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家VS锦江之星:谁能领跑经济型酒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家VS锦江之星:谁能领跑经济型酒店

2006年10月08日 14:08 《中国商业评论》【评论】【论坛】【字体:大中小】【聊天】【沙龙】

1997年,锦江之星投资了中国的第一家经济型酒店,由此开始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领跑之舞。5年之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型酒店——如家快捷(以下简称如家)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声啼哭。至今,如家已开始成为众多中国商旅的住店首选,而曾经的第一品牌锦江之星,却似乎被人遗忘!

1996年5月,锦江国际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旅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选址上海梅陇,建成了中国的第一家经济型酒店。

次年,锦江之星梅陇店正式对外营业,仅仅3个月,入住率就达到了90%,锦江之星一举成名,由此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鼻祖,开始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领跑之路。

5年之后(2002年),北京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唐人酒店(后与首旅旗下建国客栈联合,改名“如家”)涉足经济型酒店领域,重点发展三星以下的宾馆作为连锁加盟店。

再过4年之后,如家后来居上,成功超越了锦江之星的“老大”地位。

2006年8月21日,如家在全国开业门店数量已达到123家,这一数字超越了经营约10年的锦江之星;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办的“2005~2006年年度中国特许奖”的评选中,如家荣获“最具成长力奖”,并入选《中国商业评论》的“最佳商业模式”,从风头上大大超越了曾经的第一品牌锦江之星,成为众多中国商旅的住店首选。

起步:探路者与跟随者

经济型酒店是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成熟的酒店经营模式,其定位于普通消费大众,价格适中,基本设施齐全,提供相对于中高档饭店的全套服务中(Full-service)的有限服务(Limited-service)。

在国内城市居民已进入大规模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阶段以及中小型商务客人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如家和锦江之星分别以不同的轨迹进入了这个行业。

1.锦江之星的步步谨慎

锦江之星的投资者是锦江国际集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锦江酒店、锦江投资、锦江旅游三家上市公司)。

1996年,锦江国际集团高层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会在几年内步入大众旅游时代,必将对旅游配套产品提出新的要求。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普通游客以及中小企业的商务人员在出行时都遭遇到了“高档酒店太贵,一般酒店太差”的尴尬。

于是,锦江国际集团领导层决定引进国外“经济型酒店”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打造中国自己的经济型酒店。1996年5月,锦江之星旅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专营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经济型连锁旅馆,并由在酒店业打拼了近20年的徐祖荣主掌。

由于是初次试水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的管理层包括徐祖荣在内都停留在通过节约投入降低成本让利消费者的概念上。比如,客房不铺地毯、不铺(木)地板,就铺一种叫Armstrong的特殊耐磨材料;客房的每一张床下面都让水泥裸露着,这样就节约了很大面积的装修费用。

酒店完工后,徐祖荣先要求公司人员先到市场上的二星、三星酒店做市场调查,收集这些酒店硬件设备情况以及定价标准;然后在梅陇店内做了一个样板房,房间内配备一大一小两张床,可住1~3名客人;在电视、电话、空调等硬件配齐后,还精心设计了房间内包括墙壁色彩在内的各个细节。

徐祖荣将房间定价为每天158元,“经济,首先就是要让消费者感觉到实惠!”

于是,中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型酒店品牌横空问世。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1997年,锦江之星梅陇店正式对外营业,3个月后,入住率就达到了90%。而当时的星级酒店入住率尚不及45%,锦江之星一举成名。

2.如家的无知者无畏

如家进入经济型酒店则属无心插柳。

故事起源于一个网络帖子。2001年,携程创始人季琦注意到一位网友抱怨在携程上预订宾馆的价格偏贵。于是,他对携程网上订房数据情况做了分析,发现国内酒店的现状是豪华的不够经济,经济的不卫生、不实用。于是,利用携程的销售网络和行业优势整合经济型酒店资源,建立一个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的酒店业连锁品牌的想法跃入季琦的脑海。

带着这个念头,季琦找到北京首都旅游集团的副总裁梁日新,两人一拍即合。2002年6月,携程携手首都旅游集团(首旅集团相对控股)催生了如家。首旅投入四家“建国客栈”作为如家首批经济型酒店样板店,携程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推广如家,两家共同合作经营,风险共担。

框架搭建起来了,但是投资方没有任何酒店行业从业经验,所以起用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具体业务,而恰好是这种初生牛犊的无知者无畏,创建了如家独特的商业模式。两家投资方将自己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嫁接,结合了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技能,共同赋予了如家高起

点的基因,以一套全新的理念和套路来演绎经济型酒店的中国之旅。比如,准确的市场定位锁定了中低商务人士和休闲旅游人士,网络营销提供了快捷的网络查房、免费的400和800及网络订房、人性化的嘉宾会员制,结合实用、适度的居住环境,如家一出山就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创建半年后,如家就被评为“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

点评

很多企业家都非常看重机遇,所谓的机遇,就是在恰当的时间里做出恰当的决策,但这就如同股市里面的低谷和高点一样很难把握。先行者往往面临着市场成熟度不足、组织经验欠缺等种种困境,而后来者可以充分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了这些不足,也就是具有后发优势。

显然,锦江之星是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先驱,但是由于整体市场不成熟,所以在开始的时间内只能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发展;而如家从一开始就踏上了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快车道,这是两者发展落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如家来说,与其说是企业家的远见,倒不如是一种机遇的巧合。

发展:步步为营VS大胆扩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发展思维。从发展势头上来看,两家国内领头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锦江之星摸着石头过河

开始,锦江之星主要参考了国际上经济型酒店的特点,综合集团意图和自身发展方向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在内部管理系统上,“锦江之星”主要移植自身在高档酒店运营管理的体系,发挥“(清)洁、(价)廉、优(质)”的特点,比如将卫生间配的肥皂中间挖空,由40克减少为25克,既降低了成本,又让客人用起来不受影响。

“锦江之星”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1999年,为初创基础阶段,2年间仅仅开业了5家连锁店。这个阶段,锦江之星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建立模式,初步形成了“锦江之星”投资建造、设备用品、服务操作、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遗憾的是,在这期间,锦江之星并没有建立成型的标准和模式,一直处于边走边看的状态中。

第二阶段:2000年~2003年6月9日,锦江国际集团重组,为稳步发展阶段。锦江之星引入连锁概念,其内部的连锁管理模式也日趋成熟,以上海为中心,向江浙地区逐步发展,经营管理形式从“自营”扩大到“加盟”和“委托管理”,连锁店从5家发展到15家。

第三阶段:2003年6月9日至今,为锦江之星的迅速发展阶段,已开业的连锁店从15家发展到45家,已签约和筹建的项目达到80家(其中自营的有39家,委托管理的有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