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导学案

合集下载

《窦娥冤》导学案4

《窦娥冤》导学案4

《窦娥冤》导学案4
《窦娥冤》导学案
编写人:张胜华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梳理课文结构,品味台词,分析窦娥形象和戏剧主题。

3.深刻认识元代社会背景和人民的愿望。

第一课时
预习案
1、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或“”。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女主角称。

此外,男配角有(次主角)、(老年男子)、(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官员)、(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三部分构成。

1/ 1。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优秀5篇】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优秀5篇】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窦娥冤学案(通用4篇)

窦娥冤学案(通用4篇)

窦娥冤学案(通用4篇)窦娥冤学案篇11 窦娥冤名师导航内容感知《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全剧共四折。

课文节选部分包括“楔子”和一至三折。

“楔子”像是一个序幕,它交代了剧情的起因。

第一折中,赛卢医为了赖账要勒死蔡婆,张驴儿父子出场解救蔡婆,竟然要求蔡婆婆媳纳他们父子为接脚丈夫,窦娥不从。

第二折,张驴儿要挟赛卢医给了毒药,放在羊肚汤里想毒死蔡婆,不料被张老儿误吃致死,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桃杌。

桃杌要严刑拷打蔡婆,窦娥被迫蒙冤招供。

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窦娥冤》主要矛盾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昏官桃杌。

桃杌是黑暗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他是剥夺了窦娥生存权利的关键性人物,因此可以说这部剧作主要表现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良、哀告无依的普通百姓与掌握着百姓生杀大权而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认识到窦娥所面临的对立面之强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的强烈与彻底。

基础梳理一、字音 1.典型字提防(dī)生埋怨(mán)错勘贤愚(kān)甘霖普降(lín)叫屈衔冤(xián)湛湛天空(zhàn)荒阡古陌(mò)前合后偃(yǎn)杳无音信(yǎo)罪愆(qiān)嗟怨(jiē)暑气暄(xuān)亢旱三年(kànɡ)盗跖颜渊(zhí)鳏寡孤独(guān)2.多音字教学资源集散地。

">二、字形教学资源集散地。

" ole=> 三、词义1.重点词亲眷:亲属。

嗟怨:叹息埋怨。

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尸骸:尸体。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

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2.提防·防备都有防备的意思。

《窦娥冤》导学案(精选15篇)

《窦娥冤》导学案(精选15篇)

《窦娥冤》导学案(精选15篇)《窦娥冤》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3)梳理课文结构(4)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折【知识链接】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1、关于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字德辉。

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

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窦娥冤》导学案 最终版

《窦娥冤》导学案 最终版

《窦娥冤》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鉴赏曲词语言风格的方法【学习重难点】掌握并运用鉴赏曲词语言风格的方法【学习过程】一、自学与交流(一)把握故事情节,通过短剧的方式将《窦娥冤》一、二折的故事梗概呈现给大家。

(二)鉴赏曲词的语言特色鉴赏古诗(曲)词语言特色的步骤:1、整体..品味作品语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作品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主人公或作者怎样的感情/品质(三)合作探究各小组从剧本第三折中任选一支曲子,分析曲词的语言特色。

二、展示与提升(一)学生代表表演展示短剧《窦娥冤》(剧本一、二折的情节)(二)鉴赏语言特色1、各小组代表展示鉴赏第三折语言特色的讨论结果,并完成下面的内容所选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一)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二)结合相关语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三)这段内容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拓展训练请分析下面诗歌的语言特色《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步骤一)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步骤二)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步骤三)这段内容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品质?《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追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一、作品简介《窦娥冤》是中国明代文学家关汉卿所写的传奇剧,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宋朝官员窦娥的冤情为主线,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该剧流传至今,被誉为“古代名剧之冠”。

二、作品分析1. 人物分析剧中人物鲜明,各具特色。

窦娥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形象,她勇敢、聪明、正直,面对不公正待遇从不屈服。

其他人物包括:史弥远、杜仲、文官、武官等,每个角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性格。

2. 情节分析剧中情节曲折离奇,有悲有喜,充满着戏剧性。

剧情讲述了窦娥的父亲窦督将讨伐杜仲不成被迫自杀,窦娥为救父而决定自己去替父顶罪,遭受的侮辱和酷刑令人心痛。

最终,隆中对天下的大赦令使窦娥得以平反,为父报仇,死后得以成为烈女。

三、意义与价值《窦娥冤》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杰作。

该剧揭示了官场的腐败、法制的不完善以及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剥削的现实问题,对历代读者有警示和启示的作用。

同时,《窦娥冤》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感情体验和思想内涵的文学经典,通过描写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她的高贵人格和追求正义的信念,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

四、学习收获通过学习《窦娥冤》,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更可感知其中蕴含的人性、权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

此外,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窦娥冤》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对我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学习建议在学习《窦娥冤》时,我们应该注重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学内涵,探索其反映当时社会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同时注意把握其时代精神和美学价值。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4《窦娥冤》(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4《窦娥冤》(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赏本色语言,解窦娥形象——《窦娥冤》导学案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1.学习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2.学习难点: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第一课时:析矛盾冲突解窦娥形象课前学习任务一:自主完成以下任务,课上分享:1.查阅书籍、网络等资料,了解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文化常识;2.深入阅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①的全剧剧情简介,分析该折戏中存在哪些矛盾冲突。

课中学习任务一解读连环画,梳理杂剧情节结合注释①和《窦娥冤》第三折,给下列连环画取小标题。

课中学习任务二寻戏剧冲突,聚焦曲词矛盾课中学习任务三改窦娥结局,明确悲剧命运建国后周总理看了《窦娥冤》后说,“观众看到窦娥死了,太压抑了,能不能让窦娥不死?”你能为窦娥改写一个结局吗?请试一试。

课后作业(二选一)①假如给窦娥一个临刑前申辩的机会,她会对现场的官吏百姓说什么?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篇一段话,展示窦娥的内心世界。

②以临刑前窦娥的口吻,写一封给父亲的信。

第二课时:识“本色”之妙赏“当行”之美课中学习任务一看连环画,察曲词之异对比连环画“二月飞雪”脚本与曲词【二煞】,寻找其二者语言上的区别。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连环画脚本窦娥说:战国时邹衍遭诬陷,五月天降严霜。

我窦娥的冤比邹衍大,老天啊,六月飞大雪。

课中学习任务二对读散曲,识“本色”之妙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大师。

他的戏剧语言除了以上那些一般戏曲语言的共性之外,还有他自己的特色。

下面,我们以【叨叨令】曲词为例,一起来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3)梳理课文结构
(4)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折
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字德辉。

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

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
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注:本学案“拓展阅读”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

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

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学习过程】
三、整体把握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A级)
2、再读课文,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B级)
3、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本悲剧震撼人心,本剧这种的悲剧效果的来源有哪些?请探讨之。

(点拨:回答出窦娥的悲在哪里,并分析,做到有理有据即可。

)(C级)
(2)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在曲中感叹自己什么?
(3)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拓展阅读】
一、元曲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散曲。

“散曲”是和“杂剧”相对存在的。

杂剧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是广义的诗歌,分抒情和叙事两大类。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感叹生命无常、兴衰无常,主张远离红尘、及时行乐,是元散曲的常见主题。

马致远有首题为《秋思》的套曲〖双调?夜行船〗,很有代表性。

他从秦、汉、魏、晋的兴亡说到眼前争名夺利的现实社会,并从心似铁的富家儿(看钱奴)说到自己不慕名利、畅饮于竹篱茅舍的闲适生活;有对现实昏浊和人生有限喟叹,又有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傲性格的表露。

这几乎包容了同类主题作品的所有内涵。

该套曲在艺术上十分成功:风格豪放,比喻妥贴,形象鲜明,结构谨严宏阔,语言爽朗流畅,音乐感强。

也有感慨历代兴亡,何其沉痛。

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列举王权争夺与民族纷争战例,感叹生民涂炭的悲剧命运,突出了读书人自觉的哀悯与兴亡意识。

]
有些散曲家的长篇套曲幽默风趣,更添一种幽默辛辣之趣。

睢景臣的〖般沙调?哨遍〗《高祖还乡》。

对社会不公及丑恶现象进行机智的鞭挞和生动活泼的嘲讽,乃是元散曲创作的另一重要主题。

二是元杂剧
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关于宫调。

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

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

“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

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