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主要介绍了他的两首同名短诗《扫烟囱的孩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纯真;深刻;简单;复杂1 引言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学巨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

本文着重介绍了分别选自这两部诗集中的同名短诗《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布莱克从纯真转向深刻的创作轨迹和诗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性。

2 从纯真到深刻:诗人世界观的飞跃。

在《扫烟囱的孩子一》(天真之歌,1789)一诗中,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扫烟囱孩子的不幸遭遇。

全诗共十六行,六个诗节,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前三个诗节组成,真实再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家孩子悲惨与凄苦的经历。

第二部分由后三节组成,充满了欢快乐观的情调和对上帝万能的信念,描述孩子们虽苦却对前景充满希望,等待慈父般上帝的救助与庇护。

此诗写了两个扫烟囱的孩子,第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是自叙。

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孩童般稚嫩地声音讲述了“我”的不幸遭遇:幼年丧母,迫于贫穷,在当时还不太喊得清“扫烟囱、扫烟囱”的年龄就被父亲所卖,小小年纪便成了“扫烟囱者”。

“我”白天为人清扫烟囱,夜晚则睡在煤屑堆里。

按照当时的习惯,扫烟囱的孩子沿街高呼“weep,weep”意即“sweep,sweep”,以便有人听到后会雇佣他去扫烟囱。

这是一个极凄惨的声音,在听觉上,又与weep(哭泣)同音,极易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在诗的第二、三节中,第二个扫烟囱的孩子是通过“我”的自叙讲述的Tom Dacre,他因为头发全被剃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所以心里很悲痛。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鉴赏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鉴赏

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艺术家,他的伦敦诗歌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布莱克的伦敦诗歌进行的简要鉴赏:布莱克的伦敦诗歌以揭示城市现实中人们的苦难和压抑为主题,通过诗人独特而激起共鸣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类困境的关注。

他运用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象和强烈的表达力,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中最著名的伦敦诗歌包括《伦敦》和《经验之歌》。

《伦敦》描绘了城市的黑暗和不公,通过对街头、河流和教堂等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心灵的枷锁和社会的束缚。

《经验之歌》则通过“经验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人们欲望和受压抑的内心世界。

这些诗歌中流露出对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质疑,以及对人类灵魂自由和解放的渴望。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还强调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他谴责了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倡个体的自由和真实性。

通过对工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他揭示了人类的困境和不平等,并呼唤悲悯、同情和社会变革。

总体而言,布莱克的伦敦诗歌以其深邃而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而被广泛赞赏。

他通过诗歌唤起读者对人类境遇的思考,同时也以其对个体自由和人性尊严的探索,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william blake 的文学作品

william blake 的文学作品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827年),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同时又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特殊代表。

他在文学领域涵盖了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形式,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广泛地表达了对宗教、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兴趣和反思。

在威廉·布莱克的文学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著称,打破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传统形式,开辟了新的文学风景。

以下将对威廉·布莱克的文学作品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威廉·布莱克的诗歌作品1. "The Tyger"(《老虎》)这首诗是威廉·布莱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是他的代表作。

诗中描绘了一只老虎的形象,探讨了人类对于自然、创造力和造物主的认知与思考。

通过对老虎的描绘,布莱克表达了对造物主的钦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于恶和暴力的思考。

2.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无辜与经验之歌》)这是布莱克的一部诗集,包含了一系列的短诗,主题涵盖了对于童年时期的无辜与纯真的追忆,以及成年后所面临的经验和挑战。

诗集中的作品多以儿童的视角来描绘世界,通过对无辜和经验的对比,反映了布莱克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天堂与地狱的婚姻》)这首诗是布莱克的另一部代表作,通过对天堂和地狱的对立与统一的思考,表达了布莱克对于宗教、道德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诗中融合了宗教、哲学、神秘主义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布莱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二、威廉·布莱克的散文作品除了诗歌作品之外,布莱克还有大量的散文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真与经验的对照》,这部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天性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对于儿童、教育和社会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解读。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创作风格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创作风格
个 完 全 意义 上 的人 。
早在其 《 诗的素描》(o t c l S ec e ) 布莱克就毫不掩饰 自己 P e i a k th s 中, 对当时雄据诗坛、 以德 莱顿和薄朴为代表 的古典诗歌 的不满 。这种不满在 经 斯 女 神》(o t e M s s 中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 :在 那 东 方 的殿 堂 / 缪 T h u e ) “ 古 代 的 诗韵 今 已绝 响 。 今 琴 弦无 力 , 再 感 人 /曲词 贫乏 , 缺 少 真 情 。 如 不 又 ” [] 4 在这 首 诗 歌 里 , 莱 克 大 胆 地指 出 当时 的诗 歌 内容 空 洞 , 守形 式 而缺 布 恪 少 感 情, 乏 美 与真 实 。 缺 在 《 有 一 种 自然 宗 教 》(h r i N N t r l R l go ) 《 没 T e e s o a u a e i in 和 所 有宗教同出一源》(l R 1g o s a e n) 他对牛顿 、 A 1 e i in r O e 中, 洛克 的机械 认识论展开 了批评, 出感观和理性 的局 限, 指 力图恢复想象和激情的崇高 地位 。 他 指 出 :人 不 能 仅 仅 通 过 他 的 自然 的 或 肉体 的器 官 来 理 解 事 物 ” “ []“ 性 或概 括 我 们 已经 了解 的一 切 的 能 力 并不 等 同于 我 们 获 取 更 多 知 5,理 识 的那 种 能 力 ”6 。 [] 同时 指 出 :谁 能 在 万 物 中看 出无 限, 就看 到 了上 帝 : “ 他


。 想象 是布莱克诗歌创作的源泉
Hale Waihona Puke 1布莱克的想象世界 、 “ 一沙一个世界, 一花一天堂; 掌中握无 限, 刹那成永恒 。 [] ” 1布莱克在 《 天真的预言》 A gr e o I n cn e 中的这旬诗是他 自身的一个真 (uu is f n o e c) 实写照。 从中我们可 以看到诗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哲学素养 以及其人生 高 度 。 可谓 是“ 粒粟 中见 一 个 大 干世 界 ” 一 。 在《 一切 宗 教 皆 为一 体》(1 R l go s A e O e 中 , 说 :想象 A l e i in r n ) 他 “ 即 是 ‘ 正的 人 ”[] 而 在 《 路 撒 冷》(e u a e ) , 说 :万物 皆 存在 真 ’ ; 2 耶 Jrslm中 他 “ 于 人 的思 想 中” 3 ; 莱 克 的 想 象世 界里 , 奇 妙 的天 堂 景 象 、 []布 从 闪耀 着 光辉 的 上 帝和 天 使 、 奇瑰 丽 的 大 自然 、 真 烂 漫 的 孩 童 , 神奇 的 梦境 、 面 、 神 天 到 场 神话 世 界 等 , 奇 不有 。 无 布莱克认为, 的感知要远远 超过感官所及, 人 他要探索一种超 出感官 感知 的能力, 即想象的能力。 他全身心地投入, 用强烈的感情与愿望 去审视 世 间万 物 , 想 象 力 投 入 到 感 知 里 面 去, 把 因此 他 所 看 见 的 和 那 些 只 关 注 外 部现 象 的 人 所 看到 的有 天 壤之 别 。他 说 :想 象 是 神 赐 的灵 视 , 属 于 这 个 “ 不 世 界 , 仅 仅属 于 超 尘 脱俗 的人 。 [3 象 在他 那 里 是 强 烈 的感 情 、 动 的 而 ”4 想 生 意 象 、 富 的象 征 和 深 刻 的宗 教 内涵 。 丰 2 通 过想 象 摆 脱 理性 的桎 梏 、 布 莱 克 的 诗 行 都 在 反 复 吟 唱 一 个 主 题 : 复 人 类 的想 象 与激 情 , 一 恢 做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浪漫主义雏形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浪漫主义雏形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浪漫主义雏形作为英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威廉·布莱克的诗画早在18世纪就已经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

浪漫主义作品寄托自由理想于优美崇高的大自然以及反思庸俗丑恶的社會现实的特点在布莱克著名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吟咏理想世界的天真之歌威廉·布莱克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个部分。

就整体而言,《天真之歌》描绘的是一个纯真、自然的世界。

这些诗歌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首先,诗人运用想象、灵感、热情歌颂自然风光,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创造出一个远离世间烦恼、幸福而快乐的理想世界。

另外,在这些诗歌中,布莱克选取了一些简单而纯真的意象。

最常出现的就是儿童(婴儿)和羊羔。

儿童,特别是婴儿,他们还未受到尘世过多的影响,他们的内心是干净纯洁的,比起成年人更加简单美好。

布莱克的诗歌常描写儿童或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使诗歌更具有想象力且有一种纯真的美感。

羔羊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布莱克的诗中。

羔羊在基督教中有特殊的含义。

神派耶稣为世人所犯下的罪过赎罪,所谓“替罪羔羊”。

布莱克为笔下的羊羔赋予了无比圣洁的地位和纯洁的象征意义。

纯洁的羔羊、天真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嬉戏。

布莱克借用些意象,加以注重灵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创造出了一个纯净美丽的理想世界。

二、控诉现实世界的经验之歌第一,《经验之歌》已经脱离了《天真之歌》简单的诗歌形式。

例如,将两部诗集的序诗进行对比:《天真之歌》序诗的韵律规则而平稳。

每小节四行,每行词数相当。

整首诗结构饱满,情感柔和,朗读起来平稳顺畅。

而《经验之歌》的序诗则显得韵律多变。

每小节五行,行与行之间词数相差很大,长短句交叉,朗读起来跌宕起伏,情感铿锵而昂扬。

诗歌个形式上的差异使得《经验之歌》更具有反抗的战斗力。

第二,《经验之歌》中仍有对自然万物和儿童的描写。

thetyger诗歌鉴赏

thetyger诗歌鉴赏

thetyger诗歌鉴赏诗歌《The Tyger》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著名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主题而闻名。

这首诗以其精湛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富有象征和隐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创造力和神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看,《The Tyger》以其独特的四行格式和ABAB 的韵脚而引人注目。

这种结构不仅赋予诗歌一种稳定、和谐的节奏,也强调了诗歌的主题——火眼金睛、敢于翱翔的翅膀、敢于攫火的手掌等元素,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创造力和力量。

其次,布莱克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这首诗中的“Tyger”代表了生命中的神秘和奇妙,以及创造的无限可能。

它引发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Tyger”的外部形态和内在创造力,暗示了人类对神性和宇宙的理解。

此外,诗歌中还出现了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海洋、天空、火焰等。

这些形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美丽的创造物。

通过这些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和创造的赞美,以及对人类内在潜力和力量的肯定。

最后,从主题和情感的角度来看,《The Tyger》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创造力和神性的独特见解。

布莱克通过这首诗,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如何与宇宙建立联系。

他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创造力,激励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并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的来说,《The Tyger》是一首充满力量和美丽的诗歌。

通过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布莱克表达了对生命、创造力和神性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敬畏,也给予了人们追求内在潜力和力量的勇气。

william blake的诗歌

william blake的诗歌

william blake的诗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18世纪英国的一位重要诗人、画家和版画家。

他的诗歌作品独特而又富有表现力,通常涉及宗教、自然和人类心灵的主题。

在他的作品中,布莱克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不公。

布莱克的诗歌作品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具象与清晰的,另一种是模糊与抽象的。

无论是哪种风格,他都热衷于使用象征、隐喻和对比手法,以便传递他深刻的思想和感受。

布莱克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如《天国之书》(The Book of Thel)、《无辜之书》(The Book of Innocence)和《经验之书》(The Book of Experience),反映了他对人类经验的深度思考。

这些作品以寓言形式呈现,探讨了人类天性、天堂、地狱和苦难等主题。

布莱克在这些诗歌中使用了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和画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举例来说,《天国之书》中的《铸光者》(The Clod and the Pebble)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

通过比较泥土和鹅卵石的态度,布莱克表达了对不同类型的爱之观念。

泥土代表了无私和牺牲的爱,而鹅卵石则代表自私和占有的爱。

这首诗歌充满了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思考,在简洁的文字中呈现了丰富的意义。

布莱克的另一首著名诗作是《西南风》(The Tyger),它反映了人类理解上帝造物之奇妙的困扰。

诗歌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一系列问题,探讨了创造者和创造物之间的关系。

布莱克使用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意象,将读者引入对善恶、美丽和恐怖之间微妙辩证关系的探索。

此外,布莱克的《杀人蠕虫的咒语》(The Chimney Sweeper)系列诗歌描述了伦敦的烟囱清扫工人的悲惨生活。

这些诗歌揭示了工业时代社会不正义的一面,探讨了儿童权益和社会贫困的问题。

通过讲述一个受苦受难的孩子的悲惨故事,布莱克谴责了身体和心灵的压迫。

无论是诗歌还是他的版画作品,布莱克都常常使用黑暗和光明的对比,以表达他对人类存在的矛盾和复杂性的认识。

williamblake 春天的诗歌

williamblake 春天的诗歌

williamblake 春天的诗歌
原文:
《春之颂》
春风拂柳绿,花苞欲吐鲜。

彩蝶翩翩舞,暖阳照大千。

一、衍生注释:
“春风拂柳绿”:春风轻柔地吹拂着柳树,使之变得翠绿。

“花苞欲吐鲜”:花骨朵即将绽放,展现出鲜艳的色彩。

“彩蝶翩翩舞”:色彩斑斓的蝴蝶在空中优美地飞舞。

“暖阳照大千”: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广阔的天地。

二、赏析:
这首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春风、柳绿、花苞、彩蝶、暖阳,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景图。


句的语言清新自然,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温暖。

三、作者介绍:
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诗人、画家。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神秘主义色彩,常常探讨宗教、
人性和自然等主题。

四、运用片段:
春天来了,我漫步在公园,眼前的景象不正是威廉·布莱克笔下“春
风拂柳绿,花苞欲吐鲜。

彩蝶翩翩舞,暖阳照大千”的美好吗?你看那
柳树在微风中摇曳,好似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花朵努力地绽
放着自己的美丽,仿佛在争奇斗艳;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如同快乐的
精灵;阳光温暖地洒在大地上,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这样的春天,怎能不让人心生欢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诗歌浪漫主义论文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主要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于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是英国18-19世纪最富有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布莱克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想象力丰富他一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却精通刻字、雕版、绘画及写诗,以诗、画、小说等形式揭露和讽刺虚伪傲慢的上流社会二他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对于法国革命的意义,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刻了解:一方面,他歌颂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时所表现出来的猛烈力量,把革命志士看成是天国派来的使者加以欢迎;另一方面,他对于替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崇理性、重智慧的哲学思想又深感厌恶;他称实验科学的哲学家培根的话为“魔鬼的劝合,,,并且把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启蒙主义者看成是嘲笑真理的人,把他们所宣扬的理性主义看成是迷住人们眼睛的沙子二布莱克是个需要用辩证法来加以研究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作中他就用了“羔羊”(lamb)同“老虎”( tiger)对照,“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对照,甚至还用同一题目如《耶稣升天节》(Holy Thursday),((扫烟囱的孩种(The ChimneySweeper)等,写两首内容完全不同的诗,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面,也象征了人身上本能与理性,纯真与世故,想象力与现实感等一系列的矛盾。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人的灵魂的两种相反状态”布莱克自己也倾向于辩证地看问题:他早就看出人生里充满矛盾,但又认识到矛盾不是坏事,“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他擅长用异常朴素的语言以最形象的方式说明最深刻的道理。

布莱克的诗句里没有中古时代的“诗意词藻”(PoeticDiction)。

他的诗一点儿也不复杂,相反,是惊人的简单:文字简单,全是基本词汇;形式简单,不是儿歌,便是歌谣;音乐性极强,多是迭句和重唱,朗朗上口,富于乐感;就连形象多数也是简单的,或明亮如金阳,或沉郁如黑夜,但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所谓原始性根本性形象: 他还擅长运用形象来营造特别的艺术氛围。

如在《伦敦》一诗中,他刻画的每个形象都是阴暗的,这正准确而人神地描绘了当时伦敦的凄惨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的沉重心情。

而在《弥尔顿》序中,诗人又运用了鲜明而闪亮的形象来描写喜悦的心情以及诗人自己向邪恶势力的斗争二不仅如此,在形象的对比和叠嵌上,布莱克甚至比后世的现代主义诗人还要大胆。

在意境及诗风方面,布莱克的诗是发展着的,变化着的。

早期作品中明快的特点已为后期的神秘和沉闷所取代。

怪验之歌》远比早几年的袄真之黝深刻沉重,书中讲述的主题不再是天真而是邪恶。

袄真之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博爱、仁慈、怜悯和快乐的世界。

诗人用孩子般的“天真眼光”来看世界,用空想欢乐主义来理解社会:鲜明有力的诗句中处处渗透出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孩子般的率直而欣悦的感受,以及对宇宙和谐的领悟:这里充满着欢快乐观的情调和对神圣爱情的信念。

而在(}_验之黝创作与刻印期间,诗人的思想受到法国革命的巨大冲击,他对革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那时的英国由于连年对法国用兵,民穷财尽,诗人清楚地理解了英国人民的苦难,他不再“天真”,己对社会有了深刻的“经验,’:在这本诗集中,诗人引导读者进入恐怖而阴暗的伦敦街巷、教堂与学校,目睹政府与教会毒害与摧残青少年的情景。

人民的贫困生活,不幸遭遇与愁苦心绪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叙。

这里到处充满着阴郁悲观的情调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忧虑。

[!--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不仅如此,到了后期,诗人的诗风亦大变,在形式上,他放弃了惯用的格律而采用无韵的自由诗体内容上,他以歌颂人性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歌颂革命,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及英国封建专制以及追求崇高而神圣的理想为主。

他不再写儿歌似的短诗了,而开始写几百行,上千行的长诗。

诗行本身也突然伸长,过去是七八个音节一行,后来则是十四五个音节一行,形成大江洪流般的气势.汹涌向前,而韵律也已经自由得像后世的自由诗((free verse)了。

一种壮阔雄伟的新风格出现了。

对于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布莱克的作品最具独创性和原创性。

纵观布莱克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非常具有激情和灵性的诗人。

他特
立独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没有步历史上任何人的后尘。

他的作品歌唱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欢乐,人类的仁慈和社会的博爱,同时还抨击封建专制,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的遭遇,颂扬革命运动:诗中的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精神赋予诗歌极大的生命力他强调本能、感情,想象力丰富,根据自己的灵魂深处的神秘感受,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学天地,给诗坛带来的一股清新、奇特的诗风。

对以后的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