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现代文学作为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大量的美学与审美知识,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本文将从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美学价值观、审美体验等方面总结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
一、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1. 反映现实生活:现代文学更注重真实性和现实性,试图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
2. 多样化的叙事手法:现代文学多采用多重叙事视角、意识流、跳跃式叙事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写作层次和艺术张力。
3. 打破传统结构:现代文学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写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戏剧性的张力和冲击力。
二、现代文学的美学价值观1. 美与真实性:现代文学强调通过真实性表达美的内涵,追求真实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的美。
2. 美与反思:现代文学重视作品对社会、人类问题的反思,通过审视社会弊端和人类矛盾,揭示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美。
3. 美与创新:现代文学鼓励创新思维和表达方式,追求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美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三、现代文学的审美体验1. 情感共鸣: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语言表达:现代文学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通过文字组织、修辞手法等方式,营造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感。
3. 阅读体验:现代文学作品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挑战和刺激,拓展了审美的边界。
四、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的应用1. 描写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2. 感情表达:借助丰富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共情,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
3. 构思结构: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跳跃的叙事方式,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观赏性。
4. 语言运用:追求精致优美的语言运用,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文学艺术作品审美判断标准层次论

文学艺术作品审美判断标准层次论一、概述文学艺术作品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消遣,更是通过审美的视角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单一感知层面到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层面,探讨文学艺术作品审美的不同层次标准,并共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二、感知层面的审美标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大多数人首先会通过感知来审美。
在这个层面上,审美的标准更多的是对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形式的感官体验的评价。
1. 内容描述感知层面的审美评价着重于对作品内容描绘的评价。
如《红楼梦》中细腻描绘的家族命运、婚姻纠葛等,读者对这些场景的感知与解读往往是对整个作品的第一印象。
2. 文学语言作品语言的美感对于读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的优美、形象的生动与否,对作品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艺术表现对于艺术作品,审美的标准也在于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
画面的构图、色调的运用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审美评价的更高层次则在于对作品更深层次意义的探讨和感悟。
在这一层面上,审美的标准更多的是对作品内在意蕴和艺术表达的价值的评价。
1. 主题思想每部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思想,这一层面的审美评价更多关注作者对人生、社会、情感等内容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
2. 价值取向通过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道德等多方面的思考。
这也是审美评价的一个重要层面。
杜拉斯的《情人》就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感情的思考与讨论。
3. 艺术内核艺术作品的内在美学结构和创意构思也是审美的重要标准。
这一层面评价的是作品的创新性、深度和广度。
四、总结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的不同层次的全面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思考和感悟的过程。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标准,以更好地欣赏和领会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魅力。
没有_欲望_的欲望_欲望号街车_主题隐喻新解

2007年0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an.2007第13卷 第1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13No.1没有“欲望”的欲望Ξ———《欲望号街车》主题隐喻新解邢晓宇(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欲望号街车》是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
作者试用文学审美维度的表现说和实用说,分别对女主人公的“欲望”和作者的创作欲望及动机进行解读。
女主人公的“欲望”表现了与作者生活中的欲望之间的映射关系;作者创作该剧的欲望在于,他渴望社会对他的性取向宽容,而这种渴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奢望、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欲望。
因此,《欲望号街车》的主题隐喻可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的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之间张力的悖论和矛盾的体现。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田纳西・威廉斯;欲望;社会理性;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149(2007)01-0013-03 一、引言作为赢得纽约剧评奖、普利策和唐纳德森奖三项美国戏剧界大奖的作品,美国杰出的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以其深刻的主题隐喻、复杂的人物形象和高超的艺术特色一直倍受学界关注。
至今,其研究价值依然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美国新奥尔良贫民区乐土街。
女主人公布兰奇是南方没落贵族的后代。
她十六岁时爱上了一位年轻浪漫的诗人艾伦,并与之成婚。
其后,她偶然间发现艾伦竟是一个同性恋者。
她无法理解丈夫的行为,在一次舞会中脱口而出谴责了他的行为。
她丈夫的自尊心受到致命的伤害,最终他在湖边饮弹自尽,逃避了现实。
理想世界的崩溃使布兰奇迷失了自我。
她内心对丈夫的死充满负罪感。
祸不单行,当时正赶上她家道中落。
面对情感灾难和生活无助的残酷现实,身为中学教师的布兰奇选择了逃避和放纵,终因诱奸了一位十七岁的男学生被学校开除。
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

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是指文学作品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展现社会生活、传达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1.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是指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丰富内涵和高度和谐的艺术空间。
意境包括景物意境、情感意境和哲理意境等,是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2.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线,是连接作者、作品和读者的纽带。
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和感悟。
情感的表达可以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情感描写、事件的发展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3.形象:形象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是意境的载体。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等,它们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鲜明性,能够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和印象。
4.语言: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是表达思想感情、展现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音乐性和节奏性等特点,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
5.结构:结构是文学作品的骨架,是指作品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安排。
文学作品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使内容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能够更好地表达主题和传达思想。
6.风格: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特色和个性,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倾向。
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类型,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表达方式。
7.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式,传达作者对道德观念的思考和见解,引导读者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是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时需要重点关注和理解的,通过深入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如何体现的?解题方法:意境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
2024年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与答案

论及文学旳构造,在构造主义 认为 ,构造就是 自足,构造一旦独立存在就可 以给我们 导 致一种内在 旳、不变旳阅读效果。我们在这里看到旳是文学旳表层构造和文学旳深层构 造。 对于表 层构造我认为 应当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旳一种对于文 章旳构造安排发展,而对 于 深层构造我们应当看到它旳内在 原因旳联络和导致这一种构造旳深层次旳文化底蕴。
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旳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旳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
转,而已遭受挫折,因此是受损伤旳喉咙。那么,这受损伤旳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
跟着是三 个“这......”式排 比句:“这被 暴风雨打击着旳土地”、“这永 远汹涌着我们
旳悲愤旳河流”和“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旳激怒旳风。”这里旳排比句富有文采,并且成功地渲染
、文学 创作 论、文学反应论、文学接受论和 运用中 外好旳 先进旳 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
旳手头上能看到旳作家、作品。最终到 达理论和 详细作 品分析相得 益彰旳 效果 。
2、语言在 文学中存在 方式与一 般语言中 旳存在 方式是 不一 样样旳 ,请结合详细文 学 作
品,用文 学基本属性概念中 ,文学展现为 语言蕴籍旳 观点阐释文 学语言旳 蕴藉性特点。 文学展现为 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 基本旳 符号形式旳言蕴 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 意义而展 现深 层意义。语
言蕴 藉,表达文学作品语言旳
蕴藉深厚状况,即是指语言旳表层 意义和深 层意义旳持 续生发和衍 生状态。持续生发和衍 生
文学艺术作品审美判断标准层次论

文学艺术作品审美判断标准层次论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标准层次论一、引言审美,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常常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评判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然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分为多个层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判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二、外在层次在审美评判中,外在的因素往往会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
这些因素包括作品的外在形式、整体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的美感。
当我们进行审美评判时,首先会被作品的外在特征所吸引。
一部小说的开篇是否引人入胜,语言的表达是否优美动人,画作的色彩运用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等等,都是我们首先会关注的地方。
然而,这只是审美评判的表面层次,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价值。
三、内在层次作品的内在层次是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评判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这包括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所构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内容。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品质,而非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
一部小说的人物塑造是否立体饱满,情节设置是否富有内涵,诗歌的意境是否深邃动人,绘画作品的意象是否富有想象力等,都是我们在内在层次上进行审美评判时需要关注的方面。
四、价值层次在审美评判的最高层次,是作品的价值层次。
这包括作品所传达的深刻意义、对人类情感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反思和启示等方面。
在这个层次上,作品被看作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作品所代表的价值,以及作品对我们个人内心的触动和启发。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文学艺术作品的写手,我对作品的审美评判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在进行作品的审美评判时,要全面地关注作品的外在、内在和价值层次。
外在层次可以吸引我们的眼球,内在层次可以触动我们的心灵,而价值层次则可以引发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只有全面地理解和评判作品,才能更好地领略作品的美感和价值。
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

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式的总称,它体现出作家的个性、情感和思想。
文学风格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不同的作家和作品都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以下是关于文学风格的一些审美特征。
首先,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是其风格的基石。
语言是作家展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文学作品的语言应该准确、简洁,避免冗长和啰嗦,通过想象力和形象的运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感。
其次,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也是文学风格的体现。
文学作品的结构应该有机而合理,合理的结构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结构安排不仅要有独特性,还要能够达到作品表达的目的。
有些作品可能采用线性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有些作品则可能采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结构,通过回忆、跳跃等手法进行叙述。
第三,文学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表达也是文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家通过对人类生活、社会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考方式。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应该真实、深邃,富有感染力。
思想的表达要有独特性,不能平庸和俗套。
第四,文学作品的描写方式也是文学风格的重要特点。
描写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通过对人物、环境、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思想。
描写要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形象化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情感。
第五,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也是文学风格的一部分。
叙事方式是指作家在叙述故事时所运用的手法和技巧。
叙事可以是第一人称的,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的;可以是直接叙述,也可以是间接叙述;可以是线性叙述,也可以是非线性叙述。
不同的叙事方式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最后,文学作品的风格还与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充分结合相关。
不同的题材和风格需要对应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
比如,写实主义作品通常强调准确的描述和真实的细节;浪漫主义作品注重想象力和情感的高涨;现代主义作品追求抽象性和多重意义等等。
文学概论重点

1.透视主义文学史研究时,我们必须既要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又要防止虚假的绝对主义。
因此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可以称为“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的观点。
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
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 (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
“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诗,把其它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文学理论中的两条线索:绝对主义:文学是独立的,纯粹的,文学拒绝社会历史的插手。
文学理论的目的就是提示文学的终极公式。
相对主义(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尾随文学回到历史语境之中。
文学并没有什么终极公式,文学的秘密配方由历史老人调制,并且时不时就会发生变化。
二、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文学,就古老的广义的意义上说,与“文”同义,包括任何写下来一切东西,其范围甚至包括中国古代古老的甲骨文,当代通过网络传播的任何电子邮件与手机短信。
而就狭义的意义上讲,文学通常指用语言写下的一种艺术,与音乐、绘画、雕刻、舞蹈等相并列,包括诗、小说、戏剧、散文等文体。
文学与非文学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和区别。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能够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表意具有含蓄性和丰富性。
文学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蕴,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凝聚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
而不属于文学范畴的就是非文学,非文学不具有文学在语言、形象、意境上的艺术特征,但同时,文学又是在非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从便条到诗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留言条,一个人偷吃了别人冰箱里的杨梅,觉得不好意思,想留个便条道一下歉。
而如果改为诗的体裁和写作形式的话,整段话的意蕴和形象就会发生质的改变,给人一种审美性的享受, 如果说便条给人以非文学准确、真实、凝练的特点,那诗则发挥了文学形象、情感、音乐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木质第一节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第二节文学活动在人的活动坐标位置第三节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文学功能的演变第二章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客体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体第三节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第一节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观念第二节文学作品的浅层结构第三节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第四章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第一节含义和意义更多论文标题:建设文学理论新体系——评童庆炳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论文作者蒋孔阳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论文单位,点击次数16,论文页数141~142页2002年2002月论文网/paper_53871811/我是学文艺理论的,虽然没有学好,但却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
我觉得,凡是好的文艺理论著作,差不多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知识面宽,内容丰富,读的时候,就像采矿一样,让人不断地有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二是有整体的构思,能够把所讲的内容贯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使人懂得这些知识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童庆炳同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我发现就具有这样两个特点。
因此,我觉得它是我国新时期的文艺理论,经过曲折的探索之后,所结出来的一个有分量的果实。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3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我国占据了支配的地位。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照理说,应当成熟和壮大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文艺理论体系。
但是,事与愿违。
由于苏联教条主义和我国“左”倾思想的影响,使它脱离了中国文学的实际,理论僵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艺理论著作,既缺乏丰富的文学史知识,又缺乏理论思维所应有的敏感和激情,结果变得肤浅和枯燥。
再加上宗派主义和排外主义作祟,把无限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地划分为进步的和落后的、革命的和反动的,以至古今中外的文学遗产和西方现代风起云涌的各种文艺理论,都被当成“封、资、修”,一概排斥。
排斥了他人,孤立了自己;失去了挑战的对立面,也就失去了应战的竞争能力。
就这样,那时的文艺理论,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只能靠政治的权威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我国的文学创作,像脱缰的马,突破了过去那种封闭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涌现出大量的作家与作品,一时之间,呈现出繁荣与昌盛的局面。
比较起来,文艺理论的步子要慢一些。
这不仅因为它所肩负的“因袭的重担”要更重一些,而且也因为理论思维本来就需要更长的准备阶段。
但是,在开放政策的影响下,西方现代主义各种各样的美学理论,像浪潮一样地蜂拥而来,不能不对我国旧的文艺理论形成重大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再像过去那样,搞一个权威、一种结论、一种模式,显然是不可能了。
改革旧的文艺理论,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乃成了时代的呼唤,成了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同志,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摸索和探讨,并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不同的成绩。
童庆炳同志的这部著作,应当说,是比较突出的一部。
它不仅仅介绍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流派,而且把各种文学知识和文学流派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
为了改革旧的文艺理论,建立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童庆炳同志先从方法上来一个革新。
他一再认为,方法比结论更为重要。
他引了恩格斯的话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段话,虽然过去也曾为人引用,但却始终没有受到重视。
现在童庆炳同志把它具体地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当中来,就使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重新活了起来。
例如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过去就一直没有得到贯彻。
童庆炳同志则把它与西方文艺理论联系起来,提出:“文艺学研究的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把握…三个适应‟的原则。
即方法必须与研究对象相适应,方法必须与运用它的主体相适应,方法必须与研究目标相适应。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受到了重视,得到了运用,而且扩大到主体与目标,这就大大地丰富了这一方法的内容和意义。
庆炳同志这部书,共分四章: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的结构以及文学的接受。
这和传统讲法上的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和鉴赏论,好像没有多大的差别。
但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
由于庆炳同志在方法上有了革新,他同时联系对象、主体和目标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所以他的研究面貌和内容,就焕然一新,与旧的文艺理论迥然不同。
例如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他就不是先从概念或定义上来回答,而是从文学的四个要素出发。
艾布拉姆斯把艺术分成作品、艺术家、宇宙和观赏者四个要素。
四个要素发生三种关系:宇宙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作品与观赏者的关系。
从这三种关系中,引申出有关文学本质的四种理论: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
但庆炳同志认为这还不够,还应当加上体验说和自然说。
然后,他结合历史的发展,对这六种学说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分析之后,他认为它们都各自抓到了文学活动某一方面的因素或某一方面的关系,因而都接触到了文学的本质。
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还是“元素论”的方法,因此,只能解释部分的文学现象,而不能把握整体的文学本质。
为了把握整体的文学本质,童庆炳同志进一步从再现说与表现说的对立和统一、客观说与体验说的对立和统一,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的结果,他认为这种统一论,比前面所说的元素论,是“更接近科学的文学概念”。
但是,如果说元素论是线性因果思维的结果,那么,“统一论至多也还只是复合因果思维的结果”,要真正揭示文学的本质,还“应该用系统因果思维”。
就这样,他一方面继承前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又根据文学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诘难,不断进行新的修正和补充,从而把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所谓系统因果思维,就是要把文学纳入人的整体活动来研究,把文学放在人的活动的坐标上,来探讨它在这个坐标上的位置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人有各种需要,人有各种活动,从整个人的活动来看,“文学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活动”,因而文学的本质是审美。
这样,他又从对审美的分析来分析文学的本质。
审美不仅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于是,他从文学的起源,一直探讨到共产主义社会。
说明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活动达到了自由的阶段,文学的审美本质方才能够得以完全的、充分的实现”。
从文学的本质这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童庆炳同志这部著作,是怎样善于从多方面的联系,根据大量的文学知识,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
他的论证很具体、细致。
任何一个问题,他都不是先得出结论,而是根据客观的事实,层层剥茧,步步深入,逐步把我们引向问题的核心。
正因为这样,所以自然具有说服力。
文学理论落后于文学创造,这在各国的文学史上,都不少见。
但像我国近半个世纪来的落后状况,实属罕见。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工作者,正在大力地赶上去!童庆炳同志这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可以说是跃马扬鞭,赶在最前面的一批。
谈谈对学习文学概论的难题?首先文学概论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记熟。
即使记熟了还要懂得文字蕴涵的意义。
要想将本门课程学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读的时候就像采矿一样,让人不断地有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二是有整体的构思,能够把所讲的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让人懂得这些知识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急求关于一篇诗歌文章鉴赏的文章?要从审美性和蕴藉性为出发点评论。
浅论李商隐诗的深层蕴藉性张伟利内容提要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分析,着重指出李商隐的诗有一种对悲剧性意识的感伤;李商隐笔下的许多意象是自我的化身,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在李商隐诗里对“美”的追求和对“善”的追求是统一的。
关键词李商隐;悲剧;心声;善李商隐的诗歌是以“绮婉密丽”的爱情诗见长的,前人多有论及。
但李商隐的许多诗并不是单纯地写爱情的,有许多内涵意蕴在其中,许多爱情诗里有一定的政治意味在其中,因为诗人写作的目的不仅仅在描绘爱情。
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其诗歌有着悲剧性的蕴藉。
李商隐笔下的许多意象都是自我的化身,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诗人在《谢河东公和诗启》中明确地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l](P8119)。
李商隐在表达“美”的同时,是也有“善”的蕴藉在其中的。
一、悲剧的蕴藉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幼年时代他就成了孤儿,“内无强近,外乏困依”(《祭裴氏姐文》)(1)(P8179)。
先后考中进士和博学宏词科后,因为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又无辜地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长期受到压抑和打击,以致大半生“厄塞当途,沉沦记室”。
而且李商隐处在晚唐患弊丛生、矛盾交激的时代,自己作为一个有着“欲回天地”(《安定城楼》)的中兴之志的诗人,因得不到朝廷重用而“虚负凌云万丈才”(崔钰《哭李商隐二首》其一)[2](P6857),其内心的伤痛就可想而知了。
这自然构成了他的诗歌为悲剧气氛所笼罩的特点。
李商隐喜咏历史上才华卓越而终难遇求的人物,抒写悲剧情怀。
也许是感情上的共鸣,心理上安慰的寻求,诗人喜欢吟咏历史上才华卓越而终难遇求的人物,如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曹植、王粲等。
如《哭刘司户二首》其一云“复作楚冤魂”,即借屈原事以指刘蕡;《潭州》“楚歌重叠怨兰丛”、“贾傅承尘破庙风”,写忠臣放逐,贾生才高,以寄寓感伤之怀。
《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也是借相如以自比,写武宗李炎只知求仙而对才俊之士毫不重视。
如《东阿王》:“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写曹植不遇之慨,反思其不遇之因,也是个人感怀之作。
《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写贾谊才华卓越而终难遇求,王粲前期依刘表而无施展之地,借古人写个人的情怀。
李商隐喜咏残缺弱小之美。
如《登霍山驿楼》:“弱柳千条露,衰荷一向风”中的“弱柳”、“衰荷”,《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的“枯荷”、《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中“残花”,都是一些体态弱小和情调萧瑟的风物;《清河》:“舟小回仍数,楼危凭亦”中写舟是“小”的、楼是“危”的;《蝶》:“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写一只蝴蝶翩跹翻飞,不是在高楼大院,不是在旷远原野,而是在“斜桥”、“侧门”,芳物年年都会“尽”的,所以来辞别的“兰荪”也是枯萎的。
《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日薄西山,一点残红,也是“未全”之美。
这些诗中的意象多是残缺弱小的风物,表现了优美感伤的情调,具有一种悲剧性意识。
二、自我的心声李商隐咏物诗中许多意象都是自我的化身,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李商隐托物言志,借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