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励志电影校本教材选修课教案
电影校本课程设计

电影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2. 学生能够掌握电影的基本拍摄技巧、剪辑技术与表达手法。
3. 学生能够了解电影与文学、戏剧、美术等学科之间的联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电影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
2. 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创作一部短篇电影作品,展示其创意与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电影鉴赏与评论,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影艺术的热爱,激发创作激情,提高综合素质。
2. 学生通过电影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3. 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现象,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电影素养。
学生特点: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表达。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电影创作和鉴赏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影基础知识:电影概念、类型、发展历程,电影与文学、戏剧、美术等学科的联系。
教学安排:1课时,引导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多元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
2. 电影拍摄技巧:镜头语言、画面构图、拍摄手法、剪辑技术。
教学安排:2课时,让学生掌握电影制作的基本技巧,为创作实践打下基础。
3. 电影主题与风格:电影的主题分类、风格流派、导演与作品分析。
教学安排:2课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电影作品的能力。
4. 电影剧本创作:剧本结构、角色塑造、情节构思、对话编写。
教学安排:2课时,指导学生进行剧本创作,锻炼其创意表达能力。
5. 电影作品创作实践:分组创作短篇电影作品,涵盖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环节。
教学安排:4课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6. 电影鉴赏与评论:分析经典电影作品,学会撰写影评,提升审美能力。
电影校本课程方案

电影校本课程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电影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具有直观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生动逼真的表演形式,因此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电影校本课程方案旨在将电影与校本课程结合,提供实践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和创造力的发展环境。
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形式,能够以图像、声音等多种元素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因此,结合电影和校本课程,将教学融入到电影中,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能力。
二、方案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意愿。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电影的观看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电影创作和评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潜能。
三、方案内容1. 电影观影课程:结合校本课程,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电影进行观影,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2. 电影创作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电影创作,包括剧本创作、摄影、导演等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电影主题研究: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电影主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
四、实施步骤1. 制定电影校本课程方案: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符合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的电影校本课程方案。
2. 教师培训与指导:为校内教师进行电影教学培训,提升其对电影校本课程方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3. 学生参与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和体验,如观影、小组讨论、剧本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4. 评估与反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电影校本课程方案,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初中励志教育校本教材教案

初中励志教育校本教材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时:1课时教材来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励志教育的意义,认识到励志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励志教育的概念与意义2. 励志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 自我激励的意义与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吗?你们有什么梦想?2. 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梦想就需要励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励志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励志教育?你们认为哪些方法有效?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励志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树立榜样、设定目标、克服困难、自我激励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自我激励。
五、自我激励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设定一个短期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励志教育的意义、途径与方法,自我激励的意义与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励志教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自我激励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案】励志电影校本教材选修课教案

【教案】励志电影校本教材选修课教案电影的发展历程教学课时:1—2课一,电影发明阶段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XXX.XXX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XXX制成第一卷软片.XXX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XXX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二,电影普及阶段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XXX派摄影师XXX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1909年1月,XXX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1910年3月,XXX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XXX成为第一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美国人T.XXX和D.XXX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XXX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三,电影研究与评奖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XXX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1916年,XXX成立.1927年5月11日,XXX宣告成立,D.XXX为第一任主席.1929年5月16日,XXX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四,电影音响的发展1926年8月6日,XXX首次上映XXX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XXX在纽约百老汇的XXX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XXX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1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模拟式三声道,到全数字式 5.1声道的AC-3问世,XXX为电影音响科技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几乎每-项专利技术都给电影音响留下深远影响.1977年,首次采用环绕声音响的科幻片《星球大战》上映,创美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利润,推动了电影环绕声音响的进一步发展.1982年,XXX(Lucas)电影公司的总工程师XXX研制成一种新的电影院音响技术标准THX,得到了XXX的认同,使之成为全美电影院参照的新标准.随后,采用THX标准环绕声音响用于《星球大战》等影片,再次掀起人们关注电影音响的.1991年,杜比AC-3数字环绕声音响正式推出,属于杜比实验室的第三代数字音频编/解码系统,将电影院的环绕声带入5.1声道全频响应领域.这些数字信号被确定记录在电影胶片齿孔之间,开始时主要用于专业电影院多声道系统,以后又用于家庭影院系统,DVD激光视唱机,AV放大器和正在发展中的数字HDTV等。
看励志电影促学生健康成长活动方案

看励志电影促学生健康成长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具有外小教育特色品牌。
二、活动背景:1、现在很多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2、现在很多孩子的心理素质比较差;3、现在很多孩子缺乏面对挫折、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和勇气。
三、电影背景1、《隐形的翅膀》励志大片;讲述了少女李志华失去双臂后,如何与不幸的命运抗争。
三、活动形式:1、欣赏《隐形的翅膀》电影;2、写读后感。
四、活动内容:1、人生因梦想而伟大;2、行动成就伟大梦想;3、笑对挫折;4、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5、心态决定命运。
6、------五、参与对象:六年级学生六、活动目的:1、树立远大梦想;2、转变学习态度;3、提高心理素质;4、增强自信心;5、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七、活动意义:1、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2、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3、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4、为学生学习业绩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看励志电影促学生健康成长活动总结2013月11月17日下午2:00,外国语小学五年级组织学生在教室观看了全国青少年励志主题报告及电影《隐形的翅膀》。
此活动由各班班长宣布活动开始,文艺委负责放映。
影片放映期间,同学们注意力集中,深深的融入影片的情节当中,无不和谐现象。
放映结束后,同学们就观看的影片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影片《隐形的翅膀》是导演冯振志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故事片,它的故事来自于西安欧亚学院的李志华、残疾运动员江福英和残疾少女雷庆瑶。
讲述了少女李志华失去双臂后,如何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学习独立生活,练习自己腰腿的柔韧性和脚的灵活性,最后终于学会了用脚吃饭、写字、缝衣服、做饭和骑车、游泳、绘画等,表现出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
电影校本课程方案

电影校本课程方案一、课程概述电影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以电影为主要教学媒介,融入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项目。
本方案旨在通过电影的观看,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审美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影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水平;2. 通过电影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通过电影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学科的理解。
三、课程内容1. 电影鉴赏与分析- 选择优秀的经典电影作品,学生在指导下进行观影和鉴赏;- 引导学生理解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摄影、剪辑、音效等;- 分析电影中的主题、情节、角色形象等要素,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电影的内涵。
2. 电影与学科融合- 将相关学科知识与电影相结合,提高学科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通过电影剧情中的情节、人物等,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探索;- 构建学科与电影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电影创作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电影创作实践,涉及编剧、拍摄、剪辑等环节;-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故事情节,完成一部短片或微电影的制作;-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电影创作的过程和技巧,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导入引导法:通过对电影的简要介绍或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2. 互动讨论法:观看完电影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3. 视听感知法:通过观看电影片段、分析电影画面、音效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选取电影中的典型情节或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5. 创造性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电影创作实践,培养其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在观影和讨论环节的活跃程度、对电影理解的深度等相关方面进行评估。
2. 作品评估:对学生完成的电影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剧本、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表现。
电影校本课程方案

电影校本课程方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视听媒介,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深远的影响力。
针对学生对电影的浓厚兴趣,本校特设计了电影校本课程,旨在通过电影的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影视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电影制作过程、拓展影视文化视野,提升自身素养。
二、课程内容1. 电影鉴赏与分析本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影的观赏和分析能力,通过观看和讨论影片,了解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叙事技巧和艺术特点。
通过分析电影风格、主题和剧情结构,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评论的能力。
2. 电影制作与技巧本部分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电影的制作过程,包括剧本撰写、导演技巧、摄影与剪辑、音乐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学生将有机会亲身体验拍摄短片,并掌握一定的电影制作技巧。
3. 影视文化与历史本部分将让学生了解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与演变。
通过学习经典电影、非主流电影和影视产业现状,培养学生的影视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4. 跨学科拓展本部分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电影作品与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的结合,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知识面。
同时,通过电影创作与科技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5. 社会实践与展示本部分包括参观电影工作室、电影展览和电影节等实践活动。
学生将有机会与专业电影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并组织影评或影展,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研讨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和实践操作等形式。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评估方式将基于学生的参与度、作业表现、课堂互动、项目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学生将有机会通过创作电影作品、撰写影评、参与影展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评价具体细则将会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明确说明。
四、预期效果通过参与电影校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 培养对电影的审美能力,提升对电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2. 掌握电影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3. 扩大影视文化视野,了解电影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4. 培养跨学科思维,将电影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结合;5.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展示活动,提升自身素养和社交能力。
励志电影教案教学目标

励志电影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励志电影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励志电影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励志电影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励志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励志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词汇和语法准确描述励志电影。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观看励志电影片段或者介绍一些著名的励志电影,激发学生对励志电影的兴趣。
2. 讨论:学生们分享自己对励志电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励志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3. 观影:选择一部适合学生年龄和背景的励志电影,全班一起观看,并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观影指导问题。
4. 分析:观影后,学生们讨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5. 总结:学生们总结他们对励志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并将其写成一篇短文或者口头表达,展示给全班同学。
6. 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励志电影,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励志电影。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视听学习:通过观看励志电影片段和完整的电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励志电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励志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4. 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描述励志电影,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评估方法:1. 观察记录: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励志电影的短文,评价他们对励志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3. 口头表达:鼓励学生用口头方式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对励志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4.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的发展历程教学课时:1—2课一,电影发明阶段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二,电影普及阶段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 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 三,电影研究与评奖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四,电影音响的发展1926年8月6日,纽约曼哈顿歌剧院首次上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大戏院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纽约首映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模拟式三声道,到全数字式5.1声道的AC-3问世,杜比实验室为电影音响科技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几乎每-项专利技术都给电影音响留下深远影响.1977年,首次采用环绕声音响的科幻片《星球大战》上映,创美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利润,推动了电影环绕声音响的进一步发展.1982年,美国鲁卡斯(Lucas)电影公司的总工程师Tomlinson Holman研制成一种新的电影院音响技术标准THX,得到了全美电影与电视工程协会的认同,使之成为全美电影院参照的新标准.随后,采用THX标准环绕声音响用于《星球大战》等影片,再次掀起人们关注电影音响的高潮.1991年,杜比AC-3数字环绕声音响正式推出,属于杜比实验室的第三代数字音频编/解码系统,将电影院的环绕声带入 5.1声道全频响应领域.这些数字信号被确定记录在电影胶片齿孔之间,开始时主要用于专业电影院多声道系统,以后又用于家庭影院系统,DVD激光视唱机,AV放大器和正在发展中的数字HDTV等,1993年,DTS全面介入电影市场,他们另辟途径,将声轨的时间码记录在胶片上,然后依据时间码同步播放记录声音信号的CD-ROM, 这样一来,记录声音的数据空间扩展了许多倍,为电影音响系统拥有良好音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1994年,世界首张配有杜比AC-3数字音响效果的电影光盘《燃眉追击》问世.推动了家庭影院环绕声音响数字化的发展.五,电影放映的发展1940年,苏联研制成功第一部立体电影.1952年,第一部环幕全景电影在美国问世;1953年,宽银幕电影在美国纽约上映;1986年,中国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在哈尔滨建成.同年,环幕电影在中国研制成功.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历程教学课时:第3课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其中间展现了中国人聪明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将此次讲坛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一)襁褓中的中国电影:(二)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三)在废墟中歌唱的中国电影:(四)建国后中国电影的30年:(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艺术:(六)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七)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一)襁褓中的中国电影(1905——1930年的中国电影)“影戏”是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通用的名字。
电影的传统和戏剧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
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
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片长两本,约20分钟。
成为中国电影的开端之作。
中国电影史也是从这里算起。
进入中国伊始,电影便成了本地商业文化的盛载和延伸,传统的趣味找到了最新、最时髦的表达方法,而以后的事实会证明,这种结合会在偏离与拷问中证明自己的必要性。
很多年以后,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开始了他们的寻根之旅、人文之旅,当他们用中国的国粹渲染作品之时,中国的国粹已死,电影早已走过了一段长长的非商业化的崎岖路程。
电影和娱乐、商业的结合,再也无法像《定军山》那样简单、自然。
(二)30年代的中国电影:(1931——1941年的中国电影)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的领土。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由夏衍等进步文化人士推动的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他们积极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人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狂流》、《大路》等一大批代表作品,担当起民族救亡的责任,呼唤光明的力量、抨击黑暗的势力,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的背景下和中国电影的现状,需要寻找出路。
《歌女红牡丹》是一部有声、黑白故事片。
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它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1年9月,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翼剧联”)在《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电影部分中, 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斗争纲领和方针, 规定了左翼电影应当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之处知识分子的出路。
1932年, 夏衍,阿英,郑伯奇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标志着左翼电影工作者投身电影界的正式开始田汉和阳翰笙一同加入新成立的艺华公司。
在此一年,一二八事变,日机轰炸伤害,多家电影公司毁于战火。
1933 上海天一公司于薛觉先在上海拍摄首部粤语电影《白金龙》,引起轰动。
1934 蔡楚生推出《渔光曲》,卖座鼎盛,并于次年成为中国首部国际获奖影片。
吴永刚编导《神女》,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作品。
1934年国民政府属下的中央宣传委员会成立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
1935年《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的遗书,服毒自尽。
1937 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上映,女主角周璇一鸣惊人。
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上海制片事业陷入停顿。
1938 中制完成《八百壮士》等三部抗战故事片,同年武汉沦陷,中制迁往重庆。
1941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映,轰动一时。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可见,战争影响了中国电影业,却不能阻挡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步伐,这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1933年2月,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
其成员主要有:郑正秋、周剑云等。
1933年3月党领导的“电影小组”成立。
1933年以后, 明星, 联华, 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 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 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 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
30年代的优秀电影《大路》、《八百壮士》《、《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狂流》、《渔光曲》等。
(三)在废墟中歌唱的中国电影:《乌鸦与麻雀》这部影片生动地纪录下了国民党政权统治的最后一页,社会的混乱,物价的暴涨,市民的幻想与痛苦无不真实地再现于银幕之上。
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昆仑影业中留守在上海坚持创作的艺术家,在一夜之间完成了这部出色的讽喻作品的剧本,而拥有丰富表演艺术实践的郑君里则首次独立执导本片,从而当之无愧地进入中国第一流导演艺术家之列。
在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最能打动观众的是主创者的信念。
信念的坚守总是能打动人的。
《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升腾着一种清正的力量,看得出主创者对要表现的内容有着百分之百的信心。
电影中吸引我们的还有流畅的电影语言和精彩的人物塑造。
继承了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基本规律,主人公“高、大、全”,凭主人公的表演和丰富的细节仍然让人觉得可信。
1947年第一部史诗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放映后,连映3月,观众达80万人次,产生很大政治影响。
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和民众患着同样极为紧迫的疼痛。
这部电影在蒙太奇运用上,从中国的古诗词中吸取营养,赋、比、兴手法俯拾皆是。
伴着“月亮弯弯照九州”的歌声,张忠良投入王丽珍的怀抱,而素芬却在苦苦地思恋着丈夫。
他们与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同时又吸收了30年代以来电影和戏剧艺术探索的某些经验,为其所用,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也正是这种艺术成就反过来又促进了影戏传统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统治地位和加强。
1945 日本投降。
1949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
香港第一部黄飞鸿电影,关德兴主演的《鞭风灭烛》上映,后来成为中国最长的系列片。
(四)建国后中国电影的30年走出硝烟弥漫的动荡岁月,中国电影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了人民电影的振奋时期。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以真挚的情感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
即使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里,仍然留下了电影工作者不懈奋斗的足迹……代表作:《林则徐》、《甲午风云》、《白毛女》、《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柳堡的故事》等。
(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艺术:1980年《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