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与达斡尔族民歌种类与形式的异同

合集下载

斡尔族民歌发展特征的优劣势艺术论文

斡尔族民歌发展特征的优劣势艺术论文

斡尔族民歌发展特征的优劣势艺术论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要源流的华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

创造华夏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北狄、匈奴、羌、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及南方的苗蛮、百越等民族,并大量吸收了这些民族的文化。

因此,华夏文化不专属于汉族而是共属于中国各民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关于文化有明确的论述,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达斡尔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有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语言的。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音乐带给人的是对历史的回顾,对生活的记忆,对情感的依托。

同样,民歌也是如此,她不仅记忆了一个民族的旋律,更记载了一个民族每一历史时期人民所经历的不同的生活写照。

达斡尔族民歌能否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继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研究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新时期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存在着“利”与“弊”的关系转换做一探讨。

一、“原生态”的达斡尔族民歌我们在电视上常听到的“原生态”就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写意山水画等。

根据“原生态”的定义,达斡尔族民歌中,不论是山歌、对口唱还是歌舞曲等演唱形式,都源自于达斡尔人民男耕女织、生产劳作的田间地头,源自于达斡尔人民历代民间艺人的口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农夫打兔》(达斡尔族民歌)

《农夫打兔》(达斡尔族民歌)

《农夫打兔》(达斡尔族民歌)
佚名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演唱:郭志英郭俊彬金阳范威第一次参加"山花奖"的评选,我们排练了很长时间,并且从和声的搭配以及服饰的选择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全国更多的少数民族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也能够让这些民歌在我们这些年轻人中得以传承。

【总页数】2页(P68-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
【相关文献】
1.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与达斡尔族民歌种类与形式的异同 [J], 郭旭;刘彦明
2.如何让达斡尔族民歌真正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J], 鄂明晶
3.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民歌介绍(二)达斡尔族民歌 [J],
4.黑龙江内蒙古两地达斡尔族民歌地域性特色比较研究——两地达斡尔民歌中的共性与个性的比较研究 [J], 张平
5.论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以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为例 [J], 金祥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xx级09音教1xx学号姓名xx浅谈达斡尔族民歌摘要: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塔城县,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达斡尔语。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哈库麦、说唱音乐乌春三类。

关键词:扎恩达勒,xx,xx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一、民间歌曲“扎恩达勒”达斡尔族民歌主要有“扎恩达勒”,它是一种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在森林、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

歌词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悠扬,尤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体裁民间歌曲的统称。

这类歌曲通常是在人们放牧、砍柴、骑马、踩黄花、踩柳蒿芽时即兴唱的。

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中,扎恩达勒可分为有词的和无词的两种形式。

有词的扎恩达勒根据曲调的固定程度可分为三种:(1)词曲固定的扎恩达勒,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动词曲,它大多是在世代传唱中经过不段完善保留下来的。

(2)曲调固定、即兴填词的扎恩达勒,通常表现为一曲多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歌者可在不同的场合即兴填词来表现不同内容。

(3)词曲皆即兴的扎恩达勒,歌手触景生情即兴咏唱的民歌,在词曲的艺术上一般不够完美,歌词常用衬词填充。

无词的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讷一呀呢一呀”这种无实质意义的衬词唱曲调的歌,多是即兴演唱。

在结构上比较有词的扎恩达勒要小。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体部分,也可以说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

二、民间歌舞音乐“xx”“哈库麦勒”在内蒙古的达斡尔人称“鲁日格勒”。

“哈库麦勒”歌曲是在民间歌舞“哈库麦勒”中演唱的歌曲。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舞的研究》2023-10-29contents •引言•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音乐特点目录contents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舞蹈特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传承与保护•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嫩江流域是达斡尔族的重要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资源。

达斡尔族的历史和文化民间歌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和情感。

对民间歌舞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民间歌舞的价值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深入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为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田野调查、音乐分析、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进行全面的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针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进行研究,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乐器及舞蹈服饰等方面。

限制由于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研究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有些深入的研究可能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

研究范围与限制02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历史渊源达斡尔族的起源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嫩江流域是达斡尔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历史背景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人民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期,如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其文化传统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文化特点语言与文字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文字则使用老蒙文字母。

这种语言和文字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传统文化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音乐、舞蹈、刺绣、剪纸等,这些传统文化成为了达斡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达斡尔族“乌春”与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的音乐比较

达斡尔族“乌春”与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的音乐比较

的噪音效果 , 听起来 可使人 感到 刀光剑 影 , 肉横飞 的战斗 血 场面 。“ 乌春”和“ 胡仁 乌力格 尔 ” 音乐 体裁 特点 分类 , 按 两 者均属于说唱音乐 。说 唱音 乐又叫 曲艺 , 说唱音乐 是用来讲 唱历史 、 传说故事及文学作 品的艺术 体裁 , 是音 乐 、 文学和表
切结合 , 曲调根据唱词 和情 绪而 变化 。叙 述长 篇故事 的 “ 乌 春” 都有“ 曲头” 曲尾”类似 “ 和“ , 开场 白” 帽儿” 胡 仁乌 或“ 。“
力格 尔 ” 蒙古 族 曲艺 曲种 之 一 , 语 意 为 “ 书 故 事 ” 蒙 古 是 汉 琴 ,
族 人民称它为“ 说书 ” 胡仁乌力格 尔” 。“ 是一种综合艺术 , 演
唱 中 包 括 唱 、 、 自 、 演 等 , 具 有 戏 剧 色 彩 的 民 间 口头 说 念 表 是
艺术 。这种曲艺形式适合草原 , 合蒙古包 内演唱。艺人手 适
[ 收稿 日期 )O O一0 2l 8一l l [ 作者 简介 ] 吴红艳 (96一)女 , 17 , 内蒙古通辽人 , 通辽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 , 主要从 事音乐 教育方 面的研 究。
时则一唱到底 , 不插 道 白 , 类 段 子 大 多 是 篇 幅 不 长 , 为 短 这 较
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 式。其音乐 以叙述 功能为主 , 兼有抒
情功能。说唱艺术 的明显特 征就是以说唱 故事为主 , 白为 道
辅, 唱和 表 演 相 结 合 。


从 表 演 形 式 方 面
“ 乌春”和“ 胡仁乌力格 尔” 都适 于室 内咏诵 。是 由 民间
速 度 和 节奏 律 动 , 集 的 唱 词 按 排 , 之 弓 杆 敲击 琴 筒 产 生 密 加

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分析

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分析

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分析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内蒙古以及俄罗斯等地区。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达斡尔族民歌是达斡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作品,代表了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特的调式在达斡尔族民歌中,最为常用的调式为简称为“斯基语”的降E调(EB)和一些升半音的旋律音高,而在旋律演奏和歌唱的时候,则也常常运用降调和升调进行转换。

这种独特的调式不仅在音乐节奏、旋律上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也直接体现了达斡尔族的口头语言和语音语调习惯。

二、活泼欢快的旋律达斡尔族民歌以其轻快欢快的旋律而著名,在演唱过程中也不断地运用唱跳和打击乐器等技巧来增强音乐表现力,整体音乐表现与舞蹈戏曲表演双管齐下,使其显得更为充满活力和魅力。

在歌唱中也常常以一种高亢、激烈的情感表现方式来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

三、朴实自然的歌词风格在歌词方面,达斡尔族民歌注重表现自然与生活,很多歌曲歌词都与家庭生活、狩猎、冶炼等生产生活方式和经验有关。

歌词主题多为赞美生活、颂扬爱情、祝福家庭等,有着独特的朴实自然的风格特点,使人不禁感到一种亲切感和生命力。

四、显著的音乐表现力达斡尔族民歌以其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境界而著称,它充分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文化气息。

在演唱和演奏中,表现力也要求歌唱者倾情演绎,并在整个表演中表达出民族文化与智慧的本质。

这种音乐表现力不仅会折射出整个民族人的精神世界,也反映出了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深度。

在整个音乐表现中,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可以说凝聚了达斡尔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出了他们自身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能够深入分析与研究一种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传承,不仅可以增加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为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发挥积极的作用。

浅析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特点、现状及其保护

浅析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特点、现状及其保护

达斡 尔族 民间音 乐包括 民间歌 曲 、 民间歌舞音乐哈库麦 、 说唱音乐 的人们 在看到大 自然 的景 色 , 在生产 劳动中 , 表达喜 、 、 怒 乐抒发心 乌春三类 。民歌包括 “ 扎恩达 勒” 雅 德根” , 与“ 调 前者是类似 山歌题 声 , 整精神 , 调 消除疲劳时唱出的一种曲调 。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 自治区 、黑龙江省和新疆塔城县 , 的曲调上根据 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即兴填词歌 曲 ,以反 映生活现实 , 有 自己的民族语 言达斡 尔语 , 成了布特 哈、 形 齐齐哈尔 和新疆 三种 思想感情和愿望 。 方言, 但语音 、 汇、 法的差别不大 , 以互相通话 。 词 语 可 达斡尔族 没有 2I 历 史渊 源 .. 1 本 民族文字 , 主要使 用汉文 , 少数人兼用满 文、 蒙古 文和哈萨 克文。 达斡 尔族的 “ 扎恩达 勒” 产在遥远 的年 代 , 史料记载 , 生 据 那时
1民 间舞 曲 少量 的农作 物 , 并季节性地从 事林 、 、 牧 渔等业 , 他们在 闲下时常在 “ 日格勒 ” 鲁 是达斡尔族 具有代表性的 民间舞 。它 因地而异 , 有 起 唱“ 扎恩达勒” 而“ 。 扎恩达勒” 说法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 “ 阿罕伯” “ 、郎突达贝” “ 、哈库麦” “ 、 哈根麦勒格 ” 等几种不 同称谓 。 曲调 , 反映出每个人 的心情 , 格性等演唱艺术。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 的达斡尔族聚居区 ,鲁 日格勒” “ 舞 21 .. 2演唱方法 是对其 民间舞 的统称 , 多为妇女表演的 自 娱性舞蹈 。据考证 , 日 “ 鲁 “ 扎恩达勒 ” 的内容 , 多是反 映历史事件 、 生产 、 生活 、 英雄事迹 格勒 ” 的汉 语意思为 “ 燃烧 ” “ 旺” 达语“ 日格勒贝 ” 或 兴 , 鲁 可以 引申 和悲欢离合 的爱情 , 它在体载上主要包 括抒 情和叙事 两部分 , : 如 牧 为“ 跳起 来吧” 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 。 罕伯 、 罕伯 ”所 以“ 日格勒” 歌 、 , 鲁 猎歌 、 渔歌 、 祝酒歌 、 歌 、 情 婚礼歌 、 放排歌 、 摇篮 曲等 , 而在形式 又有 “ 罕伯舞” 之称 。 上则有独唱和对唱两种 ,其 中一 问一答 的对歌形式居多 。“ 扎恩达 “ 日格勒 ” 鲁 舞历 史悠久 , 据史料记 载 , 古代 达斡尔在 春意微透 勒 ” 为有歌词 和无歌词两种 , 心上人》 《 分 如《 、德莫 日根》 , 等 这类“ 扎 的夜里 聚集在村头 的草坪上 , 围绕熊 熊燃烧的篝火手舞 足蹈 , 你呼 恩达勒” 曲调丰富 , 结构多变 , 附有 “ 一耶 , 一耶” 讷 呢 的衬托词 , 无歌 扎恩达勒” 多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只充填“ 一耶 , 一耶” 讷 呢 我唤 , 于劳动之余 以舞蹈形式抒发心 声 , 调整精神 , 消除疲劳 。由此 词的“ 可见 ,鲁 日格勒” “ 与达斡尔族人 民的生产 、 生活 、 习俗有着密切 的关 的衬词 。节拍略有 自由处理 , 曲词也随着感情变化。 系。 21 .. 3存在价值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鲁 日 “ 格勒” 以群舞为 主, 多 “ 扎恩达勒” 达斡尔人中 占有重要 的地位 。它是达斡尔 民歌优秀 是古老 的达斡尔 民间音乐 的遗存 。挖掘 、 抢救 、 整 表现狩猎 生活和劳动场 面 ,表演时舞 者上身和手臂 的动作较 为丰 的传 统民间音乐 , 富, 脚下 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 , 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 的舞歌 , 舞 舞 理和保护民间歌唱艺术“ 扎恩达勒” 有着重要价值。 扎恩达勒” “ 多达 挖掘 、 理 、 整 抢救 、 保护 “ 扎恩达勒 ” 将推动和促进达 斡尔族 者 随着歌声轻 柔地舞动起来 , 观者可任意加入 队伍随舞 , 旁 舞蹈 气 上百种 , 氛逐 渐热烈 , 节奏加 快 , 舞者不断穿插交换 位置 , 舞蹈达到高 潮时 , 传统文化 的发展 , 的丰 富内容和基本特征 , 中国民歌 中, 它 在 实属罕 同时齐发 出“ 嘿哲 ” “ 哲 、德乎达” 等简短风趣 的呼号 , 上踏 出有 力 见 , 实用价值 看 , 掘 、 脚 从 挖 抢救 、 理和保护 达斡尔传 统 民间音乐 , 整 的节拍 。“ 日格勒” 源于达斡 尔族 的劳动生产生活 , 鲁 来 因此 舞蹈 中 “ 扎恩达勒” 对我 国文化建设 和精神文 明建设 , 丰富各族人民群众 的 促进各 民族人 民的共同发展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都 有采集 、 提水 、 捕鱼 、 飞翔 、 禽类斗 闹的内容及舞蹈形 象。如今 , 在鲁 文化生活 , 将产生重要作用。 日 格勒舞 的原生地 区, 这种民间舞蹈备受冷落 , 面临失传 的危机 , 急 需采取保 护措施 。 21 .. 4主要形式 达斡尔族是个精于骑射 、 擅长歌舞的 民族 。聚居在黑龙 江省 的 达斡尔族 主要 聚居在 内蒙古 自治 区和黑龙 江省 , 少数居住在新 开拓者 ” 。族源契丹 。达斡尔族有 自己的语 达斡尔族 的鲁 日格勒舞又称 “ 哈库麦 勒” 它一方面具有传统 狩猎歌 疆塔城县 。达斡尔 意即“ 。 舞 的特 征 , 如从原始狩猎 篝火歌舞 中保 留下来圆 圈队形 、 仿走兽 言 , 没有文字 ; 清朝满族文化影响 , 模 但 受 通用满文 , 后普遍使用汉文。 对 以音调热 吼 叫和飞禽呜 叫的呼号等 内容 , 一方面有 了很 大的发展 , 队形 达斡 尔族 的 民间音乐有 山歌 、 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 , 另 如 有多种变化 , 演唱的新 曲数 量增 多 , 歌舞 内容更 为广泛 , 衬词更加丰 情奔放 、 委婉多变 、 节奏鲜 明、 节拍严正见长 。 a山歌 , . 达斡尔人称为“ 扎思 达勒 ”通 常在野外生产劳动 的间 隙 , 富和独特等等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哈库麦勒歌舞有 了比较清晰的“ 三 歌词 可即兴填词 。 曲调高亢、 悠扬 , 多 段式” 表演程 式 , 第一段“ 比歌 ” 以歌为主 , 以舞 为辅 ; 第二段 “ 赛舞 ” 或赶车的旅途 中唱 , 见景生情 , , 具有达斡尔族 山歌的独特风格 , 达斡尔族 民间艺术 工作者在 以舞 为主 , 以歌为辅 ; 第三段 “ 打斗 ” 以打斗为主 , , 演员 随着 高声激 颤音 , 昂的呼号 , 振臂挥 向对方 , 彼此盘旋打斗在一起 , 后决 出胜负来结 本 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 的 上人》 《 最 、山乡》 《 、催眠 曲》 山歌 , 等 可谓是当今达斡尔 民歌 的优秀作 品。 束歌舞表演。 如 E 不仅曲调优美, 人》 歌诃也隹动感人, 以下是其首尾两段: 在研究 和探索北方 民族 原始狩猎 歌舞发展和沿 革 的变 化轨迹 时光像 流水 哟, 春天又 到我家乡 , 方面 , 哈库麦勒歌舞如 同一件 “ 活化石” 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 。 哈 库麦勒歌舞与满族“ 莽式 ” 宫廷歌舞有很多相似 的地方 , 特别是在哈 辽阔的原野 哟, 披上嫩绿 的春装 , 嫩江深 又长 哟, 船儿却又要远航 , 库麦勒歌舞中出现的打斗动作与满族“ 莽式空齐 ” 大率举 一袖于 的“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嫩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民族聚居区之一,其中达斡尔族是该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达斡尔族独特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民间歌舞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嫩江流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交界处,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长的河流之一、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达斡尔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通过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崇拜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的观众。

其中,歌舞表演是其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达斡尔族的歌舞以节奏明快、舞姿矫健和动作协调为特点。

歌曲多以叙事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旋律优美、韵律自然,歌词朴实深情。

舞蹈则富有动感和热情,既有独舞,也有集体舞,舞姿舒展,动作优美,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开朗、豪爽和坚韧的性格。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其形式多样化和多功能性上。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在不同的社会场合和节日中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

在婚礼、葬礼和宗教仪式等重要的生活仪式中,达斡尔族民间歌舞常常被用作祈福、祭祀和宴会的形式,使仪式更加庄重且热烈。

同时,达斡尔族民间歌舞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旅游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通过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歌舞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不仅是达斡尔族人民精神世界的表达,也是其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反思。

歌词中常常描绘了草原的辽阔、江河的澎湃和人民的勤劳。

舞蹈动作通过模仿鸟兽的奔跑飞翔,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自由、热情和勇敢。

通过歌舞的形式,达斡尔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了交流和交融。

总的来说,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广大的观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与达斡尔族民歌种类与形式的异同
嫩江流域是多民族集居区,除了汉族之外,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都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活生产。

这里的少数民族同其他地区的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其中的民歌以独具的特色、独有的风格成为这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族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在力图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生态性,另一方面又随着时代、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更、随着文化的渐变融和产生了一定的递进性和变异性。

研究这些民歌,传承这些民歌是音乐工作者、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一、民族繁衍的环境交融着民歌的相同性
蒙古族、达斡尔族都是开发嫩江流域较早的民族。

据资料记载,公元九世纪蒙古族就施骋于“纳水(嫩水)两岸的广漠草原地带。

1214年嫩江流域已成为成吉思汗之蒙古帝国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16世纪末,科尔沁部的蒙古族就从贝加尔湖一带迁徙到嫩江流域,并且最先与满洲发生联系。

后金天命11年(1626年),科尔沁各部先后降金。

为了加强对科尔沁蒙古的统治,清政府设立了著名的科尔沁十旗,包括科尔沁左右翼六旗、郭尔罗斯前后二旗、杜尔伯特一旗和扎赉特一旗等。

达斡尔族也是很早就来到了嫩江流。

据史料记载,达斡尔族是契丹族的后裔,在公元十九世纪初,辽被金所灭。

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收集契丹各部的残余力量,向西越过沙漠,到达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政权,史称西辽。

西辽存在了80多年后被蒙古元军所灭。

元代连年征战,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入伍,他们随元军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了较大的族群,流落到嫩江边的达斡尔人,这是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民族存续了下来。

同在一个生活环境,早期又都以游牧生产为主,文化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化形态也就有了相近之处。

文化形态相近之一,就是他们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

无论是蒙古族还是达斡尔族,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爱唱歌、会唱歌、能唱歌的人。

在民族的公众集会或庆典活动中,除了祭祀他们的“图腾”之外,还一定要载歌载舞歌唱秀美的风光、歌唱牛羊的肥美、歌唱英雄人物等。

文化形态相近之二,民歌的表达形式相近。

纵观这里蒙古族的“长调”、“短调”。

纵观达斡尔族的“扎恩达拉”、“哈肯麦”“乌春”基本都以牧歌、酒歌、奶歌、情歌等形式表述。

再有,这两个民族的民歌的创作方式大多都是即景生情,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特别是衬词的语言也几乎完全相同。

蒙古族、达斡尔族的民歌在嫩江两岸的两个民族中代代相传,生动地记载着他们的生活侧面、发展沿革。

二,民族的生活习性决定着民歌的差异性
上述笔者谈到,由于两个民族的一直都生活在嫩江流域,可谓山同脉、水同源、林同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民歌的形式内容产生了相同性。

但是,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十里不同俗”,所以“草原曾相似,歌儿却不同”。

特别是由于生活习性、生产方式的差异,他们的民歌之间就必然存在差异性,并且有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
他们的民歌之间有什么差异性呢?
首先看这里的蒙古族。

他们虽然一直生活在嫩江两岸,但是,他们定居很晚,一直沿袭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在蓝天白云下、在奔驰的马群中、在肥美的羊群里、在优美的马头琴、四胡的伴奏中,无论是“长调”、“短调”、还是“好来宝”,都离不开故有的辽阔、悠长、舒展、豪放特点。

再有,由于他们有经常迁徙的习性,既与欢乐同行,也与艰辛同行,还要与自然搏斗,他们的民歌除了上述燎亮、悠长、亲切的特点外,他们唱天、唱地、唱河流、唱牛羊、唱风雨雷电,因此,他们的民歌也具有较强的写景,状物特点。

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说唱”三类。

长调和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传统类别,说唱属曲艺类。

“长调”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的颤音装饰。

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并伴有“嗒咿”、“咿哟”、“咿哟”等衬词。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为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短调”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说唱”也称“好来宝”主要以叙事为主,它除兼有“长调”、“短调”的特点外,有时半说半白并加有表演。

这些民歌生动地诠释了蒙古民歌的草原文化的风格。

再来看这里的达斡尔族。

由于他们较早地告别了逐草而居的生活习性、定居在嫩江两岸,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处理日常生产与生活时,就养成了具体、实在的观念和行为,所以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模式化的特征。

达斡尔族自从来到这里,就开始了与汉族文化的交融并且逐步地建立与形成了以农、牧、渔、猎、养殖等的复合型民俗文化,虽然他们没有文字,也在顽强地保留原有民族的文化生态。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他们又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吸收新的内容,新的理念,这就形成了农、牧、渔、猎综合经济因素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一定要影响他们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于是和这里的蒙古族民歌形成了差异。

这里的达斡尔族民歌既高亢悠扬又平缓委婉;既开朗明快也幽默诙谐或怪异神秘。

从音乐特点讲主要是:一是旋律的构成采用五声调式。

二是旋律的进行以级进和小跳为主。

三是旋律的进行常采用下行六度跳进。

四是采用装饰音修饰旋律。

达斡尔族民歌的这四种体裁形式和主要的几个旋法特点的形成,无疑和达斡尔族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习惯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由于繁衍的轨迹不同,生活习性与生产方式的差异,民歌就会产生异同。

如果说蒙古族的民歌以燎亮、悠长、豪放、深情的特点见长,那么達斡尔民歌则以细腻、委婉、平缓、诙谐为特点。

诚然,笔者的这篇文章不能全面的阐述这些异同,随着思考和研究的深入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少数民族的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它也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肥沃的黑土地,清澈的嫩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少数民族,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他们在中华民族的艺
术宝库中,大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