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清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经历
试析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试析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作者:鄂明晶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1期【摘要】达斡尔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音乐,用以表达情感、歌颂美好事物、传承文化典故、描述生产生活。
达斡尔族的民歌类型划分清晰,主要有萨满、山野歌曲和叙事歌,歌曲的题材十分丰富,演唱风格多样,是一个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值得进行良好的保护并进行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歌;音乐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中图分类号】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相互之间的文化形成了我国整体艺术文化的瑰丽宝库。
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曲,并且这些歌曲往往都是伴随着人们的劳动过程而诞生的,具有很强的现实背景。
达斡尔族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和民族歌曲,表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
一、达斡尔族民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达斡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古代大辽国的皇族后裔,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在位的时候,达斡尔族前往黑龙江北部,现今,达斡尔族人口大约有13万,是我国少数民族当中人数相对较少的一个民族。
现在,达斡尔族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和黑龙江,呈现散居的特点。
达斡尔族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独有的音乐文化,主要用以表现本民族的人文历史、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我国的少数民族很多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却没有文字,达斡尔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因此他们的音乐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和音乐的传播[1]。
达斡尔族的民族语言包含着四种方言,分别是齐齐哈尔、布特哈、海拉尔和新疆的方言。
从清朝建立以后,达斡尔族在文字的使用和学习上一直都是依赖于汉族、满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文字,并且信奉萨满教,常常通过开展一些祭祀活动、供奉神灵等来消病驱灾,寄托精神信仰。
一个民族的艺术和这个民族的传统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是有着联系的,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下,达斡尔族的音乐慢慢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我风格,并且经过发展和传承一直流传至今。
达斡尔族音乐生活调查笔记

释 放 出他们 豪 放 的情 绪 , 其 是 “ 嘿 哲 ” 她 们 穿达 斡尔 长袍 , 尤 哲 , 跳舞 时梳洗 得很 干净 , 情庄 重 。 神
气 喘 吁吁尽 所 有 力 气 , 掉 身 上 所 有 劳 动 的疲 卸 谱 例 1③ .
数数 歌
齐齐哈 尔那一 带把 跳舞 叫 “ 库 麦勒 ” 准 确 的意 哈 ,
收 稿 日期 : 0 1 0 — 4 21 — 8 2 作者简介 : 张天彤 (98 )女 , 16 一 , 辽宁省沈阳市人 ,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生处 , 副教授 , 博士生。
21 0 ( 2年 第九卷 ) 第一期 ( , - 十一期 ) , ̄ - 9
垄童 堇 塑查竺 垄 鱼
半多 点 , 除了达斡 尔人 , 有满 族 、 还 汉族 , 人 也 满
特 市做 了达斡 尔 族个 人 音 乐 生 活 经 历 的调 查 , 共 讲 达斡 尔语 。在 我 的 记忆 里 , 初 接 触 到 的 音 乐 最 访 问 了 7位达 斡尔人 。个人 音乐 生 活经 历是 我们 是 我母 亲唱 给 我 的 , 我母 亲会 唱 的歌 不少 。最 初 以了解 和认识 达斡尔 人音乐 生 活状 况及 其变 迁 的 的记忆 是母 亲用汉语 、 满语 、 斡尔语 唱着歌 教 我 达 有 效渠 道 , 同时 , 项 调查 工 作 的开 展 , 是 对 达 《 这 也 数数 歌》, 词 是 从 1数 到 1 唱 起 来 是 这样 的 歌 0, 斡 尔族进 行音 乐学研 究 的基础 工作 。本 次调 查 的 访 谈对 象都是 达斡 尔族 , 中 ,0岁 至 6 其 5 0岁 者 有
3人 ,O岁 以上 的有 4人 。在此 , 7 笔者 以调 查笔 记 这次调 查 的收获 。 1被 访 问者 : . 乔泽 澄 ( 内蒙古 电影制 片厂 音 乐
达斡尔民族音乐研究

歌韵味。 达斡尔族 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 山歌基础上加
满。 此类歌 曲就是“ 萨满” 在进行祭祀 、 、 求神 治病等活动中
演唱的歌 曲。演唱时“ 雅德根 ” 领唱 , 每个“ 雅德根 ” 都有 自
“ 音” 特别 , 起 很 从喉部 和胸腔开始 发音 , 强起音后 又轻 下 来 ,好像刚想大声喊 叫时声音还没完全发 出又马上止住 、
变成轻柔 的发声状态 , 这种起音在中低声区使用较多。旋
速度也快慢不一 , 很有特色 。由于其 萨满种类 的不 同以及 萨满演唱者的个人独特的唱腔 , 即使是 同一 曲调 的萨满歌
尔人 , 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 师。 讲
( 91 )男, 1 6 一 , 黑龙江省齐齐哈
I e y Res ar Th or e ch
I学 — — _ l 埋 — — — l 化
变过来的 , 但演 唱时采取夸张手法 , 其 曲调带有 神秘 的 使
色彩。 演唱时随意性强 , 节奏随着“ 萨满” 的扭动长短不一 ,
己的编唱能力及风格 ; 有些 “ 雅德根伊若” 曲是 由民歌演 歌 23 D
黑龙江省教育厅入 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 目达斡尔民歌 的传承与发展 ( 课题编号 1 3 2 8 I 20 ) 5
作者简介 :董云秋( 4 )女, 1 7一 ,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9 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艺术系讲师;  ̄
和价值, 并建议 为传承达斡尔民族音乐要采取 积极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音乐: 歌唱方法 特点: 中图分类号: 1 . J 62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2 28 20 )1 -0 0- 0 1 0- 59(09 l- 23-2
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作者:孙培聪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达斡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等特点,达斡尔族民歌是达斡尔族文化的灵魂,反映了社会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并在长期的文化传播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音乐特色。
民歌演唱富于个性。
民歌演唱发声极为独特。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是我国的瑰宝。
达斡尔族民歌历史悠久,达斡尔族民歌的创作和传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达斡尔族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歌手们的世世代代传唱,不断的二度创作使达斡尔族民歌逐渐趋向成熟。
[关键词]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61-02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有132394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有77188人,主要聚居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达斡尔族乡、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
黑龙江省有43608人,主要聚居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卧牛吐达斡尔族镇和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满柯尔克孜民族乡和塔哈满达斡尔民族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5541人,主要居住在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其余分布在霍城县、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市。
辽宁省有1282人。
其余的达斡尔人,散布在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
到目前为止,达斡尔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大多还是处于对某一地区、某一音乐事象研究的范畴,较全面的音乐史发展与传承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在史志领域还是个空白。
对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考察和梳理,对全面认识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中国乃至人类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一、达斡尔族民歌发展和保护由于时代的不同,民歌镶嵌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达斡尔族的民俗风情、民族心理特征在不同时代的民歌中都得以充分地体现。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xx级09音教1xx学号姓名xx浅谈达斡尔族民歌摘要: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塔城县,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达斡尔语。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哈库麦、说唱音乐乌春三类。
关键词:扎恩达勒,xx,xx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一、民间歌曲“扎恩达勒”达斡尔族民歌主要有“扎恩达勒”,它是一种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在森林、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
歌词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悠扬,尤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体裁民间歌曲的统称。
这类歌曲通常是在人们放牧、砍柴、骑马、踩黄花、踩柳蒿芽时即兴唱的。
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中,扎恩达勒可分为有词的和无词的两种形式。
有词的扎恩达勒根据曲调的固定程度可分为三种:(1)词曲固定的扎恩达勒,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动词曲,它大多是在世代传唱中经过不段完善保留下来的。
(2)曲调固定、即兴填词的扎恩达勒,通常表现为一曲多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歌者可在不同的场合即兴填词来表现不同内容。
(3)词曲皆即兴的扎恩达勒,歌手触景生情即兴咏唱的民歌,在词曲的艺术上一般不够完美,歌词常用衬词填充。
无词的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讷一呀呢一呀”这种无实质意义的衬词唱曲调的歌,多是即兴演唱。
在结构上比较有词的扎恩达勒要小。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体部分,也可以说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
二、民间歌舞音乐“xx”“哈库麦勒”在内蒙古的达斡尔人称“鲁日格勒”。
“哈库麦勒”歌曲是在民间歌舞“哈库麦勒”中演唱的歌曲。
杨士中的家国情

杨士中的家国情
郑红岩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一个教授,夜半逾墙;一个工程院院士,在号称火盆的重庆,家中竟没有空调;
在八岁女儿的人生经历中,这位父亲竟只陪她上过一次公园……他就是重庆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
他荣获了众多科技奖,拥有着3项专利。
他的动力是什么?从何而来?
【总页数】10页(P3-11,1)
【作者】郑红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6
【相关文献】
1.笃情科技即为家——访北京得贝兴车辆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士朋 [J], 张
立红
2.民族音乐家杨士清与达斡尔族音乐 [J], 朱艳彬
3.听民族音乐家杨士清讲达斡尔族民歌 [J], 朱艳彬
4.听民族音乐家杨士清讲达斡尔族民歌 [J], 朱艳彬;
5.同胞情深,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家国情重,支援灾区不遗余力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作者:赵秀彦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1期关键词:达斡尔族;歌舞;艺术特征;本质联系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47 — 0318世纪中叶,达斡尔族遵从清朝旨意从黑龙江北岸迁徙至嫩江两岸,沿江形成较规整的聚居格局。
随着清廷边防的需要,骁勇善战的达斡尔军民先后被调往海拉尔、新疆伊犁、呼兰、瑷珲等地驻守、参战,使达斡尔族人口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
在不同地域300多年的发展中,各地达斡尔人生产生活、语言、习俗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本分化为齐齐哈尔、莫力达瓦、海拉尔、新疆等方言区。
尤其是传统歌舞,虽保持着大致的相同,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并按照各自方言区,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舞种、称谓和形式。
“跳神”是萨满教最基本的仪式,歌舞贯穿整个仪式过程。
祭祀时雅德根(萨满)边唱边模仿神灵的姿态和舞步,以求神灵降临。
唱诵祷词达斡尔语称作“雅德根依若”,是“跳神”的核心内容。
雅德根在仪式中演唱的依若,不仅是萨满教的一部分,也是原始艺术的一部分。
“哈库麦勒”是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人对传统歌舞的称谓,是传统祭日、现代重要节日上表演的歌舞。
(一)古老的萨满仪式活动是肃穆、神圣、神秘的,萨满仪式堪称民间盛会。
仪式上组织者精心准备食品、“雅德根”身着五彩神服、手持神鼓敲着震撼的鼓点、唱诵着优美祷词、展示神秘的舞姿、神奇特异的绝技等。
“雅德根依若”是达斡尔民族最古老的歌,无论是用鼓语呼唤神灵降临,还是神灵附体后代神立言,乃至雅德根的舞蹈,始终以雅德根的独唱及伴唱的呼应完成祭祀内容。
祷词大多以神话为主,有创世神话、天体神等,这些神话是萨满文化的思想核心,由雅德根讲唱传播,将英雄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延续,以古老的民风民俗形式传承发展,这些神话承载着萨满教信仰,并渗透到英雄史诗、说唱、民歌中,成为萨满信仰传承通道、创作主题和源泉。
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点

术宝库,是一个民族 的音乐基础 ,是现代专业音乐创作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 四)民歌 的内容美
1 、生产生活是达斡尔 民歌歌唱的主要 内容 达斡尔族 民歌的内容非 常广泛 ,有表达爱情 的如 《 忠实的心哪想念你 》 ,有表达思念之情 的如 《 四季歌》 ,有表现达斡尔 族人 民保卫家乡的如 《 达斡尔 民族歌声》 ,有表现达斡 尔族人 民生活和生产劳动 的如 《 采野 葱去 》《 山拉柴》等 。这些歌 曲 上 的歌词 ,无论是描述 自然景色,还是赞扬生产劳动;无论是吟诵爱情传 说,还是介绍传统 风俗 ,都与达斡 尔族人 民的生活紧 密联系在一起 ,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和希望,表达 了他们的聪 明和才能,表现 了达斡尔族人淳朴、豪放、勇敢 、坚 强的民族性 格 。达斡尔族 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 的 《 心上人》《 山乡》《 催眠 曲》等 山歌 ,可谓 是当今达斡尔 民歌 的优秀作 品。
我 怨
惫
忙
栋
一
、
/
、 一
一
一
一
孵
错
嘲
孵
蜉 睨
蜉
棒
| 蜡
呀 。
3 民族 音 调 的 发 展 ,中 西 音 调 融 合 使 其 作 品 独 具特 色 、
达斡尔族 民歌 的音调热情奔放 ,委婉多变,节奏鲜 明,著名的达斡尔作 曲家何今声特别 喜欢用达斡尔族 民歌的音调创作
《努 建 糯
.
蜷
拳 雄 )
桃
协
起
寒
敲
域
衡 ,
孵
憩
( 二)五声音阶 为主及淡化调思维 的调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士清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经历杨士清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经历本文关键词:达斡尔族,民歌,经历,学习,杨士清杨士清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经历本文简介:民族音乐学家杨士清,又名毕力扬。
士清,达斡尔族,曾任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等。
1958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
几十年来,他从事音乐实践与研究工作,编着了达斡尔族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并撰写了《"白山黑水"间诸游牧渔猎杨士清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经历本文内容:民族音乐学家杨士清,又名毕力扬。
士清,达斡尔族,曾任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等。
1958 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
几十年来,他从事音乐实践与研究工作,编着了达斡尔族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并撰写了《"白山黑水"间诸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传统民歌体裁形式的比较》等多篇达斡尔族民歌及北方民族音乐研究文章。
现今 81 岁高龄的杨士清先生仍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殚精竭虑,他注重对民族音乐传承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对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坚持"认准源头、遵循主流、变化发展、不离其宗"的观点。
杨士清老师是在全国音乐理论界很有声望的民族音乐学家,在他近六十年的音乐生涯中,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特别是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研究颇有建树。
正是杨士清老师带我走上了达斡尔族民歌演唱和音乐研究的道路,也是他让我坚定了为达斡尔族音乐传承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决心。
当我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就读的时候,因为地域的关系偶然听到过几首达斡尔族民歌,当时达斡尔族民歌那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学毕业以后在齐齐哈尔市艺术团做独唱演员,又有幸看到达斡尔族原生态的歌舞表演,那时而优美委婉时而粗犷奔放,伴随各种呼号和对打的表演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正是源于对达斡尔族音乐的这份兴趣,硕士毕业的时候我选择了研究与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相关的课题,我走访了一些达斡尔族音乐人,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朋友送我的杨士清老师主编的《达斡尔族民歌集(。
黑龙江卷)》成了我学习、了解达斡尔民歌的宝贵资料。
为了总结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我反复演唱《达斡尔族民歌集》中的歌曲,特别是一些学术论文和相关着作中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达斡尔族民歌。
因为我不懂达斡尔族语言,用汉语演唱总是觉得和多年前听到的感觉相差甚远。
20xx 年的冬天,我所在的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要申报一个国家级社会科学项目聘请杨士清老师做顾问,当我得知学院安排我做院方的联络员和项目材料执笔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我终于可以有机会真正结识这位让我崇敬已久的民族音乐学1位脑子里装满了达斡尔族民歌和故事的老人。
就是那一次的见面让我萌生了学习用达斡尔族语言演唱达斡尔族民歌的想法并学会了由杨士清老师根据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美露列》和《摇篮曲》的旋律改编的《瑟波金》。
杨老师告诉我,瑟波金是高兴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赏心悦目",歌词的大意是:昂头奔跑的野兽哦(美露咧),稠李子树林中心欢畅(美露咧)。
低着头慢步跑的野兽哦(美露咧),柏树林木中无惆怅(美露咧)。
蹦着高撒欢的野兽哦(美露咧),苍松密林中心花放(美露咧)。
听着杨老师的演唱,我真正领会了达斡尔族民歌"长音慢颤"的独特演唱风格,理解了达斡尔族民歌中衬词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到了达斡尔族民歌歌词"谐声"的艺术特点。
记得学习这首民歌的第二天我就大胆的在杨老师、何文钧老师和高春梅博士面前演唱,虽然无论咬字发音还是风格把握都相差很远,而且我模仿的慢颤音怎么听都是忧伤而不是怡然自得的感觉,但杨老师还是非常高兴的鼓励了我。
后来杨老师又反复的教我读歌词、唱旋律、讲风格,而我回家以后也反复听杨老师的演唱录音,并仔细揣摩和理解,逐渐领会了歌曲的韵味和意境。
正是杨老师耐心的讲解和严格的要求,才使我能够一首一首的学下去并在日后的演唱中获得达斡尔族同胞的认可和接受。
杨老师除了教我学习民歌演唱,还鼓励我参加达斡尔族的民俗活动和学术活动。
20xx 年 5 月在杨老师的支持下我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北京达斡尔学会、达斡尔网站、北京达斡尔教育促进会协办的"四方言区达斡尔族传统歌舞展演暨达斡尔族传统歌舞艺术研讨会".有幸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张天彤博士、达斡尔族着名歌唱演员敖丽芳、何丽霞等人合作共同演唱杨士清老师改编的达斡尔族民歌《瑟波金》和《新媳妇回娘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就是那一次在北京,我向杨老师表达了将来想举办达斡尔族歌曲演唱会的想法,他听了以后明确表达了支持的态度:这是一件从未有过的很有创新意义的好事。
我知道,这就意味着我学习达斡尔族民歌演唱的道路必须坚持不断地走下去。
20xx年 8 月 12 日,适逢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研究会换届之际,由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研究会、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学会、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联合主办的"朱艳彬达斡尔族歌曲独唱音乐会"在齐齐哈尔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了。
来自北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以及呼和浩特、海拉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省、市、自治旗达斡尔族学会的领导和代表近三百人观看了这场演出。
我曾任专业独唱演员十余年,在齐齐哈尔大学也一直没有离开专业演唱的舞台,我从未如此的紧张和不安,因为我即将面对各地达斡尔族同胞用达斡尔族语言演唱达斡尔族的民歌,他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这场演出?我的咬字发音他们是否能够听懂?我能否准确把握达斡尔族民歌的风格而得到他们的认可?我就是在这样忐忑不安的心情下准备着音乐会,也是在这样忐忑不安的状态下走上了演播厅舞台,我努力的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情、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意境。
当我演唱《心上人》的时候,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站在嫩江边上盼望心上人荡着渔舟出现在江面的达斡尔族少女;当我唱起《新媳妇回娘家》的时候,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坐在勒勒车上心花怒放的新媳妇;而当我唱起《阿拉坦尼波热》的时候,又仿佛就是那个对即将出嫁的女儿依依不舍、千叮咛万嘱咐的达斡尔族母亲……音乐会结束了,但是它带给我的那份温暖和感动一直萦绕着我,我为歌中达斡尔族人民朴实的情感所感动;为达斡尔族杨优臣、何文钧等前辈对我的关心爱护而感动;为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研究会吴焕军、高春梅等新任领导为举办音乐会所做的努力而感动;为鄂忠群、讷荣芳等达斡尔族音乐人对我的帮助而感动;为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博士对达斡尔族音乐文化孜孜不倦的研究和音乐会上精彩的主持、讲解而感动;为达斡尔族同胞对我演唱的热情鼓励和坦诚评价而感动。
在音乐会上,我与来自不同地区的达斡尔族歌唱演员和民间歌手同台演出,我们共同演唱《达斡尔族爱们的歌声》,在合作中增进了友谊,升华了情感。
这场音乐会令我终身难忘,因为它不仅是我学习达斡尔族民歌演唱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让更多人了解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杨士清老师想通过一个汉族学者举办达斡尔族歌曲演唱会这样一个形式和举动来激励达斡尔族青年学习达斡尔族音乐和弘扬达斡尔族文化的良苦用心。
民歌在生产生活中产生,是反映一个民族历史的镜子,要想唱好一个民族的民歌,不仅要唱准旋律和歌词,还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要走进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这是我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感悟,更是杨士清老师对我的期望和要求。
所以我在学唱达斡尔族歌曲的时候会读一些历史文化的书籍,当然也少不了听杨老师讲小时候的故事,看他写的关于达斡尔族民歌的文章。
读着杨老师文章中"叔叔"的故事,我仿佛回到了狩猎时代,仿佛跟着他的叔叔一起放飞猎鹰走进山林;读着"我和舅舅"的故事,又似乎自己已经和村民一起围坐在有蔓子炕人家的大炕上听舅舅唱起那古老的歌谣,看妇女们跳起优美的哈库麦勒舞蹈……杨士清老师不仅坚持达斡尔族及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而且还担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齐齐哈尔大学的特聘教授,是他通过脉络清晰、声情并茂的讲座,使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师生了解了达斡尔族的历史和哈库麦勒舞蹈的本体特征;也是他通过悉心的指导,让曾经对音乐的一无所知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的达斡尔族孩子们勇敢的走上舞台展现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魅力。
20xx年 5 月 14 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达斡尔族传统歌舞与说唱艺术专业学生汇报演出和专题学术讲座"活动是一次倾注了着杨士清老师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
参加这场演出的除了传承班的学生,还有来自达斡尔族其他地区的民族歌唱演员和民间歌手,而我作为杨士清老师的学生也有幸参加了演出并演唱了两首歌曲。
节目的精心选择和和张天彤博士的精彩讲解使音乐会更具学术性,而从演员的安排上,则能看出杨士清老师对达斡尔族歌舞艺术传承的期望和对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模式的思考。
在《论"非遗"项目"三点一线"式的保护规则---以保护国家级名录达斡尔族"哈库麦勒"歌舞和"乌钦"说唱艺术为例》学术讲座上,杨士清老师以达斡尔族"哈库麦勒"歌舞和"乌钦"说唱艺术为例,从民族传统繁荣、名录传承与发展、整理改编和创作几个方面论述了"非遗"项目"三点一线"式的保护规则,杨士清老师的论述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对"非遗"保护工作者、研究者、创作者、传承者提出了新课题,相信他的话一定会深深地触动我们每一个热爱达斡尔族音乐人的心灵,而作为高校声乐教师的我,更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将达斡尔族优秀的民歌、优秀的音乐文化融入在课堂之中,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做出努力和探索。
我衷心的希望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更希望达斡尔族民歌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个人最幸福和幸运的事是有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杨士清老师是我学习斡尔族音乐文化难得的老师,更是令我无限尊重和敬仰的人生导师。
现今 81 岁的他,仍然积极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工作,经常应邀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长年往返于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殚精竭虑。
杨士清老师对生活的乐观、对学术研究的一丝不苟,对传承人的关心和培养,对本民族的大爱无私之心都令我深深的感动。
我一定会在学习研究达斡尔音乐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