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为200 美元, C=90美元+0.8Yd,T=50 美元,I=140-5r 美元, g=50 (1)求IS 和LM 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70 美元,均衡收入, 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r r0 E0 E3
r r0 r1 E0 E3 E2
r1
E1
0
y0 y1
y3
y 0
y0
y2 y3 y
(a)政策效果小 (b)政策效果大 图5—6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2)IS形状不变
•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从LM0到LM1时,LM越平坦, 货币政策效果越小。LM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 大。如图所示。 • 因为:LM平坦时,h大,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 大,货币供给增加后,利率下降的少,对投资和 国民收入造成的影响小;反之,LM陡峭时,货币 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多,对投资好国民收入的 影响大。 • y2-y1<y4-y3
r r0 r1
LM0
IS
LM0 LM1
IS
E0 E1
LM1
E3
r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2 E0
E3
E2
0
y0
y1
y3 y
0
y0
y2
y3
y
(a)政策效果大 (b)政策效果小 图5—5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1)LM形状不变
• IS越陡峭,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化越小,为 y1-y2。 • IS越平坦,LM的移动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化 越大,为y1-y3。如图所示。 • 因为IS越陡峭,(1-b)/d比较大,即投资 的利率系数d比较小。投资对于利率的变动 幅度小,所以对于收入的变动幅度小。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

其是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 ,最大限度地 提高农 民收入 。 ( ) 四 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 制度 ,缓解 城 乡收入差距 的扩 大
建立 和完善农 村社会 保 障制度是 缓解城 乡收 入

【】 4李爽. 点公 平和机会公平是 实现公平分 配的前提和 起
基 础 Ⅱ. 国金 融 ,2 0 ,(6 :2— 3 . 1中 07 1 ) 8 O
f】 5国务 院研 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 民工调研报告 [ . M】 北京:
中 国言 实 出版 社 。20 . 06 . 3
( 责任编辑 :夏明芳 )
4 O・


货币政 策传 导 机 制的 含义 及 其传导 途 径
货 币政 策 是 中央 银行 为 实 现 既定 的经 济 目标 , 通 过 运 用各 种 工 具 调节 货 币供 给 和利 率 , 而 影 响 进 宏 观 经 济 方 针 和 措 施 的总 和 , 由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 是 操 作 目标 、中间 目标 和最 终 目标组 成 的一 个 体系 。 货 币政 策 传导 机制 指 从运 用货 币政 策 工具 到实 现 货 币政 策 目标 的作用 过 程 。其传 导途 径 是 中央银 行 制 定 和实 施 货 币政 策 并 以金 融 市 场 为 中介 , 货 将 币与信 息 注入 以生 产 、流 通和 消 费为 主要 环节 的实 体 经济 , 而影 响厂 商 和个 人 的投 资与 消 费决策 , 进 最 终 导致社 会 总 产 出的变 化 。 二 、我 国货 币政 策传导 效 应宏 观 因素 分析
21年 1 00 月
经 济 论 坛
Ec no c F r m o mi o u
Jn 00 a .2 1

内生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内生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e i c le t go estaino iaSma r —c n my mpr a si nt i t fChn ’ i t n h u o c oe o o .
Ke y wor : o eys pp1 e do nyt o e ia n l i;m pii a e tng;h fe tofm o tr lc ds m n u y;n ge ;he r tc la a ysse rc ltsi t ee f c nea y po iy
中图 分 类 号 :F 2 8 2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2 5 ( 0 6 3 0 4 — 5 6 19 5 20 )0 — 0 10
Th o e i a e r tc l Ana y i nd Em p rc lTe tng o do e u o e l sa s i i a s i n En g no sM n y S uppl nd M o e a y Po iy Ef e t y a n t r lc f c
po iy r m h ng e f t e e og ny of m o ey u pl a d r ws c cl i n ba ed on he it rc la l i nd lc fo t e a l o h nd e n s p y n d a on uso s t h so i a nayss a
No3S p, 0 6 . e .2 0
V 1 5 Ge e a No 1 o . n r l .9
内生 货 币供 给 与货 币政 策 效 应 的理 论 分 析 和 实证 检 验
王 书 华
( 宁大 学 研 究 生院 ,辽 宁 沈 阳 1 0 3 ) 辽 1 0 6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国央行都在积极调整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在经济学中指的是政策实施后所需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时滞效应凸显了货币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和复杂性。

首先,货币政策导致的市场反应滞后是时滞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或资金供给来实施货币政策时,市场并不会立即作出反应。

市场参与者需要时间来评估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其决策的影响。

特别是短期交易者更多关注市场波动,而非政策改变所带来的长期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主要体现在市场反应上。

其次,货币政策实施后经济变化的传导也存在时滞效应。

当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后,经济体并不会立即产生响应。

政策影响经济的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降低利率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不是即时的,而是逐渐显现。

投资项目需要一段时间来筹备和执行,而消费者也需要时间来评估利率变动对其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也体现在宏观经济变化的传导上。

此外,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滞效应还受到政策乘数效应的影响。

政策乘数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根据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政策乘数效应较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相对较小。

然而,具体政策乘数如何运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货币政策的效果与经济体的特点和政策实施的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在实际的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因素对政策乘数的影响,以减小时滞效应。

对于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时滞效应是一个挑战,因为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中做出调整。

为了应对时滞效应,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强政策沟通和透明度。

政策制定者应及时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和目标,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

透明的政策沟通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政策,有利于减小市场反应的时滞。

其次,制定灵活的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变化做出调整,因此政策框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逐 步 形 成 “ 民 币升 值 ” “ 货 膨 胀 ”压 人 与 通
产生的实际效应 并不 大。由于我 国利率 传 导机制效应缺失 ,通过金融市场利率 以及
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难 以有效 引导存贷款 利 率。另外银行放贷 、企业投资行 为的调 整 受到加息影 响而存在 时滞效应 ,在人 民币 升值的预期下 ,加息也更易吸 引国际游 资
l 20 07
安排 ,则货 币政 策无效 ;而采取浮动 汇率
制 度安 排 ,则货 币有 效。我 国长期 实行 汇 率稳定 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对 国际资本 流 动 实行较 为严格 控制和管理 ,随着经济全 球 化发展 和国 内金融 市场逐 步对外开放 ,
表 1 0 6 2 1 年外 汇储备 单位:亿美元 2 0 - 0 0
长扩 大 , 至 2 1 年 8月末 , 国外汇 占 截 01 我
款 总额达 2 2 4 . 5 6 56亿元 ( 见表 2) 。依据 货 币供应 量公式 MS Mb m, = + 货币供应量 同时取决于 基础货 币 Mb和 货币乘 数 m. 理论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 以降低货 币乘数 ,控制货币供应量 的变化 ,但实际
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 影响。货 币乘数
的 计 算 公 式 是 : k= (R c + 1 )/
我 货政 实效分 国币策 施应析
■ 陈 平 宋 慧琳 ( 昌大学科 学技 术学院 南昌 3 0t 南 3 ( 9) 2
◆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文 献标 识 码 :A 80
率 ,大 型 金 融 机 构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达 到
2 %,再创新 高。通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 使 商业银 行上缴的准备金增 多,减 少可 用
有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以至紧缩银行超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对于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理论上,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通过几个基本概念来解释。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来剖析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基础。

首先,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活动。

对于货币供给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货币乘数理论。

货币乘数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的供给时,商业银行将通过多次放贷来扩大货币供应,从而加大经济中的流动性。

这样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货币供给被放大,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其次,货币需求是货币政策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需求的理论基础可以从货币的功能来解释。

根据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观点,货币具有储藏、交易和计量三个功能。

货币需求是建立在这些功能上的,即人们持有货币的决策是由对交易、储藏和计量需求的权衡决定的。

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货币需求的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利率和通胀。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

在较为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胀。

这里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利率传导机制”来解释。

利率传导机制认为,当央行调整政策利率时,这一变动会通过金融市场产生纵向和横向的传导效应,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另一个方面是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从而调控物价水平。

其中,货币供给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费雪方程来解释。

费雪方程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的变动速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可以间接影响通胀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化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货币需求增加时,货币供应量相对减少,从而对通胀起到抑制作用。

总结起来,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因素的考量,以及对利率和通胀的影响。

4.34-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4.34-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dd
写在前面的结论:
(一)条件 1、IS平缓至极:——水平(d=∞)
r M k y Ph h
2、LM陡峭至极:——垂直(h=0)
(二)结论
1、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IS水平→d=∞→即使r不变,I也会大幅度减少→挤出效应大
2、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LM垂直→h=0→MSP=0→增发的货币M全用于Mtr→Y大幅度 变化
IS水平→d=∞→即使r不变,I也会大幅度减少→挤出效应大
2、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LM垂直→h=0→MSP=0→增发的货币M全用于Mtr→Y大幅 度变化
西方学者认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极端,还是古典主义极端, 在现实生活中都并不常见,但两个模型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效果提供了工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常见的是中间区域(LM曲 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情况)。
竞相争购生息资产,于是,公债价格继续上 升,利率继续下跌,直到新投资把收入水 平提高到正好把所增加的货币额全部吸收 到交易需求中。所以,由于人们对货币没 有投机需求,增加的货币供给将全部用来 增加交易需求,为此,它要求国民收入成 倍的增加。所以,货币政策高效。即 M0↑,MSP=0→Mtr ↑ →y ↑
现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同意,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都可以对经济起一定的稳定作用。在衰退时期,要多用财政政策, 而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应多用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一)公众预期的影响
利率下降、产生悲观预期→C、I不会显著增加
通胀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但在经济 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财政政 策更有效。原因:
(1)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在LM斜率不变时,IS曲 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见图4-21(a)

中央银行学ppt课件第九章 货币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学ppt课件第九章 货币政策效应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三、货币政策操作变量选择影响 我国以利率为操作目标,长期看来是可能的、必要的, 但是近期很难做到: 1.各经济主体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弱; 2.利率本身还处于比较严格的管制之中。 选择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技术困难: 1.存款准备金往往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 不宜为货币当局控制; 2.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不畅; 3.基础货币M1和M2之间关系不稳定等等。
2021/7/9
5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应
(二)凯恩斯学派——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认为非充分就业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货币 是非中性的。但在两种极端情形下,货币政策变得无效:
情形一:凯恩斯陷阱
货币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 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会应 起利率的变动。
1.合理预期:经济单位预期形成过程中不会发生系列性 的错误,也可以说,有理性的经济行为者虽然也会发生 错误,但是这些错误是随机的、偶然的,平均值为零。
2.合理预期的情况下,经济行为者以将政府的变动趋势 和规律纳入其预期之中,都设想了相应的经济措施,所 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果被经济者的合理预期抵消。
(见教材198页)
2021/7/9
8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变量 货币政策中介变量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21/7/9
9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影响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 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
制度尚未健全。 2.存款准备金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存款准备金政策对金融运行的冲击力强,同时准备金率还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货 币 工 资 W
6
3
O 3 6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 1957年之间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 的统计分析,发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 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较稳定的反向 变动关系,并制成散布图,配合一条 曲线,表示两者之间的交替性关系, 后来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70恩斯主义,促进了信奉经济 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经济自由主义重新 占主导地位。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 ——以拉弗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 ——产权学派、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 基本经济主张:信奉市场经济原则,反对国家干预。 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问题最好由市场机制来解决。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中,都不可能 存在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或绝对的政府干预主 义,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不同的领域、不 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各国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影响程度越 来越大。
1913—1990年工业国家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增长情况(%)
1913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日本 瑞典 瑞士 英国 美国 平均 10.7 14.8 8.3 10.4 14.0 12.7 7.5 12.3
第一节 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歧
一、概述 (一) 两种分歧的观点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制定游戏规则,然后由市场力量 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市场有自动的内在的调节机 制,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因此宏观调控是多余的 而且是无效的。
政府干预主义则以经济危机的存在为出发点,认为市场 机制无法使经济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主张政策 应积极采取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也就是说,承认和 强调政府政策对经济调节的有效性。
关于GDP缺口
GDP缺口就是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额或缺口。 指实际产出和经济在既 定资源条件下充分就业时所能够生产的产出之间的缺口。
潜在的GDP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 生产的产量。 GDP缺口 = 潜在的GDP - 实际GDP
• GDP缺口使人们可以衡量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周期性偏离的规 模。 在一个经济的衰退期, GDP缺口扩大,较多的资金得不到利用,实际 GDP产出下降到潜在的GDP水平以下。一个正的缺口,表明工厂开工 不足,工人无事可做,资本闲置。 在一个经济扩张期,经济形势大好,企业订单不断,工人加班加点, 就业比较充分,这时GDP缺口缩小,甚至最终变为负值。一个负的 缺口,意味着过度就业,工人超时工作,机器超常使用,往往预示 着危机的来临。
• 一般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 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开始。 • 在3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信奉自由竞 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 经济原则。 • 30年代以后经济自由主义学说让位于凯恩斯经济干预 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从实践 上表明了市场机制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1 2 3 4 5 6 失业率 U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央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 就可以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会带来物价上涨)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以消减货币供应量,降低经济增 长速度,(但同时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
1920 16.7 27.6 25.0 14.8 10.9 17.2 26.2 12.1 18.7
1937 25.0 29.0 34.1 25.4 16.5 24.1 30.0 19.7 23.2
1960 28.6 34.6 32.4 17.5 31.0 17.2 32.2 27.0 27.9
1990 46.0 49.8 45.1 31.7 59.1 33.5 39.9 33.3 43.3
1、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
70年代兴起的预期理论认为,如果政府用高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
率,则人们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因此会要求增加工资,这 将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由此形成预期扩大的菲利普 斯曲线。
通 P 货 膨 胀 6 率 5 4 3 2 1 1 2 3 4 5 6 U 失业率
把失业率由4%降到2%, 原来以通胀率从1%上升到2%为代价, 现在以通胀率从1%上升到5%为代价。
这条曲线表明:在失业率较低时, U 失业率 货币工资上升较快,而当失业率较高 时,货币工资上升较慢,
P 通 货 6 膨 胀 5 率 4 3 2 1
假定4%这通胀率和4%的失业 率是社会可以接受的“临 界点”,那么在安全范围能 政府不必采取调节措施进 行干预,而在安全范围以 外,政府就要以较高的失 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或者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 高低失业率。
30—70年代凯恩斯主义占主导
• 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核心便是主张政府应积极采取行动 对经济进行干预,充分承认和肯定政府政策对经济活 动调节的有效性。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缺点, 需要政府干预。 • 凯恩斯主张的表述: • 1、自由放任经济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存在失业,存在 失业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 • 2、有效需求不足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 灵活性偏好、资产预期收益所造成的; • 3、政府必须采取财政措施以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 扩大有效需求,弥补自由市场经济的不足。 • (凯恩斯主义学说的建立标志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 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始。)
通货膨胀率 P 6 5 4 3
把通胀率由5%降到2%, 原来以失业率从1%上升到2%为代价, 现在以失业率从1%上升到4.5%为代价。
三、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
在西方国家,20世纪50~60年代,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基本上 是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到70年代以后,出现了滞胀 现象,使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传统意义的菲利普斯 曲线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为了使菲利普斯曲线不失 去作用,经济学家们引进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扩展了菲 利普斯曲线描述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