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赫伯特·马尔库塞

合集下载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

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

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中文名赫伯特·马尔库塞外文名Herbert Marcuse国籍美国民族犹太人出生地柏林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79年职业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代表作品《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人物生平编辑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

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

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1940年加入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

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

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爱欲解放论编辑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解放。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

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

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

马尔库塞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及对我国的警示意义[权威资料]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及对我国的警示意义[权威资料]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及对我国的警示意义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对消费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尔库塞将消费异化的根源归结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异化、劳动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为操控。

马尔库塞剖析了消费异化的表现与后果:一是虚假需要的盛行使得人被虚无化并导致大众和社会制度的一体化;二是文化愈加商业化并变得极其媚俗;三是高生产和高消费的出现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自由”“平等”的消费意识瓦解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马尔库塞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具有“新感性”的主体,认为其能帮助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和操作主义,能正确区分虚假需要和真实需要、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分清社会现实中的真、善、美,正确认识社会革命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能使人摆脱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控制、文化控制和技术控制,从而获得真正解放。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不乏先验的空想主义色彩,但它对于正在进入消费社会的我国有着重要启示: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丰裕与自由背后是资本对人们的规制和压抑;我们应规范技术使用,提升人们自我认识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关键词:马尔库塞;消费异化;虚假需要;新感性消费作为生产的一个环节,本应为满足人的真实需要而服务,本应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活动。

然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并颠覆了其固有定位与内涵,成了人们生活的目的、灵魂的栖居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投射地。

对这种消费异化的分析和研究是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诊断,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吸收了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与卢卡奇的相关思想。

他对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批判蕴含丰富,对我们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观我国自身的消费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马尔库塞将消费异化归结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自我通过“物”来彰显自身。

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对消费和人的心理进行操控的必然结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总体评价及其当代启示

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总体评价及其当代启示

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总体评价及其当代启示【摘要】马尔库塞人学思想是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提出的一种综合的人类解放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局限性以及启示的意义进行全面评价。

马尔库塞人学思想主张人应当从意识形态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马尔库塞人学思想对于人们认识社会现实、追求真理具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实践中难以完全实现其理想。

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启示意义仍然深远,提醒我们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正义。

最终,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将继续引领人们探索人类解放之路。

【关键词】关键词:马尔库塞人学思想、马尔库塞、人学、总体评价、当代启示、主要观点、影响、局限性、启示的意义、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简介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同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马尔库塞以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批判理论而闻名,其人学思想被视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扩展和深化。

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强调个体解放和自由意志,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掌握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压迫和异化导致了个体的困境,而解放个体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心灵和意识的解放,这就是所谓的“人学”。

马尔库塞认为,人类的真正解放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而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

他主张要消除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压迫,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他也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鼓励人们去反思和质疑社会的常规。

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深化和发展,他提出了一种更为人本主义的解放理论,为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2. 正文2.1 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主要观点1.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异化现象,人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创造性,被商品化的社会关系所控制,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得虚假和空洞。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员,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产生了冲击和异化。

本文将对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进行探析,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技术异化的基本概念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异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异化现象。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自然的联系得以解放和加强,但与此技术也成为了一种异化力量,使人们逐渐远离自然和自我的本真。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即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异化。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现代社会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和依赖。

技术的发展被视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人们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导致了对自然和生活的陌生和异化。

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技术的发展对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使人逐渐远离自然和自我的本真。

二、技术异化的现实表现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在当代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对自然和生活的陌生和异化,也包括对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混乱和困惑。

在当代社会,人们日益失去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技术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不再具备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

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

在当代社会,人们被技术所包围和左右,个体生活的空间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侵犯和限制。

人们被困在繁杂纷繁的技术世界中,失去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和工具。

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逐渐受到了剥夺和异化,变得越来越虚无和失落。

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需要正视技术对自然和生活的异化作用,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
• 操作主义的观点,渗透于语言学中, 把概念视为一系列操作。西部电子公 司霍桑工厂的例子。
– 工人们发现, 资方正在通过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对付工人们的联合。把 工人们的普遍不满, 如“舆洗室不卫生”、“工作太危险”、“费用太低” 等转变为特殊的、具体的条件和情景, 从而采用相应的办法解决。
– 机械化不断地降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 – 同化的趋势进而表现在职业的层次中。 – 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这些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这在对劳工阶级和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和文明一体化”的广泛讨论中变得十分明显。 – 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因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已
• 而其他落后国家的新发展也很难避免如发达工业国家前景般的命运。 因为,机械过程要求顺从一种无形的理性系统,这一系统是对那些还 保留着神圣光圈的价值准则和社会制度的全面破坏和世俗化。
2024/3/6
12
第三章
不幸意识的征服:压抑性的俗化趋势
• 在本章中,文学的某些重要观念、重要形象及其命运将表明技术合理 性的进步正在如何清除“高层文化”中的对立因素和超越性因素。它 们事实上屈从于流行在当代工业社会发达地区的俗化趋势。
2024/3/6
14
第四章
话语领域的封闭
• 发达工业社会把缓和主人与其依附者矛盾的言语, 引进了“中介机构”。 这种语言是肯定性的单向度语言, 它与否定的语言针锋相对。
• 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 说着不同的话语, 但他们都表达着新的术语。这 些话语命令、组织和引导人们去做、去买、去接受。它省略了句子成 分之间的张力和空间, 省略和浓缩了句子的有关成分, 它拒绝对意义的 进一步发展。
• 谁来做这些事情?——造反学生、少数民族和流民无产者肩上—(亚 阶层)。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对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异化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是在他的著作《技术异化》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技术异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使人类对技术和生产过程失去控制权,导致人的自由和个性受到压抑。

技术本来是为了人类的需求和幸福而产生和发展的,但在现代社会中,技术不再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而是一种具有自我目的的力量。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的产生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商品经济和劳动分工的结果。

商品经济使得人类的需要变成了商品的需要,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而是通过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劳动分工则使得人们对生产过程失去了直接的参与和掌控权,他们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分工中的某一环节,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了解和掌控。

在技术异化的过程中,人们不再是自主的创造者和控制者,而是被技术所奴役的对象。

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使得人类越来越依赖技术,甚至成为了技术的奴隶。

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权,变成了被技术驱使的工具。

技术异化还导致了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消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到了技术的规训和制约,他们成为了技术的附庸。

马尔库塞称这种状态为“虚假自由”,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实际上却受到了技术的束缚。

人们变得机械化和同质化,个性的差异和多样性被技术所扼杀。

马尔库塞提出了一种对抗技术异化的方式,即通过反思和超越技术。

他提倡人们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对技术的态度,认识到技术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寻找到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式。

他还强调人们要重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摆脱对技术的依赖和奴役。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技术,防止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奴役,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技术带来的问题,实现人和技术的和谐发展。

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名词解释

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名词解释

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名词解释
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是由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审美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商品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崛起,审美被商业化和标准化,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品味受到了同质化和平庸化的影响。

他认为,这种商业化的审美导致了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缺失,阻碍了个体对于真正美的追求和体验。

马尔库塞提出了审美乌托邦的概念作为对商业化审美的批判和对真正美的追求的一种设想。

他认为,在审美乌托邦中,人们将不再受到商业化的束缚,审美不再是商品化的工具,而是成为一种自由、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体验。

在这个理想的乌托邦中,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能力去追求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并以独立自由的态度去感受和欣赏真正美的存在。

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概念强调了审美与个体价值观的联系和独立性,强调了审美的真正意义应该是个体对于美的独立体验和追求。

马尔库塞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代审美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独立思考、追求真实的美,并在商业化的社会中保持审美的自由和独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