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结字基本规律
行书书法结体

行书书法结体的特点与技巧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经典字体,其特点在于线条流畅有力,颜色黑白分明,气势磅礴。
行书的结体更是其独到之处。
行书结体起源于隶书,其结构清晰,笔画显著,较为简朴。
在行书结体的创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 手势大力度有力,要有强烈的气韵;
2. 笔画要硬朗有力,要有锋芒,胆大心细;
3. 末笔结尾要饰点,要有眼力;
4. 转折处要准确、精细,生动活泼;
5. 每个字之间要区分开,要有层次感。
行书结体的创作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不断地实践与钻研,同时也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地学习、汲取别人的长处,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在行书这条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
书法结体规律大全

书法结体规律大全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书法的结体是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书法作品中字形的整体结构和布局。
在书法中,结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按类别介绍书法结体的规律。
楷书结体规律楷书是书法中最为正统的一种字体,其结体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字形端正,笔画匀称,整体平衡。
2. 横平竖直,左右对称,上下一致。
3. 空间分配合理,字形大小适宜,字间距离均匀。
4. 线条流畅,笔画精细,墨色浓淡适宜。
行书结体规律行书是书法中的一种草书,其结体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字形流畅,笔画连贯,整体有节奏感。
2. 横折竖挫,左右相连,上下相通。
3. 空间分配合理,字形大小适宜,字间距离宽松。
4. 线条粗细相间,墨色浓淡变化明显。
草书结体规律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隶书,其结体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字形奔放,笔画激荡,整体富有动感。
2. 横折竖挫,左右相连,上下相通。
3. 空间分配自由,字形大小不拘,字间距离宽松。
4. 线条粗细不一,墨色浓淡变化大。
篆书结体规律篆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古老字体,其结体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字形方正,笔画刚劲,整体稳重庄重。
2. 横平竖直,左右对称,上下一致。
3. 空间分配合理,字形大小适宜,字间距离均匀。
4. 线条粗细相间,墨色浓淡变化明显。
隶书结体规律隶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古老字体,其结体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字形方正,笔画刚劲,整体稳重庄重。
2. 横平竖直,左右对称,上下一致。
3. 空间分配合理,字形大小适宜,字间距离均匀。
4. 线条粗细相间,墨色浓淡变化明显。
总结书法结体是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字体的结体规律各有特点。
楷书注重端正、平衡,行书注重流畅、节奏,草书注重奔放、动感,篆书和隶书注重方正、稳重。
掌握不同字体的结体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行书结字36法

行书结字36法行书结字36法: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之道导语:行书结字36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技巧方法,它以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行书结字36法为中心,深入阐述其精髓和应用,带领读者探索这一古老而又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之道。
一、行书结字36法的由来与发展行书结字36法是由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创,其以书法笔画的形态特点为基础,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形成36种不同的字形结构。
这种方法在唐代迅速发展,并流传至今。
行书结字36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精髓在于表达简约的美感与内涵的丰富。
二、行书结字36法的特点与魅力行书结字36法的特点在于简约、醒目、形式多样。
首先,行书结字36法通过简明扼要的笔画勾勒出字形,减少了繁复的线条,突出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其次,这种方法在展现字形结构的同时,注重笔画的排列与组合,使得字形更加醒目,形象更加生动。
最后,行书结字36法的多样性使得书法家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与需求,创造出各种独特的字形结构,增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性。
三、行书结字36法的应用与创新行书结字36法不仅可以用于书法创作,也可以应用于各种设计领域。
在书法创作中,行书结字36法可以通过改变字形的结构与排列,表达出不同的主题与情感。
例如,当书法家创作一幅描述山水的作品时,可以利用行书结字36法中的山形结构,使得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在设计领域,行书结字36法可以融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为作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韵味。
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设计应用,行书结字36法都需要艺术家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四、行书结字36法的意义与价值行书结字36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技巧和艺术表现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它延续并发扬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保留了古代书法的独特风格与审美观念。
其次,行书结字36法通过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为观者带来美的享受与思考。
行书点画联系及行书的结字规律

行书点画联系及行书的结字规律书用笔特点,既是点画之间的联系,又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在笔势上尤为明显。
在字与字之间,上一字的收笔萦绕带下一字的起笔,会形成一个小小的附钩,使字与字之间更为流畅活泼,互相映带照应,富有往来的流动感,笔致更为连贯。
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
所谓“笔意萦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便用“牵丝”把他们联系起来。
大图模式行书的贯气方法有两种:一是以形求势,即通过临摹、体味碑帖而摸索出其中内部的各种规律;另一种是因势生形,即在熟练掌握前人各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融会贯通,最后于规律中获得自由,从而达到一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
气韵本于运心,神采生于用笔,字之血脉全在意到笔不到处。
当其落笔之前,时觉手心间有勃勃欲发之势,便是神机初到之时,则随意而经营,迎机而导,愈引愈长,形随势生,笔态横出,血脉所注,精心所聚而赴于腕下,“新理异态,变出无穷”。
大图模式行书的结构是有它的规律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认真总结经验,摸索普遍规律,从这个结构上感悟到另外一个字的写法,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字都要去写一遍,那样的话,即使把所有汉字都写完了,也得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的。
行书中单字的间架结构是靠笔画组成的,行笔的流畅直接影响着“行气”和字的神韵。
在实际练习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绞使转之难度,如果能畅快地在使转中起伏,在起伏中变化,那么行笔流畅的问题就解决了。
书法艺术的发展潮流及书法要旨简述:书法艺术发展史与文字发展史形影不离的关系,决定了书法艺术前期发展的松动迅速和后期发展的凝固缓慢的特点。
伴随着新书体取代旧书体伟大变苹的前期书法史,曾经出现过一次又一次书法艺术发展的高潮。
随着书体变迁的稳定,书法艺术发展渐趋缓慢。
各代书法家着力于艺术风格上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痛苫而艰巨的过程,从而在约定俗成的书体的基础上开创了各个时代的特有书风。
其间,泥沙俱下,千淘万挽,前仆后继,各领风骚。
结字86法口诀

书法结字口诀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
(田白回向)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
(五古直质)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
(喜吾娄安)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
(会合金命)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
(天父文支)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
(主王生正)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
(易母力乃)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
(丕互立并)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
(页自因固)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
(木米朱未)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
(染粟架桑)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
(乙已包乞)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
(卜了月土)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
(兼煎兴羔)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
(冷次洪海)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
(亦赤然点)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7、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
(马鸟焉为)上部为基点,下部对正中。
18、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
(伊侈使便)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9、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
(川升卯邦)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20、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
(审官富宫)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1、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
(至皇孟盖)疏密要适宜,轴线在中央。
22、两字并其一,左高右要低。
(斯部红即)左部占要位,右部让分厘。
23、左右合一起,右部为主体。
(读蝶塘)右部高左部,右占广天地。
24、竖多分长短,不是争高低。
(册再用甫)全为字形美,参差而不齐。
25、横多宜匀布,长短有距离。
(三羊量书)重者不可多,字形美无比。
行书的结字原则是什么?掌握这一篇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行书的结字原则是什么?掌握这一篇就可以举一反三了行书之所以具有如人行走的感觉,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运动感。
为此,行书的结字总原则是使之具有动势。
具体做法如下:一、加强笔画的倾斜度。
一条垂直或水平的线条,如同直立的电线杆和平放在地面上的树干,只能给人以平稳安定的感觉,唯有倾斜线才会给人以动感。
所以,行书往往加强横丶竖画的倾斜度以达到这一目的。
如“命”、“水”二字便是加强了竖画的欹势,“辛”、“侯”二字则加强了横画的上耸之势,“珊瑚”二字横竖画都加强了倾斜之势,从而增强了“行书如行”的势态。
二、改变方正的形体。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它们的外轮廓大多呈方形。
方形的底面平直,像砖石一样稳稳放在平地上,自然不会有什么动感。
行书就需要改变这一情况。
例如“张”字,本来很容易写成四平八稳的方形,现在由于笔画的倾斜而成了斜边形,增强了动势、再如“雀”字,有意上宽下窄,“僧”字的下部左右故意向内斜收,于是形成了一个支点锐小的倒三角形,从险势中产生出一种动感来。
三、欹正相依。
行书采用欹斜之势以求生动活泼,但也不可过分东倒西歪。
为此常常是斜正相辅而用。
如“鲜”字,左面的“鱼”字旁向右倾斜,而有右面粗大的“羊”字相抵。
“扬”的“扌”旁左斜,而有右面端正的“易”字相救,使其动而不失重心。
“知”字虽然左右都倾斜,但是左边右斜,右边左倾,互相支撑着,外轮廓也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活泼而又稳定。
当然也有整个字都倾斜的情形,但那往往用上下的字予以补正。
四、虚实对比的加强。
这也是行书常用的一种结体手法,以代替楷书的均匀布白。
如“载”字左密右疏,除了拉长“戈”字求得重心平衡之外,远远的一点使“戈”字所形成的大面积空间,和密集的右面形成了虚实对照,这也是取得动而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法。
再如“贤”,上松下紧,特别是第一画与第二画之间的空白,和下面严密的“贝”字相对应,粗大而右斜的第一笔,使整个字变斜为正。
“何”字的下开上合所形成的虚实对应,真可谓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技巧|行书的结构解析

技巧|行书的结构解析从结构说,楷书比较有自己固定的结构,草书的结构也有它的规则,行书因介于这两种书体之间,故其结体比较灵活。
那么,行书的结构究竟有哪些应遵循的规则呢?下面具体地进行一些分析。
1、大小轻重适当行书结体和楷书不同。
楷书由各部分组成协调固定的结体,而行书则解散楷法,连笔简体,其大小、轻重搭配,要重新进行调整组合,否则稍不慎就会失去协调。
以有偏旁的字为例,如“言”、“彳”、“糸”等偏旁,按楷书笔画较多,而行书则笔画大量简化,就和右边的结构产生轻重安排的问题。
如“谢”、“得”、“缘”等字,简化以后左偏旁与右边轻重就失调了(图25①),如果左边线条加粗重些即比较协调(图25②)。
又如“丝”、“经”、“续”等字,偏旁简化以后,如果线条细轻,即失去协调(图26 ①),如果加重偏旁线条,即比较协调(图26②)。
纵势的字由上下几部分组成,如“争”、“無”、“葉”等字,上两部分笔画多,“争”字上部分为四笔,连笔后为两笔;“無”字上部分为七笔,连笔后为两笔;“葉”字上部分为四笔(按旧字形计),连笔后为三笔。
如果用笔过轻就会头轻脚重,必须在下笔时适当加重,才和整体协调,并与下部分呼应(图27①、②)。
一个字的局部笔画粗重轻细,字形加大缩小,纵势、横势,都要随机应变,以与全字结体、章法协调统一和相互呼应为目的。
行书的章法也要讲究大小轻重变化。
由于连带减笔所引起结体的变化,上下字的结体大小轻重也要作适当的处理。
如《圣教序》中的“恳诚而遂显”(图28),对“诚”、“遂”两字笔画写得轻,且一个写得大,一个写得小,这都是书者考虑到由章法引起的需要,进行轻重处理,使之有节奏变化。
又如图29《兰亭序》中“清惠风和畅”五个字,“惠”、“和”两字显然有意写得小而轻一些,那是因“清、风、畅”三字都写得较长较大,这样就造成大小轻重变化。
这种字的形体,线条的大小、轻重的变化处理,既要考虑字的自然结体的大小繁简,又要根据章法的需要,大小轻重的节奏变化要求,特别是随行书连笔减画以后的结体变化,加以精心的处理,使整个章法既有节奏变化,又能和谐一致,神韵饱满。
《王羲之、米芾结字密码》原来就是这十条技巧

《王羲之、米芾结字密码》原来就是这十条技巧书法结字之难,难在寻找其规律,得到结字规律,如像拿到结构密码的钥匙。
关于任何技术都隐藏着一定的窍门,作为一个学习者,相信技术的存在,但没有必要过度神化。
王羲之、米芾是著名的书法家,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俩位大家生平及学术贡献,“度娘”那里记载了清楚,小编没有必要重复。
总结了十条行书结体的共性,小编水平有限,各位看官参考性阅读,能用则用,不用则弃,如果觉得关点牵强,仅当段子戏搏君一笑罢了……第一:三不原则(不居中,不平行,不并列)书、画、摄影、舞蹈等等,平面构成通用三不原则,这是常识中的常识,不可不记,不可不察。
第二:自然顺势笔法、字法、章法最高境界就是从之自然中来,自然的书写中表观。
传统书法的书写习惯从上至下,自右向左,好似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那种自然的顺势,这种基本的自然规则不可违背。
第三:开合取势,奇正相生开与合,正与邪,是结字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须发现矛盾并能化解矛盾,正中有险,险中有奇,奇、正、险相克相生。
第四:空间避让担夫争道是书法典故。
意谓略甚狭窄,而又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
第五:借楷借草行书创作中,王羲之、米芾经常用楷书和行书来点缀,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很常见的。
单字有时考虑上下左右的自然性,借用楷书草书的部首。
第六:伸展与收缩收缩是为了突出伸展,伸展更加体现了收缩的凝聚。
第七:“俯仰平”等于“向中背”横的平视变化是俯仰平把横的平视改成竖式则变成了“向中背”第八:穿插取势穿插除了考虑左右的穿插,还要考虑上下的穿插。
第九:轻重的对比线条的粗细,局部的轻重,可以有效增加对比的变化。
第十:上下结构向左右腾挪左右结构向上下摆动我是大肚腩的四海易术,每天分享一点书法小知识,如有错漏,评论区批评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结字基本规律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
”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
1、二王行书。
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后继者如米芾、赵孟頫等皆是大家。
2、颜体行书。
由颜真卿所创,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
它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
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
3、魏碑行书。
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
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行书风格多样,就结字来说,各种风格的行书有其个性,又有共性,即他们的行书结字都有基本的规律可寻。
其中和谐、变化是统领行书结字规律的最内在规则,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侧”、“疏密匀豁”等都
无不源于和谐、变化的需要。
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动。
下面以米芾行书为例加以说明。
一、大小长短
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
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
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
这点是初学者临摹过程中最容易犯错的。
二、平正欹侧
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
不同风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书较赵子昂的行书的欹侧程度大点。
三、减省连结
行书与楷书另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的连丝呼应,使得点画方向性加强,气的表现更强烈,表现在结字上,便是省简了笔画,这些连结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组合,形成对比。
四、收放伸缩
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左右收缩,突出另一笔画(部分);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笔画(部分)收缩。
五、疏密匀豁
楷书一般是匀称布白,行书的布白较楷书的布白丰富得多,行书布白有匀有豁,有疏有密。
这点也是初学者容易犯错的,容易把字写得平均分布,毫无趣味性可言。
六、开合向背
所谓开,是指字的笔画有向外拓展的趋势;所谓合,是指字的笔画呈向内聚拢的趋势。
开合又称“向背”,背者为开,向者为合。
米行书中宫紧收,结字以开(背)为主,颜行书外紧内松,结字以合(向)为主。
其实每位书家的结字都有开有合,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此方显得生动。
七、有让有就
字内部之间有让有就,笔画才能穿插呼应,团结一体。
需要指出的是行书的让就较楷书的程度大。
楷书的就还保持字内笔画的不重叠,行书
的就有时会几笔相接,有重叠的部分。
如“鹤”、“衢”、“终”、“秋”、“旅”等字。
八、参差错落
类楷书结字的规律,为了忌讳字的平齐,字的各部分适度错开位置,反而重心安稳,生动有趣,从中也体验到书法家创造性的表现。
如“报”、“躯”、“虹”、“鸿”是上下错位,“半岁”是左右错位。
九、凡同则变
一字内有相同的点画要处理得不雷同,如“形”字;一字内有相同的部分也要变化,如“羽”字;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在一起,该偏旁部首也要有变化,如“仕倦”;在一件作品中,同一字多次出现,也要求变化,如《苕溪诗》中几个“好”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