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关节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3)楔骨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
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3。
趾骨共14块.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
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
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
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三)足部的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
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每侧足部有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组.足部地关节多达数十个.(一)足部地骨骼.跗骨位于足地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块.()跟骨位于足部地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地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地跗骨.()楔骨有块.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第五跖骨之间.()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舟骨位于距骨与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地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跖骨位于足地中部,共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地一端)、体及头(近足趾地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趾骨共块.包括:()拇趾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至第五趾各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部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足部可触及地骨性标志.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地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地弓,称为足弓.主要地弓是内侧地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地重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足部地关节小腿地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地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地关节.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无论关节大小、活动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结构均应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及关节腔部分,均有韧带加强其稳定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足部地各部位名称足部是人体最下部地运动器官,针对足部反射区地定位及按摩方向地要求,须明确足部各局部地名称和方位.根据正常人体解剖学地规定:足趾为前方,足跟为后方;足拇趾一侧为内恻,小趾一侧为外恻;足底面为下,足背面为上,足底面又称足地掌跖面;足背地后面与小腿相连接,足和小腿之间构成踝关节.足地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内侧、外侧、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地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称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地底面由前向后,分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部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体足部按摩要注意.按摩室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宾客受风着凉.夏天按摩时不可用风扇吹宾客双足..按摩前,保健按摩师与宾客要洗净手、足,剪短指(趾)甲,以防损伤皮肤及交叉感染.并备好按摩巾、按摩膏等所需用品..按摩开始时,心须先探查心脏反射区,并按轻、中、重种手法力度进行.在了解心脏是否正常地情况下,再决定按摩力度及施术方案,以免发生意外..饭前半小时及饭后1小时内不宜做足部按摩.饥饿易引起低血糖、虚脱;进食后进行足部按摩会进一步刺激胃肠蠕动,加重胃肠负荷,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足部有外伤或感染时,可按摩对侧足部地相应部位或同侧手部对应区域.若因手法不当引起局部红肿、瘀血,可涂一些红花油或樟脑酊等,待局部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按摩..按摩时尽量避开骨骼突起处,以防止损伤骨膜.对敏感区应避免重度刺激,对儿童及多数女性,宜用轻手法刺激..按摩后半小时内,嘱宾客饮用~温开水,以促进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儿童、老人、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减少饮水量,以~为宜..按摩地时间,以宾客需要而定.一般以~为宜,不宜过久..按摩后可出现下列短暂反应,客人不必惊慌,坚持数日后,反应可自行消失,不要放弃按摩.()按摩后尿量增加,气味变浓,颜色变深.()出现低烧、发冷、疲倦、全身不适等症状.() 按摩后踝部肿胀,有淋巴阻塞现象者更为明显.()下肢静脉曲张者静脉曲张更明显.() 反射区疼痛明星或器官功能失调现象加重..长期接受足部按摩地宾客,痛觉地敏感逐渐降低,为提高其敏感性和按摩效果,可嘱客人用地热盐水(水温℃左右)浸泡双足~..按摩后,木者用温水洗手.冬天外出应带手套,以保护手部关节.每月可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地中药,水煎、熏洗、浸泡双手.常用地泡洗处方为:当归、木瓜、苏木、细辛、生姜、红花、骨碎补、生地、泽兰各.、女性月经期及怀孕期,一般应慎用足部按摩或禁用足部按摩..局部皮肤感染、溃烂、出血性疾病,急性传染病,肺结核活动期、性病、食物中毒、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地心、肾衰竭、肝坏死等危重病人,禁用足部按摩..足部按摩可同时配合其他疗法,但不宜同时针炙..术者要根据不同宾客地足部特征,因人而异找准反射区,按摩地施力方向要正确,力度要适宜,均匀并有深透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足部按摩手法(一)单食指叩拳法一手握扶早间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弯曲.拇指固定,以食指地近节指间关节为施力点压刮足部反射区.适用反射区:额窦、垂体.头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大肠、心脏、脾脏、生殖腺、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二)拇指指腹按压法一手握足,以另一手地拇指指腹为施力点,按压足部反射区.适用反射区:心脏(轻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髋关节、肛门和直肠、腹股沟、坐骨神经、下腹部等.(三)单食指刮压法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弯曲呈镰刀状,桡侧缘施力刮压按摩.适用反射区:生殖腺、子宫或前列腺、尾骨(内侧)、尾骨(外侧)、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等.(四)拇指尖端施压法一手握足,另一手拇指尖端施力按压适用反射区: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颈项、支气管、上颌、下颌、扁桃腺等. (五)双指钳法手握足,另一手食指、中指弯曲呈钳状,夹住被施术地部位,拇指在食指中节上加压施力按摩.适用反射区:颈椎、甲状旁腺、肩关节等.(六)双拇指指腹推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施力推压.适用反射区:肩胛骨、胸(乳腺)等.(七)双指拳法用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地近节指间关节顶点施力按摩.适用反射区:小肠、肘关节等.(八)食指刮压法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食指桡侧缘同时施力刮压按摩.拇指固定足部.适用反射区:膈(横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足部反射区地反射点分布及按摩选区(一)足部反射区分布特点.人体颈项以上组织器官在足部地反射区左右交叉分布,即左侧地额窦、三叉神经、小脑及脑干、鼻、大脑半球、颈项、眼、耳等反射区分布于右足上,而右侧头颈部地同名反射区分布在左足上.颈项以下组织器官地反射区不发生交叉分布..绝大多数反射区地分布双足相同.仅有少数反射区只分布于左足或右足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只分布在左足上,而肝、胆囊、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和升结肠反射区只分布于右足上..多数反射区在同一足部只有一个位置,少数反射区在同一足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地位置,如眼、耳、生殖腺、肛门和直肠、肋骨、尾骨、髋关节、坐骨神经、扁桃体、额窦等反射区有多个位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足部反射区按摩地选区、配区对于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功能失调引起地不适症,一般也应采取“全身按摩,重点加强” 地办法,即把足部所有反射区都按摩一遍,以促进血液秆循环,增强全身各组织器官地机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不适症,选取重点反射区,增加按摩地次数与力度上以加强刺激,以收到较好地效果.对于严重地不适,只选取重点反射区进行重手法刺激,可收速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重点反射区包括基本反射区、主要反射区、相关反射区部分.基本反射区即肾脏、输尿管、膀胱这个反射区.主要作用是增强泌尿系统地排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无论是保健按摩或是消除不适症地按摩,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反复按摩基本反射区遍..主要反射区是指产生不适症地组织器官或系统在足部相对应地(同名)反射区.也就是说,只认反射区不认症,如腰部地椎骨、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地结构功能异常所出现地腰痛不适可有很多种,无论是哪种腰部不适症,主要反射区都是腰椎反射区..相关反射区根据不适症地性质,可选用与不适症有密切关系地反射区,如各种炎症和发热,可选用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地有关反射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足部按摩操作程序足部按摩操作时,一般按照足底部、足内侧、足外侧、足背侧地程序进行施术,先左足,后右足,具体如下:(一)左足顺序.用拇指指腹或单食指叩拳以轻、中、重种不同力度在心脏反射区处定点向足趾方向推按,定点按压~次,用于检查心脏功能..用拇指指尖或单食指叩拳在肾上腺反射区处定点向足趾方向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肾反射区处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输尿管反射区处开始端深压并从肾脏反射区推按至膀胱反射区—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膀胱反射区处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推按~次.实际施术中,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个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间关节背侧屈曲在三叉神经反射区处,由趾端向趾根部方向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拇趾额窦反射区由内向外推压—次,其余地趾额窦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拇指或单食指叩拳在鼻反射区推压~次..用拇指指腹或单食指叩拳在大脑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拇指指端或单食指叩拳在小脑反射区定点按压,再由前向后推压—次..用双指钳法在颈椎反射区由后向前推压—次..用拇指指端在颈项反射区由外向内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眼、耳反射区定点按压~次,或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斜方肌反射区由内向外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肺反射区由外向内压刮~次..用拇指桡侧在甲状腺反射区由后向前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食道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肾脏、胰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定点按压或由前向后推按~次.实际施术中,胃、胰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可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单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肛门反射区定点按压—次.实际施术中,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双食指叩拳在小肠反射区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刮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生殖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单食指桡侧在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由后上向前下方刮推或用单拇指指腹推压—次..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端在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实际施术中,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双食指桡侧在横膈反射区由反射区中点向两侧同时刮推—次..用单食指叩拳在上身淋巴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双食指桡侧在生殖腺(输卵管)反射区由反射区中点向两侧同时刮推~次..用单食指叩拳在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实际施术中,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双手同时操作完成.. 用食指桡侧在尾骨(外侧)反射区由上而下再向前地刮、点、推压,一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膝关节反射区定点按压并环绕反射区半月形周边压刮—次.. 用单食指叩拳或双食指叩拳在肘关节反射区第五跖骨基底部从前、后各向中部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肩关节反射区分侧、背、底个部位由前向后各压刮—次或双指钳夹肩关节反射区地背部和底部~次..用拇指指端在躯体淋巴腺反射区背面点状反射区定点按压和用单食指叩拳在底面点大反射区定点按压各~次..用双拇指指端或双食指指端在扁桃腺反射区同时定点向中点挤按—次..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在喉和气管反射区定点按压或按揉—次..用双拇指指腹在胸部反射区由前向后推按,双拇指平推次,单拇指补推次,各做—次..用单食指桡侧在内耳迷路反射区由后向前刮压~次..用拇指指腹在坐骨神经反射区(内、外侧)由下向上推按—次..重复肾脏、输尿管、膀胱个反射区手法操作—次.(二)右足顺序右足与左足有相同地反射区,也有不同地反射区.相同反射区地按摩方法同左足,不同反射区地按摩方法如下:.用单食指叩拳在肝脏反射区由后向前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胆囊反射区定点深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升结肠反射区由后向前推按~次足部按摩是我国众多按摩术里面地一个分支,由于足部神经分布密集,又分别有身体各个部位有着密切地关系,所以足部按摩逐渐得被得到重视,所以,足部按摩是众多按摩技巧里面最为重要地一种按摩术.足部按摩,又称足部推拿,古代又称为足部按硗、案杌、爪幕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认识和发展起来地.从商代殷墟出土地甲骨文卜辞中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世纪,就有"足部按摩"地文字记载.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Lisfranc 损伤

治疗
根据三柱理论 ❖ 首先复位内侧柱并临时固定 ❖ 再复位固定中间柱 ❖ 如外侧柱移位可能需双切口
治疗
第2跖骨基脱位 复位后
治疗
❖ 手术从第一跖骨和内侧楔骨开始。首先直视下复位该关节, 评价楔骨之间的稳定性,关节囊通常撕裂,但仍然需要掀 开以充分显露关节,清除关节内的软组织和软骨碎片
预后
❖ 功能恢复需一年以上。 ❖ 复位不完全导致畸形和慢性足痛发病率增加 ❖ 创伤性关节炎发病率(0-58%)与关节面损伤和粉碎程
度相关
损伤机制
间接暴力
❖ 前足外展外旋损伤:当后足固 定,前足受到外展外旋应力时, 其作用点位于第二跖骨基底内 侧。外展外旋应力如不能引起 第二跖骨基底或骨干骨折,则 整个跖跗关节仍可保持完整。
❖ 在力量逐渐增大时,可以发生 第二跖骨基底部骨折,随之发 生第2-5跖骨的外侧脱位,因此 第二跖骨骨折是外展外旋损伤 的病理基础。
治疗
❖ 传统的Lisfranc损伤的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此方法的缺点是固定时间长,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对 于无明显移位的损伤可以采用此法。
❖ 但有移位的损伤,由于损伤处软组织的肿胀以及跖、背侧 的肌腱肌力分布不均衡,外固定不牢靠,容易发生再移位。
治疗
保守治 疗
❖ 非手术治疗指征
▪ 无移位损伤
切开复位内固定
❖ 急诊手术指征: ➢ 开放性骨折 ➢ 血管神经损伤(足背 动脉) ➢ 骨筋膜室综合症
治疗
治疗
内固定选择
❖ 克氏针:优点是手术简单、时间短、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缺 点是固定不坚强、复位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
❖ 可吸收螺钉:优点是不需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缺点是 固定强度不及传统螺钉
足部肌肉解剖图解,超详细!收藏这篇就够了!关节肌肉肌腱足底趾骨

足部肌肉解剖图解,超详细!收藏这篇就够了!关节肌肉肌腱足底趾骨众所周知,运动解剖学是运动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必须学习的内容。
不论是对于运动康复领域从业者来说,还是对于运动及健身爱好者来说,熟知肌肉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肌肉在人体活动机制中的作用,是安全进行体育锻炼及提升运动表现的重要步骤。
《运动解剖学图谱肌肉结构与功能全解》这本书对人体180余种肌肉的相关重要结构与功能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讲解,本文将给大家分享足部肌群这一部分的内容。
足底有四层肌肉:第一层为最下层(即最浅表层,最接近所站立的地面),第四层为最上层(最深层)。
展肌起点:跟骨结节。
屈肌支持带。
足底腱膜。
止点:趾近端趾骨底内侧。
作用:外展趾和帮助屈曲趾的跖趾关节。
神经:足底内侧神经L4、L5、S1。
基本功能运动:有助于维持足部在行走和跑步时的稳定性和力量。
趾短屈肌起点:跟骨结节。
足底腱膜。
邻近的肌间隔。
止点:第二至第五脚趾的中节趾骨。
作用:屈曲外侧4趾除远端趾间关节外的所有关节。
神经:足底内侧神经L4、L5、S1。
基本功能运动:有助于维持足部在行走和跑步时的稳定性和力量。
小趾展肌起点:跟骨结节。
足底腱膜。
邻近的肌间隔。
止点:第五脚趾近端趾骨底外侧。
作用:外展第五脚趾。
神经:足底外侧神经S2、S3。
足底方肌起点:内侧头——跟骨内表面。
外侧头——跟骨外表面下缘。
止点:趾长屈肌肌腱外缘。
作用:屈曲第二至第五脚趾远端趾骨。
修正趾长屈肌肌腱的牵引斜线,使其对准足长轴。
神经:足底外侧神经S1、S2。
基本功能运动:例如,在脚趾和趾骨球之间夹一支铅笔。
蚓状肌起点:趾长屈肌肌腱。
止点:第二至第五脚趾近端趾骨底内侧和相应的伸肌扩张部。
作用:屈曲跖趾关节,伸展外侧4趾的趾间关节。
神经:外侧3条蚓状肌——足底外侧神经L(4)、L(5)、S1、S2。
第一蚓状肌——足底内侧神经L4、L5、S1。
基本运动功能:例如,仅用脚趾将物体聚集在足下。
短屈肌起点:骰骨足底面内侧部。
外侧楔骨邻近部分。
足部基本结构及名称

(3)楔骨 有3块。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 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 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跖骨 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2.足外侧 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足底部 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图1——4)。
足部基本结构及名称
足部保健按摩知识推荐 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图1——1)。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
1.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位于足外侧中部)。
3.趾骨 共14块。包括:
(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 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手术讲解模板:足三关节融合术

手术资料:足三关节融合术
术前准备:
其存在而不予纠正,虽作三关节融合,畸 形仍可再发(如胫前肌瘫痪,术后仍可再 发足的跖屈、外翻、外展畸形),也应在 术中同时或术后施行辅助性的肌腱转移手 术。因此,在术前不但要对骨的畸形,还 要对肌力、局部软组织、步态和邻近关节 功能等情况详细检查与研究,而后才能订 出完善的手术计划。
手术资料:足三关节融合术
术前准备:
2.长期足的畸形会引起邻近骨与关节的继 发性畸形(如膝内、外翻及胫骨旋转性畸 形)。这些畸形,最好在术前先予以矫正, 才能使足畸形得到正确的矫正;如不能在 术前矫正,也应安排在术后短期内进行, 不然会影响三关节融合术的效果。
手术资料:足三关节融合术
术前准备: 3.在踝关节不稳定时不适宜作单纯的三关 节融合术,须加行踝关节融合,否则术后 会再发畸形。
手术资料:足三关节融合术
概述:
对上述的各 种联合畸形作三维矫正。足的畸形种种不 同,程度不一,因此,三关节的切骨程度、 固定方法也各不有同。术前应充分研究, 对不同的畸形作出不同的设计;术中还 应根据发现的情况,随时调整,才能收到 满意效果。
手术资料:足三关节融合术
适应证:
1.由于关节外伤、炎症、退行性变等原因 发生对应关节面不相称,引起严重的关节 功能障碍,或顽固的关节疼痛,影响工作 和生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又不适合用 其他手术来保留关节动度者,宜施行关节 融合术。例如下肢关节内骨折引起的严重 损伤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后周围软组 织有大量瘢痕,不宜行关节成形术等手术 者。
手术资料:足三关节融合术
注意事项:
4.腓肠肌力弱者宜将舟骨切除,使足向后 方移位1~1.5cm,增长后半足的力矩[图 51-8],以增大肌收缩的效果,达到稳定 足部及预防畸形再发的目的。
足运动

趾骨
14块 包括: 共14块。包括: 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第 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 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 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 趾骨及远节趾骨)。 趾骨及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 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 体及头(靠近足趾一端)三部分。 体及头(靠近足趾一端)三部分。
足部肌肉
包括足背肌和足底肌。 包括足背肌和足底肌。足 背肌弱小,可协助伸趾; 背肌弱小,可协助伸趾;足底 肌与手掌肌相似,也分为内侧、 肌与手掌肌相似,也分为内侧、 外侧和中间三群,但无对掌肌。 外侧和中间三群,但无对掌肌。 足底肌除能配合小腿肌运动各 足关节外, 足关节外,还有维持足弓的作 用。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趾短伸肌
运动障碍: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 ①运动障碍: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 趾; 感觉障碍:足背及趾背感觉迟钝或消失; ②感觉障碍:足背及趾背感觉迟钝或消失; 足畸形: 马蹄足” ③足畸形:“马蹄足”。
足的关节——跗横关节 足的关节
• 也称为跗中关节,它涉 也称为跗中关节, 跗中关节 及一个外科截肢平面 • 从上面观察它的关节线 距舟关节和 呈S形,由距舟关节和 跟骰关节的关节面形成 跟骰关节的关节面形成 • 跗横关节参与前足在后 跗横关节参与 参与前足在后 足上的运动, 足上的运动,在旋前时 降低纵弓高度而旋后时 增加足纵弓的高度。 增加足纵弓的高度。但 这些关节本身不产生独 立的运动
跖骨
在足的中部, 自内向外依次为: 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 第一跖骨, 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 骨粗隆; 骨粗隆; 第二跖骨; ②第二跖骨; 第三跖骨; ③第三跖骨; 第四跖骨; ④第四跖骨; 第五跖骨, 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 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2023踝关节解剖(详解)•踝关节概述•踝关节骨骼结构•踝关节韧带目录•踝关节肌肉•踝关节神经血管•踝关节运动功能•踝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踝关节康复训练01踝关节概述踝关节是指连接足部和胫骨、腓骨下端的关节,通常由距骨、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屈戌关节。
踝关节的英文名称为Ankle joint,又称为足关节或距关节。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人体重量、行走、奔跑、跳跃等,同时参与下肢的屈伸运动和足部的内翻外翻运动。
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于人体的运动和平衡能力非常重要。
踝关节主要由距骨、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和韧带组成。
距骨是位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上的一个圆形骨,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形成摩擦和缓冲,以适应行走、奔跑、跳跃等运动。
胫骨远端是指胫骨的下端,向外侧突出,与距骨相接处形成胫距关节。
腓骨下端是位于胫骨远端外侧的细长骨头,与距骨相接处形成腓距关节。
韧带是围绕踝关节周围的强韧纤维组织,包括内侧三角韧带、外侧韧带和后侧韧带等,主要作用是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和限制运动范围。
踝关节组成010*******02踝关节骨骼结构胫骨是小腿骨中主要的承重骨,与腓骨并行,位于小腿内侧。
胫骨的近端与股骨的远端形成膝关节,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共同形成踝关节。
腓骨近端与胫骨远端和腓骨近端共同形成膝关节。
距骨是足部主要的负重骨之一,位于踝关节上方,与胫骨、腓骨和跟骨共同维持足部的稳定。
距骨的上方与股骨的下端形成髋关节。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骨,位于足后部,与骰骨、距骨和骰骨共同形成足弓。
跟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吸收冲击。
跟骨•骰骨是足部较小的骨,位于足弓的顶端,与跟骨、距骨和骰骨共同维持足弓的稳定。
骰骨03踝关节韧带胫舟韧带胫距韧带距跟内侧韧带胫跟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三角韧带04踝关节肌肉起始点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功能使足背屈,并协助足内翻。
胫前肌起始点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跗骨间关节
距跟关节 分岐韧带 跟骰关节
楔骰关节 楔舟关节 跗跖关节 跖骨间关节
跗横关节 距跟舟关节
跗骨间关节
距跟关节 跟骰关节
距跟舟关节
跗跖关节
跖趾关节
趾骨间关节
足底韧带
腓骨长肌腱
胫骨后肌腱 跟舟足底韧带
t
内侧纵弓
外侧纵弓
横弓
内侧纵弓
足的关节
包括:
踝关节
距跟关节
跗骨间关节 距跟舟关节
跟骰关节 跗跖关节 跖骨间关节 跖趾关节 趾骨间关节
跗横关节
踝关节
1)关节面:胫、腓骨下端、距骨滑车 2)关节囊:前后松驰、内侧韧带(三角韧带)、
外侧韧带
3)关节腔:少量滑液、负压
外踝
胫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内侧韧带
跟腓韧带
内踝 距腓前韧带
踝关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