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位线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2.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3. 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3. 课堂讲解:讲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观察和验证。
4. 例题解析:分析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的理解。
练习题:设计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提交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
2.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几何画板软件。
3. 教具:三角形模型、直尺、圆规。
4.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教案示例、在线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预计用时:40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5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例题解析:10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九、教学反馈与改进1. 课堂问答环节要注意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理解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角形的中位线数学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数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 激发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性质吗?3. 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和逻辑思维。
教学内容:1.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2. 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证明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的证明能力和逻辑思维。
第三章: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2. 三角形中位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作用和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中的应用实例。
2.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几何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中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能力和思维。
第四章:三角形中位线的绘制和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绘制三角形的中位线。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三角形中位线的绘制方法。
2. 三角形中位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绘制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篇1【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二2、课时:3、学科:数学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尺规和练习本。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二数学下册第十八章18.1.2平行四边形判定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
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梯形、任意四边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情感目标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中位线,用猜测和度量判断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一)回顾三角形中位线: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连结的线段情感分析:让学生首先通过原有知识三角形中线【端点特征】来引入三角形中位线更加好理解。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2.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3.难点的突破方法:(1)本教材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是由一道例题从而引出其概念和性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在这个知识的讲解顺序安排上是不同的,它这种安排是要降低难度,但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添加辅助线的练习很少,因此无论讲解顺序怎么安排,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例1)时,题中辅助线的添加都是一大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重点分析辅助线的作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理解: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证明结论成立的思路与方法.(2)强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中位线:中点与中点的连线。
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3)要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特点、条件、结论及作用交代清楚: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表明位置关系,另一个结论表明数量关系。
条件(题设):连接两边中点得到中位线。
结论:有两个,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另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中的结论)。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4)可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掌握其性质.三、课堂引入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有关应用。
2.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
(2)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论证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
【教学方法】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
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投影仪、三角形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
2.学具:三角形纸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1.一道趣题——课堂因你而和谐。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容易得出如下事实:都是三角形内部与边的中点有关的线段。
但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学生交流、探索、思考、验证)6.一种照应——课堂因你而完整。
问题:你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说明本节课开始提出的趣题的合理性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7.一种应用——课堂因你而升华。
做一做:任意一个四边形,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得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师生共同完成此题目的最常见解法。
)已知:四边形ABCD,点E、F、G、H分别是四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培养学生通过图形直观判断和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1.3 教学方法采用图形演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思考。
1.4.2 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直观理解中位线。
1.4.3 性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和观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
1.4.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1.4.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
2.4.2 性质应用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构造平行线、证明线段相等等。
2.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2.4.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证明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定理及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图形演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证明的思考。
3.4.2 性质证明引导学生运用图形演示和证明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三角形中位线公开课教案

课题名称:18.1.2三角形的中位线备课时间:4.8 授课时间:4.10 教研组审签:教学目标:教学札记知识与技能通过画图,亲身体验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渗透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的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过程,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如何添加辅助线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法与学法设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巩固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一、情境导入问题:A、B两点被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两点距离呢?为什么?二、探究新知探究(一)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2、动手画一画,剪一剪(1)、画出△ABC中所有的中位线。
(2)、沿着对角线可以把这个三角形剪成几个小三角形,它们全等吗?探究(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1、观察猜想中位线和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归纳命题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3、验证命题利用量角器和尺子在三角形纸片上验证上面的命题。
(4、证明命题。
(先自学,后交流)(1)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自学课本48页证明过程。
(3)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讲解如何证明。
(5)教师点拨。
5、归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用符号语言表述。
6、练习:(见课件)三、精讲点拨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1、让生自学例题,合作完成证明(1)让生口述解题思路(2)随机提问说说这一步用到和知识点。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康园中学张瑜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选自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四节。
这节课,教材对有关内容采用了边探索边证明这种“合二为一”的处理方式,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达到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的结果。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又是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都比较好,总体能较快的接受新知识,对于本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处于弱势,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有待提高。
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目标分析(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②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③初步学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②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如何适当添加辅助线、如何利用化归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
四、教学策略(一)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我们的班级有小组模式,于是我将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并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法与学法设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巩固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1、情境导入
问题:A、B两点被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两点距离呢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1、让生自学例题,合作完成证明
(1)让生口述解题思路
(2)随机提问说说这一步用到和知识点。
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并引导生纠正不足。
3、教师板演,规范解题过程。
4、从例1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的线段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解决问题(见课件)
让生解决情境引入的问题
五、回顾拓展(见课件)
六、小结
4、证明命题。(先自学,后交流)
(1)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自学课本48页证明过程。
(3)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讲解如何证明。
(5)教师点拨。
5、归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用符号语言表述。
6、练习:(见课件)
三、精讲点拨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教后心得
及反思
课题名称 :18.1.2三角形的中位线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研组审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画图,亲身体验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渗透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的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过程,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如何添加辅助线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2、动手画一画,剪一剪
(1)、画出△ABC中所有的中位线。
(2)、沿着对角线可以把这个三角形剪成几个小三角形,它们全等吗
探究(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1、观察猜想
中位线和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归纳命题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片上验证上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