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合集下载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II 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此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和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新高度。

司母戊鼎的外形厚重庄严,充满了威严和神秘的力量。

鼎身呈长方形,上窄下宽,从上到下由两个斜面组成。

鼎口附有四个向外突出的部分,用于支撑器物的耳朵。

每个耳朵上都有一个凶猛的饕餮纹,象征着力量和威严。

鼎的腹部饰有饕餮纹、夔纹和蝉纹,这些纹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

在鼎的四面中部,各有一个大禾头,禾头下挂两条飞龙,增加了庄重威严的气氛。

整个鼎身结构严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

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非常复杂,采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最先进技术。

首先需要炼制铜矿石,制成铜液。

然后将铜液倒入模具中,模具内部雕刻有相应的图案和文字。

在铜液冷却凝固后,需要再进行精加工和抛光处理,最后形成完美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体现了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化的辉煌成就。

它的出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商代晚期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和复杂性。

司母戊鼎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中国古代文化自信的象征。

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无可估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母戊鼎的出土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的一个农民家中发现了这件宝物。

当时,这个农民在自家田地里挖地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大铜器。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动荡时期,这个农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铜器的重要价值,只是将它视为普通的废铜烂铁。

后来,这个铜器被转卖给当地的古董商人,几经周折后被带到了北京。

出土于侯马晋国遗址中的文物

出土于侯马晋国遗址中的文物

出土于侯马晋国遗址中的文物侯马晋国遗址是中国河南省侯马市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该遗址是晋国的都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多样,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下面将介绍一些出土于侯马晋国遗址中的精彩文物。

一、青铜器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包括鼎、簋、爵等。

这些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优美,雕刻细致。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件名为“侯马大鼎”的青铜器,该鼎高1.33米,重达875千克,是中国考古史上重要的发现之一。

这件大鼎造型庄重大气,纹饰精美,铭文清晰可辨,是研究晋国历史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

二、玉器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也相当可观,其中包括玉璧、玉璋、玉琮等。

这些玉器制作精细,质地优良,光泽艳丽。

其中一件名为“侯马玉琮”的玉器,造型简约典雅,纹饰精美,被誉为中国玉器艺术的瑰宝之一。

三、陶器陶器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器物,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包括陶罐、陶盘、陶壶等。

这些陶器制作精细,造型各异,装饰图案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审美观念。

其中一件名为“侯马彩陶罐”的陶器,釉色鲜艳,纹饰精美,是中国古代彩陶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四、石器除了青铜器、玉器和陶器,侯马晋国遗址还出土了一些石器,如石斧、石锛等。

这些石器制作粗糙,形状简单,主要用于狩猎和农业生产。

这些石器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铜钱在侯马晋国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铜钱。

这些铜钱大多呈圆形,中间有孔,用以串成串,方便携带和交易。

这些铜钱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六、文书除了实物文物,侯马晋国遗址还出土了许多文书和书写材料。

这些文书主要是刻在竹简、木简或陶片上,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文书的发现,为研究晋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以上所述只是侯马晋国遗址出土文物的冰山一角,这些文物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晋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河南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兵器

河南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兵器

AppreciatION 商周时期为中华文化雏形的形成时期,青铜器是这一时期代表性器物。

河南作为商周文化发育的核心地域之一,遗存了大量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兵器已然锻造得精巧细致,开了金属兵器制作的先河,为中国兵器史上重要发展期。

本文将分戈、矛、戟、剑、刀、斧、钺、镞介绍河南博物院院藏商周青铜兵器。

一、青铜戈据传世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主要格斗兵器是青铜戈。

青铜戈在春秋时期的使用对象相当广泛,戈在实际作战中常与盾配合使用。

戈河南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兵器袁鹏博 邵 丹图1:饕餮纹戈编辑|屈梦夏鉴赏AppreciatION 鉴赏的使用地域也非常广,中原诸国、南方楚国、北方狄人都有使用。

根据内的形状,可以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三类;根据阑的特点,可以分为有阑和无阑;按锋的形状,可以分为圆锋、平锋、圭首形锋、鸟喙形锋等;按胡的特点,可以分为直胡、曲胡;按脊的特点,可以分为有脊和无脊。

1.饕餮纹戈(图1)商代,体扁而薄,长援,双刃,一边弯曲尖头,内长方形雷纹兽面,内胡援有四穿,一圆状三长方形,刃锋利,胡残缺。

长24.3厘米,内长6.8 厘米。

2.凤头无阑曲内戈(图2)商代,河南安阳出土。

长三角尖叶式,前部下刃微弯,刃对称,后銎上下横穿,有脊棱。

长23厘米,宽4 厘米。

3.狭援长胡戈(图3)战国,扬援,尖锋,有脊,长胡,近阑处有三穿,下有阑,内为长条形,上有一圆穿,下角成刺,上有两个不规则的穿。

援宽2厘米,通长18.5厘米,内宽3 厘米。

4.狭援狭胡戈(图4)战国,前锋尖锐,援窄长,有脊,长胡亦窄狭,下有阑,近阑处有四穿,阑边上有刺,内仅突出阑外2厘米。

通长15厘米,援长14厘米,援宽1.9厘米。

5.陈之俈戈(图5)战国中期,南阳出土。

前锋较锐,但缺尖。

援窄有脊,胡部三穿,一面有阴刻铭文四字,无上阑,有下阑,图2:凤头无阑曲内戈图3:狭援长胡戈图4:狭援狭胡戈图5:陈之俈戈AppreciatION 鉴赏长条形内,内上有一横穿,通体素面无饰。

河南博物院 青铜器 图解

河南博物院 青铜器 图解

青铜器祖辛”卣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通高25.5厘米口径9~10厘米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窄流平底爵商代早期(公元前1590──前1300)1974年河南新郑出土通高14.5厘米流至尾长19.5厘米盛酒器“妇好”鸮尊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盛酒器司母辛”四足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盛酒器“父乙”角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1986年河南省信阳浉河港出土鸭形盉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771年)通高25.2厘米长31.8厘米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莲鹤方壶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鸟兽纹贯耳壶春秋 (公元前771-前476年) 1953年河南汲县出土通高34厘米口径8.9X7.6厘米王孙诰编钟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出土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舞修52.3厘米铣间59.7厘米王子午鼎(附匕)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出土口径66厘米,高76厘米嵌松石云纹方豆(盛食器)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通高24.5厘米口边长12.5厘米绦索纹兽耳铜罍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6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通高30.5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18.2厘米虎纹三足壶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高18.5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6.8厘米 1978年河南省固始侯古堆出土。

后母戊青铜方鼎的介绍

后母戊青铜方鼎的介绍

后母戊青铜方鼎的介绍
后母戊青铜方鼎是一件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也是中国目
前所知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于196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
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青铜方鼎高61.9厘米,重达829.7公斤。

鼎方体,
四面有耳,四隅各有一角,鼎有四个侧面都有耳,是由四个角的
立耳和四个面的折角组成,并带有三条腿。

鼎身四面四角均有饰
以兽面纹的高墙。

四面立耳上有兽面纹高鼻、双耳,口沿上有一对夔龙纹的耳。

四面墙及鼎的内底均饰以夔龙纹和兽面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壮观
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青铜之王”。

后母戊青铜方鼎铭文记载了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90年-前1100年)统治时期,曾经多次与周边民族发生战争,并通过战
争扩大了疆域和势力范围。

这些战争极大地促进了商王对周围民
族的统治和控制能力。

—— 1 —1 —。

后母戊鼎的介绍

后母戊鼎的介绍

后母戊鼎的介绍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鼎作为古代的礼器,用来
祭祀、宴飨、田猎等重大活动。

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是“国之重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国家之一。


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国宝”评选活动的开展,一大批古
代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并为世人所瞩目。

在这些“国宝”中,有
一个堪称“国之重器”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大司马辛大方鼎)为中国首
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属商代晚期青铜器。

它是在河南安
阳殷墟王陵遗址上发掘出土的一件青铜礼器。

该鼎高109.9厘米,口径61.8厘米,重153.5千克。

鼎身铸有兽面纹样和弦纹,下
有四个兽蹄形足;鼎耳上有高浮雕兽面纹,鼎耳上铸有一立人形象;鼎腹两侧铸有长达33厘米的铭文。

该鼎于1923年出土于河
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

—— 1 —1 —。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河南省是出土青铜器较多的一个省,在河南出土的其他主要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欢迎阅读!河南出土的著名青铜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淅川县博物馆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在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堀楚国墓葬多处,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

这些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瑰丽,风格多样,而且铸造技巧娴熟,制作精致,许多器物还有铭文,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在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在此遴选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王子午鼎,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厘米,口径59-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收藏。

侈口,方唇,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个蹄形足。

鼎身攀缘6条装饰复杂的龙形兽,龙口衔鼎口沿,龙尾上翘,龙角由卷曲盘绕的龙纹组成。

盖饰交龙纹两圈。

器口沿及中腰饰浮雕夔龙,颈及腹下部饰双勾的夔龙,腹部饰鳞纹。

蹄呈上面饰兽面纹,中置宽厚的棱脊。

有的盖上置一铜匕,大体呈柳叶形,后为长方形镂空把。

盖内有铭文1行4字,腹内有鸟书铭文14行86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用于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

据文献所载,王子午,字子庚,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岁。

该墓出土一组共七件铜鼎,称为列鼎。

七件列鼎制造装饰工艺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别为:通高68厘米,口径66厘米;通高64厘米,口径60厘米;通高63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5厘米,口径61.8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通高61.3厘米,口径59厘米。

气势雄伟,霸气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

杜岭方鼎简介和历史600字

杜岭方鼎简介和历史600字

杜岭方鼎简介和历史(600字)
杜岭方鼎,是中国商代早期的一件青铜器,1974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杜岭张寨南街商代早期遗址,因其造型庄重、工艺精湛、历史悠久而备受瞩目。

该方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宝级文物。

杜岭方鼎的整体造型为长方形,器身略呈浅斗状,口沿外折,方唇,附有两对对称的竖耳。

鼎身四面中央及四隅各有扉棱一条,将鼎身分为12个面。

鼎足为圆柱形,足上端与鼎腹相接处有兽面纹装饰。

整个方鼎的纹饰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其上饰以粗犷的兽面纹,风格雄浑凝重。

在工艺方面,杜岭方鼎采用了范铸法铸造,这种技术在中国商代早期已经相当成熟。

方鼎的壁较薄,最厚处不足0.7厘米,最薄处仅0.2厘米,显示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此外,方鼎的纹饰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的精湛技艺。

关于杜岭方鼎的历史背景,它反映了商代早期郑州地区的社会发展和青铜文化的繁荣。

商代早期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杜岭方鼎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展示了当时青铜器制作的高度成就。

此外,方鼎的出土也为我们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总之,杜岭方鼎作为商代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对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河南省是出土青铜器较多的一个省,在河南出土的其他主要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欢迎阅读!河南出土的著名青铜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是出土青铜器较多的一个省,在河南出土的其他主要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欢迎阅读!河南出土的著名青铜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淅川县博物馆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在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堀楚国墓葬多处,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

这些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瑰丽,风格多样,而且铸造技巧娴熟,制作精致,许多器物还有铭文,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在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在此遴选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王子午鼎,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厘米,口径59-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收藏。

侈口,方唇,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个蹄形足。

鼎身攀缘6条装饰复杂的龙形兽,龙口衔鼎口沿,龙尾上翘,龙角由卷曲盘绕的龙纹组成。

盖饰交龙纹两圈。

器口沿及中腰饰浮雕夔龙,颈及腹下部饰双勾的夔龙,腹部饰鳞纹。

蹄呈上面饰兽面纹,中置宽厚的棱脊。

有的盖上置一铜匕,大体呈柳叶形,后为长方形镂空把。

盖内有铭文1行4字,腹内有鸟书铭文14行86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用于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

据文献所载,王子午,字子庚,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岁。

该墓出土一组共七件铜鼎,称为列鼎。

七件列鼎制造装饰工艺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别为:通高68厘米,口径66厘米;通高64厘米,口径60厘米;通高63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5厘米,口径61.8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通高61.3厘米,口径59厘米。

气势雄伟,霸气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

"王子午" 鼎为研究楚国冶炼、分铸、焊接、文字、美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孙诰甬钟,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厘米,舞修10.6-52.3厘米,铣间12.25-59.75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钟身呈合瓦形,钟口大而舞部小。

舞上有甬,作八棱体,上细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长方形旋虫。

篆间每面有18个柱状枚,钟口向上收成弧形。

部分钟内有锉磨调音的痕迹。

甬上部饰4组蕉叶纹,旋虫上饰蟠虺纹,并间饰圆涡纹四个,甬之下部饰蟠虺纹,舞部饰半浮雕式蟠虺纹。

钲间、篆间的边缘均饰陶素纹,篆间饰蟠虺纹。

隧部以两组变形蟠虺纹组成。

26件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钲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铭文。

大者每钟铸一篇铭文,小者二钟、三钟或四钟合铸一篇铭文。

每篇铭文字数相等,内容相同,全篇共有113个字,大意是:王孙诰为款待楚王、诸侯及其父兄、诸士而作此钟,并祈欢乐万年无期。

王孙诰甬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

据测音该编钟的音域近五个八度。

全套编钟分为两层悬挂在钟架上,下层为低音区,演奏和声;上层为高音区,演奏旋律,上层七声俱全,可以旋宫转调。

该套编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保存最好的一组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薳子倗盥缶,春秋晚期,通高49.6,口径2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盖隆起,上有四个环钮。

器为小口,方唇,短直领,广肩,鼓腹,平底,矮圈足。

肩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的链环耳,腹下部前后各置一个环钮。

盖顶中央饰一红铜镶嵌的涡纹,外饰四个红铜镶嵌的夔龙纹,其外饰一周交龙纹间隔以六个红铜镶嵌的涡纹,盖沿上饰一周十条红铜镶嵌的夔龙纹。

腹部饰红铜镶嵌的夔龙纹两周、交龙纹一周并间隔以红铜镶嵌的涡纹、亚腰纹、云纹各一周。

近圈足处饰一周交龙纹。

盖内及器口沿内侧均铸有相同铭文10字:"楚叔之孙薳子倗之盥缶"。

龙耳虎足方壶,春秋晚期,通高79.2厘米,口宽18.6厘米,长22.7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长方形盖,盖冠侈张,盖边四面各有一个兽首形边卡。

壶作长方形侈口,长颈,斜肩,椭方形鼓腹,长方形圈足,下有两条蜷伏状的卷尾龙,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托全器。

壶颈两侧各攀缘一条花冠回首的龙形,用作器耳,并套有衔环。

盖饰透雕的龙形,颈、肩及圈足均饰以双勾的龙纹。

龙耳虎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以双龙为耳,以双虎为座,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有某种动态和旋律感,为春秋青铜器之精品。

,春秋晚期,通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9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龙首,虎身,龟足,呈侧首站立状。

龙首张口吐舌,两颊各有一朵柿蒂花,头上又盘缠六条龙,构成龙角,其中侧翼的两条大龙昂首翘尾,无纹饰,余四小龙饰垂鳞纹,姿态优美。

神兽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内纳一曲体方形插座,座上有一兽,兽的前足按座、后足猛蹬神兽后颈,作飞奔状,而且挺胸侧颈,口衔一条昂首曲体似腾飞状的小蛇。

神兽腹下有一环钮,背上奔兽口衔之蛇颈部亦有一环钮。

通体镶嵌绿松石,形成龙、凤、虎、云纹、涡纹等纹饰,装饰华美富丽。

神兽为分铸,整体插套而成。

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设计奇巧,满身弥漫着神秘的气氛,在铸造工艺、镶嵌技术和造型构思上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克黄升鼎,春秋中期,通高36.7厘米,口径38厘米,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方唇外折,长方形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腹部微鼓,平底,下附三兽面蹄足。

鼎耳饰三角纹。

颈部饰一周宽带状蟠虺纹,并有两个兽形饰。

凹腰处饰陶素纹,腹部饰两排垂鳞纹。

内底中部有铭文1行4字:"克黄之鼎升 "。

器主人克黄为斗氏,楚庄王时任箴尹之职,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令尹子文之孙。

斗氏出自楚公族,是若敖氏之后。

楚庄王时,斗氏族人斗越椒叛乱,为楚王所败,斗氏族遭致族灭。

当时克黄正从齐国出使返回,同行的人劝他不要回楚国。

克黄认为不可弃君命,于是返回楚国向楚王复命,完成自己的职责。

楚庄王为之感动,赦免了克黄,恢复官职,弃改为"生。

"此鼎铸造应在公元前605年,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楚国升鼎,具有重要的断代价值。

镶嵌红铜壶,春秋晚期,通高41.8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6厘米,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有盖,盖顶隆起,呈圆笠状,下部纳入壶口内,盖上附有四个环形钮。

器为侈口,长颈,鼓腰,腹部两侧各饰一个铺首衔环,下腹内收,平底,高圈足。

盖上正中镶嵌一个柿蒂纹,钮间有四组立兽,每组两只,头相对,昂首,张口,目圆铮,挺胸,站立,短尾上翘。

器表饰满铸造时镶嵌上去的红铜图案。

图案分七层,每层分数组,层间及组间用对等三角形图案隔开。

从上往下,第一层为凤鸟,共三组,每组有两只凤鸟。

第二层有三组图案,正中间有位仙人,两侧各立一只凤鸟。

第三层有三组图案,正中一组两条龙捧一位仙人。

仙人的两侧各有一只虎。

该组两侧的下角有云气纹。

第四层有四组相同图案,每组有两人、两兽、两只小山羊。

第五层有四组图案,每组两人、两兽。

第六层有三组图案,每组两人、两兽、一仙人。

仙人居中,两侧各有一组斗兽图案。

第七层有六组画像,每组一兽,状似犀牛。

整幅图案左右对称,布局严瑾,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透雕变形龙纹俎,春秋晚期,通高24厘米,长35.5厘米,宽21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俎面为长方形,中间略窄,微凹。

四足呈扁平的凹槽形。

俎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纹,俎面四周饰变形龙纹。

王孙诰戟,春秋晚期,通长27.4厘米,援长20厘米,胡长6.5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戈头援上部微弧,锋无收刹,援中呈条状凸起,短胡,有三穿。

内为长方形,中部有一长方形单穿。

在胡正面有错金鸟书铭文2行6字:"王孙诰之行戟"。

透雕倗矛,春秋晚期,通高30.7厘米,叶宽8.4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形体较大,骹作圆筒形,矛脊中空与骹相通,骹部一侧置三角形环钮,以系缨络,两叶尾收刹,叶上饰镂孔窃曲纹。

骹口部饰兽面纹两组。

骹上有铭文:"倗之用矛"。

综上所述,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的青铜器,在继承中原商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产生了地域文化的特质性。

种类繁多、形象奇特、线条流畅、细微精美的纹饰,除范铸外,还采用了错金、嵌铜、镶嵌绿松石等工艺;精美、繁缛、夸张、华丽的装饰风格,反映了楚人独特的审美意识等。

所有这些,不胜枚举,对研究中国的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一.司(后)母戊鼎大方鼎司母戊鼎大方鼎是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我们在初中历史课本上早就了解它了。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

"司母戊"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司母戊鼎大方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

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二.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四羊方尊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