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一面镜子。

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未来。

本文以教育技术的时间发展阶段和此阶段的特征为主线介绍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力争使大家对教育技术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

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文化传递始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责任,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化传递,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教育技术。

在漫长的人类教育历史上,教育技术发展的脚步却是迟缓的。

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教育技术才开始了质的飞跃,到了1963年,教育技术才成为一门独立的正式学科。

因此,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放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并按照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将20世纪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它们分别是,萌芽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系统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阶段界限并非如此分明,实事上,它们大部分无法找到明确的分界点或分界年代,更多的是相互交错,所幸的是,我们的重点并不在于要找出多么严格的标准,将它们一一区分开来,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看到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的轨迹,把握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律。

一、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社会历史背景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带来了工业领域里的划时代革命,使得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的巨大发展,推动经济的迅速上升。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又引起人口的集中,乡村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急剧增加,无论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的需要还是教育力量的薄弱以及追求教育的效益都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和要求。

工业革命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要,也提供了当时发展教育所需的技术,并带来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教师的相对缺乏是传统的教育技术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二)媒体技术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幻灯介入教育领域,揭开了教育技术的序幕。

南浔区中小学的教育技术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南浔区中小学的教育技术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南浔区中小学的教育技术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应运而生的。

对中小学来说,教育技术即教学技术。

在实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回顾我们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大体经历了电化教学、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CAI)三个阶段,从80年代初开始的自制幻灯片到9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直至今天的各学科CAI资源库的建设,我们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探索之路。

从几台苹果机到现在的奔腾迅驰计算机,从单机操作到网络服务,从卫星地面接收站到国际互联网、校园信息网的建设,我们大胆地闯出了一条多渠道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的新路子,同时也锤炼了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摸索出一套校本培训的新方法。

从开始的几名计算机爱好者搞开发研制,发展到今天的100%的任课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45岁以下任课教师能开发本学科的教学软件。

教育技术学第二讲

教育技术学第二讲

第二讲教育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技术发展的三阶段,二、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三、我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从本质来看,教育技术:“怎样教与学”有教育就有教育技术。

古今中外学生上课形式的变化1.口耳相传、2.班级授课、3.计算机教学、4.数字化教学一、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1. 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2.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与电气技术时代)、3. 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远古时期。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

教育技术,从一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动(视听教学运动)到形成为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领域),进而发展为一门专业与学科(教育技术学),大约经历了70~80多年的历史。

二、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视听教学、程序教学、系统化设计教学——教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视听教学的发展1、视觉教学(visual Instruction)2、视听教学 (Audiovisual Instruction)3、视听传播 ( Audio- Visual communication)1、视觉教学(visual Instruction)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特征:直观教学这个模式主要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供的教材的具体——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图: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相对来说,言语最抽象。

霍邦还指出,在选用视觉教材时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即视觉教材本身现实性、学生过去的经验范围和性质、教育目的和教室环境、学生智力的成熟程度。

2、视听教学 (Audiovisual Instruction)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中期、20年代至1941年底美国参加二战、二战期间战后十年特征: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留声机、录音机和无线电收音机;有声电影;语言实验室等)开始关注“媒体理论”视听教学典型事件:“视听教育”名称的出现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1946)——”经验之塔”理论“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与重要理论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与重要理论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与重要理论(一)国际发展历史1.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01.传播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视听教学)02.程序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与研究03.系统科学的引入到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系统化设计教学)2.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01.第一阶段:直观教学(17~18世纪)代表人物:约翰·夸美纽斯(直观教学之父)特征:采用实物教学和视听手段进行教学历史背景: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性原则,但在当时,该理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后经过裴斯泰等人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在欧洲盛行。

02.第二阶段:视觉教学(19~20世纪初)代表人物:格拉迪,霍本特征:视觉教学与直观教学本质上是一致的。

视觉教学主要强调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化、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它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

历史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为了工业化生产的大发展,国际急需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学送来了新的技术手段。

03.第三阶段:视听教学(1920s到1950s)代表人物:戴尔(经验之塔)特征:视听教学所指的不仅只是幻灯、电影、录音、无线电广播等现代媒体的应用,它还包括照片、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以及参观、旅行、展览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凡是传授观察经验的教学活动,都属于视听教学。

历史背景:由于有声电影和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原有视觉教学概念已经不能涵盖当时的教学实践。

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中需要快速教学。

04.第四阶段:视听传播(1950s到1970s)代表人物:拉斯维尔特征:传播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帮助人们把研究的视野从静态的物质手段方面转向了动态的教学过程方面,也就是从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十分关注教学信息从发送者,经由各种媒体通道,传递到接受者的整个传播过程,及其涉及的所有因素。

历史背景:拉斯维尔等美国学者创立传播学,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给视听教学领域引进了大量新鲜的理论观念,拓宽了视听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

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计算机开始进入教学领域。

学校里逐渐出现了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开展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教学演示和学生作业批改等工作。

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阶段:网络化教学90年代末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学校逐渐建设起校园网,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课程发布和学生作业布置。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参与在线讨论和交流活动,拓展学习视野。

第三阶段:移动化教学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化教学迅速发展起来。

学校开始建设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进行在线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批改。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进行在线学习和答题练习。

第四阶段:智能化教学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智能化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点,个性化地设计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智能系统进行学生学习数据分析和评估,实现精确的教学反馈和辅导。

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学习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教学、移动化教学和智能化教学几个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将持续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我们应该积极适应和应用新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浅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学是指借助科学技术和教育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教学、学习和教育管理中的一门交叉学科。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经历了从简单的视听教具到现代高科技教育工具的演变,为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工具和方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以幻灯片、听音机等简单的视听教具为主,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知识,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集中在如何设计和使用这些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迎来了新的一轮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教育技术学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育技术学还开始关注在线教育、移动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这一时期,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技术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从简单的视听教具到计算机、多媒体教育工具,再到互联网和移动教育,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历史。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工具和方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技术学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及概念界定一,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
1.视觉教育发展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2.视听教育发展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3.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极端(20世纪70年代~)
4.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极端(20世纪70年代~)
①媒体观:教育技术是以各种教育机器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幻灯,电视,计
算机,电视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②过程观:教育技术是教学信息由信息源(教师或教材)传递给受者(学习者)的
整个传播过程。

③系统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系统,教育技术即是一种教学
过程的系统方法,起核心是对教与学进行最佳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二,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
1,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2,信息化教育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三,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
1.视觉教育(杨·阿姆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视听教育(视听教育运动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著述《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3.视播传播
4.教育技术(①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②媒体观,过程观,系统观)
5.现代教育技术
结论:视听教育代替视觉教育,二者没有质的飞跃,关注和研究的核心都是多媒体技术;
二视听传播取代视听教育,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关注和研究的重心从媒体转向了教学传播过程。

教育技术发展史

教育技术发展史

教育技术发展史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以后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

2.2.1、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运动,而在我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受到当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者的注意,确立了“电化教育”名称。

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

解放前当时经济、教育、科技发展落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只是星星点点,在少数几个城市,学校,社教机关有所开展,未能大面积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化教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办起电视大学,广播函授大学等学校。

一直到1965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展也很迅速。

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受到了严重摧残,整个电化教育事业也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电话教育也重新得到起步。

2.2.2、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电化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中央电教馆,中央电视大学,建全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装备了大批电教设备建起了现代化的电教设施,创办了一批电化教育刊物,开办了教育技术专业,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事件:1)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从1982年开始,1984-1986年进入高峰期。

这场讨论后,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而在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