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13课 明朝的统治思维导图素材 川教版 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4张PPT)

课后活动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 么样的负面影响? 影响: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 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 不讲求实际学问, 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 读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 阻 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明朝的建立
材料: •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 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 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 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讲授新课
明朝的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1368年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 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朱元璋像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讲授新课
明朝的建立
“东起朝鲜, 西据吐番。南 包安南,北距 大碛,东西一 万一千七百五 十里,南北一 万零九百四 里。” 南海的“千 里长沙,万里 石溏”尽入版 图。
明朝疆域图
讲授新课
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强化皇权的原因 1.元朝的灭亡是由 于地方分权和朝臣 权力过大所致。 2.巩固统治,加强 中央集权。
国家初建, 政局不稳, 人心浮动, 我当如何巩 固统治、加 强君权呢?
讲授新课
朱元璋强化皇权 2、强化皇权的措施: 地方:
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 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巩固皇室。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中央
七下历史思维导图2022

● 隋唐时期一、识记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1.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开通大运河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③特点: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利用自然地形趋势开凿的。
④中心、起始点(三点四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⑤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⑥四河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⑦连接五大水系(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⑧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⑨评价大运河:积极影响——大大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消极影响——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诸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3.科举制度①正式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②作用(意义):a.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b.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c.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识记知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理解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1. “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①治国思想: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提倡节俭,以民为本。
②治国措施(施政措施):政治上:a.完善三省六部制,整顿吏治,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b.虚心纳谏,重用魏征;选贤任能,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d.完善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第⼀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阶段⽰意图:北朝(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国南朝(陈)隋唐时期特征:繁荣和开放的社会581年,定都长安,时间:589年(隋⽂帝时);历史作⽤:结束了⾃西晋以来⼆百七⼗多年战乱分裂的局⾯,时间:605年特点:纵贯南北的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以洛阳为中⼼,北达涿郡(今北京),南⾄余杭(今杭州)三点:起点涿郡,中⼼点洛阳,终点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历史作⽤:⼤⼤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利于巩固国家贵族李渊(唐⾼祖)起兵反隋,建⽴唐朝,建⽴时间:618年,定都长安形成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开明治国思想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⑴重视发展⽣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⑵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政策措施⑶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⑷⼤兴学校,发展科举⑸任⽤贤才、虚⼼纳谏(任命房⽞龄和杜如晦做宰相,⼈称"房谋杜断";重⽤的魏征是最著名的谏⾂)治世局⾯形成:国家政治⽐较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逐步增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的⼥皇帝,她晚年称帝,把国号改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唐太宗发展农业⽣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宗励精为治:任⽤贤才(例如姚崇);重视地⽅吏治;注意节俭。
史称开元年间的政局为"开元之治"唐⽞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明显增加,唐朝进⼊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907年,唐朝灭亡。
①兴修⼤型⽔利⼯程;②农耕技术提⾼:⽔稻⼴泛采⽤育秧移植;农业③蔬菜引进许多新品种;④茶叶⽣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⑤⽣产⼯具的改进:制成曲辕犁;创制新的灌溉⼯具筒车。
丝织业:花⾊品种多,技术⾼超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瓷、唐三彩最为有名著名的⼤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唐都长安城:城内实⾏“坊市制”。
3.14+明朝的统治+课件+视频+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群岛 的吕宋岛,购得薯藤数尺,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 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
史料研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高达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增至4.1亿。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 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 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 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 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 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整体感知
明朝的建立
打江山
第叁页
思想: 改革科举 政治: 强化皇权
固皇权
经济的发展
促发展
新课导入
从乞丐到皇帝
外号:朱重八 民族:汉
性别:男
职业:皇帝 朱元璋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 年-1344 年 放牛
1344 年-1347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南都繁晋会商图》(局部)
山“西南的都晋”商指,南是京明,清“时东期西崛两起洋的” 一指大东商洋团和。西晋洋商;主“要西经北营两盐口、”丝指、 粮张食家、口铁和器古、北棉口布。等这军些需招用牌品,以反 及映金了融当典时当南行京业经。营其货活物动的范种围类从繁 黄多河,流交域易遍范布围全广国泛,远是至当俄时国商、品 日经本济、繁东荣南的亚缩等影地。区,号称“足 迹遍天下”。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七年级历史下册目录思维导图知识点结构图都在一张纸上2018年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目录思维导图知识点结构图都在一张纸上2018年最新人教版,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3 盛唐气象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 6北宋的政治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8金与南宋的对峙9宋代经济的发展10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元朝的统治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4明朝的统治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7明朝的灭亡 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与北宋南宋的偏安农业的发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清朝的疆域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隋文帝(杨坚)581年夺北周建隋朝长安为都,废除门第,用考试选人才。
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炀帝:1开通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的统治。
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隋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1: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梳理明朝时政治制度方面发生的变化表现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2)针对郑和下西洋出现的评价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面性。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4)教师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措施:(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来认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通过读图学史、史料分析来认识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其治理2.难点: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措施:通过问题探究形式,分析史料、学生解答、师生讨论来认识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2.学法:活动探究法、自主学习法五、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历史上有一位人有这样的经历:放过牛,做过和尚、起义军首领,最后成了开国皇帝,他是谁呢?(ppt出示朱元璋画像)【生】朱元璋【师】朱元璋从一介草根,逆转成为皇帝,建立明朝后,他是如何来巩固统治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课件PPT1

讨论:
他们的这种无孔不入行为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 治课件P PT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 治课件P PT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 治课件P PT1
特务机构“厂卫”
锦衣卫组成 ——皇帝侍卫亲军 锦衣卫目的 ——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锦衣卫特点 ——皇帝直接指挥
2、手工业:棉、丝、瓷都的发展 ①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尤为畅销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 治课件P PT1
明代青花扁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课件PPT1
3、商业:
• ①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 治课件P PT1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 治课件P PT1
一、明朝的建立
1.时间: 1368年 2.建立者: 朱元璋 3.都城: 应天府
二、朱 元 璋 强化皇权
我怎样才能 强化皇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 加强君权的措施?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布政使司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
1.改革官制
分封诸王、监控地方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 →提升“六部”职权
设五军都督府,掌握军权
吏 户 礼兵 刑 工 2.建立特务机构: --锦衣卫、“厂卫”制度
3.强化思想控制: --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阅读小故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 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 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吃了一惊,照实说了.明 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 大吃一惊……..
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

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把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形成分支,使知识成网状结构,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所学内容。
下面精心整理了7年级历史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欣赏中学生必背且必懂的历史答题规律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变化 明朝的 考试题 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 ”文体:由八 个部分组成 内容空疏,形 式呆板,脱离 实际,禁锢思 想 引进原产于南 美洲的玉米、 甘薯、马铃薯 、花生和向日 葵等 棉纺织业从南 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丝织业 中心,景德镇 是全国制瓷中 心 商品经济相当 活跃,北京和 南京是全国性 商贸城市,晋 商、徽商的出 现
明朝的统治
思维导图
1368年 朱元璋(明 太祖) 应天(今江苏 南京) 巩固统治,强化 皇权 取消行中书省,设 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 守各地,监控地方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 书省,将大都督府 分为中、左右前后 五军都督府 设锦衣卫,监视官 民 地方和中央互不统 属,相互牵制,皇 权高度集中,君主 专制加强
目的
机构 改革 朱元璋 强化皇 权
明朝 的统 治
经济的 发展
农业
手工 业
监察
商业 特点
运用列表法归类法记忆明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分类
农业
发展的表现
备注
手工业
商业
引进的农作物:玉 米、甘薯、马铃薯、 花生和向日葵等 粮食及经济作物的 引进,促进商品经 南北方都出现一批 济的发展,并为手 棉纺织业基地;苏 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州是明代丝织业中 农业、手工业的发 心;景德镇成为全 展是商品经济发展 国的制瓷中心 的基础;商品经济 商业城市兴起,北 的发展促进了工商 京、南京是全国性 业城镇兴起 的商贸城市;商人 数量大大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