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电化教育发展简史

第二章电化教育发展简史教育发展的历史说明,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总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教育史学家认为,教育史上曾有过三次革命,现在正进行以电化教育为标志的第四次革命。
第一次是大约在公元前30世纪,专职教师的出现。
第二次是约在公元前11世纪,文字体系的出现。
第三次是约在公元12世纪,印刷术的出现。
第四次是从19世纪末开始,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即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兴起。
第一节电化教育产生和发展概况电化教育专家认为.国外电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一、萌芽阶段电化教育萌芽于19 世纪末期,19 世纪90 年代,幻灯运用于教学,揭开了电化教育的序幕。
二、起步阶段20 世纪20 年代,是电化教育的起步阶段。
无声电影应用于教学,并开始实施有组织的教育播音。
三、初期发展阶段40 年代录音、电视进人教育领域。
幻灯、电影、广播、录音教育都有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电影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显示出了它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迅速发展阶段从50年代到60年代,是电化教育的迅速发展阶段。
50 年代有彩色电视、程序教学机等,60 年代有电子计算机等电教媒体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在教育理论上着重研究综合媒体的利用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用“教育技术”的名称代替了视听教育的名称。
60 年代初,香农等的信息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促进了电教教材的迅速发展,并产生丁教育传播学。
五、系统发展阶段从70 年代起,电化教育进人系统发展阶段。
1.70 年代有彩色电视录像系统、电子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等,80 年代初有激光视盘、立体电视、电子黑板、磁性照相等又相继用于教育教学。
同时,系统沦、信息论、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被用来研究电化教学规律,从而加强了电化教育的学科建设。
2.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电化教育。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是世界电化教育发达国家。
80 年代以后,各国普遍重视卫星电视教育的利用和电子计算机教学系统的开发,当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使电化教育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初步探析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初步探析作者:杨好利刘中霞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19期摘要: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中间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三落,为了使我国电化教育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电化教育的发展史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
电化教育产业作为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电教产业界定;电教产业的作用;电教产业的现状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68-020 引言南国农先生一直强调,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大电教而非小电教,它主要有三大组成部分:电教事业、电教产业、电教学科。
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是不能没有电教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教产业的支持,电教产业是电教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教产业的篇章。
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电教产业在我国电化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电教产业的界定电化教育产业作为电化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为了更好的研究电教产业的发展历程,首先必须界定电教产业的涵义,本文主要从产业、教育产业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电教产业的内涵。
1.1 教育产业的定义产业化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的行业、部门能够完全为社会生产或提供使用价值产品或者效用产品。
什么叫商业化?商业化就是以盈利赚钱为目的按照商品经济原则运作向社会提供使用价值或效用。
依照这一个标准,教育部门、公共行政部门毫无例外地都应产业化,它们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部门。
所谓教育产业,不是指教育机构的其他产业,也不是教育和产业相加,更不是教育归教育,产业归产业,而是一个特有的社会教育事物,它是专事提供教育劳务的机构的“集合体”。
由此可见,教育产业是教育的“集合体”。
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地把教育划为第三产业,并且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加以大力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电化教育》(2005—2009年)的载文分析

联系还较少,近五年作者数仅 9人次。 表 3 作者地 区 分布
一
、
作 者 分 析
( )作 者合作 情 况 一
表 1 历年 载丈作者合作情况
时间 1 人 2 人
2 0 05
2O 6 O 20 7 0 20 8 0 20 9 0
3 人 4 人 5 人及以上 篇数
作者人次
合作度 合著率 ( %)
19 5
19 8 15 6 15 7 14 1
男,四川资中人 ,西华师范大学讲 师,硕士 ,主要从 事课程与教 学论研 究。 女 ,四川旺苍人 ,西华师范大学讲 师,硕士 ,主要从 事教 育心理 学研究 。
,
_
-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_
_
_
_
。
●_
__
_
_
_
_
_
_
__
_
-
_
_
●
__
_
_
_
_
_
_
。
_
__
_
_
_
_
_
_
_
_
重庆 三 峡 学院 学 报
( )多产作 者情况 三 本文将 《 中国电化教育 》 0 5 20 年发文量 20- 09
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沉浮及成因

多样 、机 构管理归属不一 、机构职能定位模糊 、机构 发展 境
遇 兴衰 迥 然 。在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 2 0 1 0
—Hale Waihona Puke 2 0 2 0 )》、 《 教 育信 息化 十 年 发 展 规划 ( 2 0 1 1 —2 0 2 0年 )》
我国高校 的教 育技术机构从 1 9 7 8年成立至今已有 3 0多
年 的历 史 ,3 0年 成 长 , 几度 兴 衰 ,几 度 沉 浮 , 教 育技 术 部 门 为 高 校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和 教 育 技 术 学 科 发 展 做 了很 多工 作 ,起 了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如 今 ,沐 浴 在 教 育 信 息 化 、教 育现 代 化
( 南 通 大 学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中 心 , 江 苏 南通 2 2 6 0 1 9 ) 【 摘要 】 我 国 高 校 的教 育技 术 组 织 机 构 , 是伴 随着 2 O世 纪 7 O年 代 末 电化 教 育 的重 新 起 步 而 诞 生 的 。 经 过 3 O多年 的建 设 发 展 , 教 育 技 术组 织机 构 为高 校 的教 育 教 学 改 革 和 教 育信 息技 术 工 作 做 出 了突 出贡 献 ,功 不 可 没 。 可对 机 构 发 展 现 状 的调 查 发 现 , 如 今 部 分 高校 陷入 机 构 名 称 设 置 混 乱 、职 能 定位 模 糊 、地 位 被 边 缘 化 等 困境 。在 回溯 职 能机 构 3 0年 风 雨 历 程 及 职 能变 迁 中 ,文 章 剖 析 了现状 问题 产 生 的深 层 次 原 因 ,并试 着 提 出 当前 我 国高 校 教 育技 术组 织 机 构 建 设 的 若 干 建 议 。以期 能 以史 为 鉴 ,推 陈 出 新 , 顺 应 形 势 , 借 势发 展 。
中国电化教育_教育技术_年表_二_

哈尔滨市筹建哈尔滨广播大学和哈尔滨电视师范大学。
1960年2月5日 温州地区开办农业技术广播学校。
1960年2月
北京市成立电视大学, 北京教师进修学院也开办电视教学, 教学节目都由北京电视台负责播放。
1960年3月
北 京 市 将 北 京 师 范 学 院 首 都 教 育 电 影 厂 、八 一 电 影 制 片 厂 的 军 、科 教 片 室 与 北 京 市 卫 生 局 的 电 影 摄 制 组 合 并 组 建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 文章编号] 1003- 1553(2006)12- 0063- 08
2006 年第 12 期( 总第 164 期) 中国电教史
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年表( 二)
阿伦娜
( 内蒙古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为配合中国教育技术史的研究, 真实、全面地反映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历史资料编撰了 本年表。年表是按照李龙先生提出的我国电化教育( 教 育技术) 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初创阶段( 20世纪20年代 至40年代末期) 、奠基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70年 代中期) 、发展阶段 (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 期) 、深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而 分 段 的。
萧 树 滋 在《卫 生 宣 传 工 作 》创 刊 号 发 表 文 章《幻 灯 片 — — — 宣 传 儿 童 卫 生 的 有 效 武 器 》。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将俄语讲座改为俄语广播学校。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批准号: AYA010034 63
1978 年 4 月 29 日 教育部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举办小型电化教育展览, 展 出 幻 灯 机 、投 影 器 、录 音 机 、电 影 放 映 机 、闭 路 电 视 系 统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模板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发展非常迅速。
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1)解放前的电化教育。
解放前,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上极端贫穷,技术上十分落后,教育事业也十分落后, 鉴于国外视听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果,使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进行了电化教育的尝试。
(2)解放初期的电化教育。
解放后,党和政府一开始就注意到电化教育的发展,唱机、录音机、16毫米电影机、幻灯机、幻灯片、唱片、录音带、教学影片开始进入学校,为电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一批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了电化教育,并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效。
(3)重新起步的电化教育。
从78年开始,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
从此,我国电化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邓小平同志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电化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概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育发展非常迅速。
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的资料,供同志参考。
1920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开始萌芽。
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国光影片公司”,曾拍摄了不少的无声教育影片。
如《盲童教育》、《驱灭蚊蝇》等。
这是我国拍摄的最早的教育影片。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用手摇留声机配音的幻灯、电影进行棉、粮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的宣传教育活动。
1923年,陶行知先生为了加快提高全国人民的基础文化,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大力推行平等教育运动。
浅谈中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化教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
全国范围的中小学开展电化教育已有30多年的历史。
目前,基本上覆盖全国各地的卫星教育电视网络初步建成,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电教专业工作系统。
一大批中小学电教设备初具规模,部分学科电教教材成龙配套,电视节目与计算机教学软件不断增加,一批教师初步掌握一般电教技术,电教研究与实验硕果累累,电教管理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电化教学在部分地方和学校普遍展开,成效显著。
中小学电化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
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发展中小学电化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认真探索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未来的电化教育将沿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向、伴随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前进。
中小学电化教育寓在其中,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总的趋势如下:1、电教观念将从单纯的工具手段论,向着现代教育技术体系转变。
电化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改实践基础上的一类现代教育媒体,它代表着时代精神,应当扩展涵概当代所有的各类先进的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本是综合运用各类媒体、手段、方法达到预期目的的社会行为,具有整体性。
当今,中小学开展电化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诸要素的优化,而且在于同各类教育技术的密切结合。
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古代、近代与现代各类教育媒体综合化、融为一体,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将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电化教育必将从原来的狭隘的观念中跳出来,同国际接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同义语。
2、电教环境将从校园式向着国际化的方向转变。
目前的中小学电化教育多是一校一班一课地进行,虽然通过软件交流,其信息渠道同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宽阔一些,但仍有较大的局限性。
在未来的世界里,以光纤电缆为“公路”以计算机、电视、电话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机为“汽车”,以图、文、声、象并茂的信息为“货物”,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高速传输网,即信息高速公路将逐渐形成。
第2章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教育学家的处方:四大支柱教育观
Learning to know(学会认知)—使学习者学会认识 的手段、方法,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 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使学习者具有在一定 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合作)—使学习者 具有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协作完成 跨学科项目的能力;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使学习者具有适应环 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应变能力,掌握信 息技术,适应在信息社会中生存。
20%IQ+80%EQ=100%成功
最新观点
成功=20%IQ+20%出身与机遇+60%EQ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EQ五个方面的含义
认识自身的情绪; 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 自我鞭策和自我约束; 理解他人情绪(即要有“同理心”); 人际关系管理。
自制与同情是这个时代最需要建立的两大道德支柱。
延迟满足与克制冲动都是基本的情绪技巧。
1949年建立广播学校开办俄语讲座;1960年,上海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 并成立上海电视大学。
③ 重新起步阶段:1978-1993年
1978年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83年,华南师范大 学首办电化教育本科专业,84至85年,又一些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 业;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确定“电化教育”专业名称,1990年,北京师范大 学正式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及课程体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三节 中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 一、官方定义
1、《教育大辞典》(1992年)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 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曹梅,张增荣,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新起步(1978—1984 年)、快速发展(1985—1998 年)和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在史料分析基础上归纳阐述了各个阶段组织机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的30 年概貌。
关键词: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管理一、引言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框架之下,组织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1)作为外在实体的组织机构的发展;(2)组织机构运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管理体制的发展。
因此,关于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及其管理发展的史论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共产生两篇研究型文章。
本文为第一篇,从组织结构的发展切入,另有一篇从管理体制的沿革切入,共同描绘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30 年历程。
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从而帮助探寻更贴近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机构改革及其管理发展的方向,推动电化教育组织管理的顺利改革,使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国内阿伦娜、李龙等研究者在整理1920—2008年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大事记时,沿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轨迹把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78 年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音像技术为主,后一阶段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
从媒体技术角度划分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阶段也许是合理的,但是就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过程而言,因其属于管理的发展范畴,因此更多会跟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轨迹相吻合。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伟涛在进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述评”时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划分为恢复稳定(1978—1984 年)、重点突破(1985—2000 年)和全面深化(2001 年至今)三个阶段。
我们认为这种阶段划分更适用于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其发展的历程回顾。
因此,我们着力围绕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管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沿着时间的纵向维度,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1)重新起步(1978—1984 年);(2)快速发展(1985—1998 年);(3)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
其中,1985 年和1999 年是两个重要的时间分水岭:1985 年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掀开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教育领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而1999 年,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而同期正值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和日趋普及。
因此,上个世纪末,无论从媒体技术,还是国家政策、教育系统发展等方面都面临一个历史性转折。
下面我们将以时间为纵线,依次阐述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发展特点。
三、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重新起步(1978—1984年)“文革”之前,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电化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下重新起步。
这一阶段,重点发展的电化教育机构是业务性机构,主要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及各省市电化教育馆。
1978 年7 月2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教育电影制片厂》的请示报告,提出:要扩大教育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积极发展电化教育,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这个机构的编制暂按150 人考虑。
该报告于8 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
继教育部组建“中央电化教育馆”这一专业电教机构之后,不少地区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也相继组建了电教的业务性机构,包括省市级电化教育馆和高校电教中心等,并培训了一批电教器材使用与维修的技术骨干。
这一阶段,中央电化教育馆内部也应电教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发生过若干次机构调整,例如,1981 年教育部办公会议决定:中央教育电影制片厂停建,设备器材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接收。
中央电化教育馆30人编制用于成立电影处,开展教学影片的摄制和发行工作。
1983 年,广播电视部同意在中央电教馆设立录音录像制品出版机构,机构名称为“中央音像教材出版社”。
这表明,这一阶段比较重视视听技术和音像技术等媒体技术,该方面的管理任务也比较突出,需要设置相应的机构来专门负责。
这一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性机构得到了开创性发展。
1978 年10 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处成立,并于次年(1979 年2 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全国28 所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于同一天正式开学。
创办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面向全国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同志上世纪70 年代末亲自作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教育史上揭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新篇章。
1980 年8 月,教育部长蒋南翔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80 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首次明确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性机构的定位,确认其社会功能和主体地位。
如果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两条腿”之一的话,则1981年7 月国家农委、农业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等10 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1987 年2 月改名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则体现了国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和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来开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意图。
由此,面向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农村教育的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开创和初步发展,发展出典型的两类远程教学性机构。
这一阶段也是我国高校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院、系或专业起步发展的阶段。
1978 年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陆续在物理系内设置电化教育方向,培养人才;1983 年6 月,经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84 年,东北师范大学也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成人电化教育专科专业。
至此,高校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院、系或专业得到了起步。
除了上述业务性机构、远程教育教学性机构、高校教学性机构的发展之外,这一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和专业机构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1979 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创了我国电化教育科研机构的先河。
1979 年6—8 月,教育部电教局委托西北师范学院举办“电化教育研讨班”,研讨期间37 所院校代表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推选程光为会长,南国农、萧树滋、孙明经、廖太初为理事。
随后多种机构陆续诞生,如“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会”、“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等。
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现,搭建了我国高等院校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交流平台,对同期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专业机构方面,教育电视台、音像教材出版社等也得到了初步发展,如1980 年教育部电化教育局经商有关部门批复,同意湖南省沅江县建立教育电视台;1983 年隶属于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中央音像教材出版社”成立等。
总体上,这一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一)电化教育各种类型的机构都开始陆续建立并起步发展,包括业务机构、教学机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和专业机构五种类型,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体系,初步实践并探索着各类机构的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这些机构的成立和起步,外在地表征了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重新起步和恢复发展。
(二)优先发展了一些全国性电化教育机构,如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等。
这符合了重新起步阶段的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起步之初由上而下的管理更为有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指导全国电化教育事业的起步和恢复发展。
(三)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以“中央电化教育馆”为龙头的电教馆业务机构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其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和宏观领导,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发挥了统领和指挥作用。
(四)该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首先在高校得到了一些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校电教中心,但是尚未发展到中小学层次,中小学校很少具有专门电教机构,对中小学各类电教服务的任务则是由各县市的电化教育馆来承担。
四、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快速发展(1985—1998年)(一)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快速发展1978 年高校电教重新起步时,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机构。
据1986 年统计,建立电教机构或设专人管理电教工作的普通高校有694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5.8%。
据1996 年初“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在北京、上海、湖北、陕西4 省市抽样统计,95%以上的普通高校建立了科室以上级别的电教机构。
此外,考察高校电教中心的级别发现,至1997 年全国高校处级电教中心约占高校电教机构总数的2/5 左右。
因此,从数量上和级别上都可以看出高校电教机构总体上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中国高校电化教育的基本格局。
这一阶段,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发展并非一路直线上扬。
正如我国电化教育协会秘书长刘雍潜在回顾普通高校电化教育发展历程时认为,上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面临计算中心和网络中心的挑战,“多中心、小而全”的管理现状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发展,高校电教机构发展势头减弱,出现了短暂的停滞,表现在适应和磨合中间歇性发展的特征。
但是,高校电教机构很快地就进行了自身的调整与组织建设,持续地进行机构改革和管理职能的转变,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机构的发展上个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波及我国,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教育技术增添了新活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中小学校日益发展。
但由于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等种种原因,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很多高校不由电教机构负责,而是由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系负责。
自1984 年原国家教委成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以后,1985 年“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成立,在“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之前;随后1987 年国家教委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改为“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指导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育工作的开展,1992 年又改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现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
1991 年,国家教委成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1993 年中央电化教育馆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在上海召开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会议决定:由中央电教馆牵头,组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