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亚洲这样一个大洲,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亚洲自然环境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难点: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道具:地球仪、地图等。
3.教学资料:相关论文、新闻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亚洲地形,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单元主题复习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单元主题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单元主题复习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等。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地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课,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如亚洲气候的特点、亚洲的地形特征等。
此外,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2.难点:亚洲气候的特点、亚洲的地形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全面的认识。
2.分析法: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总结法: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涉及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亚洲各地的自然环境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展示和分析。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分组讨论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系统的讲解,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等,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全面的认识。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然环境怎样进⾏教学设计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亚洲的⾃然环境教学设计,⼀起来看看吧。
亚洲的⾃然环境教学设计 1.知识⽬标:使⽤地图进⼀步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候类型及特征,理解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2.能⼒⽬标:能运⽤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其它⼤洲的⾃然环境. 3.情感⽬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热爱我们⽣活的⼤洲──亚洲。
教学过程: 导⼊新课:播放亚洲的风景图⽚ 出⽰亚洲知识树,点拨学习区域地理的⼀般⽅法 学⽣预习展⽰ ⼀、亚洲的地理位置 1.出⽰东西半球图, 让学⽣说出亚洲的半球位置:⼤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出⽰亚洲地图,分别⽤⽩⾊、黄⾊、红⾊标出北极圈、北回归线和⾚道,引导学⽣了解亚洲的纬度位置: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部分位于北温带。
3.出⽰亚洲地图,指图说出与亚洲相邻的⼤洲和⼤洋,了解亚洲的海陆位置:亚欧⼤陆的东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邻欧洲,西南临⾮洲,东南临⼤洋洲,东隔⽩令海峡与北美洲隔海相望。
4.⼩结:怎样描述⼀个⼤洲的地理位置? 5.拓展应⽤:每⼩组挑选⼀个⼤洲,交流怎样描述它的地理位置?派代表展⽰。
⼆、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1.出⽰亚洲地形图,由学⽣代表指出“青藏⾼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原、恒河平原”;然后根据海拔⾼度表说出它们的海拔⾼度。
2.总结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部⾼,四周低。
3.引导学⽣思考:亚洲的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 4.学⽣代表指图说出;鄂⽐河、叶尼赛河、勒拿河向北注⼊北冰洋;黄河、长江向东注⼊太平洋;恒河、印度河向南注⼊印度洋。
5.总结:河流⼤多由中部向四周流向周边的海洋。
拓展应⽤:分析北美洲的地势特点和河流流向。
出⽰北美洲地形图和地形剖⾯图,分析北美洲地势西部和东部⾼,中部低,河流由东西两侧流向中央,密西西⽐河为扇形河。
三、亚洲的⽓候 1.出⽰亚洲⽓候图,找⼀找全球共有11种⽓候,亚洲的⽓候共有⼏种,其中分布最⼴的是___ ,亚洲的东部、南部、东南部分别是__ 、_______、________⽓候。
新版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新版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江苏泰州姜堰区港口初级中学李佳梅■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
2.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歌诀速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卡片【学生准备】亚洲地形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人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讲授新课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活动一:亚洲之旅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其中包括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各个方面。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和地图。
2.准备相关的视频和实例。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资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挑战和机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养成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形成强烈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
【难点】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谚语导入。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
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环节二:新课讲授1.亚洲地形特点【活动一:知地形】(1)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
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活动二:说见闻】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教案:亚洲的自然环境七年级地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周边自然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
(2)提问:亚洲位于哪些半球?与哪些洲相邻?2.亚洲的地理位置(1)展示亚洲地理位置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
(2)讨论:亚洲的地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何影响?3.亚洲的地形(1)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特点。
(2)分组讨论: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地形区?4.亚洲的气候(1)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气候特点。
(2)分组讨论: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5.亚洲的河流(1)展示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河流特点。
(2)讨论: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河流?6.课堂小结(2)提问:亚洲的自然环境对我们有何启示?7.课后作业(1)绘制亚洲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地图、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参与度: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分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4.教学效果: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亚洲气候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1)引入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使用地图进一步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及特征,理解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其它大洲的自然环境.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自学,更加爱好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出亚洲的风景图片
出示亚洲知识树,点拨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生复习展现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1.出具东西半球图,使学生讲出亚洲的半球边线:大部分坐落于东半球、北半球。
2.出示亚洲地图,分别用白色、黄色、红色标出北极圈、北回归线和赤道,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纬度位置: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3.出具亚洲地图,指图讲出与亚洲相连的大洲和大洋,介绍亚洲的海陆边线:亚欧大陆的东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邻欧洲,西南之南非洲,东南之南大洋洲,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隔海相望。
4.小结:怎样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5.开拓应用领域:每小组挑选出一个大洲,交流怎样叙述它的地理位置?派遣代表展现。
二、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1.出具亚洲地形图,由学生代表表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平原”;然后根据海拔高度表讲出它们的海拔高度。
2.总结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3.鼓励学生思索:亚洲的河流流向存有什么特点?
4.学生代表指图说出;鄂比河、叶尼赛河、勒拿河向北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向东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向南注入印度洋。
5.总结:河流大多由中部向四周流向周边的海洋。
拓展应用:分析北美洲的地势特点和河流流向。
出具北美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北美洲地势西部和东部低,中部高,河流由东西两侧流向中央,密西西比河为扇形河。
三、亚洲的气候
1.出具亚洲气候图,打听一打听全球共计11种气候,亚洲的气候共计几种,其中原产最广泛的就是___,亚洲的东部、南部、东南部分别就是__、_______、________气候。
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开拓应用领域:出具非洲气候图,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
以热带气候居多,热带草原气候原产最甚广,以赤道为中心,南北等距原产。
课堂小结:
四、课堂检测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