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第四章

合集下载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课件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课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 开始就有别于其他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 转向政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黑格尔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17
博士论文
1841年提交了为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
题献给“亲爱的父亲般的朋友”。
博士论文序言:“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 的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中跳动着,它将 永远像伊壁鸠鲁那样向着它的反对者叫道:‘那 摈弃群氓的神灵的人,不是不诚实的,反之,那 同意群氓关于神灵的意见的人才是不诚实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 想PPT讲座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3
一、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 近代德国
帝国大厦,建于1884年。二战时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的象 征就是占领帝国大厦。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马克思故居
11
2019/11/28
特利尔
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罗马帝 国在阿尔卑斯山北的最大的重镇, 人称“北方罗马” 。“在特利尔 之后一千三百年才有罗马”。
曾隶属于拿破仑治下的法国之后 又移交给了普鲁士。是德国最先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5000人口,葡萄种植为主要经 济,超过1/4人口依靠公共救济生 活。天主教地区,教堂林立。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6
近代中国
作为民族国家,中国自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 以后,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
1840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闻传播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新闻传播应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应该具有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特点,应该注重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他们提出了“人民报刊”和“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应该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了“党的报刊”和“人民的报刊”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党的领导和人民服务。

提出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利益服务。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应该基于事实,不应该有任何虚假报道或主观臆断。

2、新闻传播应该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新闻报道应该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应该反映他们的利益和呼声。

3、新闻传播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新闻报道应该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新闻传播应该具有政治性和党的领导。

新闻报道应该为党的领导服务,应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进行新闻报道。

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双方就________项目的设备技术服务,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在下列第______项为甲方提供设备技术服务:外部设施及特殊装具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开始工作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结束工作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甲乙双方参照订货合同价另行签署设备技术服务协议进行结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
• 即使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派别,也只是从某些马克思 和恩格斯哲学、历史、文化的视角出发,或者运用他们政治 经济学著作中的观点,或者借鉴马克思以后的几位欧洲共运 领袖著作中间接涉及的传播思路,阐发他们各自的传播学批 判理论。至于马克思本人和其他国际共运领袖是否有大量的 关于传播、新闻传播的直接论述,就连近年出版的批判学派 的著作,对此也表示怀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是一个与时
俱进的过程,所以,实事求是是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原则。 历史上,从外国到中国,马克思主义 政党在新闻、宣传、文化等等方面的 思想认识和具体政策,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惨痛的教训,需要总结经验和吸 取教训。
西方学者的认识:
“马克思几乎从来没有谈过公众通讯工 具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 第一、二国际
列宁, 第三国际
毛泽东与中 国共产党人
邓小平等党的 领导人
发展线索:
坚持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与遵循 新闻传播的规律应该是一致的,坚持新 闻和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与坚持人民性 是统一的。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思维模 式和行为,违背人民利益的宣传观念和 行为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也不能说坚 持了党性原则。
谢谢观看
祝:
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第二版)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绪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如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地位 三:西方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误解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与时俱进
一:如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定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领导人关于 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内思想交流等等 的论述。

马克思新闻观

马克思新闻观

马克思新闻观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报纸经营的思想2.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使用传播(comminication)概念的情况3.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人类“精神交往”的意义①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③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是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4.传播科技的发展是如何造成马克思所说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情形的?5.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信息社会的四个特征的认识①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②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③资源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④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6.熟悉马克思关于“报纸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的论述“要使报纸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他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7.熟悉马克思关于对报纸的思考的论述①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的报纸运动”即,报纸报道新闻,只能在循环往复的有机运动中逐步使新闻完善,使事实完整的展现出来。

②处于变动中的报刊阶级性和党派性涉及到的政治与报纸的关系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报刊与政治有联系;其次,报刊与政治不是同一回事,有联系,也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在怎样干预政治和干预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最后,报刊与政治的关系要根据具体情形而定,不存在先验的“规定”③不同背景下的报刊与“人民”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必须与“人民”(人民、公众、民众等等)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报刊与权力组织的关系,强调“真正的报刊即人民的报刊”。

④“公证惯例”即,在报道新的事实、新的争议时,报刊所能保持的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

报刊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当然会有自己的看法,但作为社会性的传播媒介,它要取得社会的承认,就不能只报道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偏爱的事实的某一方面,而要尽量表现出公平的态度。

马列主义新闻理论最终版

马列主义新闻理论最终版

马列主义新闻理论最终版马克思PPT文字版整理拓展延伸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名词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观点与看法,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的属性、地位、作用、方针、原则和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理论。

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学一、新闻传播活动演进轨迹(理解)1、二百多年前,猿人出现。

制造和使用工具,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人类文化开始了蹒跚起步,同时也开始了传播行为。

2、语言:大约始于三万五千年到四万年之前。

3、文字时代:大约五千年前。

中国人和玛雅人是发明文字较早的两大人种。

4、印刷术的发明——“人类文明的杠杠”(马克思语);毕升,王祯,古(谷)登堡19世纪30年代,快速印刷技术同现代报纸的基本概念相结合,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才粉墨登场。

5、广播、电视、互联网的相继诞生;6、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诞生;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的发展(理解)新闻教育:是为传授新闻传播知识、展示新闻传播规律而进行的专业教育。

它的任务有三个:1、向社会大众普及新闻传播知识;2、对有志于新闻传播的学子进行新闻就业训练;3、为在岗的新闻从业者提供职业终身教育。

美国的新闻教育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的新闻教育(1)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发端,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滥觞。

(2)三大著作: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第二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目的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目的1、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就掌握和坚持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立业之本,成功之本,不败之本。

2、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增强识别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能力,在复杂的理论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学说《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思想的发展为经,按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发展——列宁,继承创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发展为序,依次展开大师们的新闻观点;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述及经典论著的内容分析为纬,简明介绍这些新闻经典的写作时代、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研究主体:马克思创始人及其经典作家。

研究客体:人类一切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事业,其中以工人报刊活动和党的新闻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新闻传播活动(学术渊源)→新闻学(理论描述)新闻活动是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新闻传播活动源于人类社会交往,以新闻信息的传递与收受为主要目的和内容,人类特有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新闻学则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建立在新闻活动实践基础上。

当代新闻活动以新闻从业人员为主所进行的采制与传播新闻信息的职务性活动。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

1.气味。

2.发光。

3.超声波。

4.动作。

5.声音。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

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人类语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手段向语言过渡,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不朽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新闻理论教程第4版PPT第四章 新闻传收内容

新闻理论教程第4版PPT第四章 新闻传收内容
➢ 其三,学院派范式更多的是从理论的纯粹性出发,不仅从新闻是什 么,而且从新闻应该是什么的角度去界定新闻。
第二节 新闻的界定
二、新闻的定义
(二)新闻定义的基本范式与类型
➢ 实践派范式:那些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他们根据新闻传播 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对新闻传播的直接体验,对新闻做出的理解 和界定。
第一节 新闻的形态
二、新闻的过程形态
(三)新闻的收受态
➢ 收受形态的新闻,是指经过新闻收受者接收、解读、理解“消化” 后的新闻,这时传播形态的新闻是以收受者对它的理解形态存在 于收受者的大脑之中,它既不同于本源形态的事实或事实信息, 也不同于传播形态的文本化或符号化新闻,而是新闻收受主体理 解的产物,可以说是理解态的新闻。理解态的新闻才是新闻最终 的存在方式,是新闻事实信息的归宿形态。
第一节 新闻的形态
二、新闻的过程形态
事实论与信息论的基本关系: • 第一,从本质上看,事实论与信息论是统一的。 • 第二,事实论是更根本的解释。 • 第三,信息论解释具有更直接的意义,而且信息论解释更能说明
新闻由本源态向传播态转化的内在机制。
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新闻的本源态归结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即新闻的本 源是事实。
第二节 新闻的界定
二、新闻的定义
(二)新闻定义的基本范式与类型
➢ 学院派范式的特点:
➢ 其一,能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比较深刻地揭示新闻的本质,如果 能够把这种范式中不同的定义加以综合的学习和理解,就能够比较 全面地把握新闻的内涵。
➢ 其二,这种范式的定义常常以明确的形式逻辑的肯定判断方式表达, 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 随着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变化,新闻学的不断开拓和提升,人们会 不断改变对新闻本身的认识,也就会不断赋予新闻概念新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学说《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思想的发展为经,按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发展——列宁,继承创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发展为序,依次展开大师们的新闻观点;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述及经典论著的内容分析为纬,简明介绍这些新闻经典的写作时代、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研究主体:马克思创始人及其经典作家。

研究客体:人类一切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事业,其中以工人报刊活动和党的新闻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新闻传播活动(学术渊源)→新闻学(理论描述)新闻活动是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新闻传播活动源于人类社会交往,以新闻信息的传递与收受为主要目的和内容,人类特有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新闻学则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建立在新闻活动实践基础上。

当代新闻活动以新闻从业人员为主所进行的采制与传播新闻信息的职务性活动。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

1.气味。

2.发光。

3.超声波。

4.动作。

5.声音。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

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人类语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手段向语言过渡,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不朽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新闻时效
现代市场经济运动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 冲动,直接刺激着新闻传播不断地以快速的 时效克服空间带来的障碍,以致马克思经常 用“报刊的闪电”、“电讯立刻闪电般的传 遍整个大不列颠”来形容新闻传播的速度。 他对报纸的特点也从时效方面做了规定: “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 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 心”
二:处于变动中的报刊阶级性和党派性
现实:19世纪中后叶,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大众媒介,正处于 从政党报刊时期向商业报刊时期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许多报 刊仍存在党派属性,另一方面商业报刊逐渐取代政党报刊而占 据大众媒介的主导地位。
马、恩认为:首先,报刊与政治有联系;其次,报刊与政治不 是同一回事,有联系,又有一定距离,因而存在怎样干预政治 和干预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最后,报刊与政治的关系要根据具 体情形而定,不存在先验的“规定”。
使命
• 报刊内部工作人员摆脱 自己应该履行的使命
第二节:对“新闻”的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考虑的:
一:变动产生新闻 二:新闻的层次 三: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 四:新闻时效
一:变动产生新闻
马克思把事实的变动影响新闻的产生,视为一种规律。 1859年,他以《纽约每日论坛报》柏林通讯员的身份, 向报纸编辑部解释最近一段时间没有寄出新闻通讯的 原因时,写道:“德国有句谚语:‘如果周围空无一 物,皇帝也失去自己的权力’。既然连皇帝这样的大 人物都受这条空无一物的规律的支配,本报通讯员当 然更无法逃避这条规律了。如果没有事件,就没有什 么可说的。这就是那迫使我好几个星期停止从‘精神 之都’、从这个即使不是世界力量的中心至少也是 ‘世界精神’的中心寄发通讯的极重要的原因。”
信息势能的背后:
这种势能的产生相当程度上是潜在的利益因素在起作用。市场 经济下,一方面,每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生产普遍地联系起来, 而另一方面,每个人又是孤立的。不相识的人,对任何人都是 一个秘密,但只有获知别人的动向才能决定自己的行动。为解 决这个矛盾,人们就需要无限制地获取新闻。
“当每一个人自己冒着风险去工作并使自己发财的时候,停滞现 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一切都是盲目的,是瞎碰,是或 多或少地靠机会的。只要好消息从某个市场传来,每个人就把 所有能送出去的东西都送到那里去。” ——恩格斯
第一节:“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 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 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 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 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 可能任意摆脱的 ——马克思
两种妨碍报刊履行职责的问题
强权
• 外部强权为它规定并非 它自身的使命
第四章: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新闻和 新闻政策
就其从事的社会职业而言,马克思和 恩格斯基本上就是新闻工作者。他们 对新闻(狭义)传播现象、当时主要 的新闻传播媒介——报刊的运作特点, 以及影响新闻传播的各种政治、经济、 文化的因素进行的思考是相当深刻的。
本章目录:
第一节:“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第二节:对“新闻”的思考 第三节:关于报刊的思考 第四节:关于新闻政策的思考 第五节:党报思想
“时针”与“分针”
由于环境、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地在世界交往中的位 置自然会有中心与边缘之分,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 有所不同。越是处于信息交流的中心,对时效的要求 也就越高。就此马克思使用了“时针”和“分针”的 比喻,他在小城市给住在较大城市的编辑写信说: “您在哲学和神学新闻的中心,所以我很希望从您那 里听到一些有关当前局势的消息。在这里固然可以看 到时针的运动,但是却看不到分针的运动。”
三:报刊与“人民”
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必须与“人民”(人民、公 众、民众、国民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文版的 名词,在德文原著里许多时候是同一个词,即 “das Volk”)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 报刊与权力组织的关系。报刊可以选择站在权力组 织一边或处于其对立面,但它必须拥有尽可能多的 读者,只有得到他们的承认才能生存,这是没有选 择余地的。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市场经济形成过程 中报刊的发展永远得伴随着人民的承认
二:新闻的层次
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事实的重大变动是报纸的财源, 因为那时会产生集中、大量的重要新闻,因而也就能 吸引读者。他在谈到《泰晤士报》时写道:“这家报 纸……利用法国革命、德国起义、意大利暴动和匈牙利 战争,利用法国的枪杀和奥地利的绞刑……制造出多少 篇社论和弄到了多少金镑啊!如果大陆没有‘暴徒’, 那它就只好每天靠斯密斯菲尔德市场的劣等货色、伦 敦烟囱的煤烟、泥泞、粗暴的马车夫、太晤士河上的 六座桥梁、市区内的出殡、感染鼠疫的墓地、肮脏的 饮水、铁路上的灾祸、伪造的尺子和天秤以及其他在 大陆平静无事的时候成为这家报纸的经常货品的有趣 题材来勉强度日了”
第三节:关于报刊的思考
一: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的报纸运动” 二:处于变动中的报刊阶级性和党派性 三:报刊与“人民” 四:“公正惯例” 五:报刊的监督职责 六:“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
一: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的 报纸运动”
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 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依事件发生的顺 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会 是片面的,甚至有差误,但是后面的 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差误
三: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
概念理解 什么是信息势能?
由于事实变动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因而即使新 的事实或行动还未开始,已经传播过来的关于它们的新闻,也 会带来一种信息势能,使当事的人们或感受到压力或感受到鼓 舞,并引发实际的变动
实例说明
马克思曾谈到克里木战争中几万名英国士兵
濒临冻死病死的事件,当成立关于此事的调 查委员会的新闻传到前线时,其情形就如马 克思描述的:“为士兵们所欢迎的这些消息, 使将军们和各部门的长官们感到恐惧。一星 期以后又传来一则消息说,受权进行谈判和 调查的委员会代表们已在途中。这个消息就 像一股电流那样刺激了一下瘫痪病人。在任 何改进措施都没有实行之前,前线的医护人 员、铁路工人就冲破官僚主义的障碍,开始 了救护和各种军需后勤工程,瘫痪的局面变 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