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_沈教案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教案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演奏肖邦的《故园》。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和实践,提高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和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培养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故园》,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肖邦的《故园》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首曲子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对肖邦的音乐风格和《故园》的创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
学生可能对古典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肖邦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典音乐的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肖邦的背景和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故园》的兴趣。
3.2 学习《故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故园》,并分析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教师讲解《故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子的意义。
3.3 实践演奏:教师示范演奏《故园》,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演奏技巧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演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技巧和表现力。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4.2 学生学习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的古典音乐教材,提供准确的乐谱和背景知识。
5.2 音响设备: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肖邦和《故园》的信息和视频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聆听与分析:教师播放《肖邦故园》的录音,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肖邦故园教案,《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案,《肖邦故园》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三节《肖邦故园》。
详细内容包括:肖邦生平简介、肖邦故园的地理位置及意义、肖邦作品的特色与影响,重点分析肖邦钢琴作品《夜曲》和《圆舞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生平及其故园,提高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欣赏肖邦作品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3. 通过对肖邦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肖邦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肖邦生平及故园、肖邦作品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教材、笔记本、钢琴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肖邦钢琴作品《夜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肖邦的音乐风格,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介绍肖邦生平及其故园。
(2)分析肖邦作品的特色与影响。
3. 作品鉴赏:(1)播放肖邦钢琴作品《夜曲》和《圆舞曲》。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分析作品。
4. 课堂实践:(1)邀请学生上台演奏肖邦作品。
(2)分组讨论,分析肖邦作品的艺术价值。
5. 例题讲解:(1)分析肖邦《夜曲》的旋律特点。
(2)阐述肖邦《圆舞曲》的节奏特色。
6. 随堂练习:(1)听辨肖邦作品《夜曲》和《圆舞曲》。
(2)简述肖邦作品的艺术特点。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肖邦作品的艺术价值。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及故园2. 肖邦作品特色与影响3. 肖邦《夜曲》与《圆舞曲》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肖邦生平及其故园。
(2)分析肖邦《夜曲》和《圆舞曲》的艺术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肖邦作品的艺术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课后欣赏肖邦其他作品,如《谐谑曲》、《波兰舞曲》等。
(2)了解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家及其作品,进行横向对比。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鉴赏》第七章第三节《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肖邦生平介绍,肖邦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肖邦作品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9页至第265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
2. 通过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肖邦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肖邦音乐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肖邦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分析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
(3)讲解肖邦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邀请一位钢琴演奏者现场演奏肖邦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肖邦的《夜曲》为例,分析其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现场听辨肖邦的其他作品,并尝试分析其音乐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及其故园2. 肖邦作品音乐特点3. 肖邦代表作品4. 肖邦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雨滴前奏曲》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答案:(1)音乐结构:奏鸣曲式。
(2)情感表达:通过对雨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肖邦及其音乐。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拓展肖邦音乐的学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成就欣赏并分析《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1.2 课程内容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故园》的背景及创作意义《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分析第二章:肖邦的生平介绍2.1 出生背景肖邦的出生地点和时间肖邦的家庭环境及音乐熏陶2.2 音乐成就肖邦在钢琴音乐领域的贡献肖邦的创作风格及影响2.3 肖邦的生活趣事肖邦的社交圈子肖邦的恋爱经历第三章:《肖邦故园》的背景及创作意义3.1 《肖邦故园》的创作背景肖邦对故乡的情感肖邦的创作灵感来源3.2 《肖邦故园》的创作意义《肖邦故园》在肖邦音乐作品中的地位《肖邦故园》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第四章:《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分析4.1 旋律特点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线条探讨《肖邦故园》的旋律表现力4.2 和声特点分析《肖邦故园》的和声处理探讨《肖邦故园》的和声效果4.3 节奏与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节奏特点探讨《肖邦故园》的结构布局第五章:课堂活动与练习5.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观看相关音乐会或纪录片,增强学生对肖邦音乐的了解5.2 练习请学生课后欣赏其他肖邦的作品,体会其创作风格第六章:演奏技巧解析6.1 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踏板的使用和控制6.2 《肖邦故园》的演奏要点分析《肖邦故园》的演奏技巧探讨如何正确表达音乐的情感6.3 练习建议提供针对性的练习曲目指导学生如何练习并掌握演奏技巧第七章:音乐表达与情感传达7.1 音乐表达的重要性音乐表达在演奏中的作用音乐表达与情感传达的关系7.2 《肖邦故园》的情感解析分析《肖邦故园》所表达的情感探讨如何通过演奏传达情感7.3 情感传达的练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音乐表达情感提供情感传达的练习曲目第八章:肖邦音乐与现代钢琴演奏8.1 肖邦音乐在现代钢琴演奏中的地位探讨肖邦音乐在现代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分析现代钢琴演奏家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演绎8.2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探讨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趋势分析现代钢琴演奏家如何运用新技术演绎肖邦音乐8.3 欣赏现代钢琴演奏家的肖邦作品演奏组织学生观看现代钢琴演奏家的肖邦作品演奏视频分析并讨论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和技巧第九章:课堂实践与展示9.1 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奏练习鼓励学生进行独奏展示9.2 学生展示邀请学生进行肖邦作品的演奏展示评价学生的演奏并提出改进建议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肖邦故园》的重要性和价值10.2 拓展学习建议推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曲目和资料鼓励学生参加钢琴比赛和音乐交流活动10.3 期末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期末展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的生平对于理解他的音乐作品至关重要。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9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9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钢琴诗人肖邦》中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围绕肖邦的故乡——波兰的故园进行讲解,通过分析肖邦作品中的故园情怀,让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对故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肖邦作品,使学生掌握肖邦的音乐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音乐风格特点及其故园情怀的表现。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肖邦作品中的故园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学具:音乐鉴赏教材、笔记本、钢琴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肖邦的《夜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肖邦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2. 讲解:介绍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波兰,分析肖邦作品中的故园情怀。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肖邦作品,分析其音乐特点及故园情怀的表现。
4. 例题讲解:以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为例,详细讲解其音乐结构和故园情怀的表现。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演奏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感受作品中的故园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音乐风格特点3. 肖邦故园情怀的表现4. 《降D大调前奏曲》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雨滴前奏曲》,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故园情怀。
2. 答案:肖邦的《雨滴前奏曲》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模仿雨滴的声音,表现了肖邦对故乡的思念。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旋律,展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肖邦的故园情怀,使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肖邦音乐风格和故园情怀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肖邦作品,深入了解肖邦的音乐世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2

《肖邦故园》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肖邦及其作品《肖邦故园》背景知识。
2. 激发学生对肖邦音乐和故园情感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故园》作品简介3. 欣赏《肖邦故园》片段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肖邦生平及其音乐成就。
2. 学生观看《肖邦故园》片段,感受音乐与故园情感的交融。
3. 学生分享对《肖邦故园》的初步感受。
第二章:作品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肖邦通过音乐表达故园情感的方式。
教学内容:1. 旋律特点分析2. 节奏特点分析3. 和声特点分析4. 情感表达分析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肖邦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故园情感。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第三章:音乐欣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肖邦故园》整体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完整欣赏《肖邦故园》2. 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3. 探讨肖邦的音乐风格教学活动:1. 学生完整欣赏《肖邦故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3. 学生分享对肖邦音乐风格的看法。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肖邦故园》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1. 感受《肖邦故园》中的怀旧、忧郁等情感。
2. 分析肖邦如何运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肖邦故园》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第五章:创意表现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思维。
2. 提高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尝试创作以故园为主题的简易音乐作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和基本创作步骤指导。
2. 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docx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1.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2.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1.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序曲1.《菊花台》为背景音乐板书课题二、新课分析第一篇章美丽的故园明确:主要在课文的后几节。
背景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自己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 F 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 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像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或许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像一片开阔地,可以死去多年但好像刚刚才走开。
这也就是所谓的“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此中的真意,是欲辩已忘言了。
第二篇章故园情几许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因为我们都躺在它的怀里,和它融为一体了。
而艺术家的创作,跟曾经的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深深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肖邦及他的音乐,就要理解他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
那么我们走进“钢琴诗人”——肖邦,来看看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与波兰,与故园之间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内容提到?明确:文中第 9 段―― 11 段。
肖邦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不得不离开了故园,但他还常常回来,要走遍这垂柳的普通小道,对于这个小屋,这片土地。
《肖邦故园》教案(通用5篇

《肖邦故园》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欣赏》第三单元《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肖邦故园简介”,详细介绍了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第二章“肖邦音乐作品欣赏”,重点分析肖邦的部分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
2. 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感受其音乐风格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音乐作品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2. 学具:笔记本、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第一章“肖邦故园简介”,让学生对肖邦及其故园有初步的认识。
3. 作品欣赏:播放肖邦的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引导学生感受肖邦音乐的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肖邦的其他音乐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肖邦故园简介2. 肖邦音乐作品欣赏《夜曲》《圆舞曲》3. 肖邦音乐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另一首作品《雨滴前奏曲》,并写出其风格特点。
答案:《雨滴前奏曲》是肖邦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前奏曲。
其特点如下:(1)旋律优美、抒情,充满诗意;(2)和声丰富,运用了许多升降调式;(3)节奏多变,充满动力;(4)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比较他们的音乐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在后续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波兰人最珍贵的古迹 ②波兰人朝拜的圣地
肖邦 ①欧洲文化伟人
②他的作品为欧洲的音乐 增辉 ③使欧洲的文化放出异彩
③波兰人举行精神宴会的殿 堂
④波兰人参观游览的古迹 ⑤世界艺术家以造访该处为 荣
④既博大精深又自成一体
⑤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 的组成部分
阅读1~~3段
1、思考第一部分作者用了何种
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 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 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 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 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 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 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 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 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 子之心。
阅读9-12段,思考作者通过那 三个方面表现肖邦对故园的爱?这 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少年时期对祖国的爱,流离他乡时的
书信,肖邦音乐中的乡音。
故园和祖国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 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是肖邦 音乐的生命之源。 肖邦用音乐表现了乡音、乡愁和爱 国情感,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 的爱与眷恋。
睡莲的倒影 水面阵阵幽香 银灰、淡紫的亭亭 玉立的树干 簌簌声、芬芳的 香味
歌中的叠句 通感 船歌中的一串串 琶音 通感 f小调叙事曲开头 的几节 通感 悠扬的旋律、清丽 的和声 通感 悠扬 清丽
故园四季—秋
景物 引发联想 呈现音乐特征
金黄的树冠 寂静的草坪
马祖卡的故乡 热烈而 感伤
花园的林阴小道, 玲珑剔透的小桥, 忧伤的奏鸣曲结 尾令人难忘的三 落叶的沙沙声 重奏
②课本第八节的一句话更近一步地回答了这 个问题。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思考肖邦音乐与波兰风光的共同之 处?
故园与音乐共同之处:
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对于艺术家而言,“无论童年记
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 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 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弗洛伊德
词语
震耳欲聋 兵荒马乱 雾缭烟绕 粉妆玉琢
振聋发聩 浮想联翩
张皇失措 不容置疑 伶仃孤苦 心荡神驰
词语解释
夙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命运多舛:命运不顺,不幸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不合情理。
练习---与肖邦促膝谈心
聆听E大调练习曲《离别》,
用文字描绘这段音乐(尝试运 用多种修辞手法)
“离别”
聆听肖邦降E大调夜曲,试一试能 否用一句话描写这段音乐?
例句: 它的单纯明朗的诗意,幽静如 同清澈泉水般的思绪,仿佛在 月白风清之夜听到夜莺优美如 歌的声响。
----肖复兴
降E大调夜曲
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 之一。
肖邦故居博物馆
肖邦塑像
肖邦故居.jpg
肖邦故居的练琴房
学习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
间的内在关系,体会肖邦高尚 的人格魅力; 2,初步体验用文字描绘音乐。
字音
马厩jiù 灰烬jì n 夙sù愿 给jǐ予 掳lǔ掠 通衢qú大道 茕茕qióng孑jié立 瘠薄jíbó 缱绻qiǎn quǎn 烙lào印 天籁lài 簌簌sù 命运多舛chuǎn 玲珑剔tī透 估量liáng 狐裘qiú 窒zhì 息 雪橇qiāo 厄(è )运 噩(è )梦
材料2
肖邦18岁,他在日记中写到: 我将为波兰民族作曲一生,我的生命将和波 兰人民和波兰的土地紧密地相连着
材料3
1830年德国攻占波兰,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 国泥土的银杯流亡到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 月,也是祖国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当 沙皇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 职位时,肖邦言辞拒绝。
肖邦,伟大的波 肖邦简介 兰音乐家。二十九 岁后流亡法国,死 后心脏被运回祖国。 肖邦的音乐成为最 有力量的波兰人的 音乐,就像“藏在 花丛中的大炮”, 向全世界宣告: “波兰不会亡!”
检测
肖邦的创作以 钢琴作品 被称为 “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 次 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
手法写肖邦故园?有什么作用?
对比,衬托出肖邦的伟大
故居 (永存)
宫殿式府第 (荡然无存) 现代 (圣地、殿堂、古迹)
过去 (简陋、清寒)
1.读4-8段思考:故居和肖邦究竟有什么 联系呢?
①课本第四节有一句话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 题。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 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肖邦和他的故 园之间自然也就有密切的联系。”
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 四季与其音乐结合起来的?
故园四季—春
景物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呈现音乐特征
嫩黄色的 栗树新叶
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 嫩的翅膀 比喻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 云彩 比喻
粉红色的 日本樱花
酷似一首最 温柔的曲子, 又如落在黑 白琴键上的 轻盈的速奏。
故园四季—夏
景物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呈现音乐特征
理清脉络,把握内容
1-3 介绍肖邦故园,回顾肖邦故园历史 4-8 阐述故乡风光与肖邦创作的内在联系 9-12 具体叙述肖邦的故园情节 13-19 介绍肖邦音乐的巨大精神力量 20-27 描写肖邦故园景色,将肖邦音乐盒故 园美景融为一体。
1.请在第2、3两节中找出评价肖邦故居的句 子和肖邦,肖邦音乐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 言归纳在下面的这张表里。
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 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 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 享受,更是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 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 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 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 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 ,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 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 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 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 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肖邦 故园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 奇
作者简介
雅—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 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 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 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 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 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 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 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 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 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 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 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 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阅读13-19段,思考肖邦音乐有 怎样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1揭示美好的世界 2能引起甜蜜的回忆 3斗争的武器 4能感受到与肖邦促膝谈心 5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 6是民族最坚强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支 柱和基础
补充 材料1
1825年 肖邦16岁,他写下了一首歌词 小鸟在枝头鸣叫, 知了在树梢吵闹, 它们的语言我听清了, 还波兰人自由, 让自由的波兰风光再现。
g小调波兰舞曲
故园四季—冬
景物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呈现音乐特征
花园的树木
水晶装饰物,发出银 铃般清脆的响声,像 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 比喻
只有:
声音清脆
没有:
呈现音乐特征
马、雪橇 狐裘、美女 母亲、姐妹
无边的静寂 微弱的琴声 他还在这里
静寂、孤独
E大调练习曲《离别》
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 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 优美的旋律。 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 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 ,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 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 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 祖国离别情的音乐,称《离别曲》是适合的 。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 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 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 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 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 “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 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 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 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