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小说,其中有许多英
雄豪杰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杨修的故事。

杨修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但他却因为一时的疏忽而丧命于曹操之手。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
感触,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杨修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在曹操手下做官时表现出色,深
得曹操的信任。

但是,他却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让曹操有机可乘,最
终被曹操所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不能
因为一时的得意忘形而疏忽大意,否则会让自己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个故事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人生就像一场战斗,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记自己的使命。


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才能走得更远。

杨修之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脆弱和宝贵。

我们要珍
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时刻保持警惕,不让自己因为一时的得意而
疏忽大意。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健。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学校宣传部、校工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戏曲精髓,推进“京昆进校园”,面向全校师生精心组织了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免费观影活动。

参与这次活动,既得到了艺术享受,也引发了对历史发展的思索,总之,收获不小。

虽然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的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但为了故事的完整性、乐见性,编著者对《三国演义》的相关章回内容做了较大的改编。

如增加了曹操杀妻嫁女的内容,又如增加了杨修在猜中“鸡肋”之意后为退兵而运筹帷幄的内容,再如将曹操疑杀近侍改为疑杀筹粮草之功臣。

我猜测编著者改编的目的是强化曹操杀杨修的错误性,以告示人们特别是管理者不要唯我独尊,知错不改,一意孤行。

观后也感叹、庆幸祖国推翻封建王朝,特别是今天的中国正朝着法制社会迈进,结束了当权者可随意杀人的野蛮时代。

读《杨修之死》有感

读《杨修之死》有感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

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揭示了杨修性格——狂。

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曹操赏识,当上了主簿。

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气量小的,可他却毫不顾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屡犯曹操之忌,足见他的恃才放旷。

在曹操建花园的`事件中,杨修道出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后又指出“一合酥”的含义,曹操心恶之;再后来他又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曹操闻愈恶之。

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

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

杨修之死也非都是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

他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意是想扩大花园门,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却被杨修轻易看出,这对曹操是一种羞辱。

后来“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让曹操不高兴,再后来杨修识破了他梦中杀人的骗局,更是让曹操对杨修极为厌恶。

直到后来“鸡肋事件”,曹操忍无可忍,便把杨修杀了。

事实上,杨修除了激怒曹操,还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

杨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拥护者和老师,在曹植与哥哥曹丕“世子之争”的过程中,杨修极力帮助曹植,甚至为曹植拟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

本出于好意的杨修后来被人陷害,背上了诬陷曹丕的黑锅,使得曹操觉得杨修对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觉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杨”了,看来杨修是不杀不行了。

杨修是有才,但也终究斗不过曹操。

他本恃才放旷,又遇上了妒贤阴险的曹操,还数范曹操之忌,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杨修之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啊!。

杨修之死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

杨修之死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

杨修之死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杨修之死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课文《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主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过程和缘由。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几篇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你哟。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范文篇一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

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

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

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

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

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

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范文篇二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

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

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小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就十分喜欢听戏,偶尔还会赶场子去听几场。

我也曾坐在台下身临其境的听过几场,不过印象不深。

后来,爷爷奶奶在家也天天听,我就跟着一起听。

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能安安静静地听一整场,也算说明了戏曲的巨大魅力吧。

到了大学,听同学说学校开了一门介绍戏曲的人文课,而且讲的很好,于是我就选修了这门课程。

以前在家就听一些京剧和河北梆子,其他的因为方言等原因,根本看不懂。

对于昆曲,越剧,黄梅戏等也仅仅是知道个名字而已。

我们在课堂上欣赏了几出戏,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曹操与杨修》了。

我学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自然就把这出戏当成了《杨修之死》的舞台版。

但是,这出戏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小说是有贬低曹操倾向的,所以杨修之死就被写成了曹操因为嫉妒和猜疑刻意为之的了,丝毫没有表现出曹操奸雄的形象,而戏剧则很好的突出了曹操奸雄的形象。

在此之前,我认为,杨修之死,完全是他平时所作所为导致的。

他根据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私自立刻下令加大门框;而且他还一错再错地因为曹操在酥盒上的一个“合”字,就和众将士一人一口将酥分吃;这两件事还可以勉强将之归为聪明人的劣根性作怪——有小聪明的人总是免不了想要显露下。

然而,他实在不应该更夸张地去揭穿曹操的“梦中杀”,这绝对不是耍小聪明的时候,相反地,杨修这种做法完全是有点蔑视曹操身份,质疑曹操的领导权的味道了。

如果仅仅是到这个地步,杨修最多也只是不被中用,不至于真的被曹操处死,但他还不满足给曹操拆台阶,竟然插手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殊不知权力的交接是历代统治者的软肋!告密曹丕反被其诬陷;私自指导曹植;为曹植作答这三件事毫无疑问地将杨修推至悬崖边上,至此,唯有杨修一死方可安曹操之心。

杨修这般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正好遇上了虽然渴求人才但疑心更重的曹操,所作所为无不招致对方的嫉恨。

他揣度曹操心意,每每必中,却又不懂得谦虚内敛,终惹上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杨修之死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杨修之死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杨修之死读后感(一)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

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

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

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

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

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

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

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

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

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杨修之死读后感(二)之所以说是演义中的杨修,并非在说史,请史者勿对照。

小时候,总听老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后很惨的吧。

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终于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以后,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杨修竟与我等是“同乡”,应该是死于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中;是曹操担心杨修所主谋的曹植集团会给既定的曹丕集团带来麻烦以引起、生灵涂炭,而下决心除了这一能臣的吧?此论点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性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

这一论点应该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人物,他在曹操
手下做了很多年的谋士,对于曹操的政治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在小说中,杨修最终还是被曹操所害,这一情节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杨修之死,给人的感觉是悲壮而又无奈。

他是一个有着高尚情
操和政治智慧的人,但最终却因为曹操的嫉妒而被害。

这种悲剧性
的结局让人感到非常心痛和无奈。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的权谋和杨
修的忠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而杨
修却是以忠诚和正直为准则。

杨修之死也让人深思,一个正直忠诚的人在权谋之中很难生存,更何况是在乱世之中。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而杨修的死也让人看到了这种残酷的一面。

对于这样的结局,人们
难免感到悲愤和无奈。

然而,杨修之死也给人以启示。

在乱世之中,一个人要想生存
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杨修虽然最终被害,但他的忠诚和正直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杨修之死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悲剧情节,但也
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在乱世之中,一个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
有政治智慧,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样才能在政治斗争
中生存下去,也才能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学《曹操与杨修》 学尚长荣精神

学《曹操与杨修》  学尚长荣精神
略带 幽默的逗笑 ,有隐含杀机 的讥笑 ,有不设 城府的爽朗 笑, 有胜利后满足的笑 , 有开心 时舒心 的笑 , 还有森严的笑 , 如曹操对杨修说 “ 你也知道怕 死” 时一阵 “ 嗬嗬嗬 嗬” 的笑 .
体, 唱腔 脱耳动听。剧 中曹操的去三更后” 二黄 陕原板接跺板“ 祚衰 , 汉 群凶起狼烟滚滚” 反差之大 , 极具艺术感染力 。 念 自在剧 中也很重要 ,曹操一 出场就在 英年早逝 的谋 士郭 嘉墓前 慨赋诗 : 明月之夜兮 , 短松之 岗; 悲歌 廉既兮. 悼我郭郎 : 天丧奉孝兮 , 摧我栋梁 : 养女鹿鸣接念 : 从此天下兮 , 觅贤良; 难 曹 操复 念 : 哉 奉 孝 兮 . 哀 伏惟 尚飨 。 京剧舞台上很少有这样的念自, 这段诗 , 不是传统戏中
第四场曹操守灵, 乍听倩娘说是杨修请她 来送袍 时 , 他全身

曹操 的束缚 , 尚老师认 真阅读了《 三国志》 《 国演 义》 得 、三 , 出曹操 既是 雄才大略的英雄 , 又有 刚愎 自用 、 断专行 、 独 不
肯认错的统治者的性格缺陷的准确 定位。
颤, 肩头一耸 , 突出曹操此时 内心 的震 惊 , 然后让 营操 捧
人警醒的活力 。 真诚地希望锡剧越 来越 好 , 殷切地期 望锡剧
的风景无限美好!
表现出来。
属0 本与 角色
纵观 尚老师的三部曲, 剧本都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 人 物定位准确 , 几乎就是量身打造的。 尤其《 曹操与杨修》 中的曹 操既非传统京剧舞台上的奸雄 , 也不是郭沫若话剧《 蔡文姬》 中的理想化人物 , 而是一个独特的、 『 生格复杂的 、 活生生的人。
使 人毛骨悚然 。可以想 象 , 在这出戏成功的背后 , 他付 出了 多少艰辛 , 倾注 了多少年的艺术积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小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就十分喜欢听戏,偶尔还会赶场子去听几场。

我也曾坐在台下身临其境的听过几场,不过印象不深。

后来,爷爷奶奶在家也天天听,我就跟着一起听。

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能安安静静地听一整场,也算说明了戏曲的巨大魅力吧。

到了大学,听同学说学校开了一门介绍戏曲的人文课,而且讲的很好,于是我就选修了这门课程。

以前在家就听一些京剧和河北梆子,其他的因为方言等原因,根本看不懂。

对于昆曲,越剧,黄梅戏等也仅仅是知道个名字而已。

我们在课堂上欣赏了几出戏,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曹操与杨修》了。

我学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自然就把这出戏当成了《杨修之死》的舞台版。

但是,这出戏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小说是有贬低曹操倾向的,所以杨修之死就被写成了曹操因为嫉妒和猜疑刻意为之的了,丝毫没有表现出曹操奸雄的形象,而戏剧则很好的突出了曹操奸雄的形象。

在此之前,我认为,杨修之死,完全是他平时所作所为导致的。

他根据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私自立刻下令加大门框;而且他还一错再错地因为曹操在酥盒上的一个“合”字,就和众将士一人一口将酥分吃;这两件事还可以勉强将之归为聪明人的劣根性作怪——有小聪明的人总是免不了想要显露下。

然而,他实在不应该更夸张地去揭穿曹操的“梦中杀”,这绝对不是耍小聪明的时候,相反地,杨修这种做法完全是有点蔑视曹操身份,质疑曹操的领导权的味道了。

如果仅仅是到这个地步,杨修最多也只是不被中用,不至于真的被曹操处死,但他还不满足给曹操拆台阶,竟然插手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殊不知权力的交接是历代统治者的软肋!告密曹丕反被其诬陷;私自指导曹植;为曹植作答这三件事毫无疑问地将杨修推至悬崖边上,至此,唯有杨修一死方可安曹操之心。

杨修这般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正好遇上了虽然渴求人才但疑心更重的曹操,所作所为无不招致对方的
嫉恨。

他揣度曹操心意,每每必中,却又不懂得谦虚内敛,终惹上杀身之祸。

而我们来看曹操,尽管他有多么不想杀杨修,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锋芒毕露,处处不给自己留下情面的下属,曹操是不得不杀他啊!这样的结局,多半是因为杨修本身的虽聪明绝顶但是骄狂之至。

毕竟,在杨修败于赤壁一战之后,他是很想招揽人才,东山再起的。

当初伴随一句“半壶酒一囊书飘零四方”而飘逸出场的翩翩才俊,如今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虽然故事是个悲剧,但是绝对不妨碍这出戏在戏曲史上成为一朵奇葩。

在这出戏的精彩的段子里,我最喜欢,最欣赏的还是最后一场。

这出戏中固然不缺乏悲情伤感的画面,我却觉得只有这最后一场,才算得上是极悲极苦。

因为这一场中,杨修断然没有像通常临死之人一样苦苦反抗,而是心平气和地和曹操摊牌。

正是“人之将死兮,促膝谈心”,他们的话句句出自肺腑。

谈话最后,两人从大笑转为大哭,这哭声与笑声背后掩映着怎样的悲凉,不甘与无奈啊!他们两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的,而正是这种明白却不道破,不甘却无奈,不想却不得不的情愫使这段戏当之无愧地成为整出戏的亮点。

我在课上第一次听这出戏后的感受,总的来说还是以震撼为主。

原来杨修之死还有如此的悲情,彻底颠覆了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

这出戏的唱词也十分精彩。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杨修在辞别妻儿、将赴断头台时所唱的大段唱段——“休流泪,莫悲哀,百年好,也终有一朝分开,杨修一死无挂碍,后事拜托你安排,我死不必把孝带,我死不必摆灵台,我死不必棺木载,我定要马革裹尸返京街。

”这几个“我死不必”的叠句,以情带句,以字带腔,杨修此时想要传达的已经不是苦苦挣扎的心态了,相反地,这几句词勾勒出了杨修临死之际的祥和安静,与世无争地相托后事。

或许字字句句里还是可以窥见杨修的不甘,但这样的不甘又有什么用呢?遇到这样的时代,杨修无能为力,只能继续唱着“休将我的死讯传出外,也免得世人笑哇,他们笑我呆,亲朋问我的人何在,你就说我远游未归来。

”杨修苦心想要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