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杨修是高明的政治手段可惜他的儿子埋下了祸根

合集下载

219年,曹操将杨修杀死杨修的父亲杨彪敢怒不敢言这天,曹操碰

219年,曹操将杨修杀死杨修的父亲杨彪敢怒不敢言这天,曹操碰

219年,曹操将杨修杀死杨修的父亲杨彪敢怒不敢言这天,曹操碰219年,曹操将杨修杀死。

杨修的父亲杨彪敢怒不敢言。

这天,曹操碰见杨彪,忽然道:“您为何瘦了这么多?”杨彪久经官场,知道曹操在试探他对于爱儿被杀的态度,说了16个字,曹操听后就变了脸。

杨彪的儿子杨修,是杨震的玄孙,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他,也是一代英才。

官渡之战后,袁绍势力被灭,曹操统一了北方地区,自身的实力也在逐步壮大。

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曹操颁布了《求贤令》,唯才是举,任用贤能,大批的人才投靠了曹魏,也涌现出了一批青年才俊,杨修就是其中之一。

杨修二十五岁时,就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得到了曹操的器重,进入了丞相府做了主簿。

可以说当时的杨修就是曹操身边极为信赖的宠臣,“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就连世子曹丕都要巴结他。

杨修的才华曹操十分欣赏,但他不懂得如何做一个本分的臣子,总是喜欢在旁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华,以此来证明自己。

有一次远在塞北的使臣,给曹操送来了一盒酥饼,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了“一合酥”三个字,然后就把这盒点心放在一旁了。

后来杨修在曹操的桌子上看到了这盒点心,二话不说拿来就分赏给众人吃了。

事后曹操询问其缘故,杨修得意洋洋地说道:“丞相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把合字拆开来念,就是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违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听到杨修的解释后,虽然面带笑容,点头赞同了他的说法,但内心里,却十分不喜杨修这种自作聪明的表现,也是从这件事开始,曹操对杨修有了不满的情绪。

后来曹操亲率大军攻打汉中,彼时的刘备势力庞大,对阵曹操的大军丝毫不落于下风,曹操久攻不下,军中的粮草又要马上告急,这让他感到进退两难,不知道究竟是要战还是要撤。

有一天晚上,军中有士兵来询问曹操晚上的口令,曹操脱口而出鸡肋二字,士兵虽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但是也按照指令形式,把鸡肋定成了晚上军营里的口令。

杨修听到鸡肋二字之后,便回到营帐里默默收拾自己的东西,军营中有人看到,问他是何缘故,杨修说道:“鸡肋这种东西,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了又会让人觉得可惜,如今这汉中就是如同鸡肋一般,丞相久攻不下,明天一定会撤兵的。

一件小事,让杨修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最终被曹操杀死

一件小事,让杨修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最终被曹操杀死

一件小事,让杨修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最终被曹操杀死
曹操手下能臣云集,但论及聪明才智,杨修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杨修虽然聪明,但都是小聪明,缺少大智慧。

据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前,曾经整理自己的办公用品,发现了几十斛竹片。

众人都认为这些竹片太小,没什么用处,建议曹操扔掉。

但曹操厉行节约,想废物利用,而且认为做成竹盾非常合适。

他没有说出来,而是叫人去找杨修询问意见。

杨修听见这个问题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回答道:“做成竹盾!”
当小生读书读到此处的时候,都忍不住拍案叫道:“杨修啊杨修,你处处都想得和自己君主一样,你的君主如何能放心你?”如果和君
主想到一起去倒也罢了,他甚至还总是想到曹操前面。

曹操不是个嫉贤妒能的人,杨修本可以有很多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却偏偏通过把曹操比下去的方式来秀,让君主置身何处?那么多聪明的人,最终偏偏杨修被曹操杀死,与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杨修之死》阅读心得五篇

《杨修之死》阅读心得五篇

《杨修之死》阅读心得五篇《杨修之死》阅读心得1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但是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呢?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知道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

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

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虽是表面赞扬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

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会保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隐私”都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

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便是犯了大忌的。

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么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赤裸裸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杨修之死》阅读心得2杨修之死,留给后人很多感想。

归咎原因,还是因为他太聪明了,甚至能够揣摩出曹操的心思,曹操不仅嫉妒他的才华了,也考虑到留他在身边可能导致的祸害,所以当然是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将其灭掉了。

加上杨修,以显示自己的智慧,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像他一样做,所以他被杀害了,只能说是他自己惹火烧身。

《三国演义》当中记载,杨修是在汉中被杀害,就其原因,全在于杨修自己。

这本书是写得很清楚,杨修此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忌讳。

他的死因是因为“恃才放旷”这是“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有一次曹操为了防止有人在他入睡之后行刺,于是忍痛杀了自己的侍卫,还厚葬侍卫,结果遭到杨修识破。

曹操杀死杨修 真是一只“鸡肋”惹的祸?

曹操杀死杨修 真是一只“鸡肋”惹的祸?

曹操杀死杨修真是一只“鸡肋”惹的祸?本文导读:然而,这位汉末名士,精英级的人才,其情商高低如何呢?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情商吧。

情商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并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简单的说,如果智商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的话,那么情商则代表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核心指数是自我控制能力。

杨修面对的是诡计多端、阴险歹毒的曹操,如何处理和自己顶头上司曹操的关系,是他的首要任务。

在他和曹操的交往中,其自控力又怎样呢?“活”字谜事件。

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一所,建成后亲自去检查,不置褒贬,在门上书一“活”字离去,打了一个哑谜。

工匠们迷惑不解,不知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当左右为难之际,杨修揭开谜底:“门”内添“活”,乃“阔”字耳,丞相嫌门太小。

大伙恍然大悟,立马扩建,曹操果然满意。

但曹操了解到是杨修猜中谜语,心里便不畅快。

按理来说,杨修点明丞相用意,曹操高兴才对,何故不痛快呢?依我看来,曹操打个哑谜,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才智,展示领导的深沉。

工匠们猜不出,肯定前来讨教,那时曹操定会欣然道出谜底。

没想到,这个“风头”让杨修抢了,他怎能高兴呢!分食“一盒酥”事件。

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

杨修见之,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还自作聪明的解释: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一笑置之,内心却极其反感。

吃掉一盒酥事小,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事大,卖弄小聪明,更是让人生厌。

我想,曹杨二人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揭穿“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为人奸诈多疑,担心遭人暗算,便称自己好梦中杀人。

果然有天晚上,曹操的被子掉了,侍卫替他盖被时,他一跃而起,杀了侍卫,然后倒头便睡。

天亮后假装不知,厚葬了侍卫,还痛哭了一场。

按说这是曹操的阴谋,也是个人的隐私,最怕让人识破。

然而,极不明智的杨修,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了上司的诡计,“丞相不在梦中,君实在梦中耳”,让曹操虚伪残忍的一面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领导的颜面丧尽,声誉扫地!难怪曹操对他十分憎恨,两人关系出现裂痕也在所难免。

杨修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真的是犯了曹操忌讳吗

杨修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真的是犯了曹操忌讳吗

杨修的真正死因是什么真的是犯了曹操忌讳吗本文导读:熟读三国的观众们应该都知道,杨修的死因是在曹操面前卖弄小聪明,凡事偷偷走在领导面前,这算得上职场大忌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杨修的确很有才华,曹操又非常爱惜人才,只要不是犯了曹操忌讳,曹操枭雄之姿,断然不会因此要杀杨修。

那么,杨修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我们先说杨修的出身,杨修的父亲是杨彪,三朝老臣,位列三公。

当时的人们对门庭是很看重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袁绍就是凭借四世三公的门庭关系,拉拢大批慕名前来的文臣武将,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

甚至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冀州,因为冀州牧韩馥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在乱世中保全冀州,自己又是袁绍爷爷的门生故吏,因此直接让位于袁绍了。

回归正题,杨修的出身可以说比袁绍更好,不仅是因为杨家是四世三公,就连他的母亲也是袁绍的妹妹,双重四世三公!这是什么概念?只要杨家跟袁家还有门生故吏在朝堂之上,就算皇帝想要动他也要掂量掂量。

东汉末年,皇帝虽然几经辗转,皇权也是被权臣玩来玩去,但是没有任何人敢动杨修的父亲杨彪,曹操也不例外。

曹操本是宦官出身,一向是被朝堂上这些出身名门的官员们看不起的,但是迫于曹操的手握重权,敢怒不敢言。

曹操在当时任人唯贤,重用有才能的寒门子弟,而名门世族之间是靠家族联姻、互相推荐提携的方式,在朝堂之中编织起一张张关系网,因此在当时,许多没有能力的士族子弟也能因此身居高位。

二者之间注定有难以调解的利益矛盾,对于这些所谓的名门世族,曹操是非常痛恨的,但是为了朝堂的稳定,加上迫于袁绍等诸侯的压力,却是迟迟没有动手。

官渡之战中,曹操一度落入下风,那些名门世族见此,都认为曹操将败于袁绍,纷纷开始向袁绍互通书信,泄露军情,这其中,便有杨彪。

当曹操获胜归来,派人整理袁绍的书信,发现了这群士族们的苟且勾当,但是以曹操当时的实力,还不想与这些名门世族为敌,因此烧掉了这些书信。

但是在书信烧掉之前,并不妨碍曹操观看,以曹操多疑的性格,他肯定看过这些信件,也记下了这些隐患的名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600字杨修之死读后感范文【精选】

杨修之死读后感600字杨修之死读后感范文【精选】

杨修之死读后感600字杨修之死读后感范文【精选】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杨修之死读后感600字范文两篇,供您参考!【杨修之死读后感600字】篇一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

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

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

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

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

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

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

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

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杨修之死读后感600字】篇二杨修的死因,应该是由于他太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

杨修之死的故事

杨修之死的故事

杨修之死的故事杨修,字德祖,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为人谦逊有礼,深受曹操信任和器重。

然而,就在曹操统一北方之际,杨修却因为一桩意外而不幸丧生,留下了一个悲剧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当时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张绣,杨修作为谋士之一也随军出征。

在攻城的过程中,曹操下令烧毁城池,以逼张绣投降。

杨修在城外观战,看到城内火势蔓延,心生怜悯之情,便上前劝说曹操停止烧城。

然而,曹操却认为烧城是必要的手段,不予理会杨修的劝告。

杨修见劝说无效,只得回到自己的帐篷中。

就在这时,一支燃烧的火把从城中飞出,落在了杨修的帐篷上,帐篷立刻起火。

杨修惊慌失措,连忙脱身而逃,却不慎被火焰烧伤。

他被急忙送到医院,尽管医生们用尽了一切方法,仍然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最终,杨修因为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杨修之死,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和遗憾。

曹操深感杨修忠心耿耿,为国尽忠,因此对他的去世感到十分痛心。

他在杨修的葬礼上亲自前去吊唁,并赐予他丰厚的丧葬。

曹操还在杨修墓前深深地叹息道,“吾本欲以治世,奈何天不从人愿也。

”。

杨修之死,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他的死并非因为战场上的伤亡,而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和意外。

这也警示着我们,即使身居高位,也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谨慎,不可骄横自大,否则可能会因小失大。

杨修之死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如蜉蝣,转瞬即逝。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更不要因为骄傲自大而忽略了身边的安全。

只有谦逊、谨慎地面对生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杨修之死,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他的忠诚和才华,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愿我们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教训,活出更加谨慎、谦逊的人生。

曹操杀杨修的故事_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曹操杀杨修的故事_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曹操杀杨修的故事_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曹操杀杨修是怎么回事?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杨修和丁仪都是支持曹植当太子的人,曹操决定立曹丕以后,为了日后曹氏政权的稳固,曹操就要剪除曹植的羽翼了。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曹操杀杨修》的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曹操杀杨修的故事杨修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

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担任汉相曹操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

后因其聪明锋芒太露而被曹操杀害,死时只有45岁。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座后花园。

花园落成时请曹操去验收,曹操慢慢地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什么话也没说就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

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请教杨修。

杨修笑了笑,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这说明你们把园门造大了,丞相不满意。

”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回去重建园门。

曹操再来看过后,非常喜欢,就问大家:“你们是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了杨主簿的说明!”曹操虽然表面上称好,心里却有些不太高兴。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稣(奶酪)。

曹操尝了一口后,因有事外出,就题“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上。

杨修进去发现后,竟然拿出餐具把它给大家分吃了。

曹操知道后,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从容地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岂敢违抗丞相之命?”曹操听了杨修的话,表面上虽然开心,称赞他聪明,心里对杨修却有些讨厌。

曹操生性多疑,很害怕他人暗中谋害自己,就经常吩咐左右说:“我做梦的时候喜欢杀人,但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靠近!”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把被子踢落于地,一名近侍怕他着凉,慌忙捡起来给他盖上。

曹操立刻跳起来拔剑将他杀了,然后又若无其事地上床睡觉。

一会儿醒来后,看到死了的侍卫,故作吃惊地问:“这是谁干的?谁竟敢杀了我的近侍?”其他人都以实情相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杀杨修是高明的政治手段,可惜他的儿子埋下了祸根一直以来,关于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的问题被人们反复争论。

很多人认为曹操杀掉杨修是因为妒忌,因为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这就太小看曹操了,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曹操做了刘备和孙权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

那就是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杨修就是豪强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

可惜曹操的儿子曹丕玩不转,而且直接玩瞎了。

一、豪强的威胁已经十分严重在西汉时期,皇帝们都是主张打击地方豪强的,最着名的就是汉武帝。

可是到了东汉时期,豪强势力再次崛起,这是中央的政策出了问题。

在东汉末期,几乎所有的军阀都必须依赖那些大豪强们的支持。

很多人表面光鲜,但背后都有权力制约。

曹操也不例外,当时中原的豪强也很严重,杨修就是豪强家庭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实大部分军阀对于豪强的态度都是拉拢,这一点并不奇怪。

刘表在荆州时,娶了大豪强蔡家的女儿。

袁绍的儿子们娶得也都是豪强们的女儿,最有名的就是那个甄宓。

至于刘备则是一个联合豪强的高手,在徐州时娶了糜家的女儿,到了西川又娶了吴家的女儿。

孙权之所以能够坐稳江南,也全靠那些江南大族的支持。

所以说,当时豪强政治十分严重。

这就相当于部落联盟,盟主有一定的权力,但是那些部落首领也对盟主有很大的制约。

现在阿拉伯世界的诸国基本上就是这个模式,国王说话不一定
都管用。

这对行政执行力是一个束缚,曹操作为政治家,自然看透了这一层。

与豪强联合只是权宜之计,在联合的背后,曹操必须想办法削弱这些豪强。

因为这些豪强是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只有有利益什么都能干。

孙权的哥哥孙策就是因为削弱豪强势力,被豪强们暗杀的。

最重要的是有这些豪强在,不利于全面整合国家力量。

这些豪强拥有大量的耕地和私兵,占据了本来属于国家的人力物力。

因此曹操才会找个理由杀掉了杨修,这绝不是什么嫉贤妒能,而是一场政治较量。

说能力荀彧、郭嘉等人比杨修强得多,说曹操和杨修过不去,这根本说不通。

二、曹操的儿子玩砸了这套艺术曹操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曹丕接班,曹丕不但没有继续削弱豪强,而且还联合这些豪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在大豪强的支持下,曹丕成为了曹魏政权的皇帝。

作为回报,曹丕必须将一部分政治权力分给豪强们。

这就是门阀政治进一步扩展的开始,直接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发展。

豪强家族控制了政治,穷人家庭的孩子再努力也很难出头,这就是魏晋时期政治局面。

这就为豪强联合埋下了祸根,后来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也是联合了豪强家族。

这些大豪强们一旦联手,皇帝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作为政治的拥有者,那些豪强家族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职位,这一情况延续到了南北朝时期。

例如我们熟知的王羲之就是豪强家族的孩子,他一出生就有右军将军的官位,所以他什么事也不要干。

王老先生的字非常漂亮,不
过政治智商基本上是零。

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越来越严重,有的豪强如果对皇帝不满,甚至可以发动叛乱。

在南北朝时期,这样的情况就经常出现。

隋朝统一之后,其实也面临着这个情况。

隋朝皇帝推行科举制也有削弱门阀政治的意思,唐朝皇帝接班以后,充分领悟了这套艺术。

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都在推行科举制,到了唐朝中期,门阀政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此之后,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门阀豪强威胁皇权成为了历史。

我们回过头来看曹操,他在这方面远胜于刘备和孙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