在不停的飞舞,如果

能向一个方向飞,就是风的感觉,也就可以利用这个运动了。如果能在微观的运动中,找到这样一个止逆阀,分子运动碰到这个止逆阀时,顺向的能通过,而逆向的被挡回,这样在无位差的情况下,就可以有序定向的运动了。如在空气中,用一根管子,中间

加这样的一个止逆阀就成为风机了。用风吹动风轮发电,就可以利用能源了。

红外线‘止逆阀’(二极管)

上述永动机的多种方案,虽然道理说得通,但是实际实施非

常困难,其装置,加工多为纳迷级的,一般的技术能力难实现。而本人突破的方向为:红外线‘止逆阀’。该装置,在我手工制作下,即可完成。

该装置的道理是:利用常温物体发射红外线,设计红外线相

互对射的‘二极管’。基本道理是:一般物体在273K度以上都辐射红外线,温度高的物体发射量大,且波短,反之低温的物体发射量小,且波长。有维恩定律为:[绝对黑体辐射最大值的波

长(微米)= 2886/绝对黑体的温度(微米.K度)]。一般的物

体在500 °C以上,就发射波短到可见光了程度了。该学科属于

黑体辐射领域。

两个物体在常温下,相互的热辐射作用是:当两个物体的温度一样时,对射的红外线是一样,也就是说,你给我多少,我也给你多少,两物体的温度没有变化。当两物体的温度不一样时,温度高的物体热辐射能力强,就会发射得多,收的少。反之另一个温度低的物体,则是发射得少,接收得多。时间一长,两物体的温度就会找平,变得一样了。

如果能解决了一种红外线光的‘二级管’。这种‘二级管’

的作用是要,红外线光能‘正面’的单向通过,‘反面’被挡回。再将这个‘二级管’放在A、B两个物体之间,其它的地方都有反射红外线辐射的面,在整个环境中再隔绝热传导。这样的结果是:

A物体发射出来的红外线就会正向通过‘二级管’,射到对方的物体上,而B物体发射出来的红外线则会被‘二级管’挡回,结果就是B物体只会接收红外线能量,而不能发射出去,使得能量的增高,既温度的增高。而A物体则相反。两物体就会有温差,有了温差就有了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了。从上图可以看出,甲物体热辐射,由于两物体中间的‘热辐射的二极管’作用,热辐射能量收的多,发的少,由此甲温度升高。而乙物体则相反,温度下降。

再一种电磁感应‘止逆阀’方案

其道理是:在一小装置内,液体中有悬浮的小磁铁,距离很近的地方有小线圈,线圈导线两端有二极管,花粉般大小的磁铁,在液体中产生布朗运动,使附近的小线圈中产生电流,可逆性的电流在二极管的作用下,可去不可回,就会产生单一流向。

该装置如果想提高电压和电流,也是利用多个串联和并联的方法。

见下装置示意图。

电磁感应‘发热’‘止逆阀’方案

(A)、其道理是:在一小装置内,液体中有悬浮的小磁铁,距离很近的地方有小线圈(良导体),线圈导线联另一线圈(电阻大的)。花粉般大小的磁铁,在液体中产生布朗运动,使附近的小线圈中产生电流,电流联另一线圈,由于电阻大发热,由此一机级温度高于一级,产生温差。

该装置如果想提高温差,也是利用多个串联和并联的方法。

实验装置图

谢谢观看!

2020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永动机的故事

永动机骗局 自动轮骗局:1714年,德国人奥尔菲留斯声称发明了一部名为自动轮的永动机,这部机器每分钟旋转六十转,并能够将16公斤的物体提高相当的高度,当他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进行了公开实验后,名噪整个德国。1717年一位来自波兰的州长在验看了安放自动轮的房间后,派军队把守这座房屋,40天他发现自动轮仍在转动,便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奥尔菲留斯靠展出自动轮获取了大量金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甚至与他达成价值10万卢布的购买协议。最终由于奥尔菲留斯的太太与女仆发生争执,女仆愤而曝光,原来自动轮是依靠隐藏在房间夹壁墙中的女仆牵动缆绳运转的,整个事件是一个骗局。 王洪成骗局: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曾在1984年提出一个永动机方案,他利用他设计的永动机驱动自家的洗衣机、电扇等装置运转,不久骗局被揭穿,他制作的永动机模型是用隐藏的钮扣电池驱动的一个电动马达,而供应洗衣机、电扇运转的则是暗藏在地下的电线。1998年,王洪成提出自发电机的设计,据称可以利用大功率蓄电池带动所谓具备回充电功能的直流发电机,后经多次试验失败后再无下文,同年他的另一个骗局“水变油”被揭穿,本人也因此入狱。 中华宇宙能源超磁能机车:陈锦文以自发电机为号召,利用多层次传销手法(老鼠会)来进行吸金集资,并假称与台湾三阳工业合作开发的新型电动机车,内容于产品发表会中号称无须加油、加水、充电即可骑乘,但经媒体记者查证后坦承该车仍需更换电池。且三阳工业在2011年9月23日于公司网站上公告,并未与“台湾新动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庆骅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或签约研发“磁能发电机”与“磁能动力车”一事。 另外在1980年代的巴黎博览会上,曾展出过一种“永动机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轮子,参观博览会的观众对这架永动机非常好奇,纷纷逆旋转方向推动轮盘,以期阻止轮子的转动。这个永动装置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向后转动轮盘的动作为永动机上紧发条,维持装置的运转。此外,前国民党军队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1948年在国共内战的徐蚌会战被俘之后,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至1975年释放期间,他不顾众人异议,在所内潜心研制永动机,十分有名。最后当然仍以失败告终。

永动机可以实现“太阳能三五动机”

“太阳能三五永动机”研究实验资料 一 "永动机": 永动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其原因: 科学界前辈早已界定无法实现,大多数人也认为是正确的,给研究此学科的人制造了许多不便。研究在单学科,纯机械,纯机器中进行,所以很难取得突破。在没出现奇迹之前,普遍都认为是伪科学,由于科研经费有限所以进度很慢。对“永动机”界定不合理,100%的永动确实难以达到,那么30%的永动是否算永动机,50%的永动就可节约能量,只要节能减排就有意义,随着科技发展与进步,在不远的将来永动机一定会在科技进步中出现。 二"永动机": "永动机"科技界的定义是:不输入任何能量的推动,机器能永远运转,还能对外输出功率,从这种定义去讲,"永动机"真的很难实现。因为不符合客观规律,因此永动机就被打入伪科学的黑名单,为了科学的进步,科学高效的利用有限能源,必须对永动机从新界定,100%的永动很难实现,但如果能达到30%算不算永动机,达到50%就可节约一半的能源,这要比节能降耗强多了,任何科学在一步一步的提高,永动机也一样,如果能达到30%永动,那么50%.60%也一定在科学进步中逐步达到,那么算不算“永动机”呢?

对永动机不要要求的那么高,死死的定个框框,不能雷此半步,能达到50%就可节约一半的能源,所以我们研究定为“太阳能三五动机”。不是"永动机"随着科学的进步,设备制造的提高,控制工艺的改进,真正的永动装置,永动产品也一定会实现. 既"第二类永动机"的发明成功。 “永动机”最好是利用太阳能去发电,再去生产电力,达到自给或大部自给,产生的电力使生产正常运行,,实现了"永动机"要实现的目标.,总之是非常节能的,是值得国家进行研究开发,进行全面推广“太阳能三五永动机”。使装置能永动下去,完成"永动机"的任务.随着科技的进步,完全可以使太阳能发电装置永动下去,这样的"永动发电装置"就完成"永动机"的使命,真正能投入实用的“太阳能三五动机”,会在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已离我们很近,这要靠国家政府的支持,科学界的认可,投资人的相中,以及广大人民的声援,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妙小的,我诚恳的希望广大爱好者的参于,使这项伟大的工程及早得以实施,将这“太阳能三五动机”技术奉献给国家。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是地球上最好的能源,热值很高,没有任何圬柒,储量无限太阳能这是无限可再生能源达到了循环利用。化石能源越用越少不可再生,而且越来越贵,而氢能可以循环利用,是可再生能源,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市场{可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将给人类提供最清洁能源,永远干净的生活空间,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未来。

永动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 是否存在降低温度的极限?170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蒙顿已经提到了“绝对零度”的概念。他从空气受热时体积和压强都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设想在某个温度下空气的压力将等于零。根据他的计算,这个温度即后来提出的摄氏温标约为-239°C,后来,兰伯特更精确地重复了阿蒙顿实验,计算出这个温度为-270.3°C。他说,在这个“绝对的冷”的情况下,空气将紧密地挤在一起。他们的这个看法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盖-吕萨克定律提出之后,存在绝对零度的思想才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848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确立热力温标时,重新提出了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的。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能斯特在研究低温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时,把热力学的原理应用到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这个规律被表述为:“当绝对温度赵于零时,凝聚系(固体和液体)的熵(即热量被温度除的商)在等温过程中的改变趋于零。”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把这一定律改述为:“当绝对温度趋于零时,固体和液体的熵也趋于零。”这就消除了熵常数取值的任意性。1912年,能斯特又这一规律表为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原理:“不可能使一个物体冷却到绝对温度的零度。”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统计物理学上,热力学第三定律反映了微观运动的量子化。在实际意义上,第三定律并不像第一、二定律那样明白地告诫人们放弃制造第一种永动机和第二种永动机的个图。而是鼓励人们想方高法尽可能接近绝对零度。目前使用绝热去磁的方法已达到10 6K,但永远达不到0K 永动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 2003-9-15阅读次数: 1043次 在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 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 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 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 热力学上的具体表现,它指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这说明外界传给物质 系统的能量(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作功的总和。它否认了 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 谭式的设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产生是这样的: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 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于是,热力 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 迈尔在184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 定律的第一次提出。焦耳设计了实验测定了电热当量和热功当量,用实验确定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补充了迈尔的论证。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之后,人们开始考 虑热能转化为功的效率问题。这时,又有人设计这样一种机械——它可以从一个 热源无限地取热从而做功。这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广西北海合浦廉州中学物理组秦付平 我们知道,永动机有两类: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学者进行开发“永动机”,其中不乏很多科学家,下面列举几种有趣不可实现的永动机。 一、重力“永动机” 例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解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故正确答案为BC。 二、风力“永动机” 例2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如图2所示,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转动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靠风帆受力而向前运动,对这种设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热力学第二定律详解

热力学第二定律(英文: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是热力学的四条基本定律之一,表述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同样地,第二类永动机永不可能实现。 这一定律的历史可追溯至尼古拉·卡诺对于热机效率的研究,及其于1824年提出的卡诺定理。定律有许多种表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劳修斯表述(1850年)和开尔文表述(1851年),这些表述都可被证明是等价的。定律的数学表述主要借助鲁道夫·克劳修斯所引入的熵的概念,具体表述为克劳修斯定理。 虽然这一定律在热力学范畴内是一条经验定律,无法得到解释,但随着统计力学的发展,这一定律得到了解释。 这一定律本身及所引入的熵的概念对于物理学及其他科学领域有深远意义。定律本身可作为过程不可逆性[2]:p.262及时间流向的判据。而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对于熵的微观解释——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程度的量度,更使这概念被引用到物理学之外诸多领域,如信息论及生态学等 克劳修斯表述 克劳修斯 克劳修斯表述是以热量传递的不可逆性(即热量总是自 发地从高温热源流向低温热源)作为出发点。 虽然可以借助制冷机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 但这过程是借助外界对制冷机做功实现的,即这过程除 了有热量的传递,还有功转化为热的其他影响。 1850年克劳修斯将这一规律总结为: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开尔文表述 参见: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

开尔文勋爵 开尔文表述是以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这一规律作为 出发点。 第二类永动机是指可以将从单一热源吸热全部转化为 功,但大量事实证明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实现的。功能够 自发地、无条件地全部转化为热;但热转化为功是有条 件的,而且转化效率有所限制。也就是说功自发转化为热这一过程只能单向进行而不可逆。 1851年开尔文勋爵把这一普遍规律总结为: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能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两种表述的等价性 上述两种表述可以论证是等价的: 1.如果开尔文表述不真,那么克劳修斯表述不真:假设存在违反开尔文表述 的热机A,可以从低温热源吸收热量并将其全部转化为有用功。假设存在热机B,可以把功完全转化为热量并传递给高温热源(这在现实中可实现)。此时若让A、B联合工作,则可以看到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而并未产生任何其他影响,即克劳修斯表述不真。 2.如果克劳修斯表述不真,那么开尔文表述不真:假设存在违反克劳修斯表 述的制冷机A,可以在不利用外界对其做的功的情况下,使热量由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假设存在热机B,可以从高温热源吸收热量 并将其中的热量转化为有用功,同时将热量传递给低温热源(这在现实中可实现)。此时若让A、B联合工作,则可以看到A与B联合组成的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热量并将其完全转化为有 用功,而并未产生任何其他影响,即开尔文表述不真。 从上述二点,可以看出上述两种表述是等价的。

第一类永动机的故事

第一类永动机的故事 摘要 自公元1200年前后印度提出制作永动机的梦想以后,人们对于永动机的热情就从来没有减弱过,然而任何学过科学知识的人都应该明白,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因为永动机的原理与热力学定律是相悖的,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在历史上,无数人曾为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付出过努力,他们狂热的追求永动机的支持。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第一类永动机的发展历程 奥恩库尔之“魔轮” 据记载,欧洲早期最著名的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法国的亨内考提出的“魔轮”。如图所示, 亨内考当时设计的装置为如图所示的圆轮结构,他在一 个轮子的边缘上等距地安装12根活动短杆,杆端分别套上 一个重球。无论轮子转到什么位置,右边的各个重球总比左边的各个重球离轴心更远一些。 亨内考设想,右边甩过去的重球作用在离轴较远的距离上,就会使轮子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永不停息地旋转下去,并且带动机器。但是,实际上轮子转动一两圈后就停了下来。 经过简单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经过计算得出,总会有一个适当

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因此在这个永动机当中,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之后停顿下来。 达芬奇之“滚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装置。 滚珠永动机是利用格板的特殊形状,使 一边重球滚到比另一边的距离轮心远些的 地方。他认为,如图所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 但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滚珠式永动机的设计原理与奥恩库尔的永动机是相同的,都利用了轮新左右两边力矩不相等使轮轴不断转动。该设想也同样无法解决摩察阻力的问题,且在运转时,可能会出现一个正好使得轴心左右两端力矩相等的位置,这是如果轮轴的角速度正好为零,则机器停止转动。 泰斯尼尔斯之“磁石” 1570年,意大利的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 他设想,A是一个 磁石,铁球G受磁石吸 引可沿斜面滚下去,滚 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

第二代第二类永动机

概括来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热机和热电偶发电。系统中,利用机械能形成温度差所消耗的能量大于利用此温度差形成的能量转化所产生的能量。2压缩气体做功。利用机械能压缩气体所消耗的能量大于做功形成的能量。热力学第 二定律说明的是第一代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做成功。总的来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机 械能能压缩气体、形成温度差,此过程熵增加了。本理论表明:浓度差的形成是不依 靠机械能。热力学第二定律与本理论的区别是:形成做功的条件是否要依靠机械能。 图(1)中,在重力势能转化为机械能时,水的流动产生的浓度差,是不依靠任何能量的。图(2)中,浓度差的形成是依靠电势能,也不是依靠机械能。本理论是第二代第二类永动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第二代第二类永动机的创新是:不依靠机械 能产生温度差、压缩气体。 在用“墙”隔离的两个房间内开一道”弹力门” ,此“门”只充许一个分子通过,A房间有门框,门两边没有把手,只能推门。熵增的热力学理论只能表明:B房间的几率 大的分子更喜欢去推门,A房间有门框,分子推不开门,不能进入到A房间;A房间的几率小的分子偶尔去推门,房间没有门框,分子能推开门,进入到B房间。再在墙上增加一个通道,B房间的几率大的分子进入到A房间比A房间的几率小的分子进入到 B房间多,产生扩散·降温。这样就能源源不断的得到热能。它并没有违背熵增的热力 学理论。说明第二代第二类永动机是可能存在的。 分析:图(1)中,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根据渗透、反渗透、液体压强和连通器的知识有[-e水 g(h1+h2+h3)+e水gh2+P1+elgh3+(- P2)]=0。溶液的浓度平衡可知:溶液的浓度处处相等。有上方半透膜水产生的渗透压 与下方半透膜水产生的渗透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1+(-P2)=0。有h1=(el- e水)h3/ e水。再利用水面的高度差h1,做成利用水的重力势能的动力机械有:递增 函数f(P1-P2)=h1=[(el- e水)gh3+(P1-P2)]/ e水g,-(el- e水)gh3小于、等于P1- P2小于、等于0。f(0)= (el- e水)h3/ e水不等于0。f(P1-P2)=0时,P1-P2=-(el- e 水)gh3不等于0。在图(1)中的连通器中,压强处处为0时,水面有高度差,或溶 液有浓度差,或水面有高度差和溶液有浓度差。即在压强平衡、高度平衡和浓度平衡 三者的作用下,f(P1-P2)为某个值时,图(1)能做成永动机。(el- e水)gh3= e水g h1+ (P2- P1),热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再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图(1)才能达到热能的最大利用。可知:e水g h1=(P2- P1)。可以求出浓度和高度平衡时,热能的转化效率。 分析:图(2)中,两种不同金属与半导体工艺制成的P型半导体,三者两两相连。热电效应表明:不同金属在原电池中,自由电子的平均速率和浓度不同,产生速率扩

从永动机看能量守恒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我们知道,永动机有两类: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学者进行开发“永动机”,其中不乏很多科学家,下面列举几种有趣不可实现的永动机。 一、重力“永动机” 例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解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故正确答案为BC。 二、风力“永动机” 例2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如图2所示,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转动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靠风帆受力而向前运动,对这种设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张玉成李传海 1. 滚球永动机 例1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1452-1519)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分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 故正确答案为(B)、(C)。 2. 浮力永动机 例2 如图2所示装置中,挡板将容器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左边容器装满水,右边容器装满水银,一匀质球可绕固定的水平轴O转动。该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右边半球所受浮力大于左边半球所受的浮力,在浮力力矩的作用下球将绕轴转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设计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制作技术难度太大。 (B)该设计不能实现,因为它属于第一类永动机。 (C)该设计不能实现,因为它属于第二类永动机。 (D)球体所受的对轴O的转动力矩为零。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编稿:张金虎审稿:李勇康 【学习目标】 1.了解热传导过程的方向性; 2.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不同的表述,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4.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判断. 5.知道什么是有序和无序,什么是宏观态和微观态; 6.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而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的; 7.知道熵的概念,熵的增加原理. 8.了解什么是能源、常规能源、常规能源的储量与人类需求的矛盾; 9.了解常见能源的使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10.了解哪些能源是清洁能源,哪些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11.理解能量守恒和节约能源的关系; 12.了解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要点梳理】 要点一、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导的方向性(自然过程的方向性)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结果使高温物体的温度降低,低温物体的温度升高. (1)热传导具有方向性: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低温物体不可能自发地将热量传给高温物体,要实现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热量,必须借助外界的帮助,因而产生其他影响或引起其他变化. (2)气体的扩散现象具有方向性:两种不同的气体可以自发地进入对方,最后成为均匀的混合气体,但这种均匀的混合气体,决不会自发地分开,成为两种不同的气体. (3)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因摩擦而逐渐停止下来,但绝不可能出现物体吸收原来传递出去的热量后,在地面上重新运动起来. (4)气体向真空膨胀具有方向性:气体可自发地向真空容器内膨胀,但绝不可能出现气体自发地从容器中流出,使容器内变为真空. (5)在整个自然界中,无论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所有的宏观自发过程都具有单向性,都有一定的方向性,都是一种不可逆过程.如河水向下流,重物向下落,山岳被侵蚀,房屋衰朽倒塌,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到死亡等. 2.热机 (1)热机:热机是把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一种装置. 如蒸汽机把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燃机是把燃烧后的高温高压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2)热机的组成部分 ①热源:指燃烧燃料而获得能量的部件. ②工作物质:指利用获得的热量来做功的物质,如蒸汽机里的蒸汽,内燃机里燃烧后的高温气体. ③冷凝器:把做功后工作物质所剩余的热量进行再吸收的部分.如推动活塞做功后放出的蒸汽的温度也很高,如果把这种蒸汽直接放入大气中,则大气就是冷凝器.当然这样就白白浪费了剩余的蒸汽所具有的能量,通常把这种工作后剩余的蒸汽通过管道送入居民区用于烧水、做饭、取暖等.(3)热机的工作原理

中等磁论自由能(八)电磁线圈,自由能量,永动机构想,特斯拉,线圈

中等磁论自由能(八) 电磁线圈,自由能量,永动机构想,特斯拉,线圈 一台洗衣机的最大功率要求是2.25千瓦,而在英国一台合适的3.5千瓦的交流发电机要花225英镑,并需要在3000转作为全输出。 虽然上述的描述涵盖了穆里洛的主要设计,还可能进一步改进设计以高其过程中的效率,以及减少制造难度。对于此版本,主要的组件保持不变,象之前一样以上部轴适下部轴,而且上部轴旋转快于下部轴。主要差别在于上升的一侧,链环完全打开。这摒弃了对链式连接的需要,移动上升的砝码更加贴近,并减少了上升的砝码数量: 在上图中的砝码数量的减少,重量的失衡是非常可观的 40:11的比率,大幅减少的杠杆臂“d”比下降砝码的杠杆臂“x”小得多,有着巨大的优势。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衡,在反时针方向给轴以40x的拉力,而只有11d的对向运动。

目前为止,均假定所有组件都是金属的。这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首先,金属移动时对着金属肯定会造成噪音,所以用坚实的厚塑料或其它类似的材料做砝码的导架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砝码本身也可以用强力塑料管道充以砂子、铅球、混凝土或别的方便的重物材料做成。这些管子便拥有坚实的端盖作为链杆的支点。扣链轮本身也可以厚塑料材料制做,这将起到消声作用,并能用螺栓连接到动力输出轴。 大部分的尺寸都不是关键。增加下部链轮的直径将提高轴功率输出但会降低其速度。增加更多的砝码即能提高功率,又能降低速度的影响,但会增加装置的总尺寸和成本。增加每单个砝码的重量将提升输出功率,或者同等重量含有较少砝码则减小总的尺寸。增加链杆长度意味着上升一侧的砝码更少,但会需要更大的扣链轮。 不需要所有的链杆都是相同尺寸。如果慎重选择长度,并且上部链轮的凹槽覆盖整个圆周,那么每第二个链杆可以缩进更短,令砝码在下降一侧更为紧凑和有效:

浅谈第二类永动机

浅谈第二类永动机化 工(4)班赵智君

第二类永动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设计一类装置,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和功输出的源头,这就是第二类永动机。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设计的零发动机,这一装置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但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1820年代法国工程师卡诺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两个热源之间的理想热机——卡诺热机,卡诺热机从理论上证明了热机的工作效率与两个热源的温差相关。德国人克劳修斯和英国人开尔文在研究了卡诺循环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定律指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宣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死刑。

“饮水鸟”永动机

“饮水鸟”永动机解释 饮水鸟只要有水就能动,这已经是客观事实了,我桌子上就有一个。你可能说缺水时不就不能动了么。那你可以将饮水鸟放在河边、湖边,海边。然后转动处加个发电机就可以发电了。你可能说这发电量太小吧。那为什么不改进下呢,做个较大型的鸟,做上成千上万个。反正是一次性投入,已经不用任何投入,便有源源不断的电传出来了。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的发展前景 而本文的研究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误的,第二类永动机是能实现的。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解释为:关于内能和其它形式能量,(如机械能、电磁能等)的特殊转化规律,解决热现象,有关实际过程的方向性问题。它有不同表达方式,(1)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攻,而不引起任何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被大量的实践证明,但是不能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去。 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的物理学家,1850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他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应用于整个宇宙。得出热寂说的理论,则是错误的。如高温总向低温中扩散,宇宙在漫长的时间中应该是一个没有温差的恒温体,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迹象。如恩格斯就指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能从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天体演变的观测,都以丰富的实际,否定了热寂说。 宏观是由微观组成的,既然宇宙宏观否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微观也因是不成立的。由此可见,热力学第二定律,下的早了一点。这个定律是人定的,人也可破除,以前人们虽然作过很多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并没得到有效证明。实践说明之:能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不然,在宇宙的漫长时间里,已经没有温差而言了,人们也没有能利用的能源了。但是事实上,宇宙的很多恒星内,有很高很高的高温,而很多行星的背面,有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故问题之:人们的很多问题没有弄清,对能源的循环利用,还没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已。 世界万物都在运动,也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永动机。但是这些物体运动,总的概率是高位向低为扩散。而人类现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物体运动能量进行转换,变成人类所需要的运动能量。换言论之:人类得到需要的能源,要在有 ‘位差’的条件下才可利用。如:1、机械压力,机械传动,电锤打击,车辆行驶,压电陶瓷等。2、在水电站中,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流动,冲击水轮机发电。3、在火电厂中,利用燃料在锅炉里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向低温、低压流动,来推动气轮机发电,燃气轮机也是靠高压气流的压力推动燃气轮机做功的,还有内燃机等。4、高温度、高能量的物体,产生热辐射强度高,向低温度的物体辐射,如有太阳能加热,锅炉里的火焰加热炉管里的水等。5、热传导,如高温向低温度传热量,各种换热器,温差电池等。6、电位差,使电流由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来达到发电、电力传导、用电等的目的。故此能源的利用:首先要有高位能(高压、高温、高电压、高辐射等),但还必须有低位能(低压、低温、低电压、低辐射等),人们才能利用。也是位差的能量,利用方法基本是:打开高位能流向低位能的定向通道,并改变能量运动方式,达到人们需要的目的。在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转换率和摩擦损耗等,能利用到50%就不错了,理论上是达不到100%的。如柴油机的效率可到35%。燃气轮机加蒸汽轮机联合机组,高的,可利用到60%等。

3.学习的”永动机“

《第三课学习的“永动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 2. 明白自身学习动机水平并掌握调节学习动机水平的方法。 3.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NO.1) 【暖身与导入】 电波的速度 时间:5分钟 人数:全班学生 道具:秒表。 目的:感受适应带来的变化,导入本课的学习。 步骤: 1.考虑到现有班级的座位,确定好第一个人,保证全班同学能依次参与,最后顺利返回到第一个人。 2.第一个同学用自己的左手捏一下相邻同伴的右手。问第二个人是否感受到了同学传递过来的捏手信号(这里我们把它称为“电波”)。接收到“电波”后要迅速把电波传递给相邻的下一个同学:快速地捏一下下一位同学的手。这样一直传递下去,直到“电波”返回起点(第一个发出电波的同学)。 3.告知同学们,老师将用秒表记录“电波”跑一圈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宣布:“游戏开始”,并开始计时。 4.告诉大家“电波”传递一圈所用的时间,鼓励一下,然后重新再做一次电波传递,希望这次传递能更快一些。 5.重复做5次电波传递,在黑板上记录下每次传递所用的时间。 质疑: 1.为什么“电波”传递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2.说说你参与活动的感受。 交流与分享:小组讨论,然后请一个组的同学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 总结与导入: 肯定学生的感受,找到本课导入的切入点:熟练,或者说是适应。 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不熟练,到慢慢地适应、熟练,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其实,我们在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时,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小学生活结束了,我们

开始了全新的初中生活。你适应了吗?怎样才能顺利地度过适应期呢? 【活动与分享】 活动一:身边的故事 1.请一位同学起来讲述小林升入初中后的变化。(教材P1-2:我诉我心) 2.小组交流 (1)小林在上小学时和进入初中后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2)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你认为她转变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你觉得她的这种变化正常吗? (4)小林该如何度过适应期呢?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3.班级分享:找两个小组来交流看法 活动二:学以致用 1.你也刚上初中,现在有哪些不适应?请把它们写下来,看看你能用什么方法 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可以写到教材P6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修改 3.班级分享:找两个小组交流看法 【感悟与收获】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有何感想?写下来,准备跟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如何让员工成为“永动机”

如何让员工成为“永动机” 企业的发展靠员工,而员工工作绩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健全、激励手段是否有效。科学有效的激励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激励员工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目标激励 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结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目标激励就是通过制订科学的发展目标,激励员工为之奋斗,最终达成目标,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激励方式。确立了发展目标,就明确了工作方向,促使广大员工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价值。在进行目标激励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制订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量化目标,防止目标不切实际、遥不可及。二是要注意将员工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绩效情况进行动态的反馈,并做出公正的评价,进一步坚定员工的信心,激励员工的热情,同时纠正工作的偏差。 二、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象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样可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双潜在的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断激励着员工为企业发展竭尽全力、不懈奋斗。要深入挖掘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以“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实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用企业文化规范员工日常行为,靠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工作激情,逐渐把企业文化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不断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而收入分配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则是决定物质激励成效的关键。要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严格考核流程管理,实施公正的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工工资收入挂钩,逐步实现全员同工同酬,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用利益杠杆激励员工加倍努力,取得更好的业绩。同时,要积极开展评优树先活动,评选出责任心强、工作扎实、业绩突出的先进典型人物,享受更加优厚的经济待遇,

自然辩证法课堂测试题 by bao

第一次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A.直观性 B.思辨 C.猜测 2.近代自然观的特征() A.形而上学 C.机械性 3.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的根据是,自然科学具有() B.客观性 C.继承性 D.重复性 4.物质结构理论的突破包括什么() A 分子—原子论的建立 B 建立了原子物理学 C 相继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 关于复合模型的提出 5.层次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A.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是具有构成关系 C.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关系 6.艾根提出的超循环理论,……三个等级() A.反应循环 B.催化循环 C.超循环 7.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包括: A普遍主义 B 共有主义 C 不谋私利的精神 D有条件怀疑精神只有一个询求 8.科学事实是() A.单称陈述 C.经验事实 9.自然辨证法就其学科而言属于() C.哲学 10.相互区别的多种运动形式存在内在同一性,主要体现为() A.低层次的运动形式与高层次系统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经过递进相干或递阶分解而相互转化 11.在僵化机械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是() C.康德和拉达斯 12.自然科学家为什么必须要学习哲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B.掌握好的理论思维模式 13.现代宇宙学最终被确认为科学,是由于() B.彭齐斯和威尔逊发现三K微波背景辐射 14.准确的说,自然界发生的过程是() D.都是不可逆的 15.在F=ma中,时间箭头是() D没有实质性意义 16.在热力学方程 2 2 T T t x λ ?? =- ?? 中,时间箭头是() A.具有实质性内容 17.有序和无序与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 C.有序对应不平衡 18.有序和无序与稳定和不稳定的对应关系是() C.有序状态通常都是不稳定状态 19.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吧自然界的()作为第一原理提出 D.对称性 20.被恩格斯称之为给神学写了绝交书的科学家是() A.哥白尼 二.判断对错 1.面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须改变自己的形式对,哲学随着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 2.空间象一只无限大的空箱子,时间象一条河,永无止境流逝着。 错。时空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 3.世界就像一个永恒的大钟表,人和动物都是机械的 错。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机械唯物主义 4.一切拿事实来,一切都必须是经验过的 错。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经验过。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 基础夯实 1.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 A.违背了能量的守恒定律 B.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C.机械能不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D.内能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他变化 答案:D 解析:第二类永动机的设想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却违背了涉及热量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规律。故选项A错;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情况下,热量可由低温物体非自发地传递到高温物体。故B错。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 2.下列哪些过程具有方向性() A.热传导过程 B.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C.气体的扩散过程 D.气体向真空中的膨胀 答案:ABCD 解析:这四个过程都是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内涵,它们都是不可逆的,具有方向性。 3.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可能达到80% B.有可能达到100% C.有可能超过80% D.一定能达到100% 答案:AC 解析: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机效率永远也达不到100%。

4.(2012·葫芦岛市一中高二检测)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温度可以降到0K B.物体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全部用于做功 C.吸收了热量的物体,其内能一定增加 D.压缩气体总能使气体的温度升高 答案:B 5.下列宏观过程能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的是() A.大米和小米混合后小米能自发地填充到大米空隙中而经过一段时间大米、小米不会自动分开 B.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会均匀扩散到整杯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墨水和清水不会自动分开 C.冬季的夜晚,放在室外的物体随气温的降低,不会由内能自发地转化为机械能而动起来 D.随着节能减排措施的不断完善,最终也不会使汽车热机的效率达到100% 答案:BCD 解析:热力学第二定律反映的是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的规律,A不属于热现象,A错;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B、C、D正确。 6.如图所示,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压缩机工作时,强迫制冷剂在冰箱内外的管道中不断循环,在蒸发器中制冷剂汽化吸收箱体内的热量,经过冷凝器时制冷剂液化,放出热量到箱体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飞碟、磁能、反重力讲座(1)--刘中凯

《飞碟、磁能、反重力讲座》 刘中凯 2011年3月于北京 第二部分.反重力提纲(1) A、什么是反重力技术 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附录词语详解反重力技术条目中写道:反重力观念具有很强的历史沿革性,在不同的研究者的笔下,有完全 不同的含义,例如试图切断引力场,或屏蔽引力场,从面摆脱地球的吸引力,使飞行器自由飞翔等设想,都是这种观念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这个观念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反重力技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展开,日美、前苏联和西欧的一些先进国家,先后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以前苏联科学家A-N.魏尼克的研究,英国发明家基德的研究,法国物理学家利格雷·加斯东的“静能”研究较具特色。 通过对这些装置的分析可以看到,反重力装置同磁能装置一样,也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主要类型,其共同的特征是会使实验受体本身的质量产生变化,这种现象应用经典物理理论同样是解释不清的,这涉及到对物质质量的来源,本质的理解。这一问题由于涉及相当复杂的研究,作者将另著文加以探讨,本书只将这个研究的部分重要结论加以了透露,这些结论对正确理解飞碟和磁能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 这些结论主要包括: l.反重力技术是一种可以自如控制物质质量的技术。 2.反重力场是一种特殊的物理场,可由多种方法产生,这种场除了可以使物体的质量产生变化外,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奇特的物理效应,例如引起时间、空间的变化,导致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改变等等。 3.反重力技术同静态磁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即可制造出以超高速飞行的新一代航天装置,本书作者认为这种装置也就是外星人的飞碟。 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第五章飞碟的各种神奇效应及其他中写道:反重力研究涉及了反重力场的多种复杂的效应的问题,从这种研种研究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反重力场既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任意一种物质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变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改变物质的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特性等等。对这些效应的理解,必须在反重力的本质认清之后方能彻底了悟。这里谈到的现象还仅只触及了这些效应的一个极浅的表层,远没涉及到那些意义深远的,对人 类自身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寿命极大延长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