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
爱欲解放与审美之维——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了 具 有 本 体 意 味 的爱 欲 解 放 的 理 论 ,想 以 此 来 批 判 资 本 主
义 异 化 的现 实 、改 造 人 性 的世 界 。
得 以宣 泄 与 表 达 ;无 意 识 则 受 快 乐 原 则 的 支 配 ,是 心 理 活
动 的深 层 ,在 人 的 心 理 活 动 中 是 占主 导 地 位 的 , 因 而 ,人
[ 中图 分 类 号 ] B8 — 30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 0— 12 2 0 ) 30 3—5 文 0 19 6 ( 0 9 0—0 00
马 尔 库 塞 ( 8 8 1 7 )说 过 :“ 象 不 出 哪 一 种 真 正 1 9 9 8 想 的哲 学 是 不 以这 样 或 那 样 的 方 式 从 现 实 、社 会 和 政 治 的 角 度 去 反 映 人 的现 状 的 。 l ] ( 5 ) 作 为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的 重 ”1 P 7 要 思 想 家 ,马 尔 库 塞 的 批 判 理 论 正 是 这 样 一 种 “ 现 实 、 从 社 会 和政 治 的角 度 去 反 映 人 的 现 状 ” 的 人 本 主 义 的 哲 学 与 美 学 ,具 有 批 判 与浪 漫 的 双重 特征 。
爱 欲解 放
有 两 个 方 面 构 成 了 马 尔 库 塞 爱 欲 解 放 本 体 论 的 内在 理
论 张 力 ,这 就 是 人 的 生 存 异 化 的 现 状 与 人 的 生 命 自 由 的 应 然 。在 马 尔 库 塞 看 来 ,哲 学 的 使 命 就 是 寻 找 人 性 的 真 理 ,
而 是 人 的 存 在 ; 同样 , 马 克 思 把 扬 弃 了 “ 化 ” 与 “ 化 ” 异 物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

美和 艺术 的超越 性 功 能是 马 尔库 塞 的哲 学 主 体性 原 艺术 决不 仅仅是 对现 实的模仿 和再 现 , 不 是现 实 的而 是 它 非现 实的 , 仿仅 仅 是 表象 , 模 也不 仅 仅 是 对 现实 的简 单 否
定和 拒斥 , 它是在 否 定基 础 上 的超 越 , 就 是对 理 想 人 生 也
现 实之 间的对 抗 。 ” ” “ 删在 单一 文化 的 塑造 下 , 的感 性 人 与 理性被 扭 曲和异化 , 去 了感 受 的丰 富多 彩性 。马尔 库 失
丧失 了 自身所应有 的根本 特质 。马 尔库 塞提 出新 感性 , 倡
位 和作用 。
就 塞认 为 , 变这个 一体 化 的社 会 , 现人 的解 放 , 要改 实 政治 革 导艺 术革命 , 是要重 新确 立艺术 在 现实 生活 中 的独特 地
睡 的意识和无 意识 , 培养人 的感受力 , 创造 新感 性 , 一 则在 美学 和艺术 领域 的具体运 用 。马 尔库 塞认 为 , 学 和 挣脱 美
的畅想 和展望 。基于 此 , 批评 传统 的 马克 思 主义 美学 和 他
都与它的日常用法和功能相疏离, 体现出它 的颠覆功能。 艺术 反映论 , 为它 只 是对 现 实 的模 仿 而 非 超越 , 认 因为 它
命 已不 可能 , 因为无产 阶级 随着生活 条件 的改善 已丧 失 了 革命性 。只有 通过 “ 审美 革命 ” 以否定性 艺术去 唤醒 人沉 , 体化 意识形 态 的控 制 , 才能 实现人 的解放 。
如何 培养人 的新 感 性 呢 ?马尔 库 塞 认 为要 培 养 人 的 新感 性 , 应 该 创造 新 的文 学艺 术 形式 , 就 与现 存 的话 语 和 意象 进行 彻底 的决裂 。在 这个 新 的艺术 天地 中 , 任何 词语
艺术政治学的乌托邦_关于马尔库塞的_审美之维_

10/38 34-36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2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0,Vol.11,No.2ISSN1009-8976CN22-1322/C 艺术政治学的乌托邦———关于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收稿日期:2010-02-06作者简介:贾璐(1985—),女(汉),山西,硕士主要研究文艺学。
贾璐(厦门大学,厦门361005)摘要: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自律;审美形式;艺术政治学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0)02-0034-03一如《审美之维》前言所说,《审美之维》是马尔库塞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阶级性解释艺术作品的性质和真实性,便是马尔库塞的批判对象。
这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中隐含着一条绝对律令———必须要将表现社会生产关系放在首位。
这个绝对律令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基本命题推演出来的。
马尔库塞明确反对这种观点。
他认为,“这种认识框架规范,人们只把物质基础作为真正的现实存在。
因而在政治上就低估了非物质力量,尤其是个体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以及他们的政治功能。
”[1]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作品的真正根基就在于:让世界就像它在艺术作品中的那样,真正表现出来……”。
[2]“艺术的政治功能仅仅存在于他自身的审美层面:艺术作品的直接政治功能越强,就越会弱化自身的异在力量,越会迷失根本的超越的变革目标。
”[3]艺术作品对现实的控诉,对解放美景的呼唤,是以更基本的层面为基础的。
因此,艺术作品只有作为自律的作品,才能同政治发生关系,而且是间接的。
马尔库塞论审美形式与社会批判

文艺争鸣NG NG 马尔库塞论审美形式与社会批判郑云海一艺术不能变革世界,但却有助于变革能够变革世界的男女们的意识和倾向。
这一论述可以视为马尔库塞以及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主要纲领。
他们所有的文艺学、美学主张,都是从属于并为这个纲领服务的。
无论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理论家还是在马尔库塞那里,艺术不过是一个中介,审美不过是一种迂回的战略,是在直接走社会政治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之后的一种自我调整。
马尔库塞在论文开篇即肯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他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统观点作为批判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品以一种比较确切的方式表现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和世界观,也就是说艺术对社会的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
马尔库塞也肯定艺术具有一种政治职能和一种政治潜能。
但是,同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他却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艺术本身之中,在作为艺术的美学形式之中。
由于具有美学形式,艺术对于既定的社会关系大都是自主的(即认为艺术反映特定阶级利益和阶级观念的看法并不确切),所以艺术的社会使命,是尽可能凭借其自主性,营造另一维度。
马尔库塞认为,具有变革人心,乃至变革社会力量的艺术品必须具备美学形式,艺术品越带有直接的政治性,它的革命性就越弱。
称得上是革命的一件艺术品必须借助于美学改造,在个人的典型命运中表现出普遍的不自由和反抗力量,从而突破被蒙蔽的僵化的社会现实,打开变革(解放)的前景。
个体只有感知到本身的不自由,并由此发出抗御之力,是个体生命力的典型表现。
艺术在此照耀个体的方向。
反之,与社会既定向度妥协的艺术品,就不能称之为革命的、创新的。
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艺术品都将是革命的,即对感觉和理解具有破坏作用的,都将是对于既定社会的一篇公诉状,是解放形象的显现。
所谓/革命的艺术品0,它与艺术品的阶级立场全无牵扯。
文学对现实的变革不是直接的,只有内容变为形式,作品才是革命的。
文学并不因为它为工人阶级或为/革命0而写,便是革命的。
人的解放与审美之维--马尔库塞解放美学管窥

人的解放与审美之维--马尔库塞解放美学管窥
周祥林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继承了西方批判的浪漫的传统,把哲学、艺术、政治、社会现实、审美等置于一个综合的本体层面上,去捍卫知识、艺术、精神和人的价值,形成独特的审美思想.如果说尼采的美学思想倾向于倡导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那么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则是专注于寻求人的现实解放.我们不妨称之为"解放美学".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周祥林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艺术救赎的可能与不可能--马尔库塞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探析 [J], 周桂芹
2.人的本质解放:马尔库塞的艺术与审美之解放美学 [J], 刘同舫;韩淑梅
3.马尔库塞的\"爱欲\"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 [J], 刘宗圣
4.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比较 [J], 刘兴章
5.文明“二律背反”的“乌托邦”超越——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的“爱欲解放论”质疑 [J], 郭治谦;张晓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作者:任思佳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8期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79-1979),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审美解放论是他美学的核心思想,并赋予了审美全新的时代意义。
他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希望通过审美去拯救社会。
关键词:马尔库塞艺术审美功能马尔库塞与很多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一样,他们在审美功能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即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并且认为艺术已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下人性恢复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一、实现途径——解放爱欲马尔库塞认为人类的历史是被压抑的历史,他主张建立一种无压抑的文明,他对压抑人性的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猛烈的抨击。
他认为,人可以追求各种需要,人们要获得幸福、满足,要摆脱这种压抑的状态,并用尽一生的精力去寻找非压抑文明的道路。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和社会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它成功地操纵了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
他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似乎努力地与反对这一制度的各种势力和谐相处。
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技术不是一个独立体,而是一个系统,“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
[1]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看似更美好、更自由,其实是更加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和思想,只是人们意识不到罢了。
人们舒适地享受着商品,却不知其实已经成为商品的奴隶。
因此,马尔库塞认为要通过审美和艺术解放人的感性和爱欲。
爱欲获得解放,人也获得了解放,在异化的世界中,爱欲的解放必然是一种破坏力量,对统治者的压抑性现实原则进行彻底的否定,废除那种压抑性的劳动、文化、意识形态。
他由此提出,只有當爱欲得到解放时,人类才能进入到一个高级的阶段。
通过对技术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分析,马尔库塞指出,将艺术作为技术理性的反叛,通过艺术的自律功能来实现社会的解放,也许只有艺术才能使得技术枷锁下的人得以重生。
马尔库塞的革命艺术理论

马尔库塞的革命艺术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马尔库塞一生,曾对美学进行过悉心研究,并试图创建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艺术理论。
对于他的一些见解和论点,我们虽可以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却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我们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进行的探索中,除了必须认真地、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外,还需要广泛地了解国外学术界近百年来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方面的成果、经验、敎训和问题。
因而,对马尔库塞的革命艺术理论作一番探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革命艺术的社会功能革命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什么?这是马尔库塞在试图创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艺术理论的过程中着重探讨的一1、重要问题。
他认为,革命艺术的社会功能并不是为阶级斗争服务而是为快乐原则服务,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尔库塞指出,要把革命艺术的社会功能搞清楚,必须把它同人的本性、人的本能的社会解放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他说,一切革命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艺术的普遍化不能以一个特定阶级的世界和世界观为基础,因为艺术预想着一个具体的全称命题,即人性,这是任何阶级,即使是马克思称之为‘普遍阶级,的无产阶级也不能体现的。
”那未,人类的特性是什么呢?马尔库塞认为,人类的根本特性或曰本能、本性就是个人自动追求“快乐”,即所谓“快乐原则”。
可是,由于物质资料的贫乏,无代价地追求快乐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适当压抑本能的要求,以便以一些生物能量释放于物质资料的获得;也就是说,为了追求快乐必须适应环境而牺牲某些快乐,这就形成了所谓“现实原则”。
这种牺牲是与人的快乐原则相悖的.因而是对人的本能的压抑。
只有不断地排除对追求快乐的欲望尤其是性爱的欲望的遏制,人的欲望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人才能“自由”、“幸福”、“快乐”。
他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为了追求快乐,曾经不断为之奋斗。
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摘要】:马尔库塞认为艺术超越现实的本质,是自律的审美形式,“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他的整个美学思想都是围绕着审美形式而展开的。
他把“审美形式”置于艺术和审美的中心地位,认为艺术和审美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审美形式,“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就主要论述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马尔库塞审美形式美学思想艺术本质一“审美形式”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当代闻名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审美之维》重点探讨了审美形式的问题,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1],他把“审美形式”置于艺术和审美的中心地位,认为艺术和审美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审美形式,“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
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二分法的理解,同时又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形式主义”美学的合理内核,它是一种新的形式理论。
他认为:“‘审美形式’是把一种给定的内容(即现实的或历史的、个体的或社会的事实)变形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所得到的结果”[2]。
有了审美形式,艺术作品就摆脱了现实的无尽的过程,获得了它本己的意味和真理。
审美形式就是整合、改造了内容的艺术整体,就获得了作为艺术本体的地位。
这种审美变形的实现,是通过语言、感知和理解的重组,以致于它们能使现实的本质在其现象中被揭示出来:人和自然被压抑了的潜能。
因此,艺术作品在谴责现实的同时,再现着现实。
〔3〕二马尔库塞对于审美形式与艺术本质的界定艺术具有超越现实的本质。
艺术和审美可以用幻想和想象去进一个非压抑的世界,超越外在现实,又可以用无功利的自由的游戏,派遣现实自我的内心的愁苦和忧虑,让人摆脱内外和身心的压抑,走向自由。
这就是马尔库塞关于艺术的本质的核心思想。
他指出,艺术就是形式,而形式就是独立自足的、自律的、异在的,艺术应该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
摘要:“审美革命”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审美和艺术是解放被压抑的本能、打破社会生活和个人单向度性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异化、超越现实的心理本能的重要途径,是革命的武器。
关键词:马尔库塞;否定性;超越性;解放;革命
一、美学的否定性和超越性
马尔库塞认为,20世纪的现代人普遍处于压抑、异化和单向度的社会,而哲学上由于实证哲学、语言分析哲学所垄断而导致否定性思维的丧失和文化的商业化。
在单向度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强制性消费”和“虚假需求”,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别人所爱或恨别人所恨,精神走上了非精神化的道路,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主体性已丧失殆尽。
“今天的新特征在于:通过取消高级文化中对立的、异在的、和超越的因素——高级文化正是借这些东西建构起现实的另一维度——去抹平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
”[1](P.66)在单一文化的塑造下,人的感性与理性被扭曲和异化,失去了感受的丰富多彩性。
马尔库塞认为,要改变这个一体化的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政治革命已不可能,因为无产阶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已丧失了革命性。
只有通过“审美革命”,以否定性艺术去唤醒人沉睡的意识和无意识,培养人的感受力,创造新感性,挣脱一体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如何培养人的新感性呢?马尔库塞认为要培养人的新感性,就应该创造新的文学艺术形式,与现存的话语和意象进行彻底的决裂。
在这个新的艺术天地中,任何词语都与它的日常用法和功能相疏离,体现出它的颠覆功能。
“它们打破了把人和自然囿蔽于中的习以为常的感知和理解的框架。
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感性确定性和思想框架。
”[1]( P.120 ) “该艺术感受打破了无意识、‘虚假的’、‘自发的’、无人过问的习以为常性。
”[1] (P.170)让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感受和思考,让现实中沉默不语的东西释放出来,使敌对的感性与理性归于和谐。
艺术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功能是建立在艺术形式自律的基础上的,它通过艺术形式对现存材料的变异、打碎、重组,形成一个新的世界,与异化社会相决裂。
根据美和艺术的否定性功能,马尔库塞对19世纪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学艺术作了具体考察。
他发现,19世纪的文学艺术“是一种理性的、认知的力量,揭示着一种在现实中被压抑和被排斥着的人和自然的维度”[2](p70)。
到了20世纪的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美和艺术就完全沦落为对现实的全盘肯定:“它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对抗力,被剥夺了作为它们真理之维本身的异在。
它们作品的意图和功用因而便根本改变了。
如果说它们曾经与现实对立过,那么,这种对立在当今已被抹平。
”[1](p.73)美和艺术成为文化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维护现有社会的水泥,最终丧失了自身所应有的根本特质。
马尔库塞提出新感性,倡导艺术革命,就是要重新确立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美和艺术的超越性功能是马尔库塞的哲学主体性原则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运用。
马尔库塞认为,美学和艺术决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它不是现实的而是非现实的,模仿仅仅是表象,也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否定和拒斥,它是在否定基础上的超越,也就是对理想人生的畅想和展望。
基于此,他批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反映论,认为它只是对现实的模仿而非超越,因为它否认艺术
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否认美和艺术的超越性。
那么,美和艺术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审美的形式发挥作用。
马尔库塞格外注重美的形式功能。
他认为,审美形式构筑了与日常现实截然相异的现实,在间距化的审美过程中,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和超越;艺术作品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中,产生出另一種理性和感性,这些理性和感性公开对抗那些滋生在统治的社会制度中的理性和感性;通过美的形式、感性化的审美情境,美学和艺术对现实的批判、否定和超越的功能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
“艺术为自由而奋争所做出的奉献,存留于审美形式中。
一件艺术作品的真诚或真实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容(即是否正确地表现了社会环境),也不取决于它的纯粹形式,而是取决于业已成为形式的内容。
”[1](P.212)他批评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注重美和艺术自身的特性,其作品是说教式、宣传式的低劣之作,根本发挥不出美和艺术的本质功能。
二、美学的解放潜能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在总体构架上是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充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同时又揉进了康德、席勒美学。
认为美与艺术是真理的守护者,是从非人到人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艺术的形式,而不是别的其他形式,才能表现和传播思想与真理,在美学的各种形式中,人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那里,现实中被压抑的或被禁止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存和大自然的想象,不再禁闭在受压抑的现实原则标准之内,而是争取人类使命的完成和解放,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换句话说,艺术不仅是同既定的现实原则的一种决裂,同时还能描绘人们解放的图景。
” [3](p.173)马尔库塞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结合起来,把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审美主体方面,着重研究主体的心理、生理结构,特别是感性的本能结构,由此来探讨艺术和审美活动同革命政治的关系,探讨艺术和审美同消除异化、解放人类的关系。
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样,马尔库塞始终关注着现代人的境遇,并一直致力于探寻解决现代文化危机的办法。
马尔库塞提出,自由社会必须建立在新的本能需要之上。
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绝不是扩大现有范围的满足,也不是把满足由低水平提到高水平上来,而是要同这种范围决裂,进行质的变革,亦即改变需要和满足本身的性质,让新的道德和美学的需要,成为基本的、生命的需要。
因此,人类解放的基础,在马尔库塞看来,就是个人感觉和爱欲的解放,而后者又集
中于美和艺术的本质之中。
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依据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表现了本能与文明、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这一理论,认为人生来就追求着各种需要的满足,这是人类生活中本能的、感性的快乐原则,而现实文明又不允许个人无条件地实施这种追求,要追求这种满足就必须做出种种限制与让步,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现实原则。
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要获得幸福,获得满足,就必须摆脱这种压抑性的现实原则的支配,征服和废除理性统治的异化,才能使人类进入非压抑状态。
但是,要完全摆脱现实原则和理性的统治,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唯有人的两种心理机能——幻想和想象才能使人超越现实,摆脱压抑性原则。
而想象与幻想正属于艺术和审美的特有领域,所以审美和艺术就具有了非压抑性本能。
他认为,“美学领域本质上是‘非现实的’”[4](p.126),它与现实原则逆向而行并与之相对。
“审美方面的基本经验是感性的,而不是概念的;审美知觉本质上是直觉,而不是观念。
”[4](p.129)同时,审美活动提供着快感,因而伴随快乐原则而与限制快乐的现实原则相对立。
同样,通过想象和幻想,“艺术对现行理性原则提出了挑战:在表象感性秩序时,它使用了一种受到禁忌的逻辑,即与压抑的逻辑相对立的满足的逻辑”[4](p.135)。
这是“对现实原则的彻底否定”[4](p.74)。
于是,“艺术使自己具有革命的性质”[4](p.108)。
挑战、革命、否定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现实的超越,都是对压抑的消除。
审美和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导致了它的解放功能。
马尔库塞说: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对象同世界的所有联系都被割断了……它解放了对象”[4](p.130)。
这个解放就是从现实原则中的解放。
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现实原则主宰下,感性与理性彼此对立,而审美和艺术能消除这个对立,使之达到和谐。
“美学形式的背后乃是美感与理性的、被压抑的和谐”[4](p.104),它使主体感性摆脱压抑状态,达到感觉与理性的会合。
第二,在现实原则支配下,人们受制于压抑的系统,而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这种压抑则得到了解放。
“在审美形式中,艺术还表达了……被压抑的解放形象的回归。
”[4](p.105)这个回归就是从被压抑的形象回归到被解放的形象,即非压抑的形象。
第三,在现实原则的主宰下,人成了不自由的存在,而审美与艺术则使人复归于自由存在,达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因为审美活动“解放了对象,使之成为自由的存在”[4](p.130),因而审美和艺术具有把人与普遍人性从现实原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功能。
作为一种功能指向明确的美学观,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从来都没有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于传统美学理论所关注的美的本质等问题。
在他的美学研究中,他主张以主体内心深处的“本能革命”代替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通过“本能革命”造就的所谓的新感性和新主体来实现社会改造和世界重建。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艺术和审美具有使理性和感性统一的特点,因而它们成了实现“本能革命”的最关键的因素。
可以说,马尔库塞强调“审美革命”,呼唤“审美之维”的目的指向性十分明确,那就是通过“审美革命”来实现“单向度的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上海:三联书店,1989.
[2]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1989.
[3]转引自陈学明.二十世纪的思想库[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马尔库塞.黄勇、薛明译.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