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开篇、结尾诗词中深藏的玄机

合集下载

四大名著开篇诗词

四大名著开篇诗词
该在500本之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其中包括100本以 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传记,来奠定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 界观的基础。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 或者书评。
2. 背诵经典。
•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
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 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 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 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 文根底。 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 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 性的现代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的一位名叫杨慎的状元写的词,纵然是千古英雄,也 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浪逐流一逝而尽。秋月春风相续,人世转换 不停,唯青山常在,夕阳依旧。所谓是非成败,其实转瞬成空,均 免不了化作笑谈。即便是千古传奇,亦不过付之一笑而已。
•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
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著,文学名著, 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 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 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 理解能力是一种语文素养,它不会像识记能力那样易于形
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 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 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 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 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 底厚实。

黄庭坚这首哲理诗,整篇用典出彩,结尾两句令人豁然开朗!

黄庭坚这首哲理诗,整篇用典出彩,结尾两句令人豁然开朗!

黄庭坚这首哲理诗,整篇用典出彩,结尾两句令人豁然开朗!黄庭坚,北宋着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创人。

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写诗讲究“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言,经锻炼后为我所用。

“脱胎换骨”则是取法古人诗意灵感,变化脱胎为己用。

黄庭坚有很深的道家修为,在苏东坡、佛印三人中一直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黄庭坚的这首《杂诗七首·其一》,这首诗,有一股道家仙气再自然发散,能让人看破天地大道,生死幻梦。

虽然传唱度不高,但读起来,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杂诗七首·其一》宋代:黄庭坚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哲理也是宋诗的一大特点,无数的诗人偏向于哲理,从而使得宋诗与众不同,处处充满了哲理,有着诗人对于人生最为深刻的解读。

尽管后人对于宋诗多有批评,认为失去了诗歌的韵味,没有了唐诗的灵性。

其实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意境,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普通读者,只要能够从中感悟一二,那对于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有帮助。

所以宋诗值得读,也应该要多读。

诗歌的大意是:这一身啊,就像茫茫天地之中,一处驿站边的小房子;房子里边虽然不断有不同的人事进出往复发生,却无一样是房子自己的。

红尘烦嚣,岁月无数,这世间能有几个人像在梦中得鹿一样幸运?不过终日空想,庸庸碌碌,活得自以为是罢了。

古人写诗,喜欢应用典故。

如果不了解每一句诗词其中的典故,就会对诗歌的理解产生偏颇,读不懂得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典故对于古人来说很熟悉,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对典故不了解,又脱离了全诗的基调,会给理解上带来困惑。

“蘧庐、绿鬓、鹿、鱼”都有相应的典故和出处,体现了黄庭坚的诗风——“无一字无来处”。

“蘧庐”的说法,典出《庄子·集释》:“仁义,先王之蘧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此中的“蘧庐”就是古代驿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就是旅馆。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篇和结尾诗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篇和结尾诗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篇和结尾诗词古人云“文以载道”,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一个“道”字,它集中表现为在人生感悟的过程中对崇德修身的颖悟,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命观和道德观,为心灵指明方向。

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往往都有一个结构严谨的布局,吸引人的开头和意味深长的结尾。

文章的开篇诗词有揭示主题、直接点明所要表达的主旨的作用,在文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结尾诗词令人回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整部作品富有含蓄的韵味和具有文生文外的特点。

以下举一些例子:《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尾有诗云: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

书中的《鸟投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书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罗列了炎凉世态中人情冷暖变化的一些现象;而甄士隐的注解则更进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过眼烟云,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实的。

喻示世人来头非比寻常,从天上而来,从远古走来,切勿迷失本来面目,抛弃对红楼的痴迷,梦醒时明心见性,返本归真。

《西游记》开篇: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结尾有诗云: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又有诗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

《西游记》是一部觉悟之书,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经传东土的故事。

唐僧是一位慈悲为怀、一身正气的圣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经以济众生,意志坚定,持之以恒。

读懂四大名著开篇词 读懂中国

读懂四大名著开篇词 读懂中国

读懂四大名著开篇词读懂中国
读懂四大名著开篇词读懂中国
来源:诗词天地(shicitiandi)
四大名著以历史的盛衰,社会的浮生若梦,事件的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等等故事或
企及人心、或悦人耳目、或溃人愁闷,其所蕴含着的世道人生之理,更是散发出深思和启迪。

尤其就是在开篇诗词中,蕴含着作者对世事人生的体悟,云集着一些精彩的警世恒言,字字珠玑颇存有兴味。

《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幽思,浪花伴著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水浒传》开篇词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名位尚布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
七雄骚破坏春秋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见到一举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存有那逃名无数
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
讶求鱼缘木,拟将愁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红楼梦》开篇词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
酸甜苦辣千般如幻渺,古今一梦天下荒谬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认为都就是血,十年艰辛不奇怪《西游记》开篇词
浑沌未分后天地乱,茫茫蝶影无人见到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恍群生仰至仁,发明者万物皆埃屈里
预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综观四大名著的开篇诗词
各以一字以蔽之
《三国》曰“空”《水浒》曰“隐”《西游》曰“修”《红楼》曰“梦”
■人到中年■
别人只看你跑得快不快
我们爱护你扛起得钱银。

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探索古代诗词背后的深意

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探索古代诗词背后的深意

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探索古代诗词背后的深意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探索古代诗词背后的深意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怀。

这些经典之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在探索古代诗词背后的深意时,我们不仅能品味其中的美学价值,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人的心境和叙事方式。

首先,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对自然的感悟与表达上。

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可以从很多作品中感受到。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作者王之涣通过对月光和地上霜的描绘,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抒怀,饱含着中国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在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上。

在古代诗词中,很多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深刻领悟。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谁怜落红满地,零落成泥碾作尘。

”这句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凋零景象,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虚无。

诗人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逝去的美好,让人产生深思。

古代诗词也是表达情感的最佳媒介。

从爱情到友情,从别离到团聚,诗词以其简洁而深入人心的表达方式,把情感酝酿得更加浓郁。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诗人通过描写杨贵妃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杨贵妃和唐朝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爱情和失落的情感,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此外,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还反映在对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的描绘上。

通过古代诗词,我们能够了解到过去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坚强和勇敢,也反映了当时男女角色的差异。

这些作品不仅成为文学的经典,还成为了历史的镜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参考。

总的来说,经典诗词作品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感的体验,更是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对自然的感悟到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再到对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的描绘,这些作品在不同层面上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经典之作的探索,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丰富自己的生活。

四大名著开篇结尾诗词

四大名著开篇结尾诗词

四大名著开篇结尾诗词不得不说,很多名著的开篇和结尾,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点睛诗词。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四大名著的首尾诗词,请诸君一同欣赏。

《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尾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

书中的《鸟投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

书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罗列了炎凉世态中人情冷暖变化的一些现象;而甄士隐的注解则更进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过眼烟云,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

《三国演义》开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结尾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演义”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讲史并不徒讲历史故事而已,而是叙史存义,强调阐发正统思想理义,重在“演义”。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成功典范,全书通篇讲述的就是一个“义”字,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治国平天下,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

《水浒传》开篇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七雄绕绕乱春秋。

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

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结尾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开篇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四大名著的开头和结尾

四大名著的开头和结尾

四大名著的开头与结尾,竟然隐藏了巨大天机!四大名著的电视人人都瞧过,但就是能读完这四部小说的人,就是少之又少。

其实四大名著真正的思想精华,都在书里,电视里展现的只就是情节与场景。

如果没时间去读这四部小说,那今天就一起来读一下这四部小说的开篇与结尾。

您会发现其实--人生最深的滋味,在四大名著的开始与结束处,展现的淋漓尽致。

读完定会让您豁然开朗!/红楼梦/风月情长,终究梦一场红楼梦一场,又如人生一出戏。

梦迷梦醒,戏里戏外,梦里就是荒唐,戏外就是荒凉。

梦里就是荒唐从小说本身,红楼的开篇词就就是那首《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曹公说,红楼“大旨谈情”,红楼的梦里就是一场情天恨海。

世间之人,一个个都就是情种,流落在人间风月场上,有真情与妄情,人情与欲情。

然而结果又能如何?还不就是只剩无可奈何,伤怀与寂寥。

纵使曾经金玉满堂,也终归就是一场追怀与悲悼。

人间的风月,不过就是一场虚妄。

这就就是人生的滋味。

想想您的人生,已经有了多少了结与落幕?红楼的结尾,就是散场曲终人散让人伤感,繁华落尽、生死两茫茫更就是有着无尽的凄凉。

正如小说本身的收尾诗词,那首《飞鸟各投林》所道: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瞧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生百态都在诗里,结果也让人唏嘘。

便如人的欲望与路途也有千万种,可就是结局却就是同一个宿命--终就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梦幻泡影真如梦,最后落下一片白茫茫大地,干干净净。

那我们曾经又争什么、乐什么、哭什么、痛什么、挣扎什么,放不下什么?也许,眼终究要瞧尽沧桑,心终究要味尽凄凉,有些事才能不再挂心上。

这或许就就是所谓人生的道行。

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在诗歌中,后两句往往是诗人用来点题、总结或者表达情感的关键部分。

这些后两句往往是诗歌的精华所在,是诗人用心雕琢而成的精彩绝伦之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首先,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诗歌主题的深刻表达。

诗歌的主题往往贯穿于整首诗的始终,而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这一主题的情感总结和深刻诠释。

比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话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生命的可贵和坚定的信念。

这样的后两句,往往能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其次,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诗歌情感的高潮表达。

在整首诗的叙述中,诗人往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铺陈,将情感逐渐推向高潮。

而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这种情感的集中爆发,是诗歌情感的顶峰所在。

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两句话通过对黄河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河山和生命奔流的豪情壮志,展现了诗歌情感的高潮和激情。

最后,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诗歌结构的点睛之笔。

在整首诗的结构中,后两句往往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比如,在苏轼的《赤壁怀古》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两句话通过对人生的比喻,点出了整首诗的主题,是整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点睛之笔。

总之,诗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它们对诗歌主题的深刻表达、对情感的高潮表达和对诗歌结构的点睛之笔。

这些后两句往往是诗歌的精华所在,是诗人用心雕琢而成的精彩绝伦之笔。

通过欣赏和赏析这些后两句,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之美,感受诗歌之情,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名著开篇、结尾诗词中的玄机
仰望文学的天空,经典作品可谓是繁星满天。

古人云“文以载道”,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一个“道”字,其具体而微地集中表现为在人生感悟的过程中对崇德修身的颖悟,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命观和道德观,为心灵指明方向。

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往往都有一个结构严谨的布局,吸引人的开头和意味深长的结尾。

文章的开篇诗词有揭示主题、直接点明所要叙述之事所要表达之意,在文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结尾诗词令人回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整部作品富有含蓄的韵味和具有文生文外的特点。

《三国演义》开篇: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结尾诗词中写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 演义”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讲史并不徒讲历史故事而已,而是叙史存义,强调阐发正统思想理义,重在“演义”。

后来人们也常常把历史称之为“演义”。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成功典范,全书通篇讲述的就是一个“义”字,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治国平天下,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

书中多次讲到“天意”主宰着人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预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变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现,“天意”是人所不能违抗的,人只能顺天而行。

《红楼梦》开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结尾有诗云: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 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

书中的《鸟投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书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罗列了炎凉世态中人情冷暖变化的一些现象;而甄士隐的注解则更进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过眼烟云,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实的。

喻示世人来头非比寻常,从天上而来,从远古走来,切勿迷失本来面目,抛弃对红楼的痴迷,梦醒时明心见性,返本归真。

《水浒传》开篇: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七雄绕绕乱春秋。

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结尾有诗云: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水浒传》讲述了朝代更替中兴衰与变乱,洪太尉误走妖邪,放出了镇压于伏魔殿的待罪天罡与地煞星君,纷纷转生成人出世,这也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

其中的恩恩怨怨透着个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谁人定?兴衰岂无凭?《水浒传》里的强盗也承认天道,行事讲“义”字当先,但在人们的眼里看他们又是落草为寇,在人世间,如果所作所为符合了做人的道德规范,做出了了不起的事,就会被人称为英雄,就是“盗亦有道”的强盗文化。

它反映了人无论身处何境,都要遵循做人的道德规范,替天行道,惩奸肃贪,保境安民,也会得到神明的相助,善恶有报,自食其果。

《西游记》开篇: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结尾有诗云: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又有诗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

《西游记》是一部觉悟之书,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经传东土的故事。

唐僧是一位慈悲为怀、一身正气的圣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经以济众生,意志坚定,持之以恒。

孙悟空忠心护师,全始全终;除恶扬善,救人救彻。

唐僧师徒对佛法的坚定信仰鼓舞着后人,他们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却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

《西游记》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过程与归宿,也是四大名著中惟一具有圆满的结局。

《封神演义》开篇(节录):
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

……
结尾有诗云:
蒙蒙香霭彩云生,满道讴歌贺太平;北极祥光笼兑地,南来紫气绕金城。

群仙此日皆证果,列圣明朝监返真;万古嵩呼禋祀远,从今让国永澄清。

《封神演义》的主旨是歌颂光明正义,倡导道德伦理,激浊扬清,认为有德者是天命之所归。

书中的道德高尚之士无不顺天而行。

神仙世界中的老子、元始、准提、接引等助周反商,替天行道;周文王、周武王实行仁政;姜子牙辅周灭纣,他们都认为“天”不仅主宰着无穷世事和人的命运,而且还能区别善恶而给人以佐助或惩罚,强调天人合一,坚信正义必胜。

书中还讲到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核心,人们至高的追求就是求道。

“道德”从表层按着天理做好人,积累德行,深入就涉及思想境界的升华,人可以通过修炼而达到更高的标准,以至成仙得道。

《东游记》开篇:
点绛唇
流水行云,气清奇,将谁依附?烟云名声,留与幽人付。

犬吠天空,鹤唳乘风去,难凭据,
八仙何处,演卷从头顾。

结尾有诗云:泉瀑涓涓净,山花霭霭飞;白云回合处,应是至人栖。

神仙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

《东游记》记叙了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

启悟人们面对世事沧桑,一切如过往云烟,有的只是对人之为人的本体思考,对生命、宇宙奥秘的探求,对无限永恒境界的向往,看破红尘,抛弃名利,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回到自己的本来的地方。

《说唐全传》开篇:
繁华消歇似轻云,不朽还须建大勋。

壮略欲扶天日坠,雄心岂入弩骀群。

时危俊杰姑埋迹,运启英雄早致君。

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谱奇文。

结尾有诗云:
天眷太宗登宝位,近臣传诏赐皇封;唐家景运从兹盛,舜日尧天喜再逢。

《说唐全传》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一统华夏、开创贞观之治的过程。

李世民十八岁时,在太原随父李渊起兵讨逆,救民于水火。

他治军严明,每次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所带领的队伍战无不胜。

在战争年代,他总是把天下武功最高强的英雄豪杰集中于自己的骑兵队伍中;和平时期则把四海最优秀的学人智者收罗于秦王府中;建立唐朝后,带领群杰殷殷打造出锦绣山河、繁华社会、灿烂文化。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垂范后世。

《说岳全传》开篇:
西江月
三百余年宋史,中间南北纵横。

闲将二帝事评论,忠义堪悲堪敬。

忠义炎天霜露,奸邪秋月痴蝇。

忽荣忽辱总虚名,怎奈黄粱不醒!
结尾有诗云:
力图社稷逞豪雄,辛苦当年百战中。

日月同明惟赤胆,天人共鉴在清衷。

一门忠义名犹在,几处烽烟事已空。

奸佞立朝千古恨,元戎谁与立奇功!
《说岳全传》是一部以岳飞抗金故事为题材、带有历史演义色彩的英雄传奇小说。

在金兵大举进兵中原的历史背景下,岳飞等爱国将领,力主抗战,收复失地;而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却卖国求和,陷害忠良。

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得以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

千百年来,人民是多么怀念岳飞等忠臣良将,而对秦桧等奸臣又是何等的痛恨和憎恶!历史和人民明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古典名著作品关注道德,关注人文,关注未来,认为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最可贵的,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的真谛,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