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比较
《汉书·食货志》简评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姓名:王东旭学号: 2016021436 专业:中国史《汉书·食货志》简评王东旭2016021436摘要:《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分上下两卷。
上卷言“食”,下卷言“货”。
上卷比较系统地记叙了从远古、先秦到王莽改制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土地制度、田赋征收和著名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举措等,下卷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是研究西汉时期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食货志》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作了探讨,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关键词: 食货志; 田制赋税; 货币; 经济《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是记述中国西汉经济的专篇。
本文尝试从对《汉书·食货志》探源《汉书·食货志》内容以及周到西汉货币发展沿革等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进一步发掘史料对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食货志”探源在研究《汉书·食货志》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是“食货”的含义,二是“食货志”的定义。
对这两个问题的准确把握,是研究《汉书·食货志》的钥匙。
"食货”在历史学范畴大致有两种指代解释,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泛指,一种是作为报刊专用名的特指,这里我们着重谈第一种指代解释。
“食货”语出《尚书·洪范》。
《洪范》八政,其中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食与货,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1。
简言之,在这里“食”、“货”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概念: “食”大致为粮食谷物,属于农业生产范畴; "货’大致就是货币,属于商品流通范畴。
《尚书·洪范》对于“食货”的界定,基本是以后各代编写《食货志》内容的大致方向,一是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政策,二是商业活动、政策和货币流通情况,两条主线即”农”和“商”各代《食货志》基本上都是按照“食”和“货”两个部门来编写的,这可以说是《食货志》编写的基本体例。
银雀山汉墓的年代与墓主人考略

银雀山汉墓的年代与墓主人考略高友谦【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3【总页数】8页(P27-34)【关键词】银雀山汉墓; 年代; 墓主人; 国属; 里籍; 姓氏; 身份【作者】高友谦【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山东滨州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两座西汉墓,一号墓出土了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大批兵书在内的汉代竹简,二号墓出土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1]。
1973年,在银雀山又发掘了4座西汉墓,依次编号为银雀山三至六号墓[2]。
1974年,银雀山汉简公布,海内外学术界为之轰动。
1997年,在银雀山中段原临沂市畜牧局旧址,又发掘了7座汉代墓葬,暂编号为银·畜M1-M7[3]。
可以说,银雀山存在着一个大型的汉墓群。
这里,本文所说的“银雀山汉墓”,主要指银雀山汉墓群中的一号和二号墓,有限涉及三至六号墓。
至于银·畜M1-M7以及其他的银雀山汉墓,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一、银雀山一号墓的年代有关银雀山一号墓年代的原始判断,出自发掘简报:《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铸“三铢钱”,到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停罢”,流通的时间很短,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一号墓的年代,上限不会早于建元元年。
在这座墓葬里还出土了“半两钱”,而没有发现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的“五铢钱”。
……由此可以推断墓葬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元狩五年。
[1]依据墓中出土的“三铢钱”和“半两钱”,发掘者将一号墓的年代,论定为建元元年至元狩五年(前140年-前118年)。
就研究方法而言,发掘者的研究思路和推理过程毋庸置疑。
不过,其研究结论却有重新探讨和进一步细化的必要。
作为判断银雀山一号墓年代主要依据的三铢钱,其铸行年代究竟是在何年,《史记》和《汉书》其实有着不同的记载。
由于史料记载本身存在抵牾,历史学家因此而长期争论不休。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一、作者和成书经过《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其父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之家,家世儒学,造诣颇深。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未全写)。
尔后,续补者多,如褚少孙,刘向、刘歆父子,冯商,卫衡,杨雄,史岑等。
班彪皆不满意,“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
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
”(《史通、古今正史》)。
班固出身于“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世代显贵家庭。
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班固传》)这表明班固在少年时代,就已有了很好的史学修养。
班彪死时,固23岁。
返乡三年守孝,整理其父遗稿《史记后传》(65篇),被人告发“私改作国史”下狱治罪。
弟超闻讯上京力辩,具言固“著述之意”,“郡亦上其书”。
地方官将书稿送到京师。
明帝看罢,认为无不利,免其罪,召为校书郎,作兰台令史(掌校勘,治理文籍图书,秩600石),后迁为郎,典校秘书。
他奉诏修《汉书》,公元82年(章帝建初七年)书基本完成。
后升为玄武司马,秩比千石。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后窦宪图谋叛乱,被迫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固死时尚存八表,天文志未成。
和帝命其妹昭补《八表》,马续负责《天文志》。
所以说《汉书》作者实为四人。
班昭(49-120年):名姬,字慧班,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
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命其参考,东观藏书,为其补作,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
又命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始出,以文义深奥,多难通晓,著名学者马融增从之受读,常出入宫迁皇后及诸贵人师事元,尊称为大家,着有《东征赋》《女诫》等。
浅析《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异同

【 中 图分 类号 】 G 3 4 1
【 文献 标 识 码】 B
在 我 国史 籍 中 , 《 汉 书》 在体 例 上沿 袭 了《 史记》 而稍
日: “ 盖‘ 平准 ’ 之名创 自汉武 ; 而‘ 食货 ’ 之名则 出于《 周
书》 。 ” t 3 ] ( p 3 1 0 ) ( ( 史记・ 平 准 书》 以“ 平准” 为 篇名 , “ 平准 ” 出
济 情况记 载下来 。
《 汉书 ・ 食货志》 以“ 食货 ” 为篇 名 , “ 食货 ” 即是 其 所
述 范 畴 。《 食货 志 》 云: ‘ ‘ 《 洪范 》 八政 , 一 日食 , 二 曰货 。食
《 汉书 ・ 食货 志 》 是《 汉 书》 志类 位列第 四 , 由两部 分构
成。 一 部分是 “ 食” , 主要详 细地介 绍 了从 周代 开始一 直到 王 莽摄 政 时期 的农 业 、 赋税 制度 、 土 地制 度 的变 化 ; 另 一 部分日“ 货” , 记 载 了从 周朝 到 西汉 以来 各 个 时期 的货 币 种 类 的演 变及 其在 整个 社会 中 的作 用 ,充分说 明 了经济
自汉 武 帝 时期 , 是 汉 武 帝 时 实行 的直 接 控 制 市 场 、 调 节
作 改变 , 《 史记》 包括本纪 、 表、 书、 世家 、 列传五种体例 ;
浅析《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异同

浅析《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异同作者:于泳来源:《商业经济》2017年第03期[摘要] 《史记·平准书》是古籍中记载经济发展史的开山之作,对于《汉书·食货志》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书·食货志》继承和借鉴了《史记·平准书》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增加了“食”的内容,以及延长时间段线进行全方面的阐述,两本书虽然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行文中各自结合了自身的特点,又各具特色,同时又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自身的特点创作而来,二者之间同中有异。
这两本书都对后世经济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史记;汉书;平准书;食货志;异同;影响[中图分类号] G3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36-02在我国史籍中,《汉书》在体例上沿袭了《史记》而稍作改变,《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汉书》则是纪、表、志、传四种体例,改“书”为“志”,其中,《汉书·食货志》是由《史记·平准书》发展而来。
《史记·平准书》开经济先河,《汉书》才始才称之为食货志,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借鉴与继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史记·平准书》在《史记》书类位列第八,是我国古籍中系统的论述经济史的开山之作,它记述了汉朝兴起后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以及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政策。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
作《平准书》以观事变”。
[1](p3306)他认为商品货币经济过度的发展,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作《平准书》,把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记载下来。
《汉书·食货志》是《汉书》志类位列第四,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食”,主要详细地介绍了从周代开始一直到王莽摄政时期的农业、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变化;另一部分曰“货”,记载了从周朝到西汉以来各个时期的货币种类的演变及其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充分说明了经济的重要性,可以看作是一部系统的经济史。
第7讲:《汉书·食货志》研读

宋叙五:《从司马迁到班固— —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 《国史探微》2004年第5期
作者分析了西汉前期中国读书人的文章与思想, 如司马迁、贾谊和晁错,认为“这些人不但文 章好,而且讨论社会经济民生之大事,并且充 份表露了作者们的经济思想。如果学术环境不 变,在西汉中、后期,中国就会产生自己的经 济学、货币学、财政学(当然是中国特色的), 或者会令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中国 特色的)。
“食”,本意食物,引申为农业生 产,“货”本意布帛及货币,引申为 商业贸易。‘“食”与“货”为民生 之本,“食货”二字是中国古代对人 们生产活动和贸易交流的统称。
■
“食货志”是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 中专门叙述历代财政经济制度、理财 思想、田亩、户口、农业生产、工商 贸易、手工业发展实况的志书。
■
■《汉书· 食货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分上、
《史记· 平准书》只能称得上半部 经济史,在记述时限上仅限于汉兴 至武帝时期,而《汉书· 食货志》 “自三代至王莽之诛,网罗前载, 其文详悉”; ■《史记· 平准书》在内容上对于经 济领域侧重于工商业,对于经济活 动过程侧重于流通过程,仅相当于 《汉书· 食货志》中“货”的部分。
■
撰述旨趣之异与行文格调之别
第七讲
《汉书· 食货志》研读
一、《汉书· 食货志》概说 二、《史记· 平准书》与 《汉书· 食货志》比较 三、《论积贮疏》与《论贵粟疏》 研读 四、班固经济思想分析 五、秦汉经济史研究参考文献
I.《汉书· 食货志》概说
“食货”释义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 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 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 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 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 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 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 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 饥”,是为政首。
中国古代经济史参考书目及食货志介绍

中国古代经济史参考书目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班固:《汉书·食货志》房玄龄等:《晋书·食货志》魏收:《魏书·食货志》魏征:《隋书·食货志》刘:《旧唐书·食货志》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薛居正:《旧五代史·食货志》脱脱:《宋史·食货志》、《辽史·食货志》、《金史·食货志》宋濂:《元史·食货志》张廷玉:《明史·食货志》《清史稿·食货志》杜佑:《通典·食货》《册府元龟·邦计部》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1980版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商务1937版1993影印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中国社会科学1993版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第二篇《资本的转化》、第四篇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与手工制造业》、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二十章《关于资本的历史考察》、第五篇第三十六章《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第六篇第四十七章《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篇第一章《商品》、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编《社会主义》第一、二、三、四部分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章《土地占有者从劳役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第一、二、三、四部分、第五章《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第一、二部分、第六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家庭工业》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傅筑夫:《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中国封建经济史》五卷本汤明檖:《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春秋战国——北魏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童书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傅衣凌:《商人和商业资本》、《江南地主经济试探》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1岳琛主编:《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大出版社1989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大出版社1994※朱伯康等:《中国经济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田昌五等:《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讨论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讨论集》、《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讨论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胡适等:《井田制有无之研究》,建设杂志》第2卷第1、2、5期,1920年2-5月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1934、《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36※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1936、1980中国社科版全汉升:《中国自然经济》《史语所集刊》第十本1940梁启超:《中国史上之人口统计》《新民丛报》第46-48期,190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1934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36梁方仲:《一条鞭法》1934年梁方仲:《明代、田地及田赋统计》《中国社会经济研究集刊》3-1,1935谷霁光:《秦汉隋唐间的田制》《政治经济学报》5-3,1937徐中舒:《耒耜考》《史语所集刊》第2本第1分册杨联升:《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马乘风:《中国经济史》1937万国鼎:《中国田制史》1933陈登原:《中国田制史》1936陈登原:《中国田赋史》1936王孝通:《中国商业史》1936冯柳堂:《中国民食政策史》1934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1937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1963修订本全汉升:《中古自然经济》《史语所集刊》第10本,1940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史语所专刊何兹全:《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史语所集刊》第14本张荫麟:《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上期,1939 谷霁光:《战国秦汉间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际》,《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7卷第1期,1945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2期,1939 卫聚贤:《山西标号史》,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福建协和大学,1944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7-7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的奴隶制秘封建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三联书店,1956李亚农:《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上海人民王仲荦:《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湖北人民,1957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南开大学:《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下册,三联书店,1962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上海人民,1958唐长孺:《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上海人民,1957韩国磐:《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1957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三联,1957王亚南:《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上海人民,1954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侯外庐:《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历史研究》1956-8侯外庐:《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新建设》1959-2胡如雷:《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一些特点》《历史研究》1962-2邓拓:《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人民日报》1955年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下册,三联书店,1957 南京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续集,三联书店,1960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57尚铽主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上海人民,1957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1961,1980傅衣凌:《明清时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1957韩国磐:《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63韩国磐:《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58梁方仲:《明代的粮长制度》上海人民195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1982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8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谷霁光:《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集》江西人民,1980杨宽:《古史新探》上海人民,196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1958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科学,1957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三联,1963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中华1981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1957韦清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196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72-2《明实录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北大版,1990《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四川人民,1989《自贡盐业契约档案契约选辑》中国社科,1985《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的抗租斗争》《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资料选编》福建人民1980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中华1987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武大1992梁太济、包伟民:《宋史食货志补正》杭大1994※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科199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1986,《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华1992《徽州千年文书契约》(花山文艺,1993社科院历史所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料丛编》1、2辑,社科版1985、1990※方行:《应当重视对流通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985-1993年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科1983林甘泉等:《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卷,中国社科1990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书社1984李埏、武建国:《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云南人民,1997徐喜辰:《井田制研究》吉林人民1982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1992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州古籍,1988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1992,《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汉书》中有关宫廷膳食的那些事儿

《汉书》内容包罗万象,其中《食货志》中记载了不少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内容。
《食货志》是记述西汉经济的专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食”,下篇言“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这里多说一句,《食货志》是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语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汉书》始称食货志,以后各史食货志篇章渐多,如《宋史》、《明史》食货志有二十余种子目。
饮食一直是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百姓都极其关心的一件事情,正如《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中所讲——“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自此流传下来“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聊宫廷帝王的膳食,首先,就从皇帝一天吃几顿饭开始说起。
“中午吃什么”,这是如今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一天三顿饭,嫌麻烦的众所周知,《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建初年间编成,历二十余年。
记载的内容以西汉(含王莽)一朝为主,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的历史。
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近八十万字。
《汉书》中有关宫廷膳食的那些事儿觉得频次太高,好吃会做的,恨不得一天五顿。
而“按时吃饭”是人类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晚在上古商代时已形成了“按时吃饭”的习俗。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记载:“有司奏‘请处蜀严道邛邮,遣其子、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日三食,给薪菜盐炊食器席蓐’制曰‘食长,文/李凑凑 图片来源/网络给肉日五斤,酒二斗。
’”“皆日三食”,就是每天都能吃上三顿饭的意思。
贵族们由于本身占据统治地位,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天吃三顿饭自然没什么问题,犯了错也可以照旧,从春秋战国开始便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比较
作者:李云飞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11期
摘要:《汉书·食货志》由《史记·平准书》发展而来,其在内容与思想上与《史记·平准书》多有相似,但《食货志》又在《史记》基础上有着明显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史记汉书平准书食货志
《汉书》十志,是班固仿《史记》八书发展而成,由于《汉书》已名“书”,所以改“书”为“志”。
其中,《汉书·食货志》(以下简称《食货志》)是由《史记·平准书》(以下简称《平准书》)发展而来,对《平准书》有着明显的借鉴与继承,其文字与内容多有相同之处,同时二者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平准书》主要介绍了自西汉建国到汉武帝即位其间的经济状况,以推求社会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情形。
《平准书》桑弘羊“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
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
可见,所谓平准,就是以国家之力平抑物价,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与商业的正常流通,也就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来调节经济发展。
《汉书·食货志》主要介绍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对西汉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得失作了探讨。
《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食即言农业,货即言商业。
《食货志》是继承《平准书》而来,其部分内容借鉴于《平准书》,在思想上,二者虽都是秉承着农本商末的思想,但是都已经注意到并且开始重视商业等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
《平准书》肯定了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性与权利,明确地指出发展在国家富强中的基础作用,主张农、工、商、渔四者并举,反对秦朝的抑商政策。
《太史公自序》云:“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
作《平准书》以观事变。
”虽然司马迁对于商业的发达所造成的唯利是图、争于利益、不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担忧,但是仍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抱有积极客观的态度。
《食货志》则通过上言农业下言商业,体现出班固思想中农商并举的态度。
《食货志》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等,继而叙述了战国以后直到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
记述了西汉时期高祖、文、景、武、昭等针对经济凋敝的状况,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
并且记载了西汉后期“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及“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以示借鉴。
《食货志》下篇则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
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说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的重要意义。
总之,《平准书》与《食货志》对于商业经济的初步认识及重视,对后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意义。
《食货志》相对于《平准书》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其排列位置的变化上。
《平准书》列于《史记》八书最末,而《食货志》在《汉书》十志中排列第四,列于社会政治制度之后,天人鬼神之前,明确地表现出对社会经济的重视。
这种排列方法与社会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鼎盛时代,国力强盛,政权巩固,同时经过高祖、武帝一系列的经济措施,西汉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秩序比较稳定。
而封建统治理论正处于探索时期,经济基础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便要寻求统治地位的稳定。
故统治者把用来稳定社会秩序及统治地位的礼乐制度及天道山川鬼神列于介绍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未能充分认识到经济的杠杆地位。
班固生活在东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西汉武帝后,由于连年用兵,西汉末年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至于新莽末年“枯旱霜蝗,饥馑荐臻”,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饿死者十之七八的惨状。
东汉时期需要发展经济以稳定局面,故《食货志》便被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此外,班固《汉书》属于官修史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统治集团的利益倾向,东汉时期刘秀集团加大了刑罚力度,用暴力迫使人民承认刘氏天命所归,故虽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比较高的地位,也只能列于《刑法书》之后。
《食货志》与《平准书》的不同还体现在所述内容上。
《平准书》主要言商业,未对农事生产相关状况作记载,其内容与《食货志》的下篇言“货”的部分相当。
而在《史记》中与农业相关记载则当为《河渠书》,相当于《汉书·沟洫志》,记载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水利工程及水患。
“慎哉,水之为利害也!”水利水患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大计,司马迁给予了专门的记载,足见司马迁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
然而司马迁的《史记》并未有专言农事生产者,而《汉书·食货志》则进行了详细地记载,从先秦时期农业思想概括到西汉恢复农业经济措施,以及对“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作法的肯定,承认对农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对由此产生的西汉经济繁荣局面大为赞扬,同时批判了西汉后期出现的“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的现象。
班固这种系统地评论西汉经济政策的得失,不讳言社会矛盾的态度,是十分可贵的,它为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经济方面的经验教训,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而司马迁未直言农业生产者,或因其经济发展状况使然,或因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使然,从《平准书》与《史记·货殖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货币金钱的重视,这与个人经历是不无关系的。
《食货志》与《平准书》的不同还体现在所述时代的不同。
《平准书》专记西汉一朝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食货志》贯通古今。
《平准书》主要介绍自西汉建国以来到汉武帝即位时的经济状况。
西汉初年国家十分窘迫,经过几代的积累,到汉武帝初年时国力已经很强盛,而这几代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在武帝一朝就消耗几尽。
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财政政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
而《食货志》则上述至先秦,下述至西汉,总结各代历史经验,提出自己的经济观点。
在上篇言“食”,列举先秦时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种措施,及西汉社会农业发展状况,这在上一点已经提到。
下篇言“货”,书中列举了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管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以及秦时通行黄金、铜钱二币的情况。
到了汉代,
“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引起物价上涨。
继而,孝文帝铸四铢钱,造成私铸泛滥,致使“吴、邓钱布天下”,武帝时富商大贾财累千万,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钱益多而轻,于是“专令上林三官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以此来稳定物价。
到王莽摄政、称帝,变汉制,更铸造大钱,“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
屡次改变币制,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局面。
然后班固通过总结西汉王朝的治乱,说明货币流通在稳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对经济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这样《食货志》就构成了一部贯通古今的货币史,较之于《平准书》更为全面和系统,对于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平准书》虽然也注意到了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重视发展农、工、商、渔等经济观点,但是主要还是对汉代,特别是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讽刺、批判,并没有提出很多的建设性意见。
《食货志》则系统阐述了班固的经济观点。
班固认为货币必须本身价值稳定才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由国家掌握其发行,管理其流通,否则就会市场混乱、经济不稳定。
所以只有国家掌握、调剂货币,才能使物价稳定,使“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
此外,《食货志》叙述分门别类,脉络清楚,改变了《平准书》农经混杂的撰述方式。
在材料的搜集上也更齐全,详细记载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及可取的有关政策,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太公为周立九府圜、管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等。
总之,《食货志》对于《平准书》有继承又有发展,对于我们研究先秦及汉代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后世封建经济制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李云飞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