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第三讲: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三讲: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5
教育技术发端( 世纪初 世纪初, (二)视觉教学——教育技术发端(20世纪初,1918视觉教学 教育技术发端 1928年) 年 1、视觉教学的背景 2、1923年 成立了“视觉教学部” • 1928年 第一本有关视觉教学的教科书问世。 3、霍本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了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 该模式以教具为基准,越向上,具体性逐渐 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言语最抽象,实地 见习最具体。 • 在选用视觉教材时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 4、评价:视觉教学和直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
25
视听传播的理论框架
26
教育技术
– – 时期: 世纪 世纪70年代至今 时期:20世纪 年代至今 特征: 特征: • 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普及, • 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 教育技术成为学科 – 典型事件: 典型事件: • 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 年 播和技术协会( 播和技术协会(AECT) )
16
视觉教育
– 时期:17世纪至 世纪初; 时期: 世纪至 世纪初; 世纪至20世纪初 – 特征:直观教学 特征: • 17世纪,“图解”教科书 世纪, 图解” 世纪 • 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 世纪,教具 图片 实物、模型,照片、磁铁、 图片、 世纪 仪) • 19世纪后期 世纪,教学媒体 幻灯、无声电影 世纪后期-20世纪 教学媒体(幻灯 无声电影) 幻灯、 世纪后期 世纪, – 典型事件: 典型事件: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世界图解》 世界图解》 • 霍本等《课程视觉化》 霍本等《课程视觉化》 • 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 年 美国教育协会( )成立了“视觉教学部” (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 ,简称DVI) )

第二章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尹俊华版)

第二章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尹俊华版)

教育方式说
新教育说
新形态教育说
二、电化教育理论研究
(三)名称之争
次项 第一次 时间 四十年代初 (1942年) 五十年代初 八十年代中期 九十年代初 提出者 南京金陵大学某 部门负责人 更名或观点 “影音教育”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北京师范大学电 “直观教育馆” 教部门的负责人 廖泰初 教育部 欧美各国 十年 一变 教育技术
二、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一)高教电化教育 的恢复和发展
1. 开 设 电 化 教 育 课 程
1947
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初具规模的电化教育 馆,并首次开出“电化教育”选修课
燕京大学开设“视听教育”课 辅仁大学及西北师大均开设电教课, 并设立电教室 燕京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教 育系,设立电化教育馆,成立多种媒 体制作组
何克抗 谢幼如 李克东
(四)电化教育著作的出版
(四)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1400人
1978
19400人
1979
1984
。。。
10万人
人才培训
(四)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1983
• 华南师范大学 电化教育专业 •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专业
• 全国25所院校开办了 电化教育或教育传播 专业
1986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研究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1979 年 1980 年
北师大成立 现代教育技 术研究所 获联合国援 助100万美 元 其附属 中 学作为试点
北师大、华 东师大赴美 考察教育技 术的发展情 况
组团赴美、 赴日考察卫 星教育和教 育技术
1500套
(一)购置现代化电教设备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运动,在中国则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活力,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产生了积横的作用与广泛的影响。

1.新中因成主前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1)“电化教育”的产生“电化教育”的产生与“电气化”有关。

“电气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具有“高科技”的含义,幻灯、电影、广播以及电视都和“电”有关联,教育电影、教育广播、教育电视、幻灯片等利用电力,通过教育影响一个人与其世界的相互关系。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前下引入的,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之初由学校、学者倡导,从社会教育实验到学校教育推广。

在当时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府不重视、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电化教育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大规模推广。

(2)兴办电教专业随着电影和广播教学的开展,一些学校开始开设电影播音课程,开办电影播音专业,培养专门的电教人才,主要有: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办的电影播音教育专科;1939年金陵大学开办的电影播音专修科:1940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开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等。

(3)兴办电化教育出版物20世纪40年代电化教育出版物主要有金陵大学的《电影与播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教趟讯》和社会教育司的《电化教育》等。

2.新中国成立初朝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1)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1949年11月,新中国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电化教育处(后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教工作。

1950年,文化部商同教育部把所属各省、市文化馆划归文化部领导,以利推动电教工作。

我国的电教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开始起步和发展。

(2)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开展播音教育:1949年,北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俄语广播学校”;195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文化补习学校”;1958年天津举办“广播函授大学”。

开展电视教育:1960-1966年,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举办”电视大学”,开设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政治、俄语、英语等课程。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1978年全国有教育技术从业人员1400多人, 1995年调查, 1978年全国有教育技术从业人员1400多人,据1995年调查,我国已 年全国有教育技术从业人员1400多人 年调查 有教育技术机构74849 74849个 专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达20万人。 20万人 有教育技术机构74849个,专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达20万人。 从1978年开始,几所高等院校着手开设电化教育专业。1984年,创 1978年开始,几所高等院校着手开设电化教育专业。1984年 年开始 电化教育专业 建的我国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正式招收学生。 电化教育本科正式招收学生 建的我国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正式招收学生。 1986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 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硕士学位授予点。 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1993年 国家教委正式把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把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到2000年,近3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近20所高等院校 2000年 3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 20所 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学位授予点。 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到2006年9月,15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共69所高等 2006年 15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 69所 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 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学位授予点。
行 主 为 义 自 化 学 器 动 教 机 个 化 学 别 教 20年 代 50年 代 程 教 序 学

第2讲.教育技术发展

第2讲.教育技术发展

观念形态 的技术
口耳相传 诡辩术 讲演术 孔子的启发式 教学 苏格拉底的产 婆术 直观教学法等
经验之塔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 学、程序教学 先行组织者理 论、基于行为 主义的教学系 统设计、系统 方法等
网络课程开发 理论,认知理 论的教学设 计,基于建构 主义的教学设 计,绩效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 快,教育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其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教育技术重视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提高学习绩效的研 究; 教育技术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1、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通过口讲,面部表情,手势和展示
实物等方法来进行教育活动,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人类的
教育活动中口耳之术一直是主要的教育“技术”。文字的 出现、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文 字教材的使用扩大了教学信息的来源,改变了口耳相传的 教育方式。
主题2
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
发展阶段 技术特征
物化形态 的技术 竹简 粉笔、黑板 印刷材料 实物 模型等 幻灯、投影 广播、电影 教学机器 电视、录像 卫星电视等 多媒体计算机 人工智能技术 校园网 因特网 虚拟现实等 传统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化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
主题2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一、教育技术发展概述
3、从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育 20世纪五十年代末计算机开始用于教学和训练;
六十年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
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六十年代末,伊利诺大学开发出的自动操作的程序逻辑系

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从那时起,教育技术便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是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教育工作亟需教育技术的支持与发展。

1953年成立了首个教育技术机构,国立教育技术训练中心,该中心开始进行教育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1956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讲台革命”的口号,提倡使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式。

从此,教育技术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1963年,教育部正式成立了教育技术研究所,该机构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教育技术设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同年,中国首部教育技术研究专著《教育技术概论》面世,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系统化。

此后,教育技术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国家的需要,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977年,教育部委托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机与教育研究所,该机构在教育计算机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上世纪70年代还兴起了以影视教育为主的“看电影、听报告”教学模式,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技术知识体系》,明确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

同时,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高潮期,大量教育技术研究机构、教育技术中心相继成立。

此外,1985年,我国首个国家级教育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集中与规模化。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战略,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此后,我国教育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应用范围,包括教育软件研发、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远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2.2、中国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以后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

2.2.1、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运动,而在我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受到当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者的注意,确立了“电化教育”名称。

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

解放前当时经济、教育、科技发展落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只是星星点点,在少数几个城市,学校,社教机关有所开展,未能大面积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化教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办起电视大学,广播函授大学等学校。

一直到1965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展也很迅速。

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受到了严重摧残,整个电化教育事业也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电话教育也重新得到起步。

2.2.2、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电化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中央电教馆,中央电视大学,建全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装备了大批电教设备建起了现代化的电教设施,创办了一批电化教育刊物,开办了教育技术专业,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事件:1)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从1982年开始,1984-1986年进入高峰期。

这场讨论后,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而在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造条件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戴尔 “经验之塔”
Ø 理论要点: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教 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 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位于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 听经验,比上层的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弥补下层不足。
Ø 不但延续了霍本的理念,而且进一步详细论述了具体 学习经验的重要西,强调抽象的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 的学习经验为基础。
Ø 传统教育技术;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育技术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文房四宝
手工 技术
•竹简
•孔子讲学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幻灯机 •电影放映机
•卫星接收 •天线
机械与电子技术
•录像带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晶体管时代的计算机(1947-1958)
•网络技术 •交换机
•笔记本电脑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 简史
2020/12/10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技术与教育技术
Ø 什么是“技术”? v 工艺、技巧 v 工具、设备,程序、方法、经验
Ø 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 v 有形(物化形态)技术: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 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 卫星等教学媒体。 v 无形(观念形态)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技巧、策略、 方法,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 运用理论要点是
•语 言符
•抽象的
1.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
•于今

体,越往上越抽象,
仍有 意义
•视觉符号
•录音、广播 静画
各种教学活动可以 依其经验的具体- 抽象程度,排成一 个序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80年代,开设电化教育课和设置电化教 育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多。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首先办起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专业 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至1986年底,全国已有25 所高校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和教育传播专业,但 多数学校称为电化教育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 的专业人才。之后,又有一批院校相继开设了相 关专业。(可参考南先生的文章)
从建国后1950年到1965年的15年间,我国 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加快了发展 步伐。但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 国的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作为整个教育事 业的组成部分的电化教育也未能幸免。省、市 电教馆被迫撤销,电教资料散失殆尽,广播和 电视教学相继停办。
整个电化教育事业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开设要求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80年代由一些高校的专家、
学者、教师成立了电教教材编写组,先后出版了一批反映
电化教育实践经验和电化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著作。
《电化教育》
河北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电化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电化教育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电化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
教育最优化的控制项目一般包括:教育的时 间量(t)、教学的信息量(u)、学习的负担量 (c)、教育的成本(s)、学习的成绩(w)。
如以E表示教育最优化程序,则有: E=f( w,s,c,u,t )。它表明最优化教育应是这五个 量的函数,应以时间最短、教学量最多、负担最 轻、成本最低、成绩最高来达到教育最优化。
高等学校的电化教育起步早,发展快,专业 人员队伍大。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等学 校已普遍建立起专门的电教机构,负责各自学校 电教工作的开展。包括向教学提供电教设备和电 教资料,以及与各专业课教师结合,编制各门课 程的音像教材,在辅助教学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受到学校的好评和教师的欢迎。但是,真 正把电化教育广泛、持久地深入到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教育功能,中小学做得 比高校好。
《电化教育手册》 辽宁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
《电化教育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
随着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电 教人员也大量增加。1979年6月,教育部电化教 育局在兰州召开座谈会提出:师范院校应尽快 开设电化教育课,可先开讲座、选修课逐步发 展成为必修课。为了培训师范院校电化教育课 的教师,西北师范学院在教育部师范司和电化 教育局的支持下,于1979年举办了为期两个月 的电化教学讨论班,全国39所师范院校共44名 教师参加了学习。之后,这批人员成为电教事 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媒体对比实验:将电教媒体(主要是幻灯、投影、电影、录 音等)与传统教育媒体(如语音、挂图、实物、模型)进行 对比,探讨其作用及在不同学科中的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 专题电教研究:研究电教媒体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实现教 学目标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电教经验,提高了课堂 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开展电教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学 校电化教育广泛深入的发展。
电教机构 电化教育工作专业机构的总称。全国性的电 教机构为电化教育司(局或委员会)、中央电化 教育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等, 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的电教机构。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电教机构有电化教育处、电化教育馆与 省广播电视大学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 育厅(局)直接领导。高等学校的电教机构为电 教中心或电化教学研究室,中等专科学校为电化 教学研究室,中小学校为电教组。
第三节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一、学校电化教育
为了便于领导和推动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1978年8月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1979年起, 教育部决定中央电化教育馆又是教育部的电化教育局,负 责全国学校电化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
随后,全国各地也先后建立电教机构。在各级电教机 构的组织和推动下,学校电化教育迅速展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这之后,不少同志发表文章赞同这一观点,
认为 “ 电化教育名不符实,难于理解,它造成 了理论研究的混乱,给实践活动带来了困难,而 且‘电化教育’这个术语‘概念自相矛盾,逻辑 混乱’,造成了‘电化教育 ’与所谓‘传统教 育’的对立,‘电教’从整个教育中自我孤立, 自我隔绝。适应现代科技和教育需要,适应人们 的认识水平,电化教育应改名为‘教育技术’。” 目前可以 “ 采用两个名称同时并用的办法,作 为过渡,即对内的行政职能和服务工作,保留电 化教育名称,而学科建设和对外学术交流,采用 教育技术这个名称 ”。
2.兴办电化教育专业 随着电影和播音教学的开展, 一些学校开始设电影播音课程,开办电影播音专业,培养电 教专业人才。
3.出版电化教育刊物 由上可见,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而引入 我国的。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南京、无锡、 苏州的一些学者和有关学校的倡导,逐步开展起来。因其在 教育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才引起了政府部门 的注意,先在社会教育中,后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
电教设备 通常指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种电气或电子器 材,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影、电视 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电教教材 通过电气或电子器材呈现信息的教材。按 使用器材的不同,分为幻灯教材、投影教材、 录音教材、广播教材、电影教材、电视录像教 材以及计算机课件等。
电教实验 应用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对电化教 育中的规律、原理、方法和因果关系等进行探索 研究,以期对电化教育的事实和现象作出科学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
1、知道“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 2、了解电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掌握电化教育的定义; 4、了解电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5、阐释教育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6、阐述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电化教育的出现
一、“电化教育”一词的出现
究其来源,大致有三种说法: (1) 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 (2) 刘之常的说法 (3) 舒新城的说法
1.购置现代化电教设备 2.编制、发行电教教材 3.电化教育深入课堂教学 4.电化教育著作的出版 5.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开展电化教育需要有设备。各地采用多层 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购置电教设备。 从1978年到1986年,仅教育系统的电教设备就 增加了数十倍。
为了有计划地逐步改善学校电教设备地状 况,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向中师、中学、小 学分别颁发了《电教器材配备目录》(相关要 求),它为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 动作用。
电教教材编制是开展电化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电 化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一时期的电教教材主要是唱片、 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和录像带等类型。
制作途径主要有三种: 1、 专业生产厂家制作; 2、 各级电教机构制作; 3、 教师自制; 为了提高电教教材的编制质量,80年代成立了电教工作 人员和各学科专家教授结合的电教教材协作组,与文字教材 编审委员会结合在一起,编制配套的音像教材。 最初,电教教材大多是通过中央电教馆组织向全国发行 的。为了改进电教教材的流通和使用,中央和许多省、市电 教馆、高校电教中心也陆续成立了音像教材出版社,为电教 教材的出版社发行开辟了新的渠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视听教材,采 用电气声光设备,把声、形、色结合起来,使 事物化小为大(或化大为小)、化静为动(或 化动为静)、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化远 为近(或化近为远),借以直观地揭示事物的 本质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促进 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技术, 在国外称为视听教育,也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 电化教育。(1979)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 (1920 — 1965); 第二阶段为电化教育的迅速发展阶段 (1978 — 1996 )。
第二节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 1、 开展播音教育 2、 开展电视教育 二、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1、 高教电化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1) 开设电化教育课程 2) 开展电化教育活动 2、 普教电化教育的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了多项大 规模电化教育实验,如《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等,推进了我国教育、 教学的深化改革,也对电化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产生了重 大影响。
电化教育实践要求电教理论的指导,电化教育专业的
多媒体教学 两种或多种媒体配合使用的教学活动。多种 媒体显示的信息相互配合,可以取长补短,强化 教学效果,有利于传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电化教育理论研究
(一)电化教育的定义
电化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形式”, 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1978)
电化教学是指运用电化设备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中采用幻灯、电视、电影、录音、录 像、通讯卫星、电动教学模型等教具,以增进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等”。(1979)
《电化教育学》南国农主编,1985)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 的 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 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电化教育学》南国农主编,1998
定义的涵义可概括为:
➢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 ➢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即在教育和教学
过程中,充分运用教育技术; ➢ 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为目标。
(二) 电化教育的本质
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和说法: ➢ 手段、工具说 ➢ 教育方式说 ➢ 新教育说 ➢ 新形态教育说
(三) “电化教育”名称之争
最早在刊物上公开提出这一问题的是瘳泰 初教授,他在一篇题为《从国外名词术语的演 变看 “ 电化教育 ”》一文中指出:“电化教 育这个述语用了约半个世纪,已不足以代表今 天在这个领域内发展的情况,名不符实,应当 改名,并盼望经过大家讨论能获得一个最有代 表性的最恰当的名词术语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