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摘要:翻译目的论主要针对翻译的目的进行研究和讨论,是弗米尔在继赖斯的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该理论更倾向于将翻译研究转向社会及文化的角度。
儿童文学的翻译同成人文学的翻译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不能用相同的翻译策略去完成。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结合目的论的原理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本文将以《哈利·波特》汉译本为例,从目的论的角度针对儿童文学的翻译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一、引言翻译被认为是“科学”以来,涌现出了诸多流派以及负有名望的翻译家,对翻译都进行了潜心研究,提出了很多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其中,来自德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赖斯将功能语言学引入翻译研究,开创了德国目的论。
弗米尔在其指导下潜心研究翻译理论,提出了以翻译目的论为主的根本理论,更倾向于对社会及文化方面的研究。
目的论英文称“SkopoTheory”,它认为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目的语语境中要到达的目的来决定。
诺德对翻译目的论的定义为:“在目的语背景下,为目的语的目的,和目的语环境读者,生产一个文本。
”〔Produceate 某tattargetettingforatargetpurpoeandtargetaddreeeintargetcircumtan ce.〕[1]P377我们做任何翻译活动时都有一定的目标受众,因为翻译的目的是交流,不同文体的作品都会有不同性质的目标受众,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必定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要来决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
在众多类型的作品中,儿童文学作品是一个特别的类型,这类作品的目标受众是少年儿童,因此译者在进行这类翻译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满足少年儿童的口味,译出的东西能够为他们所接受。
如今,孩子们的身心成长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事情,弗米尔的目的论为这项事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让我们能够在其指导下探寻儿童文学翻译的可行之路。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儿童文学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上,儿童文学翻译被视为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以便让读者能够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故事和情节。
随着目的论翻译理论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翻译,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意义和目的的再创造。
在目的论视角下,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关注翻译的目的、效果和影响。
通过对目的论翻译理论的运用,可以深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语言和审美因素,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对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对于增进跨文化交流、促进儿童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特点和策略,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原作情感和意义,避免信息失真和文化误解,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的窗口和导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翻译传播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共生。
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因素对于创造一个吸引孩子们的文学环境至关重要,而目的论视角下的研究能够揭示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审美特点,让译文与原文在审美感受上更为接近。
深入研究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有助于促进国际儿童文学的交流与传播,拓展儿童阅读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整个社会的跨文化交流水平。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指在目的论视角下进行研究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儿童文学小说、故事、童话等类型的文学作品。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基于目的论视角下对于翻译的关注点和方法,通过分析这些具体的翻译作品,可以揭示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一些共性特点和问题,为深入探讨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实证基础。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语言、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因素。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范文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二、目的论的概述目的论,又称目的性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以目标语读者的期待为导向,以达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强调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关注其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阅读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
三、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1. 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特点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与成人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将原文内容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语言形式,如使用简单、生动的词汇和句式,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 保护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的阅读往往带有娱乐性、教育性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关注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使译文既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传递原文的意图和情感。
3. 跨文化传播的考量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充分考虑目标语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或误解的情况。
例如,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关注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观念,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删减。
4. 提高翻译质量目的论强调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这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把握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心理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语言风格,使译文更加贴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
同时,还可以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上,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性和艺术性,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与挑战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性和策略,分析其高质量翻译的挑战与机遇。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流派,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结果导向。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的核心理念在于理解儿童读者的心理特征和阅读需求,以及原作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性和策略1. 儿童文学的特性和读者需求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特点,旨在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
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 翻译策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应采用适应性翻译策略,包括语言适应和文化适应。
语言适应要求翻译者根据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调整语言难度和表达方式。
文化适应则要求翻译者在传递原作文化信息的同时,考虑目标语文化的接受度和认知习惯。
四、高质量儿童文学翻译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和语言习惯差异较大,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儿童心理特征: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各异,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经验,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
(3)语言难度:儿童文学的语言应简洁明了,但有时需要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这对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 机遇(1)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市场需求:随着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对多元文化的需求,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2019年精选文档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
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1.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
2.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
3.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
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受美学理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探讨。
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基础,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两种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目的论概论目的论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对等论及语言学派盛行之时。
目的论的产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翻译规则使得翻译更接近实践。
1.1目的论的形成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由德国功能派代表弗米尔(H.Vemeer)提出。
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其先导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Reiss),她在1971年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赖斯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即目的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
但她在实践中发现这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翻译应根据具体的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
因此,赖斯认为翻译的功能原则优先于对等原则。
此外,赖斯还在1984年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每篇文章不仅仅有一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功能是占主导地位的,具体的翻译过程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受控于原文的skopos(目的、功能)。
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意指目的。
实际上,在目的论中,这一词指“译文目的”(或功能)。
其主要思想为: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精品文档资料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0 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进行沟通交流的交际工具。
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
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
因此,针对不同的读者,翻译具有相异的目标和目的。
1 关于“目的论”汉斯?弗米尔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事语言与翻译研究。
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框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奠定了目的论的基础。
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根据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有目的,所以翻译时,首先要明确翻译的目的,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费米尔的目的论强突出强调了目标读者的重要性。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采用直译、意译或编译的翻译方法。
2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2.1 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
因此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1)浅易、简洁。
老舍《儿童的语言》一文中这样说:“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
” 2)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本是文学语言的特质,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语言形象的要求比成人文学更具体、直观,更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
3)节奏、韵律。
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音乐性、韵律感十分重要,主要包括字音、语调、节奏和押韵。
2.2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童话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一部中篇童话,充满了奇思妙想,趣味横生。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视角,通过分析翻译活动的目的和目标,揭示翻译的意图和动机,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时,目的论视角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和方法,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意义和挑战,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
儿童文学翻译的意义和挑战。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对其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翻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
儿童文学翻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翻译中兼顾原著的艺术价值和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如何在文化差异中保持原著的魅力和情趣,如何在语言表达中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和认知特点等等,都是儿童文学翻译所面临的难题。
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
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需要翻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学素养和儿童心理学知识,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和意义,同时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力求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呈现原著的魅力和情趣。
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为儿童文学翻译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开发适合儿童阅读的新型媒介和载体,使儿童文学翻译更贴近儿童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翻译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儿童心理学知识,通过深入分析原著的意义和情感,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心理需求。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和翻译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为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00字】。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1. 引言1.1 探讨目的论视角目的论视角是翻译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考虑到翻译作品的目的、目标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视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儿童读者的特殊需求,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确保翻译作品能够传达原作的内容和情感,同时又符合目标读者的接受习惯和理解能力。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注重翻译作品的功能和效果,强调翻译的传播和影响力,使翻译作品更好地为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做出贡献。
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时,深入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儿童文学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2 介绍儿童文学翻译介绍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儿童开拓视野,培养情感和思维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而翻译在儿童文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媒介。
通过翻译,儿童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促进全球化时代下儿童文学的发展与传播。
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将各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给更广泛的读者群,更在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儿童的国际视野以及推动儿童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2. 正文2.1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1. 确定翻译目的: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首先明确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理解原文内容,还是为了传达特定的情感或价值观。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2. 注重读者感受: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当注重目标读者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翻译者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与目标读者产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字数:2613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
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1.引言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
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
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
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
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
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
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
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
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
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
(吴文安,2003)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
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
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
(钟伟合、钟钰,1999)3.儿童文学特点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
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
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融为一体,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具有启迪的作用。
少年期读者(12~18岁):少年期的儿童文学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审美趣味,以及更深刻的思想性。
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的审美趣味在自我选择以及生长。
(肖洪林,2006)3.2 儿童文学特点儿童文学要适合儿童读者阅读与欣赏,并且能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文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的内容,形式以及表达的手法都要尽量的符合儿童读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
总的说来,儿童文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教育性:由于儿童读者心智不成熟,所以儿童文学起着帮着儿童读者正确认识世界的作用。
因此,儿童文学要注重教育性。
趣味性:优秀的儿童文学能够具有极高的趣味性,在有趣的情节中,在轻松的说笑中,儿童能够潜移默化的明白一个道理或者得到一个有益的启示。
形象性:儿童读者,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儿童读者,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只有形象生动的故事才能吸引他们,最终发挥教育性的作用。
(肖洪林,2006)4.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根据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以及儿童文学的接受特点,译者应该在“服务于儿童”这一目的的指导下,尽量的做到以下几个方面:4.1 简单的措辞,鲜明的形象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
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
在欣赏文学作品是,他们更倾向于声音,色彩,以及形状的描述(王泉根,2000),例如,对故事的情节敏感,对新奇的人物形象感兴趣;同时他们反感甚至厌恶理性的、抽象的叙述。
此外,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艺术性,词语的选择,语法关系的组合都可以帮助儿童读者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艺术形象。
所以,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按照这个要求去组合语法关系,选择词语。
因为这样,既可以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帮助让儿童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易于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又能唤起儿童读者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徐德荣,2004)例如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例1 I hope the town has made preparation.例2 So the Swallow flew over the great city,and saw the rich making merry in their beautiful houses,while the beggars were sitting at the gates.上面两句话中,词语preparations 和making merry,sitting at the gates 比较抽象,如果译为“我希望城里已经有所准备”和“于是燕子就飞到这个城市的上空,他看到富人们在他们家里寻欢作乐,而乞丐们却坐在大门口”,表面上看来符合忠诚性的原则,实现了语际间的连贯,但是却违背了目的性原则,即忽视了目标读者的特点和目标读者对于语言的特殊要求。
相比之下,巴金的译文体现了原作的语言特点,他译为,“我希望城里已经给我预备了好住处”,“燕子便在这个大城的上空飞着,他看见有钱人在他们漂亮的住宅里作乐,乞丐们坐在大门外挨冻”。
尤其是“飞着”这一词,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画面:燕子正在不辞辛苦的飞动着。
所以,巴金的译文不仅遵守了目的性原则,而且实现了连贯性和忠诚性的原则。
4.2 简短的结构,清楚的层次儿童作品中,英语中的长句也比较普遍。
例如马克.吐温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是用了大量长句对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但是,为了避免儿童读者阅读困难,似是而非,一方面,译者要考虑到汉语多是流水句以及小分句这一特点,又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及能力,将长句、难句化为短句、简单句,便于儿童读者的理解。
如果译者只是遵循忠诚性原则,按部就班的沿袭原句的结构,就会给儿童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从而打击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史小平,2007)比如下面句子的翻译,例3 His mother had whipped him for drinking some cream which he had never tasted and knew nothing about;it was plain that she was tired of him and wished him to go;if she felt that way,there was nothing for him to do but so succumb.翻译这句话时,要把握好层次的划分,要注意前后次序以及因果关系。
严维明译为,“他的妈妈怪他吃了奶油,还揍了他一顿,其实他根本没有吃,对奶油的事儿一无所知:她分明实在讨厌他,希望他走得远远的。
既然她有那个念头他也没有办法,只有认了。
”这样的译文的表达比较简练,也有鲜明的层次,同时也实现了语内和语际连贯。
此外,还遵循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目的: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能力,实现了为儿童读者服务的目的。
译文中“分明”、“走得远远的”、“认了”这些词的使用,更是增添了几分的童趣。
4.3 稚拙的口吻,纯真的语气稚拙的口吻,纯真的语气是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的美学和艺术气息。
(黄云生,2002)而口吻和语气的模仿也是翻译中最难的。
儿童文学的稚拙和纯真的艺术美感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比较有限,欣赏水平还不够高,欣赏方式也存在缺陷,因此为了适应儿童读者的这些特点,最好的翻译方法就是: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译者都需要用稚拙的口吻和纯真的语气来体现原文本,从而达到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
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例4 So she set to work,and very soon she finished off the cake.译文:所以她就正正经经地一口一口地把那块蛋糕都吃了。
例5 Down,down,down. Would the fall never come to an end!译文:掉啊,掉啊,掉啊!这一跤怎么一辈子摔不完了吗!上面的两个例子都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稚拙的口吻和纯真的语气,在遵循忠诚性原则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和认真水平,也就是说,上面的译文在向儿童读者传递信息的同时,又起到了愉悦目标接受者的目的。
比如,“正正经经”,“一辈子”等这些词的使用都考虑到了儿童读者在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5. 结论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中心,服务于儿童。
儿童文学的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明白儿童的审美要求,清楚儿童文学文本的功能,同时要考虑到目的读者的接受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翻译活动。
目的论突破了以传统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行为,把目标读者放在了首要地位,所以能够有效的指导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参考文献][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史小平.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翻译[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4]吴文安.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J].广州大学学报,2003(6).[5]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6]肖洪林.试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读者意识[J].天府新论,2006(1).[7]袁毅.浅议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8]钟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