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利用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3.灭火的方法原理:【只要满足其中一条就可以灭火】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
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二、燃料
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并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称为化石燃料。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或化石燃料燃烧不充分都会造成空气污染,如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可导致酸雨。

3.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
可燃冰和氢气等。

三、最友好、最环保清洁、最高效新能源——
氢气
1.氢气只一种无色、无味、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最小的气体),难于水的气体。

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可用来作燃料和冶炼金属等。

2.制取方法:通常可用锌片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来制取,采用固液混合常温下制气体装置作发生装置。

由于氢气密度小于空气且难溶于水,所以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集气法来收集。

四、防治空气污染的具体措施:
1.开发使用新能源;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使燃料充分燃烧(如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经处理达标再排放;
4.大力植树造林、种草等。

1。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B解析:B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能燃烧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解析:BA、铜片上的红磷因未达到着火点,开始不燃烧。

错误。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会燃烧。

正确。

C、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错误。

D、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才可燃烧。

错误。

故选B。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解析:B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正确;故选项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错误,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总结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1.燃烧(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2.灭火(1)灭火的实质:根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如果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

(3)灭火的方法:①隔离可燃物。

例如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②将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例如用灯帽盖灭燃着的酒精灯、油锅着火盖上锅盖等;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

例如建筑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4)常见的几种灭火器材及适用范围①干粉灭火器:适用于一般火灾及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②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③水基型灭火器:适用于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④高压水枪:适用于一般火灾。

(5)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

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3)易燃物和易爆物①易燃物:指的是易燃气体(氢气、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液体(酒精、汽油等)和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硫、白磷、面粉等)。

②易爆物:指空气中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或受热、受到撞击时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1)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在500mL烧杯中加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者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

②对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者空气)后,水中的白磷也燃烧。

【实验分析】①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②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者空气)接触。

③观察步骤二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者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氧气(或者空气)。

(2)燃烧的三个条件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者空气);【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有助燃物就行】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灭火(1)灭火的原理①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者空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爆炸(1)爆炸的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2)爆炸的预防在油库、面粉厂、加油站等地区应该注意通风,严禁烟火。

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2)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2、化石燃料(1)煤①煤的组成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和无机矿物质。

②煤的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使煤分解出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有用物质。

其中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2)石油①石油的组成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②石油的综合利用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如沥青、石蜡、润滑油、柴油、煤油、航空煤油、汽油、溶剂油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B.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C.探究分子不断运动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解析:AA、对比试验必须控制变量,变量唯一性,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符合题意;B、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两只烧杯中的试剂没有接触,但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能探究分子不断运动,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选物质必须只消耗氧气,不生成气体,用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解析:C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有可能是杂质,A错误。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潮汐能,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正确。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使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D错误。

故选:C。

3.“天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它以甲烷(CH4)和液氧为推进剂。

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具有可燃性B.它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C.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分子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C解析:C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说法正确;B、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说法正确;C、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甲烷分子含有4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说法错误;D、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说法正确;故选C。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涉及燃料及其利用,以下是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燃料的定义:燃料是用来产生热能或者做功的物质。

2.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光、声等现象的化学变化。

3. 燃烧所需的条件: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4.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着火温度。

5. 燃料的分类:- 有机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是从化石中提取的,主要成分为碳和氢。

- 无机燃料:如氢气、氧气、臭氧等。

6. 燃料的利用途径:- 燃烧发电:利用燃料的热能产生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 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

- 工业生产:生产钢铁、化肥等。

- 生活用途:取暖、烹饪等。

7. 燃烧产物:燃料燃烧后会产生水蒸汽、二氧化碳、氮气、一氧化碳、硫化物等。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 燃料的利与害:- 利:燃料可以提供能量和动力,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 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同时,燃料的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9. 节约能源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节约能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

- 方法:科学使用能源,开展节能宣传,推广节能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10.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形成类似温室的作用,使地球温度上升。

- 全球变暖:由于温室效应加剧,地球的气候变得越来越热,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等问题。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

除了了解这些知识点,还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实验观察等方式来加深对燃料及其利用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可燃物与氧气的发生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实质:破坏燃烧的条件)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 隔绝氧气(或空气);3. 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

注意:只能降低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

举例: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干粉灭火器——隔绝氧气(或空气)。

②水枪灭火——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

③森林灭火,设置隔离带——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四、易燃物、易爆物1.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的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 易燃物、易爆物易燃气体:天然气、CO 、H 2、CH 4。

易燃液体:酒精、汽油。

易燃固体:镁粉、硫磺、白磷遇水易燃:金属钾、钠。

受热、撞击易爆:KClO 3、KMnO 4、NH 4NO 3、KNO 3。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1.吸热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O CO C 22高温+2..放热反应:如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22)(OH Ca O H CaO ===+CaO 生石灰 Ca(OH)2熟石灰一、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

煤是古代植物遗骸形成的黑色固体混合物。

煤气主要成分为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

2.石油: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石油是古代动植物遗骸形成的黑色或深棕色粘稠状液体混合物。

3. 天然气:主要含碳、氢元素。

天然气主要是含碳、氢元素的混合物,以气态碳氢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是甲烷CH 4。

沼气主要成分也是甲烷CH 4。

二、甲烷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 化学性质(可燃性)①实验现象:纯净的甲烷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7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7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内容概述】本单元包括两个课题。

课题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课题2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使用生活燃料都是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单元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分析探究常以情景题出现,尤其是新科技中使用的燃料和能源,更是中考的热点。

【学习目标】重点:1. 物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可再生性。

4. 化石燃料的特点及用途。

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6. 化石燃料的利用及其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7. 使用和开发新能源。

难点:1. 物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4.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命题分析】1. 本节考查内容主要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主要形式为实验探究题,也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燃烧条件的探究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与灭火的原理、反应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综合出题,但在中考题中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灭火的原理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中考中将会出现利用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安全常识、自救方法来设计灭火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既考查了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及思想。

2. 反应的放吸热问题主要记清课本中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燃烧反应及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为清洁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在反应的吸放热方面经常与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相联系,同时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与新能与新能源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熟记目前使用的新能源为氢气、乙醇等,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主要考查氢能的优缺点、及制备,在此基础上与环境污染相联系,举例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的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
知识点一:燃烧和灭火
1.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
2.(1)炒菜的油锅着火了,可用采用的方法灭火;图书、档案等着火了,可以用灭火器;
(2)森林着火时,常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刀,原理是;
(3)加油站、面粉厂、纺织厂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目的是防止这些地方的空气中混有的可燃性
气体或粉尘,引发爆炸。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着能量的变化,有些反应
热量,有些反应热量。

2.下列属于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有,属于吸热的化学反应的有
①燃烧①光合作用①生石灰和水①镁和稀盐酸
①碳和二氧化碳①食物腐烂①金属生锈①呼吸作用
3. 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的是()
A. 乙醇燃烧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苹果腐烂
4. 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的是()
A.铁钉生锈
B. 生石灰和水
C. 镁和稀盐酸
D.碳和二氧化碳
5. 能量可以相互转转化,氢气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能,电解水时电能主要转化为
能;
请列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被用于生产和生活的一个实例。

知识点三:化石燃料的利用
1. 化石燃料三大化石燃料是指煤、和,它们都是(填“可”或“不可”)再生
的能源,它们都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1) 煤主要含有元素,将煤做燃料,主要利用元素与氧气反应所放出的。

(2)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煤的加工产品:煤焦油、、,该过程属于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其中可以用做生活燃气。

3. (1)石油主要含有两种元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不同,将它们分
离,可得的产品有、、,该过程属于(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石油的加工产品中,可以用做汽车燃料的有、;可作为家用燃料的是;
可用于铺路的是。

4.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_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5.(1) 有时燃气灶或煤炉会产生黑烟,是因为燃料中的碳不能燃烧,并会产生。

可见,燃料燃烧不充分,会使燃料燃烧的利用率,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2) 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延长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对节约能源非常重要。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
件:、;
(3)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

可燃冰能量
高、热值大,但开采不当会加剧效应,目前处于试开采阶段。

6.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B.煤属于纯净物
C.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
D.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
知识点四: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燃料中的杂质燃烧产生的、燃料燃烧不充分产
生的、未燃烧的等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

2.煤中元素、元素燃烧排放出的、,会引起酸雨;
3. (1)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
(2)使用脱硫煤能减少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但仍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减缓日
益加剧的;
(3)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所谓“低碳”是指较低的排放。

4.(1)汽车尾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的原
因是;
(2)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①使用液化石油气(LPG)或压缩天然气(CNG);①使用无铅汽油;①
使用乙醇汽油:优点有节省、减少。

(3) 乙醇的化学式,充分燃烧的方程式。

5. 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冰川消融,一个热点话题”。

在中国,高原冰川每年以相当于整条黄河
水量的速度在见底递减,后果堪忧。

(1)与冰川消融有关的环境问题是。

(2)减缓该环境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有、。

6.清洁工艺是20世界90年代以来化工技术和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界定“清洁工艺”
的含义是:在科学研究、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都要实施可持续性发展,以增加生产效益,防止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用天然气作燃料和用煤作燃料,更符合清洁工艺的要求,写出两个理由、。

知识点五: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 氢气燃烧的方程式。

2. 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原因是:①氢气本身无毒,① ;
① ;
3.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
4.氢气未大规模广泛应用的原因、。

5.(1)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节约化石燃料,一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提高化石
燃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应该开发新能源。

新能源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的问题,并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列举两例目前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
源、;
(2)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能源仓库,不仅蕴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还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的地热能。

地热能是人类历史上开辟的又一新能源,它可直接用于居室取暖、供热和工业发电等。

从环境、能源等方面具体说明使用地热能的实际意义。

(答出两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