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自由

合集下载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在本质上,美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也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的体验,是一种自由感。

”①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对一件作品我们会觉得它是美的,但却并不一定觉得它是自由的。

审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阅览经验就很难看出一幅作品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审美主体在爱好、休养、能力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美感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层次来。

②所以对艺术家们的作品来说,要体会它们的内在情感我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能够迅速的进入审美状态。

而审美状态是以日常生活状态为入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

当看到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时,要以审美状态的角度去欣赏它,去发掘其令我们内心产生愉悦感的源头。

长此以往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种审美趣味,“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趋向、审美爱好、艺术爱好和审美判断力。

”③但人们投入生活中的大部分情感都是非审美的,这给我们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审美活动还必须要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绪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

不同职业的人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人不能选择医生的职业,学生不能选择像企业家一样去经营一个公司,科学家不能像画家一样去做伟大的画作……但在审美领域他,们却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进行选择。

“人们对。

美的事物的欣赏,同时也是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

”④不过也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有较大的主观性。

美或不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情人眼里出西施”美感除了具备客观标准外还有很强的主观性。

审美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要将审美上升到自由的高度则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自由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不能被驯服且拒绝为他们所驱使的;它曾经使艺术始终朝着生命之亘古荒原的边界进发,并作为探索生命的激情和行动的拓荒者而生存下来。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与人的自由“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

客观规律从不顾及人的主观愿望,或服从,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法则总是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的一腔热血;而人类自身呢?人创造出社会,同时也把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套在自己身上;人有理智,但理智所制定的无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的教条之中;人的物质欲望更每每使人拜倒在金钱与权势的脚下……那么,什么是人之自由?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即便一瞬,也当以千古鬻之。

环顾壁垒森严的宇宙,人类常常陷于悲观绝望之中。

而令我惊异的是,人类居然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尽管它神秘而短暂,象梦一般去来无迹。

然而,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捷径。

这就是审美。

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但他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的极致,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

老庄反对任何规范,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忘怀一切者便超越一切。

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荒山上的纵舞欢歌使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

尤其是当人类的觉醒发现自我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由的希望寄于审美之中。

康德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之间架起了通道;席勒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黑格尔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审美令人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审美能力的丧失,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自由选择、自由的创造和自由的享受。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也都把审美作为人类冲破一切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活动。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审美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全身心的综合运动,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肯定。

美学中审美与自由的关系

美学中审美与自由的关系

美学中审美与自由的关系
美学中审美与自由的关系非常密切。

审美是人的感官经验和思维活动,自由则是人类的一种自主性、自由度和选择权。

在审美过程中,人们自由
地感受、想象和创造,这体现了人类的自由本质。

同时,审美也通过对美
的欣赏和创作,拓展和丰富了人类的自由表达和思考方式。

美学讨论的美、美感和审美经验中,自由与自然也是密不可分,理论
就从自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入手,强调审美行为既要有自由精神又要顺应
自然的规律。

美学中,自由被看作是审美判断中的主导因素。

众所周知,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这便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审美自由,其对美的认识和感知都是独特而丰富的。

因此,美学重视个体的审美
自由,倡导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发扬个体的特性和创造力。

总体来说,美学将审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强调审美是一种自由意志
和自由创造的过程。

审美的自由性和个性化完成了艺术的多元化和美的多
样性。

美学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审美和自由之间的深刻联系,也提醒我们要
珍惜、保护及发扬自由,并让更多的人能够享有自由,创造出更多美的可能。

第四讲:《审美教育书简》:审美与人的自由

第四讲:《审美教育书简》:审美与人的自由

2. 席勒美学思想发展的逻辑 席勒的思想发展逻辑是:他要实现人类自由这 一理想,但又不满意于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暴力革 命方式,他从他所处的时代和落后畸形的德国现实 出发,通过对抽象人性的先验分析,从而把实现自 由理想的使命交给了艺术和美,把维护和争取人的 尊严的职责托付给了艺术家们,就形成了他的人道 主义美学体系。这个人道主义美学体系,最早在他 的哲理诗《希腊诸神》(1788)和《艺术家们》 (1789)之中以诗的形象显现蓝图,而在《审美教 育书简》之中得到了最完整、最系统和最充分的表 现。 张玉能:《席勒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通 史· 德国古典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 392页。
1793年2月,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判 断力批判》,此间,他完成了给友人 克尔纳(K orner)的七封信,这些书 信同时寄给了克里斯谦公爵。1794年, 因火灾,书信手稿被焚,幸好保存了 复印件。随后,席勒重写了书简,篇 幅加长,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审 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书简》共有27封信,每一封信都有一个 具体的主题,全部27封书简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 系。他对审美的自由进行了完整的解释,正如朱光 潜所言: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 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达致 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 至少须是先有审美的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 件。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主导思想。席勒的审美教育 集中论述了感性冲动、理性冲动和游戏冲动三者的 关系,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论述,突出了审美与 自由的关系。
7. 审美与人的完善 正是这种哲学的构架和方法的人道主义,使得席勒美学思想体系的人道主义显示出 了它的特点,即围绕着“人性完整”这一人道主义中心议题进行分析论证。具体地说就 是:从对近代社会破坏“人性完整”的愤怒谴责出发,运用先验抽象的方法分析人性, 从而寻求到美和艺术并使它们具有拯救人类,恢复“人性完整”的崇高使命,使“自然 向人(人类社会)的生成”的人道主义理想得以实现,而这“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 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第二封信)。这些都最集中、最完整地反映 在《审美教育书简》之中。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对近代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对古希 腊罗马社会表示了憧憬。席勒从康德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和“自然向人的生成” 的理想出发来谈美学问题。他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人(感性的人),但 是,人还有能力通过理性把必然的产品改造成为自由选择的产品,即人也能成为理性的 人(道德的人)。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人的时候,就处在国家之中。很显然,席勒这里是 脱离了社会的经济关系作纯粹的人性分析,因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由于他是从 人性的抽象分析的角度切入“异化”问题的,而不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中从社会经济基础入手分析“异化劳动”,并规定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1. 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2.劳动者对劳动的异化;3.劳动者对人的族类本质的异化;4. 人对人的异化,即阶级的产生),而且进一步追溯到“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 并把社会改造规定为对“异化劳动”的克服和对私有制的扬弃,最终为人类设定了共产 主义的美好远景。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力量,而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只使他在 人道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范围内揭露了近代社会产生“异化”的现象,而且只能把社会 改造寄托在恢复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的“人性完整”的乌托邦之上。 张玉能:《西方美学通史· 德国古典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94——396 页。

直觉、自由与审美主体间性

直觉、自由与审美主体间性

合 法性 和 自由权 。准 确 地 说 , 康 德 和德 国唯 心 主 义 哲 学 是 这 一 成 果 的缔 造 者 和 守 护者 : “ 德 国思
维 和直 观 学说 … …呈 现 出一 个 基 本 特征 , 即 直观
乎概念) 如果 它 是智 的直 觉 , 则 它是 存 有论 的( 创 造 的) 实现 原则 ( p r i n c i p l e o f o n t o l o g i c a l o r c r e a t i v e
最犀 利武 器 。于 是 , ( 在谈 审美 价值 时 ) 盖格 尔说 :
“ 只有在 直 接体 验 中 , 在 审美 直 观 中 , 在快 乐 和享
受 中, 研究这种个别 的、 独一 无 二 的侧 面 的方 法
才是 既定 的。 ” 因之 , 体验 美 和 自由 , 必 须从 直觉
出发 。
是以审 美意( 形) 象为依托 的创造性和 自由的直觉 ; 它不是僵化的意识 , 而是创造性意识行动。基于康德 , 审 美 创造 了一个主体间性世界 , 审美判断 即主体 间性的显现 。 审美创设和构建 了人的 自由, 它是鉴 赏也是判断。由
于每 个人 都在 审美 中实现 交流或认 同, 那么审美的世界就是主体 间性世界 , 而美和 艺术本 身就是 主体间性事
的, 不是 创造 的 , 亦 须有 思 想 之统 一 , 而统 一须 假
善 的附庸 , 也 不 能 压 制 那 些 真 正 体 现 自 由 的 审
美 经 验 。现 在 , 我 们 要 做 的 事 情 就 是 去 寻 找 新
的手 段 和 经 验 。
如所周知 , 康德 、 席 勒 等 人 使 美 与 审 美 获 得
Mar . 。 2 0 1 3 No. 1。 v o 1 . 1 1 张 中 : 直 觉 、自 由 与 审 美 主 体 间 性

审美自由的逻辑及其现代性描述

审美自由的逻辑及其现代性描述
之本 质具 有 决 定 意 义 的两 大 进 程 —— 亦 即世 界
考、 感 受 的方式 , 一种 行 动和 行 为 的方 式 ” ; 而且 , “ 它标 识着 一 种 归 属关 系 , 也 将 自身表 现 为 一 种 使命” 。言下 之 意 , 现 代 性 所 代表 的是 一 种 生
由) 能否 拯救 现代 人 ?审美 现代 性 如何 弥合 主体 的分 裂 ?如 何成 就 完 整 的 “ 人” ?这 是 现 代 美 学
的 中心议 题 , 而其 核心 要 素则是 ( 审美 ) 自由。
使 主体 实现 真 正 的 自由 , 反倒 使 其 陷入 一 种孤 独 _ 日 日 圈 圈 圈 丽 瞄 啊 幽 圈 张 中 审 美自 由 的逻 辑 及 其 现 代 性 描 述 无 依 的境地— — 这是 一 件 吊诡 的事 情 : 追求 自由
么, 审美 及 其 自由 正 是 这 样 一 种 反 叛 与 抗 争 力
作 者 简介 : 张 中( 1 9 7 3一) , 男, 江 苏 睢 宁人 , 文学博士 , 复 旦 大 学 哲 学 学 院在 站 博 士 后 , 山 东大 学 ( 威海 ) 文化传播学院讲师 ,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为西 方 哲 学 、 美学 、 文 艺 学 与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
6 3
审美 自由的逻辑 及其现代性描 述
张 中
( 山东大学 文化传播学 院 , 山东 威海 2 6 4 2 0 9 )
摘 要 : 黑 格 尔 曾经 正 确 地 指 出 : 在 时 代 困境 中人 要 么 成 为 客 体 遭 到 压 迫 , 要 么 把 自然 当作 客 体 加 以压 迫 。 那 么在 此 困 局 中 , 一 种 对 理 性 的批 判性 反 思 理 所 应 当地 被 推 上 了 历 史 前 台 , 从而也 引发人们 对非 ( 反) 理 性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是每个人的自由,而不是社会所趋、大众眼光所决定的。

在网络时代下,大家习惯去美化自己的生活,拍照、视频、朋友圈都需要修图、美颜,大众审美逐渐趋于一致,流行起了白幼瘦、精装图。

这最初也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为的是推销宣传,却逐渐变成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所以不要将他人的眼光变成束缚自己的枷锁。

关于“美”,美学大师蒋勋认为,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

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女性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学会接纳自己。

人的审美一般来自身边人的反应,但往往周边人的一举一动会在自己心中无限放大,从而造成审美焦虑。

这时应该抛弃“镜像反应”,坚定自己的内心需求,就像杨天真说的:只要尊重场合,其余的自己开心就好。

近日,盐不浪的一番话,让更多人看见了女性觉醒而起的新审美“趋势”,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审美自由,“悦己”需求日益高涨。

这最主要的就是活出自我,不要被他人的审美标准所束缚。

就像大张伟说锤锤:“你用铅笔去画玫瑰,所有人也知道那是什么,因为这是所有人对她认定的颜色”。

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一枝独秀点缀不了整个春天,女性的审美应该更加开放自由,活出自我光彩。

审美与自由——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解析美的救赎意义

审美与自由——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解析美的救赎意义
音 乐之美 ,时刻点燃着他对 生命 的希望和热爱 ,在获得 自由的同时,也完成 了自我生命的救赎。 [ 键词 】 关 审美 ; 自由 ;救 赎 ;体 制化
随 着 时 间 的 流 逝 ,人 们 愈 来
愈发现 电影 《 肖申克的救 赎》 之
恒 久 的 价 值 和 魅 力 。 从 最 初 的 叫 好 不 叫 座 ( 斯 卡 七 项 提 名 而 一 奥 无 所 获 ) 到 如 今 被 普 遍 赞 誉 为 经 典 之 作 ,其 命 运 正 如 片 中 主人 公 安迪 一 样 经 历 了 时 间 的 磨 砺 和 淘 洗 。 安 迪 心 怀 希 望 永 不 放 弃 的精 神气 质 ,无 疑 从 心 灵 深 处 感 召 了 我们 每 一 个 人 。那 么 ,是 什 么 支 撑 了安迪在 极其 绝望 的环 境 中 , 度 过 地 狱 般 的 十 九 年 ,并 最 终 重 获 自 由。 综 观 安迪 十 九 年 的狱 中 生 活 ,可 以清 晰 地 看 m ,他 是 一 个 审 美 的 人 ,虽 然 身 陷 囹 圄 , 但 他依 然 自 南而 尊 严 地 活 在 他 的 精 神世 界 里 。他 的生 命 印 证 了德 国 古典 主 义 时 期 伟 大 的 诗 人 哲 学 家 席勒 的 著 名 观 点 :让 美 走 在 自由 的前 面 。 相 对 于其 他 肖 申 克 的 犯 人 而 言 ,安 迪 的 自我 救 赎 之 路 ,不 仅 仅在 于越狱 成功 重获 身体 自南 , 更本 质 地 在 于 其 内 心 始 终 如 一 地 对 美 的 坚 守 。 席 勒 认 为 “自 由 是 精 神 上 的 解 放 和 完 满 人 格 的形 成 ” “ 正 是 因 为 通 过 美 , , 而 人 们 才 可 以走 向 自} ” = 。安 迪 是 一 } = I 个 审 美 的 人 ,一 个 自由 的 人 。尽 管 他 身 陷 囹 同 ,但 他 始 终 坚 守 着 人 之 为 人 的尊 严 和 价 值 。在 监 狱 放 风 期 间 ,他 踱 着 步 的 样 子 , 仿 佛 在公 园散 步 。在一 天将 尽 时 , 他 不 是 像 其 他 犯 人 一 样 “ 着 沉 拖 重 的 脚 步 , 回到 牢 房 去 面 对 另 一 个不 尽 的 长 夜 。相 反 ,他 总 是 抬 头 挺 胸 ,好 像 走 在 回 家 的路 上 , 好 像 家 里 有 香 喷 喷 的 晚 饭 和 女 人 在等 着他 一 样 ” 。 他六 年 如 一 日地 给 当局 写 信 , 最 终 建 立 了新 英 格 兰 最 好 的监 狱 图 书 馆 。他 冒着 生 命 危 险 ,为 狱 友 们 从 酷 吏 哈 利 身 上 讨 要 了一 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与自由》刘XX“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

客观规律从不顾及人的主观愿望,或服从,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法则总是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的一腔热血;而人类自身呢?人创造出社会,同时也把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套在自己身上;人有理智,但理智所制定的无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的教条之中;人的物质欲望更每每使人拜倒在金钱与权势的脚下……那么,什么是人之自由?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即便一瞬,也当以千古鬻之。

环顾壁垒森严的宇宙,人类常常陷于悲观绝望之中。

而令我惊异的是,人类居然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尽管它神秘而短暂,象梦一般去来无迹。

然而,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捷径。

这就是审美。

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但他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的极致,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

老庄反对任何规范,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忘怀一切者便超越一切。

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荒山上的纵舞欢歌使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

尤其是当人类的觉醒发现自我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由的希望寄于审美之中。

康德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之间架起了通道;席勒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黑格尔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审美令人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审美能力的丧失,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自由选择、自由的创造和自由的享受。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也都把审美作为人类冲破一切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活动。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审美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全身心的综合运动,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肯定。

在审美中,主观情趣可以超越客观法则,感性动力可以超越理性教条,精神享受可以超越功利欲求,个体生命可以超越社会压力。

一审美的自由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

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趣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

工人不能自己选择机床,农民难以选择土地,士兵只能拿到发下的武器,学生只能用规定的教科书……然而,当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却能获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充分自由。

你修养浓厚喜欢“阳春白雪”的高雅,我目不识丁,欣赏“下里巴人”的通俗;你幽默风趣,自然爱看喜剧,我多愁善感,只为悲剧动情;你温柔善良,留连往返于纤巧细腻的江南风光,我鲁莽粗犷,一辈子与原始的大草原、戈壁滩为伴;你是堂堂男子汉,总是陶醉于长城的崇高之美,我是婷婷弱女子,常常沉浸于飞天式的阴柔之美;你已老态龙钟,我初出茅庐,每每在现代风格中追逐未来的理想;你乐观开朗,崇尚东方式的和谐,我悲观内向。

酷爱怪诞的描写;……在审美中,一切都取决于审美对象的风格与审美主体的情趣有没有内在的适应性。

如果有,无名小卒的作品可以成为某个人的欣赏极致。

如果无,第一流名家的代表作也只好另寻主人。

也就是说,不是客观对象规定主观情趣,而是主观情趣规定客观对象。

我可以对巴尔扎克的小说不屑一顾,我可以对毕加索的绘画嗤之以鼻;杜甫的伟大无法要求每个读者都推崇他的诗歌,而低级的审美情趣却能使毫无深意的传奇、武打、推理、色情等作品成为畅销书。

一旦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选择客观对象,人便超越了客观法则,成为自我的主宰。

甚至可以说,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审美情趣就是上帝,客观的审美对象就是上帝的选民。

如果说,审美的自由选择还只是主观超越客观的低级层次的话,那么,审美的自由再创造就是主观超越客观的高级层次了,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读者无权用个人的主观世界去进行再创造,排除个人偏见是进行科学活动的必须前提。

无论有多少人去学习几何学,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只能等于一百八十度,任何人也无法改变这一结论。

但是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有权根据个人的主观世界去解释艺术作品,正像艺术家有权按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改造客观的现实生活一样。

一个艺术家决不能被动地模仿客观现实,他必须用个人的审美趣味、艺术修养和艺术才华去拥抱、改造、升华客观现实,使艺术品带有独特的主观印迹,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印迹越鲜明越好,真正的艺术品是不可重复的。

同理,一个欣赏者决不能局限于作为客观对象的艺术品,他必须调动整个心灵,通过审美的再创造达到对艺术品的超越,使欣赏活动成为欣赏者个人的活动。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经历、常识、个性、情感倾向,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改造和再造艺术形象。

当千百位欣赏者走进同一个美术馆、同一个剧场时,客观的统一空间就会被分割成无数个主观的个人空间,在这些不同的空间中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决不会雷同。

世界上只有一幅《蒙娜丽莎》,但是,她那迷人的微笑却能在欣赏者的再创造中染上千姿百态度色调,甜蜜的、明朗的、羞涩的、神秘的,甚至可能是忧郁的。

因此,欣赏活动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已不再是客观的艺术形象了,而是欣赏者再创造出的心象。

有多少不同类型的欣赏者,就有多少不同类型的林黛玉。

而一旦人能够用自我去再创造客观对象时,主体的心灵就能得到充分的自由享受。

二审美是感性动力对理性法则的超越。

人的生命是一个充满各种情欲的动力系统,但是并非一切活动都能使人的生命得到全部的发挥和满足。

比如,以理智为核心的科学活动就是以对人的某些心理动力的掏为前提的,任何科学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古籍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人的感知经验中包含着许多错觉,必须经过理智的分割、舍弃和抽象,才能上升为科学原理。

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感知经验的原始性、整体性和具体性便统统被理智抛弃了,活生生的感知表象最后变成几条干巴巴的原理,几个抽象的符号公式。

情感虽然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没有热情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但是,客观真正的取得必须以理智对情感的某种抑制完全排除为代价。

因为情感的强烈主观性常常使人歪曲客观现实,以情感态度观察世界的人,永远不能成为科学家,在科学论著中绝少有情感的感染力。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理智的客观性、逻辑性和明晰性恰恰是与情感的主观性、非逻辑性的朦胧性相对立的。

想象是思想的翅膀,它为科学活动带来了高瞻远瞩的预见性,爱因斯坦甚至说,要领是想象的自由创造。

但是,想象在科学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人以一种启发,使科学家能够扩展思路,想象的预见性在没有经过科学实验的证明以前只能是一种假说,没有实际的客观有效性。

而且,想象的随机性、跳跃性和幻觉性只是必须经过理智的过滤的。

因为科学所要求的是明确的必然性、严谨的逻辑性、绝对客观的真实性,这一切都是想象所无法胜任的。

人的记忆是信息储存库,失去记忆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科学家往往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但是,记忆与人的理智、情感密切相关,可以划分为理解记忆、机械记忆和情绪记忆。

在科学活动中,主要依赖于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而对情绪记忆是原始的、感性的、易变的,被记忆的事物经常由于人的情绪而在头脑中产生变形,有时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最后,人的无限丰富的潜意识、下意识领域也是科学思维很少光顾的,因为潜意识往往是人的原始欲望、情绪记忆、无意感知和随机想象的别名,是与人的生命本体息息相关的深沉的梦。

它是盲目的、混乱的、自发的,荒谬的,对于井井有条、小心谨慎的理智来说,它是最可怕的敌人,科学必须压抑潜意识的爆发。

由此可见,科学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是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几乎赔上整个的生命。

所以,人类必须通过其它途径来弥补这种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弥补这种损失的审美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其起源要远远早于科学。

原始的神话、巫术和传说,在今天的科学看来是那样的幼稚可笑、虚假荒唐,但是它们却体现着、凝结着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最诚挚的希望,它们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最诚挚的希望,它们是人的全部生命力所迸发出的最早的火花,至今还照耀人类的心灵,是不可企及的、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典范。

在审美活动中,被冷酷的理智宣判了死刑或长期监禁的感知、情感、想象、情绪记忆和潜意识,重新获得了生命和自由,人的心灵像经历了一次火山喷发和一次十级地震,一切都在燃烧,一切都在运动。

审美活动的情感使人的感情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情感不仅是审美活动的原始动力,而且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凝结在审美活动的成果中。

它使人的感知成为敏锐的、具有特定的目标感和穿透力的直觉,它使想象获得了充足的动力、大致的方向性和整体性,它使记忆变成取之不尽的库房,使潜意识得以毫无拘束的宣泄和抒发;审美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使人的感知得到了全面的发挥,生动的表象从始至终伴随着艺术家的欣赏者的思维过程,它引发记忆与想象,赋予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以活生生的、新鲜的形象外观;审美活动的虚构性和再创造性为人的想象力和情绪记忆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时空,天南海北,过去、现在、未来,一任它们自由驰骋,一颗心在有限的空间和固定的时间中,可以包容无限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它们使情感展翅高飞,使各种表象凝结成完整的审美意象,使荒唐的幻觉和稍纵即逝的梦成为心灵的象征,使人的精神世界超越有限,进入无限;最后,审美活动使人类最隐秘、最受压抑的潜意识得到了心情宣泄的机会,通过充满诗意的升华,潜意识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内心走向现实。

因此,审美的自由,不只是想象虚构的自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人的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运动,是人的全部生命力的自由迸发,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展开。

同时,在理智所主宰的科学活动涉足的地方,到处都是栏栅,到处都是界限,一切都被划分到互相对立的领域中。

客观现实与主观经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其判别泾渭分明,人类的生活完全按照现实的空间和时间进行。

这种分别虽然加深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增强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由于科学与理智所肯定的仅仅是客观的、物理的真实,所以,人类生命的内在真实,人类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却被无情地否定了。

因此,人类就不能不在审美活动中重新寻回推动了的心灵和人与宇宙的和谐。

在审美中,人类不必拘泥于几何学中用点、线、面所固定的空间位置,不必遵守数学中精确的数字和时间,不必顾及物理学所证明的真实,不必相信化学对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的分析,更不必服从哲学所规定的主观与客观,人与非人的区别。

在审美中,所有的对立都溶解了,所有的界限都消失了,精确的事物变得飘忽不定、神秘莫测,无生命的物理世界成为人的生命的象征,灵活的、跳跃的、不间断的意识流和心理时空代替了僵死了、固定的现实秩序和物理时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的心灵在一瞬间的颤动就能够包容宇宙,纵贯古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