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中,都不可能 存在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或绝对的政府干预主 义,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不同的领域、不 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各国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影响程度越 来越大。
1913—1990年工业国家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增长情况(%)
1913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日本 瑞典 瑞士 英国 美国 平均 10.7 14.8 8.3 10.4 14.0 12.7 7.5 12.3
这条曲线表明:在失业率较低时, U 失业率 货币工资上升较快,而当失业率较高 时,货币工资上升较慢,
P 通 货 6 膨 胀 5 率 4 3 2 1
假定4%这通胀率和4%的失业 率是社会可以接受的“临 界点”,那么在安全范围能 政府不必采取调节措施进 行干预,而在安全范围以 外,政府就要以较高的失 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或者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 高低失业率。
关于GDP缺口
GDP缺口就是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额或缺口。 指实际产出和经济在既 定资源条件下充分就业时所能够生产的产出之间的缺口。
潜在的GDP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 生产的产量。 GDP缺口 = 潜在的GDP - 实际GDP
• GDP缺口使人们可以衡量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周期性偏离的规 模。 在一个经济的衰退期, GDP缺口扩大,较多的资金得不到利用,实际 GDP产出下降到潜在的GDP水平以下。一个正的缺口,表明工厂开工 不足,工人无事可做,资本闲置。 在一个经济扩张期,经济形势大好,企业订单不断,工人加班加点, 就业比较充分,这时GDP缺口缩小,甚至最终变为负值。一个负的 缺口,意味着过度就业,工人超时工作,机器超常使用,往往预示 着危机的来临。
• 一般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 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开始。 • 在3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信奉自由竞 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 经济原则。 • 30年代以后经济自由主义学说让位于凯恩斯经济干预 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从实践 上表明了市场机制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第一节 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歧
一、概述 (一) 两种分歧的观点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制定游戏规则,然后由市场力量 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市场有自动的内在的调节机 制,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因此宏观调控是多余的 而且是无效的。
政府干预主义则以经济危机的存在为出发点,认为市场 机制无法使经济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主张政策 应积极采取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也就是说,承认和 强调政府政策对经济调节的有效性。
通货膨胀率 P 6 5 4 3
把通胀率由5%降到2%, 原来以失业率从1%上升到2%为代价, 现在以失业率从1%上升到4.5%为代价。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货 币 工 资 W
6
3
O 3 6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 1957年之间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 的统计分析,发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 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较稳定的反向 变动关系,并制成散布图,配合一条 曲线,表示两者之间的交替性关系, 后来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30—70年代凯恩斯主义占主导
• 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核心便是主张政府应积极采取行动 对经济进行干预,充分承认和肯定政府政策对经济活 动调节的有效性。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缺点, 需要政府干预。 • 凯恩斯主张的表述: • 1、自由放任经济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存在失业,存在 失业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 • 2、有效需求不足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 灵活性偏好、资产预期收益所造成的; • 3、政府必须采取财政措施以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 扩大有效需求,弥补自由市场经济的不足。 • (凯恩斯主义学说的建立标志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 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始。)
1 2 3 4 5 6 失业率 U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央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 就可以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会带来物价上涨)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以消减货币供应量,降低经济增 长速度,(但同时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
三、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
在西方国家,20世纪50~60年代,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基本上 是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到70年代以后,出现了滞胀 现象,使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传统意义的菲利普斯 曲线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为了使菲利普斯曲线不失 去作用,经济学家们引进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扩展了菲 利普斯曲线描述的范围。
1、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
70年代兴起的预期理论认为,如果政府用高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
率,则人们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因此会要求增加工资,这 将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Hale Waihona Puke Baidu此形成预期扩大的菲利普 斯曲线。
通 P 货 膨 胀 6 率 5 4 3 2 1 1 2 3 4 5 6 U 失业率
把失业率由4%降到2%, 原来以通胀率从1%上升到2%为代价, 现在以通胀率从1%上升到5%为代价。
70—8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占主导
70年代的滞胀,结束了凯恩斯主义,促进了信奉经济 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经济自由主义重新 占主导地位。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 ——以拉弗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 ——产权学派、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 基本经济主张:信奉市场经济原则,反对国家干预。 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问题最好由市场机制来解决。
1920 16.7 27.6 25.0 14.8 10.9 17.2 26.2 12.1 18.7
1937 25.0 29.0 34.1 25.4 16.5 24.1 30.0 19.7 23.2
1960 28.6 34.6 32.4 17.5 31.0 17.2 32.2 27.0 27.9
1990 46.0 49.8 45.1 31.7 59.1 33.5 39.9 33.3 4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