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自由_论马尔库塞的技术审美化思想

合集下载

爱欲解放与审美之维——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爱欲解放与审美之维——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了 具 有 本 体 意 味 的爱 欲 解 放 的 理 论 ,想 以 此 来 批 判 资 本 主
义 异 化 的现 实 、改 造 人 性 的世 界 。
得 以宣 泄 与 表 达 ;无 意 识 则 受 快 乐 原 则 的 支 配 ,是 心 理 活
动 的深 层 ,在 人 的 心 理 活 动 中 是 占主 导 地 位 的 , 因 而 ,人
[ 中图 分 类 号 ] B8 — 30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 0— 12 2 0 ) 30 3—5 文 0 19 6 ( 0 9 0—0 00
马 尔 库 塞 ( 8 8 1 7 )说 过 :“ 象 不 出 哪 一 种 真 正 1 9 9 8 想 的哲 学 是 不 以这 样 或 那 样 的 方 式 从 现 实 、社 会 和 政 治 的 角 度 去 反 映 人 的现 状 的 。 l ] ( 5 ) 作 为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的 重 ”1 P 7 要 思 想 家 ,马 尔 库 塞 的 批 判 理 论 正 是 这 样 一 种 “ 现 实 、 从 社 会 和政 治 的角 度 去 反 映 人 的 现 状 ” 的 人 本 主 义 的 哲 学 与 美 学 ,具 有 批 判 与浪 漫 的 双重 特征 。
爱 欲解 放
有 两 个 方 面 构 成 了 马 尔 库 塞 爱 欲 解 放 本 体 论 的 内在 理
论 张 力 ,这 就 是 人 的 生 存 异 化 的 现 状 与 人 的 生 命 自 由 的 应 然 。在 马 尔 库 塞 看 来 ,哲 学 的 使 命 就 是 寻 找 人 性 的 真 理 ,
而 是 人 的 存 在 ; 同样 , 马 克 思 把 扬 弃 了 “ 化 ” 与 “ 化 ” 异 物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浅析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浅析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浅析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具有双重性质,当技术理性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时,逐渐形成新的统治,使人异化,造成人、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单向度性。

对此,马尔库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但马尔库塞没有认识到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把技术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使之与价值理性对立起来。

只有认识到技术理性的价值属性,把它放在动态的历史中去考察,不断完善技术理性,才能使技术理性朝向人类期望的目标转变。

标签:马尔库塞;技术理性;超越技术理性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技术理性主义信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然而,技术理性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变成了奴役人的统治力量,其本身正在走向异化。

对此,哲学界在二十世纪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潮。

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认为。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工具理性已经成为社会统治的工具,进入到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支配着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形成一种“新的控制形式”。

因此,马尔库塞如此断言:“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

技术的新控制就是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思想文化。

从而,科学技术成了统治者操控社会的新形式和工业社会异化的罪魁祸首。

一、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马尔库塞指出,在工业发达国家。

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价值中性的,而是具有两面性质。

一方面,它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头等生产力,创造的生产生活资料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技术渗透到燕个社会控制和协调系统中去,技术统治代替政治统治成为主导统治方式。

科学和技术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变成了使社会统治合法化的意识形态的新形式。

科学技术的这种两重性被马尔库塞概括为一个著名的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上升的国民生产总值)=扩大的奴役。

这一公式是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最凝练的表述。

从科学技术的两重性可以看到,当技术理性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科学技术改变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是德国20世纪的哲学家,他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中,提出了技术异化的思想。

技术异化,指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中,人们对自我、对世界以及对自然的认知被技术所异化,人类的自觉性受到了剥夺和限制。

马尔库塞的思想体系中,技术体现了被支配和束缚,人类成为了技术的奴隶。

在马尔库塞的看法中,技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中性工具,而是被资本主义、被市场复杂的关系所支配和操控的。

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不再相互促进,而是形成了单向的依赖和掌控。

具体而言,技术异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技术性的理性”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了行为的指导原则。

人们不再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成为了市场逻辑的奴隶。

技术不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剪去了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的工具。

其二,在现代工业文明中,人们对于自身身份、人类本身和自然世界的认识,皆经历了一次认知上的异化。

人们被剥夺了劳动过程的自主性,也失去了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

人们的认知变得狭窄和肤浅,只能通过技术和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其三,技术给社会创造了一种虚假的平等,并在这种平等下进一步加强了现实的不平等。

例如,在互联网上人人平等地发声,但其实现实中那些有权势的人更能掌控大量的信息,形成互联网上的黑科技,对普通民众的权益造成了威胁。

总之,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指出了经济、技术、科学等一系列现代生产活动,如何将人类置于支配的地位,人类被分离出真正的自我,只剩下被逐渐剥夺了对自身和自己行为的掌控,这种现象滋生了极端现代的人类社会和悲观情绪。

艺术政治学的乌托邦_关于马尔库塞的_审美之维_

艺术政治学的乌托邦_关于马尔库塞的_审美之维_

10/38 34-36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2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0,Vol.11,No.2ISSN1009-8976CN22-1322/C 艺术政治学的乌托邦———关于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收稿日期:2010-02-06作者简介:贾璐(1985—),女(汉),山西,硕士主要研究文艺学。

贾璐(厦门大学,厦门361005)摘要: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自律;审美形式;艺术政治学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0)02-0034-03一如《审美之维》前言所说,《审美之维》是马尔库塞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阶级性解释艺术作品的性质和真实性,便是马尔库塞的批判对象。

这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中隐含着一条绝对律令———必须要将表现社会生产关系放在首位。

这个绝对律令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基本命题推演出来的。

马尔库塞明确反对这种观点。

他认为,“这种认识框架规范,人们只把物质基础作为真正的现实存在。

因而在政治上就低估了非物质力量,尤其是个体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以及他们的政治功能。

”[1]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作品的真正根基就在于:让世界就像它在艺术作品中的那样,真正表现出来……”。

[2]“艺术的政治功能仅仅存在于他自身的审美层面:艺术作品的直接政治功能越强,就越会弱化自身的异在力量,越会迷失根本的超越的变革目标。

”[3]艺术作品对现实的控诉,对解放美景的呼唤,是以更基本的层面为基础的。

因此,艺术作品只有作为自律的作品,才能同政治发生关系,而且是间接的。

从技术异化抵达自由的荆棘之路——浅析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从技术异化抵达自由的荆棘之路——浅析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论 著作 之 一 。本 文试 图 以该 书对人 的 自 由的 关 注 为视 角 , 通过 “ 向 度 ” 双 向 度 ” “ 单 与“ 、 虚假 需要 ” “ 实 需要 ” 双 重 比 和 真 的 较, 阐明 马 尔库 塞 所 理 解 的 “ 由” 自 以及 自 由失 落 的根 源和 表 现 , 并对 马 尔库 塞 所 给 出的 两种 冲破 技 术 异化 , 达人 性 自 抵 由 的 可 能作 简要 的 分 析 和 解读 , 进 一 步 指 出其 缺 陷及 价 值 所 在 。 更
收 稿 日期 :0 0 1— 0 2 1 — 0 1 作 者简 介 : 臻 (9 5 )女 , 南 淮 阳人 , 口师 范 学 院 中文 系 教 师 , 要 从 事 文 艺理 论 研 究 。 刘 18 一 , 河 周 主
当大程度上 引导了个人 价值 观的走向 、职业的选择 以及 消
从技术异化抵达 自由的荆棘之路
立 ,并不断敦促人们将现存世界与哲学 的规范概念 所揭 示
的 真 实 世 界 加 以 比 照 , 而 更 好 地 理 解 自由 、 、 性 与 生 从 美 理
作者对 现代科技文明泯灭 自由而做 出的激情批判 ,在 日渐
被 西方同化 的发展中 国家和地 区早 已引起 了心理共 鸣。放 眼当下 , 不管是高度发达 的丁业 社会 , 还是被 它的影响所 同 化的发展 中国家乃至前工业化地 区,似乎都 在强调战争威 胁的同时 , 仍致力于机械化进 程的高度发展 。 界在看似危 世 险又不失其虚幻 的悬崖边上 , 展示着它的美好与富足 , 科技 的突飞猛进使各个不 同阶层 的人都体会 到现代 生活的丰盛
立 。虚假 的幸福意识使个体 与功利性的社会制度 之间达成
境况 中,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 的深刻批判彰 显出其长久 的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作者:任思佳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8期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79-1979),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审美解放论是他美学的核心思想,并赋予了审美全新的时代意义。

他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希望通过审美去拯救社会。

关键词:马尔库塞艺术审美功能马尔库塞与很多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一样,他们在审美功能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即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并且认为艺术已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下人性恢复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一、实现途径——解放爱欲马尔库塞认为人类的历史是被压抑的历史,他主张建立一种无压抑的文明,他对压抑人性的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猛烈的抨击。

他认为,人可以追求各种需要,人们要获得幸福、满足,要摆脱这种压抑的状态,并用尽一生的精力去寻找非压抑文明的道路。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和社会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它成功地操纵了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

他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似乎努力地与反对这一制度的各种势力和谐相处。

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技术不是一个独立体,而是一个系统,“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

[1]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看似更美好、更自由,其实是更加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和思想,只是人们意识不到罢了。

人们舒适地享受着商品,却不知其实已经成为商品的奴隶。

因此,马尔库塞认为要通过审美和艺术解放人的感性和爱欲。

爱欲获得解放,人也获得了解放,在异化的世界中,爱欲的解放必然是一种破坏力量,对统治者的压抑性现实原则进行彻底的否定,废除那种压抑性的劳动、文化、意识形态。

他由此提出,只有當爱欲得到解放时,人类才能进入到一个高级的阶段。

通过对技术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分析,马尔库塞指出,将艺术作为技术理性的反叛,通过艺术的自律功能来实现社会的解放,也许只有艺术才能使得技术枷锁下的人得以重生。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员,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产生了冲击和异化。

本文将对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进行探析,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技术异化的基本概念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异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异化现象。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自然的联系得以解放和加强,但与此技术也成为了一种异化力量,使人们逐渐远离自然和自我的本真。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即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异化。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现代社会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和依赖。

技术的发展被视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人们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导致了对自然和生活的陌生和异化。

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技术的发展对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使人逐渐远离自然和自我的本真。

二、技术异化的现实表现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在当代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对自然和生活的陌生和异化,也包括对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混乱和困惑。

在当代社会,人们日益失去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技术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不再具备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

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

在当代社会,人们被技术所包围和左右,个体生活的空间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侵犯和限制。

人们被困在繁杂纷繁的技术世界中,失去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和工具。

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逐渐受到了剥夺和异化,变得越来越虚无和失落。

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需要正视技术对自然和生活的异化作用,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界 。其认 为技术理性作为一种意识形 态已成为发达工业社会 的新 的统治形 式, 通过在政治 、 社会生活、 文化和话语领 域全面消除对立性 和反对 性 意见, 从 而使社会与人都成 为“ 单 向度 ” 的。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 的当代 中国, 探 究梳 理马 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便 具有 强烈的现实意
2 . 2 单 向度 的普 遍 化
2 马尔库塞的技 术理性批判理论
如前所述 . 马 尔库 塞认为发达工业 社会是一个极权 社会 . 技术 理 性成 为新的统 治形式 . 在政 治 、 社会、 文化 和话语 领域等实 现极权统 治. 消除一切对立面。其 思想主要 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 2 . 1 技术实体论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 中. 技术“ 中立性 ” 的传统 概念不再 能够得 以维持 。 “ 技术本身不 能独立 于对它 的使用 : 这种技术社会是一
科技・ 探索・ 争呜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吴亚 女
( 中南 财经政 法大 学 哲 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3 )
【 摘 要】 作为法 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 马 尔库塞从现代人异化的生存境遇和 生存 状态 出发 , 批判技术理性统 治和技 术异化 的世
个 统治 系统 . 这个 系统在技 术的概念和结构中已经起着作用 ”。传统 的技术 中性论认 为技术本身是无价值 的.其手段和 目的是相分离 的。 技 术一方 面可 以作为解放 的工具 .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统治的手段 。 技术的价值取决 于技术 的使用者 。在马尔库塞看来 . 在发达工业社会 背景下技术是价值负荷 的 依 照芬伯格的看法 . 马尔库塞对于技术 的 看法持有“ 技术实体论 ” 的立场 。在马尔库塞看来 , 技术不仅是认识世 界的知识媒介和改造世 界的工具媒介 . 而且具有价值取 向。技术是作 为一个系统来发挥作用 的 . 这个系统具有排 他性 . 渗透 进社会 的各个 方面并决定着整个社会 的发展 . 自主地成为控制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不 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者是意愿 马尔库塞指 出其原 因在于 . 技术是一 种谋划 随着技术 的展开 . 它逐步成为话语和行为 、 思想和文化的整个 范 围。也就是 说. 政治、 文化和社会 生活逐步被纳 入了技术的制度 之 中. 并且这一制度排斥和吞没所 有的可替代性选择 “ 技术的合理 『 生 已 变成政治 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3期2010年 3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26,No.3Mar.,2010・科学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10)03-0050-05技术与自由———论马尔库塞的技术审美化思想陈 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武汉430062) 摘要:技术时代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索的中心问题。

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时代的美学通过将审美艺术内在化和俗化已全然丧失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维度,从而成为压抑人的自由,为不合理社会辩护的工具。

他的技术美学所要探讨的不是人们的审美技巧,而是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方式。

他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本真性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这旨在强调:人类必须用一种新的审美感知方式取代技术性的感知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也就是说,人类要培养一种“新感性”,使压抑人的技术艺术化。

关键词:马尔库塞;技术理性;审美艺术;人的自由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9-10-21作者简介:陈俊(1976-),湖北孝感人,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湖北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哲学。

技术时代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索的中心问题。

在马尔库塞看来,生活在技术时代的人之所以不自由的根源在于理性对人的感性的全面控制和奴役。

建立一个摈弃技术理性全面统治的自由社会,就必须恢复人的感性存在,也就是说,必须使人的生存审美化。

他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旨在强调:人类必须用一种新的审美感知方式取代技术性的感知方式来“认识”和“对待”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就是说,人类要培养一种“新感性”,使技术艺术化。

马尔库塞的技术美学就是试图用技术审美化来对抗技术理性对人的无处不在的侵蚀和控制。

1 抚慰和逃避:技术时代艺术的功能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尔库塞揭示了技术时代人的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人的感性本能的压抑。

这种压抑虽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合理的”,但它却是以牺牲人的自由生存为代价的合理性。

因为,它是以迫使人的本能接受管制为前提的。

人们并不是过自己真实的生活,而只是在履行某种事先确立的功能。

于是,马尔库塞呼唤一种感性本能的彻底解放。

这种解放意味着人应当废除那种压抑性的技术、文化和意识形态,依照自己的生命本能来生活。

因此,一个非压抑性的自由社会必须建立在新的本能需要之上,必须塑造具有新感性的人,即审美的人。

但是,马尔库塞并没有把人的自由解放建立在传统理性主义美学的基础上。

因为理性主义美学将审美艺术内在化,从而使得审美艺术丧失其批判性的维度,成为压抑人性,为不合理社会辩护的工具。

在马尔库塞看来,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肯定文化”,传统艺术则是一种抚慰和逃避的艺术,它根本上是执行着一种伪饰现存不合理社会的功能。

所谓肯定文化“其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根本上不同于日常为生存而斗争的实然世界,然而又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由每个个体的‘内心’着手而得以实现”〔1〕。

肯定文化也将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身的最终目标,但它将人的自由悬设在一个超验的彼岸世界中。

传统美学对完美的彼岸世界的悬设,必将导致这样的结果,即用一种虚幻的绝对自由隐匿现实社会的普遍的不自由。

因为现实社会是一个不完美、不真实的表象世界,而真正的完美的世界则是处于表象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这样的完美世界只可能出现于人的审美世界之中。

艺术为人类展现了一幅超越一切感性经验的纯粹的真理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全然没有人的感性幸福的地位,它只为纯洁的人性、崇高的道德、完美的灵魂准备了位置,如果人还可以获得某种“幸福”的话,那也是一种在超脱了所有尘世中的不纯洁的感性欲望,从而升华到一个纯粹世界之后的一种精神的快慰。

对于尘世的不幸,对于人的自然感性的压抑将在灵魂的升华中得到“补偿”。

于是,传统美学的理想主义便作为精神世界升离于现实社会语境之外。

因此,传统理想主义的审美世界与其说是一个完美的真理世界,倒不如说它是一个“高贵的精神世界”。

这个高贵世界的出现,并不需要推翻现实的物质生活秩序,只要借助个体灵魂的活动就行了。

人性成为一种内在的状态,自由、善行和美皆成为精神的性质。

这种内在状态,必定成为不会与给定秩序发生冲突的行为的源泉。

于是,艺术就不属于那个把人性的真理理解为战斗呐喊的人,而是属于那个在他身上,文化已成为恰如其分的行为举止的人,这个人即使在日常琐细的凡事中,也表现出和谐和深沉。

文化通过渗入既存的东西之中而使它具有尊严,而不是用新的东西取代它。

因而,艺术即使在个体没有摆脱他实际上的卑微处境的条件下,也能让他欢呼雀跃。

艺术谈论着“人”的尊严,但从不关心对人类来说更加具体的尊严地位,艺术的美在根本上是一种内在的美,它只有从内部才能触及外部世界。

“艺术的王国在根本上是灵魂的王国”〔2〕。

因此,传统美学将人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内化到精神世界之中,它只会导致现实社会中不自由的人对不合理社会的默认而逃避现实,它将无法承担起激发人的革命意志的功能。

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用内在的精神代替了行动的自由。

这样的艺术与其说是关注“人”的幸福,不如说是对人的现实的不幸的默认。

因为它在人的自由行动之前,就已经先行地设定了自由思想的存在;在实际公正之前,就已经先行设定了崇高道德的存在;在人的社会生活存在之前,就已经设定了人的内心生活的存在,最终它便“远离无法忍受的现实而保持了自身的完满和不被玷污”〔3〕。

传统艺术成为真善美和幸福的避难所,而且是不能付诸实践的、缺乏批判精神的避难所。

马尔库塞对作为“肯定文化”的传统理性主义美学的批判的要义并不在于批判艺术的“超越性”,并不在于否弃艺术为人类所展现的自由幸福的理念王国,他真正要批判的是把这种“超越性”内在化,从而使得艺术所悬设的理念王国成为完全脱离于现实世界的一个孤立的王国。

马尔库塞之所以倚重“美学”就在于要在其中挖掘出一种不同于“肯定性思维”的批判精神。

但在全面技术化的时代,整个社会通过技术的合理性将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文化都整合进一个单维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得审美艺术丧失其批判精神。

与实证主义哲学一样,传统理性主义美学同样执行着对现实伪饰的功能,从而也都同样蕴含着一种统治的逻辑。

这种统治一方面表现为通过灵魂的升华而获得永恒的幸福,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漠视而丧失了批判的维度。

审美作为一种纯粹的内在状态同现有秩序达到一种和解。

“通过展示现存的美,艺术平和了反叛的欲望”〔4〕。

人能在艺术为其展示的幻想世界中获得自由,尽管实际的生活全然不是这样。

由此,一种肯定性的美学规范以抽象的内在和谐取消了社会矛盾的敌对性。

因此,传统艺术就成为一种慰籍人的破损的心灵和逃避不幸的现实的肯定性文化,人要想在压抑性社会中获得自由,必须彻底摧毁这种肯定性美学,而恢复美学的感性性质,因为人的自由根本上只有在以感性为基础的美学中才能期许。

2 艺术的俗化:技术时代的艺术特征与艺术的“内在化”使其丧失了批判功能一样,在技术社会中的“艺术的俗化”同样使艺术丧失了其革命的本性。

一切都屈从于技术的合理性是技术时代的本质特征。

技术及其规范不仅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而且还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认知和选择的范围。

也就是说,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人能知觉到的只能是技术提供给他的东西,技术之外的一切要么根本不可能进入人的视野,要么即使是认识到了也只能被当作某种“形而上学的幽灵”而遭到拒斥。

由于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的人只专注于物质世界,所以只要物质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人们也就会放弃反抗的意愿,从而成为既定制度驯服的工具。

作为自由象征的审美艺术通过这种“俗化”进而成为技术社会这部大机器的一部分。

与传统社会的暴力统治不同,技术社会对人的统治的新颖之处就是通过消除“高层文化”中对立的、异已的和超越的因素,来消除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

这种消除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和拒斥各种“文化价值”,而是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复制,也就是使“高层文化”俗化,从而把它们全部纳入已确立的社会秩序之中。

“高层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双向度”的文化。

“双向度”就是假定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对抗,以便主体能够在一个并不存在的艺术世界中自由地感受到某种可能性,而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这种可能性又是能够得以实现。

因此,“双向度”就是艺术的批判维度。

作为“双向度”文化的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异化现实的异化”。

说它是“异化的异化”是因为艺术维系和保护着现实社会 技术与自由中的各种矛盾和可能性。

因此,艺术的对现存社会的异化是其拥有真理的标志。

为了造成这种“异化”的形象,艺术必须要拥有自己的仪式和风格,它们的出现要求节日似的准备,它们必须中断并超越日常的琐碎经验。

歌剧中夸张且昂贵的服饰、诗歌中使人晦涩难懂的语言、艺术作品中的那些怪异的造型等都在于显示自己与日常经验的绝裂。

为了使自己拥有与异化现实的不同风格,艺术必须在自身中置于一种“疏远化的效果”。

也就是说,“要使人认识到当代世界隐藏在意识形态和物质面纱背后的真面目,认识到它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审美艺术“就必须打破观众与舞台事件的同一,所需要的并不是移情作用的感受性,而是间距和反思”〔5〕。

“疏远化的效果”是产生那种使世界的本来面目能够得以认识的分离。

但是艺术的俗化使得艺术很容易被市场吞没和变形,从而丧失其否定的力量。

它只能起到抚慰和麻痹人的情感的作用,它只是疲惫的现代人的娱乐的工具,而不能激发起人们反思现实的批判意识。

因此,为了充分展示出自身批判性的维度,艺术必须放弃掉它们直接的吁求,放弃掉它们所表现的粗糙的直接性。

因为,这些直接和粗糙的东西总是乞灵于技术和商业那个习以为常的世界。

艺术正是通过自己特有的风格,通过“疏远化效果”,不断地表达着对不合理现实的反抗,同时又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真实世界的图景。

但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现实却在暗中破坏了艺术异化的形式,不断地使艺术的“风格”失去其合法性。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社会正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得“高层文化”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触手可及的“商品”而消除了高层文化中的批判性因素。

技术社会通过机械化的复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艺术、宗教、文化、哲学等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地混合在一起,并赋予它们一个合法的存在形式———商品形式。

因此,发自心灵的音乐可以是充当推销的背景音乐。

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的最内在的特征就在于它是由抽去了人的具体劳动的人类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所决定的。

这种抽象的交换价值只具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不同。

因此,作为对现实的否定性因素而存在的高层文化失去了与商品文化的“质”的不同,它被整合进技术社会的既定价值体系,成为对既定社会进行粉饰和心理分析的知识而得以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