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出塞》是由徐锡麟所创作,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注释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

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

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诗简介《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一九零六年春。

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

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

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翻译/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作者介绍: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

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

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

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

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

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

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原,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原,汉家将赐霍嫖姚。

译文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原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原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居延城:也叫居延塞。

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

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原打猎。

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

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

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

时驱原:正在奔驰的猎原。

碛(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时节。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

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

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

”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

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

《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

”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

”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

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

当时辽东乌桓反。

他带领兵原,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

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

玉靶:镶玉的剑柄。

借指宝剑。

珠勒原:原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原。

珠勒:珠饰的原络头。

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

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

出塞(徐锡麟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徐锡麟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标签励志、赞美、爱国、边塞、将士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关于作者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

出塞 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出塞 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出塞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出塞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原文注释】: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译文】: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鉴赏】: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出塞王之涣诗句赏析

出塞王之涣诗句赏析

出塞王之涣诗句赏析一首《出塞》诗篇道出无数边疆战士的心声,也表达了诗人王之涣对边疆战士们的同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诗句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出塞》又题作《凉州曲》。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在地。

这首诗像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感受西北边疆的阔美。

诗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起得突兀,接得有力。

使人立即想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奔涌的黄河与浮动的白云相映衬,此时的诗人全神贯注,感受到的是空旷但绝没有寂寞的美景享受。

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目光稍移,诗人看到的是天地间其他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是险的,高达万仞。

山的高,则更显出城的小,“山”与“城”的对比,更显现出了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

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谓你们何必借《折杨柳》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

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凉与寒冷和征人的怨情,情调由豪壮转为忧伤。

但是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凉与寒冷,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戌守边疆将士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戌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并且情景交融,运用暗喻的手法委婉地批判了当朝统治者,也表达了诗人对戌边士兵的同情。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作品简介】:《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译文及赏析1《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出塞》赏析二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出塞》译文及赏析2原文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译文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赏析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

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

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

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

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

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

《出塞》译文及赏析3出塞原文: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译文及注释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出塞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