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作业综述

解: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 u c 的平 方成正比,U c 增高,炉温就上升,U c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 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 U f 。U f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U r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U e ,经电压 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U a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 T ° C,热电偶的输出电压U f 正好等于 给定电压U r 。此时,U e ^U r - U f =0,故U|二山二。,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 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 使U c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 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 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1、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

解: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 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 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

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 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2、 电炉 啟定电压

一 .+

T 3 不汽

阴ltir 心罠

机的转 员载

蒸汽机 減速器

4 U1 o-

发电机

电动机 放

大 器

杆传调节供汽阀门 解 在本系统中,蒸汽机是被控对象,蒸汽机的转速••是被控量,给定量是 设定的蒸汽机希望转速。离心调速器感受转速大小并转换成套筒的位移量,经杠 币构成闭环控 X 制蒸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 电压Ur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为: 给定 电位器 放大器 —

A 减速器 调压器

电炉 li

4

憑汽机

丿

」i y

离心 调速

解: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论负载如何变化,要求发电机能够提供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规定电压值。在负载恒定,发电机输出规定电压的情况下,偏差电压:.u 二u r-u =0,放大器输出为零,电动机不动,励磁电位器的滑臂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发电机的励磁电流不变,发电机在原动机带动下维持恒定的输出电压。当负载增加使发电机输出电压低于规定电压时,输出电压在反馈口与给定电压经比较后所得的偏差电压-u = u r -u .0,放大器输出电压u1便驱动电动机带动励磁电位器的滑臂顺时针旋转,使励磁电流增加,发电机输出电压u上升。直到u 达到规定电压u r时,电动机停止转动,发电机在新的平衡状态下运行,输出满足要求的电压。

系统中,发电机是被控对象,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u r。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负载扰动

5、下图为函数记录仪

绳轮

遊連发屯机

解:函数记录仪由衰减器、测量元件、放大元件、伺服电动机-测速机组、齿轮系及绳轮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上图所示。系统的输入(给定量)是待记录电压,被控对象是记录笔,笔的位移是被控量。系统的任务是控制记录笔位移,在纸上描绘出待记录的电压曲线。

函数记录仪的测量元件是由电位器R Q和R M组成的桥式测量电路,记录笔就固定在电位器R M的滑臂上,因此,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U p与记录笔位移成正比。当有慢变的输入电压U r时,在放大元件输入口得到偏差电压• 4二U r -U p,经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并通过齿轮减速器及绳轮带动记录笔移动,同时使偏差电压减小。当偏差电压厶U=0时,电动机停止转动,记录笔也静止不动。此时U p二U r,表明记录笔位移与输入电压相对应。如果输入电压随时间连续变化,记录笔便描绘出相应的电压曲线。

函数记录仪方框图见下图。其中,测速发电机是校正元件,它测量电动机转速

并进行反馈,用以增加阻尼,改善系统性能。

花菩T放大器卜製轧〒[融歳H记最笔户

测凍1一

--------------------- 电桥电路卜 ----------

6、

解:采用自整角机作为角度测量元件的火炮方位角控制系统。图中的自整角机工作在变压器状态,自整角发送机BD的转子与输入轴联结,转子绕组通入单相交流电;自整角接收机BS的转子则与输出轴(炮架的方位角轴)相连接。当转动瞄准具输入一个角度円的瞬间,由于火炮方位角%,会出现角位置偏差入。这时,自整角接收机BS的转子输出一个相应的交流调制信号电压U e,其幅值与入的大小成正比,相位则取决于入的极性。当偏差角入>o时,交流调制信号呈正相位;当入<0时,交流调制信号呈反相位。该调制信号经相敏整流器解调后,变成一个与入的大小和极性对应的直流电压,经校正装置、放大器处理后成为U a。U a驱动电动机带动炮架转动,同时带动自整角接收机的转子将火炮方位角

A

反馈到输入端。显然,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必须是朝着减小或消除偏差角e的方向转动,直到入二弓为止。这样,火炮就指向了手柄给定的方位角上。

A

在该系统中,火炮是被控对象,火炮方位角0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手柄给

定的方位角E 。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C(s)

7、试用梅逊公式法化简下面动态结构图,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R (s )

=1 G 1G 2G 3G 4G 5G 6H 1 G 2G 3H 2 G 4G 5H 3 +G 3G 4H 4 +G 2G 3G 4G 5H 2H 3

刚药再厂可汛改 :1=1

C

R

T

G 1G 2G 3G 4G 5G 6

:1 GGG 3G 4G 5G 6H 「G 2G 3H 2 G 4G 5H 3

G 3G 4H 4 G 2G 3G 4G 5H 2H 3

C(s)

8、试用梅逊公式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R(s)

C

C

解: R =GGG 3G 4G 5G 6

H 婷

C(s)

9、方框图如图所示,用梅逊公式化简方框图求R(s)。

10、已知系统方程组如下:

X1(s^G1(s)R(s^G1(s)[G7(s^G8(s)]C(s)

/2(s^G2(s)[X!(sHG6(s)X3(s)]

X3(s)二[X2(S)-C(S)G5(S)]G3(S)

,C(s)二G4(S)X3(S)

C(s)

试绘制系统结构图,并求闭环传递函数R(s)。

11、系统的微分方程如下:

X1(t)=r(t) -c(t) njt)

X2(t)工心为⑴

X3(t) =X2(t) -X5(t)

3讼)

dt

X5(t)=X4(t)- 如2(t)

Kx(t)二恤题

3 5()dt2dt

式中K i、K2、K3、T为常数,r(t)为指令,门1、n2为干扰,c(t)为被控量。试建立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并分别求传递函数C(s)R(s)、C(s)N i(s)、C(s), N2(s)。

C(s) C(s)

12、求如图所示方框图的传递函数R(s)和E(s)

13、某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试求

(1)该系统的开环传函G k(s)、闭环传函C©和误差传函更。

R(s) R(s)

⑵若保证阻尼比=0.7和响应单位斜坡函数的稳态误差为e ss=0.25,求系统参

K

14.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

(1)当a =0时,求系统的阻尼比•,无阻尼自振频率n和单位斜坡函数输入时

的稳态误差;

(2)当=0.7时,试确定系统中的a值和单位斜坡函数输入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15.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若要求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的实部均小于-1,问K 值应取在什么范围?

(1)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 K 、阻尼比•的范围

⑵若.=2,并保证系统的极点全部位于 s =-1的左侧,试确定此时的开 环增益K 的范围

(1)当K f -0、K a =10时,试确定系统的阻尼比 、固有频率 二和单位斜坡 输入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2)若使.=0.6,单位斜坡输入下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 =0.2,试确定系统中K f 的值,此时放大系数K a 应为何值。

19、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要求系统响应单位匀

s(0.04s + 1)

速信号的稳态误差e ss 空1%及相角裕度 -45,试确定串联迟后校正环节的传递

函数。

20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 S (0.1S D

试确定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G(s)=

s(s 2 40 s 100)

18 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

17、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设计串联校正环节,使系统的相角裕度不小于45,剪切频率不低于50rad /s

21、设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1 )分析说明内反馈K f s的存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计算静态位置误差系数、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并说明内反馈K f S

的存在对系统稳态误差的影响。

22、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L o(■)如图所示,采用串联校正,校正装置

A10 丿

的传递函数G c(s)二一s s ---------

—1 — 1 0.3 100

dB

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1)写出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G0(s);

(2)在上图中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LC );

(3)求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c和相角裕度。

23、某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图所示,其中虚线表示校正前的,实线表示校正后的。要求:(1)确定所用的是何种串联校正方式,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G c(s);

(1) 写出系统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G(z);

(2) 确定使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

27、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s(0.1s + 1)

试设计串联校正环节,使系统的相角裕度不小于45,剪切频率不低于50rad /s

匀速信号的稳态误差e ss 乞1%及相角裕度 -45

,试确定串联迟后校正环节的传

26、试求

E(s)

(s 3)

s(s 1)( s 2)

的z 变换

28、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二

K s(0.04s 1)

要求系统响应单位

(2) 确定使校正后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范围; (3)

当开环增益 K

=1

24、已知系统结构如图所示,采样周期

T = 0.2s 。求系统稳定时 K 的取值范围。

25、离散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采样周期

T =1。

递函数。

29、系统不可变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G o(s)=

K v

s(0.1s 1)(0.2s 1)

要求满足性能指标:

(1)系统型别v二1

(2)开环增益K v=25s J

(3) 剪切频率^2.5rad /s

(4)相角裕度_40°

试确定合适的校正环节

30、某最小相角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下图所示。要求:

1、写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2、利用相角裕度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3、将

其对数幅频特性向右平移十倍频程,试讨论对系统性能的影

(1)写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判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3)如果输入信号r(t)二t时,求系统在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40

32、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Bode 图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所示,试求 该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33、已知最小相位系统Bode 图的渐近幅频特性如图所示,求该系统的开环传递 函

数。

34、某系统的结构图和Nyquist 图如图(a)和(b)所示,图中

试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并决定闭环特征方程正实部根的个数。

G(s)

1 2

s(s 1)

H(s)二

(s 1)2

35、设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 7f(0.2S 1)

s(s2 +16s+100)

试绘制该系统的Bode图,并确定剪切频率--c的值。

36、已知最小相位系统Bode图的渐近幅频特性如下图所示,

递函数。

37、已知最小相位开环系统的渐进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

(1)求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利用稳定裕度判断系统稳定性

S)

求该系统的开环传

3所示,试:

J 40

「-20

10

________________

0,1

图3\-60

38、已知最小相位系统Bode图如图3所示,试求系统传递函数

39、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s(s + 1)(0.5s+1)

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确定若系统稳定K的取值范围。

40、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H K(2S 1)

2 4

(s 1)2(4^1)

试绘制系统根轨迹,并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41、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用根轨

K

G(s)二

s(s 3)2

(1) 绘制K * =0「:时的系统根轨迹(确定渐近线,分离点,与虚轴交点); (2)

确定使系统满足0 "的开环增益K 的取值范围;

(3) 定性分析在0 :::「: 1范围内,K 增大时,二00, t s 以及r (t) = t 作用下e ss 的 变化趋势(增加/减小/不变)。

42、

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K

G(s)H(s) 丨

试绘制闭环系统的概略根轨迹;并确定系统稳定时 K *的取值范围

系统的稳定性,若主导极点具有阻尼比

二0.5,求系统的性能指标 c%、t s 。

44、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5、如图所示的二阶系统中,K 1和K 2是两个待定参数。为使闭环系统的阻尼比

G(s)二

K s(s 1)(0.5s 1)

试用根轨迹法分析

ts =

3.5 100%

3.5 0.5 0.667

s = 10.5s

100% 16.3%

G(s)二

(s a) s(s 2 2s 2)

43、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0.6,并且在输入信号r(t)二t的情况下稳态误差e ss =0.1,求:心和心的值

1、试求使系统稳定的K值;

2、若r(t) = 2t + 2时,要求系统的稳态误差为0.5,问K应取何值。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 摘要:综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指出自动控制理论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最后指出,各种控制理论的复合能够取长补短,是控制理论的发展方向。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创立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的经典反馈控制理论;第二代为50、6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 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 理论。经典控制理论(本质上是频域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时域方法)都是建立在控制对象精确模型上的控制理论,而实 际上的工业生产系统中的控制对象和过程大多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变结构、不确定性、多层次、多因素等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自动控制专家和学者希望能从要解决问题领域的知识出发,利用熟练操作者的丰富经验、思维和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上述复杂系统的控制,这就是基于知识的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智能控制。本文将对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及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1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述 自动控制是指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或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 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性能指标。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一些恶劣环境下的控制操作,自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自动控制理论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从19世纪M a x w e ll对具有调速器的蒸汽发动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综述

解: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 u c 的平 方成正比,U c 增高,炉温就上升,U c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 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 U f 。U f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U r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U e ,经电压 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U a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 T ° C,热电偶的输出电压U f 正好等于 给定电压U r 。此时,U e ^U r - U f =0,故U|二山二。,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 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 使U c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 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 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1、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 解: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 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 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 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 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2、 电炉 啟定电压 一 .+

T 3 不汽 阴ltir 心罠 丘 机的转 员载 蒸汽机 減速器 4 U1 o- 发电机 电动机 放 大 器 杆传调节供汽阀门 解 在本系统中,蒸汽机是被控对象,蒸汽机的转速••是被控量,给定量是 设定的蒸汽机希望转速。离心调速器感受转速大小并转换成套筒的位移量,经杠 币构成闭环控 X 制蒸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 电压Ur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为: 给定 电位器 放大器 — A 减速器 调压器 电炉 li 4 憑汽机 丿 」i y 离心 调速 器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 3.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表示方法; 4. 能够应用PID控制器进行系统设计和调节; 5. 能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本教案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共分为10个单元。 单元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分类 -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单元二: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 -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 -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单元三:时域分析方法 -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 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定性分析 单元四:频域分析方法 - 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 - Bode图和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 单元五:闭环控制系统 -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单元六:PID控制器 - PID控制器的原理和调节方法 - Ziegler-Nichols调参法和Chien-Hrones-Reswick调参法单元七:校正与补偿 - 系统的校正和补偿方法 - 前馈控制和后馈控制的比较 单元八: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和稳定裕度 - 极点配置法和根轨迹法的应用 单元九:多变量控制系统

-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单元十: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 利用MATLAB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 - 实际系统的控制实验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计算机仿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教学:通过实际的控制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调试控制系统,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小测验: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每个单元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考核,检查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整体掌握情况。

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 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 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来表征的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 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 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 比 4.七个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必须掌握)。了解其特点。(简答)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1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一

1、什么是反馈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施加的控制作用,是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来不断修正被控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任务,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原理。 反馈控制系统的的特点:具有抑制任何内、外扰动对被控量产生影响的能力,有较高的精度。但这种系统使用的元件多,结构复杂,特别是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也比较麻烦。 2、画出负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并说明各环节的作用。 Control device Actuator Process Actual output Input Desired output Sensor Error Feedback Measured output + — 执行器执行环节:将系统输入减去系统输出所得的差值作为输入量传递到控制器中,控制其执行方式并利用执行器执行,执行对象为受控对象,并输出结果。 传感器反馈环节:将系统的输出量经测量、变换反馈到输入端,与给定输入相比较(相减)得到偏差信号,该偏差信号进而经信号放大、能量变换或功率放大后产生控制作用,该控制作用又使偏差消除或减少,保证系统的输出量按给定输入的要求变化。 3、试比较闭环系统与开环系统的优缺点。 闭环系统: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是系统结构复杂,设计和调试技术也复杂,系统可能不稳定。 开环系统:优点是结构简单,但缺点是抗干扰能力弱。 4、试判断下列用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是线性系统还是非线性系统。

(1))(432 2t e y dt dy dt y d =++ 是线性系统。 (2)t u u dt ω22sin du =++ 是非线性系统,因为不满足齐次性。 (3)2 22523t y dt dy y dt y d =++ 是非线性系统,不满足齐次性。 (4)t e y t dt dy dt y d t -=++2225 是非线性系统,因为不满足叠加性。 5、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脉冲响应为t t e e t y ---=5.0)(,求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 解:t t e e t y ---=5.0)(进行拉氏变换变为s s S Y +++= 11 2/11)(,由题目设定为 单位负反馈系统,可以得到H(S)=1,R(S)=1;又由公式 ) () ()(1)(S R S Y S G S G =+可以算出 )(1) ()(S Y S Y S G -=,求得234)(2-+=s s S G ,所以得到2 34)()()()(2-+==s s S H S G S E S B ,即系 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6、某复合控制系统如题6图所示,图中 ) 2.01)(1.01(10 )(,)(2s s s s W bs as s W g e ++= += 若使经前馈补偿后的等效系统变为Ⅱ型(两个积分环节),参数a 和b

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一. 建立基础 NO.1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l 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对象——控制系统 l 经典控制范畴内的分类——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 l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 NO.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在第一部分介绍了抽象化的研究对象——控制系统,在本章,将本门课的研究对象具体化,即传递函数和闭环特征方程。 l 当涉及到实际问题时,运用基本的物理定理建立系统的微分方程,进而由微分方程求出系统传递函数 l 当然更多的是直接给出系统的结构图,该部分将贯穿整个自控学习过程,即用控制系统方框图求解传递函数 总结:自控这门课其实就是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分析系统(认识系统),得到性能指标;第二件是对系统进行校正(改造系统)。其中本

课程最主要的工作,也可以说是终极目标,就是给定一个控制系统,对其最重要的要求:稳定性,进行判断。 所以对于前两章,讲解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着重需要理解的是传递函数,因为后面的内容都是以它为基础的。接下来,就是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根据控制系统类型的不同有以下不同的方法。 二. 线性连续控制系统 判断稳定性的充要条件为: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所有根都有复实部or 闭环传递函数极点均位于S左半平面。根据这一条件,产生了多种方法。 NO.1 劳斯判据 当我们知道开环传递函数或者控制系统特征方程时,不需要求解根,仅仅根据特征方程的各项系数关系就可以判断该系统的稳定性。 此种情况还可以通过求解稳定误差来判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根据常用的减小或消除稳定误差的方法来处理,大幅改善控制系统的品质。 NO.2 根轨迹法 在No.1中判断还是很简单的,但对于一个系统,仅仅判断一次就很是困难了,若此系统中某个参数发生了变化,仅仅变化了一个微小量,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综述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 真课程设计 学号:1030620227 姓名:李斌 指导老师:胡开明 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2013年11月

目录 一、设计要求 (1) 二、设计报告的要求 (1) 三、题目及要求 (1)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 (二)控制方法训练 (19) (三)控制系统的设计 (23) 四、心得体会 (27) 五、参考文献 (28)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一:设计要求: 1、 完成给定题目中,要求完成题目的仿真调试,给出仿真程序和图形。 2、 自觉按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事要请假。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期间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围坐在一起谈与课程设计无关的空话,若违规,则酌情扣分。 3、 课程设计是考查动手能力的基本平台,要求独立设计操作,指导老师只检查运行结果,原则上不对中途故障进行排查。 4、 加大考查力度,每个时间段均进行考勤,计入考勤分数,按照运行的要求给出操作分数。每个人均要全程参与设计,若有1/3时间不到或没有任何运行结果,视为不合格。 二:设计报告的要求: 1.理论分析与设计 2.题目的仿真调试,包括源程序和仿真图形。 3.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及建议。 三:题目及要求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已知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s s x G s x G +=+= 22132)(,131)(

①在MATLAB中分别用传递函数、零极点、和状态空间法表示; MATLAB代码: num=[1] den=[3 1] G=tf(num,den) [E F]=zero(G) [A B C D]=tf2ss(num,den) num=[2] den=[3 1 0] G=tf(num,den) [E F]=zero(G) [A B C D]=tf2ss(num,den) 仿真结果: num =2 den =3 1 0 Transfer function: 2 --------- 3 s^2 + s

哈工大自控大作业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姓名:林海奇 院系:英才学院 学号:6121820510 2014/12/15

自动控制原理 大作业任务书 设计任务和要求: 1.参考图1所示的闭环控制系统。试设计一个超前校正装置,使得相位裕度为 45,幅值裕度不小于8分贝,稳态速度误差常数为4秒-1。利用MATLAB画出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和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图1 题1所述闭环系统

一、 人工设计 1、 数据计算 1) 校正之前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0= (0.1s 1)(s 1) K G s ++ 由题目要求,系统的稳态速度误差常数[1] v K 为4秒-1 ,由公式 000 lim(0.1s 1)(s 1)1 11()lim (s)lim (s)4 s ss s v s e sE sG K K →→→++∞===== ,得K=4。 0G 由放大环节、积分环节和两个惯性环节构成。未校正时系统的幅值穿越频 率0 1.86/c rad s ω= ,Bode 图以-40dB/dec 的直线穿过0dB 线,计算出相位裕度 00018090arctan(0.1)arctan()17.7c c γωω=?-?-?-=? 。可见,未加补偿时, 系统是稳定的,但是相位裕度不满足要求。 由于设计后的系统的性能指标为45γ≥?,对 c ω无要求, 04517.7 27.3γγ-=?-?=? ,若取0c c ωω≥,则应有27.3C G ∠>? ,可以采用 超前补偿网络校正。 2) 确定补偿网络参数 原系统的Bode 图以-40dB/dec 穿过0dB 线,若以-20dB/dec 穿过0dB 线,有可能满足要求。原系统的转折频率为1rad/s 和10rad/s ,可以在1~1.86/rad s ω= 之间任取一点作为1ω ,在1.86~10/r a d s ω= 之间任取一点作为2ω,这里不妨 取 1ω=1.5rad/s ,取27ω=rad/s ,21/ωω< 20,方案可行。 所以,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 2 1 1 0.6671 (s)1 0.1431 1 c s s G s s ωω++= =++ 校正后的传递函数为: 040.66714(0.6671) (s)(s)(s)(0.1s 1)(s 1)0.1431(0.1s 1)(s 1)(0.1431) e c s s G G G s s s s ++== = ++++++ 3) 系统校正前后的bode 图

自动控制原理 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 教案目标: 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 4. 控制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5. 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应用; 6.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校正方法; 7.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自动控制系统例子,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

4. 知识拓展:介绍不同类型的控制器和其工作原理,以及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应用。 5. 稳定性分析: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实践操作。 6. 性能优化: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性能优化的实践操作。 7. 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8.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案例或小组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10.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和课件:提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材料。 2. 实验设备和器材:用于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3. 实际案例和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应用和问题解决。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相关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答案准确性。 4.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哈工大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哈工大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名称:自控控制原理大作业 设计题目:控制系统的矫正 院系: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强盛 设计时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

题目8 8. 在德国柏林,磁悬浮列车已经开始试验运行,长度为 1600m的M-Bahn号实验线路系统代表了目前磁悬浮列车的发展水平。自动化的磁悬浮列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正常运行,而且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车体悬浮控制系统的框图模型如图 8 所示,试设计一个合适的校正网络,使系统的相位裕度满足45°≤γ≤55°,并估算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 图 8 题 8 中磁悬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 一、人工设计 利用半对数坐标纸手工绘制系统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的Bode图,并确定出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验算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性能指标要求。1)未校正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函数应为: G0(jω)= 1 s2(s+10) 1 s2 (s 10)

2)未校正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图如下: 由图中可以得出: ωc=√K=0.316 rad/s 对应的相位裕度为: γ(ωc)=180°−180°−arctan(ωc 10 )=−1.81° 3)超前校正提供∅(m)=50° 4)a−1 a+1 =sin50°解得 a=7.5 5)−10lga=−8.75dB,得到ωm=0.523 rad/s 6)1 T =√aωm=1.43 rad/s 1 aT =0.19 rad/s 7)G C(s)=1+5.3s 1+0.7s 10-210-1100101102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_simulink自控实验作业-范云飞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学习matlab中有关simulink的正确使用及其应用,包括:simulink的基本使用、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复制剪切粘贴、命名等、线的基本使用、子系统的建立、属性的设置、参数的设置与应用、simulink仿真运行参数的设置等。 通过该实验,要求能够做到不查参考书,能熟练编写基本的simulink应用。实验内容: [1]建立如图1所示系统结构的Simulink模型,并用示波器(Scope)观测其单 位阶跃和斜坡响应曲线。 101 s 101 s 1.414 R(t)C(t) - - 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 图 1

输入信号为单位斜坡信号:

[2] 建立如图2所示PID 控制系统的Simulink 模型,对系统进行单位阶跃响 应仿真,用plot 函数绘制出响应曲线。其中p k =10,i k =3,d k =2。要 求PID 部分用subsystem 实现,参数p k 、i k 、d k 通过subsystem 参数输入 来实现。 p k i k d k 1s /du dt 324327242410355024 s s s s s s s +++++++R(s) C(s) 图 2

plot(aa(:,1),aa(:,2))

[3]建立如图3所示控制系统的Simulink模型,并用示波器(Scope)观测其单 位阶跃响应曲线。 4 8 s 8 400 s 43 0.001671 s+ 0.0873 0.0132 0.168 0.0171 s+ 14.35 s 13.514 - - -++ R(t) 图3

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报告

背景:卫星通讯具有通讯距离远、覆盖范围大、通讯方式灵活、质量高、容量大、组网迅速基本不受地理和自然环境限制等一系列优点。近来,采用小口径天线的车载卫星天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系统采用8052单片机,对步进电动机运转和锁定进行有效控制。在我做的大作业中选取了其中自动控制的部分进行分析和校正。 系统的提出: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建摸系统的原理图如图所示。系统的任务是使输出的天线方位角θ0(t)跟踪输入方位角θi(t)的变化,试建立该系统的数 学模型。 系统的参数值如下: 电源电压V=10v; 功率放大器的增益和时间常数K 1=1,T 1 =0.01s; 伺服电动机的电枢回路电阻R d =8Ω,转动惯量J a =0.02Kg m2,粘性摩擦系数 f a=0.01N m s/rad,反电势系数C e=0.5V s/rad,转矩系数C m=0.5N m/A;减 速器各齿轮的齿数为Z 1=25,Z 2 = Z 3 =250;负载端的转动惯量J L =1 Kg m2粘性摩 擦系数f L =1N m s/rad。 预定目标:阶跃响应的稳态误差为0,斜坡响应的稳态误差小于5%,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小于25%,调节时间小于0.5s 解:采用组合系统建摸法,根据原理图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六个环节:输入电位器,差分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电动机,减速器和输出电位器。首先建立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则可得系统的数学摸型。 1环节的数学模型 (1) 输入电位器与输出电位器 由于输入电位器与输出电位器的线路和电位器的结构均相同,故这两个环节的传递函数是一样的。对电位器环节的输出电压与输入角位移的特性进行线性化处理则可视其为一比例环节。由图可知;当动触头位于电位器中心时其输出电压为零;朝前或朝后转动5圈其输出电压变化均为10V。于是可得它们的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综述

成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 专业方向工业工程与制造 班级110715 学号11071113 学生姓名吕龙 指导教师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

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实验时间2013.10.30 实验编号同组同学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 1.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1所示: 图1-1 由图得: 在实验当中始终取, 则, 取不同的时间常数T分别为: 0.25、 0.5、1。 记录不同时间常数下阶跃响应曲线,测量纪录其过渡过程时 ts。(取误差带)2.二阶系统: 其传递函数为:

令,则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1-3所示: 图1-3 取,,则及 取不同的值, , ,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测量超调量σ%(取误差带),计算过渡过程时间Ts。 四、实验设备 1.HHMN-1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2.PC 机一台。 3.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4.导线若干。 五、实验步骤 1. 熟悉HHMN-1 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2. 断开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上的条件和要求,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3. 将与系统输入端连接,将与系统输出端连接。线路接好后, 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4.运行软件,分别获得理论和实际仿真的曲线。 5. 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完成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 1、下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2、下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3、用离心调速器的蒸汽机转速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当蒸汽机带动负载转动的同时,通过圆锥齿轮带动一对飞锤作水平旋转。飞锤通过铰链可带动套筒上下滑动,套筒内装有平衡弹簧,套筒上下滑动时可拨动杠杆,杠杆另一端通过连杆调节供汽阀门的开度。在蒸汽机正常运行时,飞锤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弹簧的反弹力相平衡,套筒保持某个高度,使阀门处于一个平衡位置。如果由于负载增大使蒸汽机转速ω下降,则飞锤因离心力减小而使套筒向下滑动,并通过杠杆增大供汽阀门的开度,从而使蒸汽机的转速回升。同理,如果由于负载减小使蒸汽机的转速ω增加,则飞锤因离心力增加而使套筒上滑,并通过杠杆减小供汽阀门的开度,迫使蒸汽机转速回落。这样,离心调速器就能自动地抵制负载变化对转速的影响,使蒸汽机的转速ω保持在某个期望值附近。 指出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4、电压调节系统如图所示: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5、下图为函数记录仪 函数记录仪是一种通用记录仪,它可以在直角坐标上自动描绘两个电量的函数关系。同时,记录仪还带有走纸机构,用以描绘一个电量对时间的函数关系。请说明其组成、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6、下图为火炮方位角控制系统原理图,请说明其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7、试用梅逊公式法化简下面动态结构图,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s R s C 。 8、试用梅逊公式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s R s C 。 G 1 H 1 H 2 H 3 G 6 H 4 G 5G 4 G 3 G 2 R(s)C(s) -- - - - - - 1 1 sC 2 1 sC 1 1 R 2 1 R C (s ) R (s )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 摘要:综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指出自动控制理论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最后指出,各种控制理论的复合能够取长补短,是控制理论的发展方向。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创立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的经典反馈控制理论;第二代为50、6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本质上是频域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时域方法)都是建立在控制对象精确模型上的控制理论,而实际上的工业生产系统中的控制对象和过程大多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变结构、不确定性、多层次、多因素等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自动控制专家和学者希望能从要解决问题领域的知识出发,利用熟练操作者的丰富经验、思维和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上述复杂系统的控制,这就是基于知识的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智能控制。本文将对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及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1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述 自动控制是指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或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 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性能指标。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一些恶劣环境下的控制操作,自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自动控制理论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从19世纪M a x w ell对具有调速器的蒸汽发动机系统进行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及稳定性分析以来,经过20世纪初N y q u i st,B od e,H a r r i s,E v a ns,W i e n n e r,N i c ho l s等人的杰出贡献,终于形成了经典反馈控制理论基础,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域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但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对“多输入—多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 摘要:综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开展情况,指出自动控制理论所经历的三个开展阶段,即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最后指出,各种控制理论的复合能够取长补短,是控制理论的开展方向。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创立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开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场形成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的经典反应控制理论;第二代为50、6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根底上开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开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根底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本质上是频域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时域方法)都是建立在控制对象准确模型上的控制理论,而实际上的工业生产系统中的控制对象和过程大多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变构造、不确定性、多层次、多因素等特点,难以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因此,自动控制专家和学者希望能从要解决问题领域的知识出发,利用熟练操作者的丰富经历、思维和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上述复杂系统的控制,这就是基于知识的不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模型的智能控制。本文将对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开展情况及根本容进展介绍。 1自动控制理论开展概述 自动控制是指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或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 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展控制,使之到达预期的状态或性能指标。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一些恶劣环境下的控制操作,自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自动控制理论是与人类社会开展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从19世纪M a*w el l对具有调速器的蒸汽发动机系统进展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及稳定性分析以来,经过20世纪初Ny qu is t,Bo de,Ha rr is,E v an s,W ie nn er,N i ch ol s等人的出色奉献,终于形成了经典反应控制理论根底,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 是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域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但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宜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 特别是对非线性、时变系统更是无能为力。随着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促进了自动控制理论朝着更为复杂也更为严密的方向开展,特别是在Ka lm a n提出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概念以及Понтрягин提出的极大

《自动控制原理》综述报告参考模板

《自动控制原理》综述报告 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所谓自 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例如,数控车床按照预定程序自动地工作;化学反应炉的温度或压力自动地维持恒定;雷达和计算机组成的导弹发射和制导系统,这一切都是以应用高水平的自动控制技术为前提的。 关键字:控制 响应 稳定 正文: 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要求: 根据系统结构图应用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或者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 递函数(方法不同,但同一系统两者结果必须相同) 一、控制系统3种模型,即时域模型----微分方程;复域模型——传递函数;频域模型——频率特性。其中重点为传递函数。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 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1.等效原则:变换前后变量关系保持等效,简化的前后要保持一致 2.结构图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如果结构图彼此交叉,看不出3种基本连接方式,就应用移出引出点或比较点先解套,再画简。其中: 三. 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 梅森公式: ∑=∆∆=n k k k P P 1 1 式中,P —总增益;n —前向通道总数;P k —第k 条前向通道增益; △—系统特征式,即 +-+-=∆∑∑∑f e d c b a L L L L L L 1 Li —回路增益; ∑La —所有回路增益之和; ∑LbLc —所有两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dLeLf —所有三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k —第k 条前向通道的余因子式,在△计算式中删除与第k 条前向通道接触的回路。 二、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要求:1) 会分析系统的时域响应()c t ,包括动态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综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一、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1.0)(11.0()(++=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100s -1; (2)相位裕量γ≥3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 ≥45rad/s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 2)(1()(++=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5s -1; (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 g ≥10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三、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4)(+=s s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ωn =4rad/s 和ξ=0.5。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