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的成分分析与利用初探

合集下载

紫苏叶的成分分析与利用初探

紫苏叶的成分分析与利用初探

实验测定紫苏叶的成分分析与利用初探Ξ张卫明 刘月秀ΞΞ 王 红(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南京210042)摘要 本文报道了紫苏叶的一般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

经测定,紫苏幼叶中粗蛋白含量高达28%,且挥发油含量适中,具有食用价值。

紫苏成熟叶中挥发油含量及β2胡萝卜素含量均较高,有着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紫苏叶;挥发油;粗蛋白紫苏叶系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 rutescens var.arguta的干燥叶部,与紫苏子一起并列为紫苏植物的主要经济器官。

有关紫苏子的成分分析和利用研究,前文已有报道[1,2]。

本文主要报道紫苏叶的一般化学成分,并对其利用途径进行探讨。

1材料与方法111材料 供研究的材料采自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

112方法 粗蛋白采用凯氏定氮法,粗脂肪采用索氏抽提法;粗纤维采用酸碱法;灰分采用600℃灼烧法;β2胡萝卜素采用分光光度法;挥发油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无氮浸出物采用计算法。

2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紫苏幼叶中粗蛋白含量高达28%,远远超过普通蔬菜中粗蛋白的含量,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挥发油含量适中,可食性良好。

在紫苏成熟叶中,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的是挥发油和β2胡萝卜素,二者均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表1 紫苏叶的一般化学成分(%)样 品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挥发油无氮浸出物β2胡萝卜素(mg/100g)幼 叶28114512023172181250124241459160成熟叶14115716234116101300152331252417323紫苏叶的成分析与利用初探 ΞΞΞ华南农业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3讨论紫苏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特有的风味物质,可供食用。

紫苏幼叶中蛋白质含量很高,且挥发油含量适中,特别适合加工成营养风味食品。

紫苏成熟叶片中高含量的挥发油和β2胡萝卜素组分,一则可用于生产用途广泛的紫苏精油,一则可用于开发保健食品。

紫苏叶的研究进展

紫苏叶的研究进展

紫苏叶的研究进展2019-10-30作者单位:225500 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通讯作者:刘浏【摘要】⽬的近年来紫苏属植物的研究与利⽤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课题,本⽂综述紫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以供研究和临床参考,为进⼀步的合理开发利⽤提供帮助。

⽅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献,进⾏评估分析。

结果紫苏叶在抗菌和抗病毒、⽌⾎、镇静和镇痛、抗氧化、抗肿瘤等⽅⾯都有积极的作⽤。

结论紫苏叶蕴藏巨⼤的药⽤价值,很可能被开发作为调脂药、中药抗⽣素或具有多种⽤途的保健品,具有较⼤潜在的市场。

【关键词】紫苏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药理研究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98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燥叶(或带嫩枝)。

具有解表散寒、⾏⽓和胃之功效,⽤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现将国内外近年来对紫苏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及药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紫苏叶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且紫苏叶中的挥发油是⼀种有药理活性的成分。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紫苏叶挥发油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紫苏醛,还有少量的柠檬烯及A-蒎烯等。

2004年,孟青等[1]应⽤⽓相⾊谱-质谱联⽤技术对紫苏挥发油成分进⾏分析,结果从紫苏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29种化合物。

秦晓霜采⽤⽔蒸⽓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GC-MS联⽤仪分析挥发油的总离⼦图,结果鉴定出紫苏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紫苏醛(92.13%)、柠檬烯(2.86%)、1,6,10-⼗⼆碳三烯、7,11-⼆甲基-3-亚甲基(2.24%)、1,6-⾟⼆醇-3-醇、3,7-⼆甲基(0.79%)等10种化合物。

马松涛等[2]⽤⽔蒸汽蒸馏⾹紫苏花序及叶得精油0.7%~1.5%,经GC/MS分析,鉴定出46种⾹⽓成分,约占出峰⾯积的97%,其中含量较⾼的为芳樟醇、α-松油醇、⼄酸芳樟酯、⼄酸橙花酯、⼄酸⾹叶酯、⽯⽵烯及β-荜澄茄油烯。

紫苏营养成分的研究

紫苏营养成分的研究

第18卷第1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18 No. 1 2006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Mar . 2006 文章编号:1672−6146(2006)01−0049−04紫苏营养成分的研究张洪, 黄建韶, 赵东海(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 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对紫苏植物的叶、茎、籽中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紫苏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紫苏叶片中粗蛋白含量较高, 为27.8%, β-胡萝卜素含量为56.5 mg/kg;紫苏茎、叶中挥发油含量为0.57%;紫苏油中α-亚麻酸含量为62.73%;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紫苏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关键词:紫苏; 营养成分; 开发中图分类号:Q 949.9文献标码:A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别名红苏、香苏、赤苏, 系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紫苏籽富含油脂, 含油率为40%~50%, 与油菜籽相当, 而紫苏油中α-亚麻酸含量很高, 含量达55%~65%, 是优良的保健食用油[1]. α-亚麻酸是人体中必须的脂肪酸, 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 还可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代谢, 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2]. 从紫苏叶中可提取紫苏色素及黄酮类化合物[3],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和抗菌作用, 可开发用于保健食品. 从紫苏茎、叶中可提取紫苏挥发油, 广泛应用于医药(治疗哮喘病药)、香料(皂用香精的配基组分)、食品(制取紫苏反腭, 一种超级甜味剂, 其甜度为蔗糖的200倍)和防腐剂(其抑菌作用胜过苯甲酸和尼泊金乙酯)生产领域.目前对紫苏成分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蛋白质、脂肪方面, 也有少量氨基酸含量测定的报道, 但都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对紫苏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为紫苏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实验用紫苏采自湖南文理学院生物园内, 为成熟整株紫苏. 采收后将茎、叶分开, 置于80 ℃烘箱中烘干, 冷却后分别在玛瑙研钵中捣碎研细, 贮于干燥箱中备用;紫苏籽为当年成熟的种子. 1.2 实验方法1.2.1 常量营养成分的测定主要是测定紫苏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等的含量. 粗蛋白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粗脂肪采用索氏抽提法;粗纤维采用酸碱法;灰分采用600℃灼烧法.1.2.2 矿物质元素成分的测定采用日本岛津610S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1.2.3 氨基酸成分的测定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产63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1.2.4 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成分的测定β-胡萝卜素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维生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5 挥发油的提取及测定将粉碎后的紫苏茎、叶按1∶5的比例置于蒸馏烧瓶中, 控制水浴锅微沸, 水蒸汽蒸馏5 h. 重复3次, 取平均值, 采用气相色谱—计算机联用的方法测定.1.2.6 紫苏油中脂肪酸组分测定紫苏油的提取:取洗净晾干的紫苏籽200 g, 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在80 ℃下烘烤30 min, 粉碎后移入1 000 ml锥形瓶中, 用石油醚常温下分3次提取, 每次使用石油醚200 ml, 每次浸泡2 h, 将滤出的浅黄色透明提取液合并, 常压蒸出石油醚, 得浅黄色透明紫苏油, 并将蒸馏出的石油醚进行回收.脂肪酸组分测定:采用日本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 CR-3A数据处理机, FID检测器, Φ3.2 mm×2.1 m色谱柱, 25%DEGS试剂固定液. 色谱柱温:180 ℃;进样温度:240 ℃;检测器温度:240 ℃;载气流速( N2):60 ml/min;进样量:0.7 µl.2结果与讨论2.1 紫苏中常量营养成分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紫苏籽50 湖 南 文 理 学 院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06年表1 紫苏中常量营养成分/g•(100g)−1样品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籽 23.75 43.7516.70 3.90叶 27.80 7.62 34.20 11.30茎 15.32 4.65 56.30 23.60表2 常见蔬菜中蛋白质的含量/(mg•kg−1) 蔬菜种类蛋白质含量蔬菜种类蛋白质含量马铃薯 1.6 萝卜 0.9四季豆 1.9 黄瓜 0.9大白菜 1.2 辣椒 1.3花椰菜 2.4 茄子 1.2菠菜 3.2 番茄 1.3莴笋 0.5注:常见蔬菜中蛋白质的含量均来源于文献[4]. 的含油量高, 油脂含量达到了43.75%, 属油质种子, 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紫苏叶中粗蛋白含量高达27.80%, 远远超过普通蔬菜中粗蛋白的含量(见表2),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2.2 紫苏中矿物质元素成分紫苏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矿物质元素(结果见表3), 这些元素在调节人体内环境, 支持和参与人体化学反应, 调节体温和构造硬组织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其中Fe、Zn含量均大大超过一般植物(一般植物Fe为140 mg/kg, Zn为0.1 mg/kg)[5], 而Fe、Zn为重要的生命元素, Fe是血红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的必要元素;Zn对人体80多种酶的组成和代谢有关, 直接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6].表3 紫苏中矿物质元素成分/(mg•kg−1)样品 Ca Mg Mn Fe Zn Cu K Na P Co Cr Ni Al 籽 4 530 3 10064 1 250 4329399059066000.5 1.2 2.1 96叶21 500 2 76040.5 390 50203860180197016 1.0 1.7 125茎9 100 1 10024.2 860 82141420220136020 1.5 2.6 1632.3 紫苏中氨基酸成分紫苏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表4), 氨基酸种类达18种, 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特别是紫苏籽中, 氨基酸含量较高, 可将提取紫苏油后的脱脂粕作为饲料添加剂. 苏籽粕味芳香, 适口性好, 不像菜籽粕那样含有硫甙及其降解物, 亦不像棉籽粕那样含有棉酚有毒成分, 故可用于单胃动物作精饲料, 添加量可达30%[7].表4 紫苏中氨基酸成分/%样品苏氨酸甘氨酸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组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籽0.77 0.92 0.39 0.510.780.52 1.14 1.96 1.09叶0.43 0.47 0.33 0.11 0.29 0.17 0.22 0.83 0.17 茎0.19 0.27 0.23 0.03 0.16 0.11 0.08 0.65 0.05 样品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籽 0.83 1.23 0.58 4.530.99 1.04 1.56 1.04 2.55叶 0.36 0.38 0.27 1.07 0.48 0.40 0.69 0.41 0.08 茎 0.16 0.20 0.14 0.31 0.15 0.22 0.14 0.27 —2.4 紫苏中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成分如表5所示, 紫苏叶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 达到了56.5 mg/kg, 远远高于茎、籽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 紫苏叶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也较高;而紫苏籽中的维生素E的含量则远高于紫苏茎、叶中的含量.表5 紫苏中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成分/(mg•kg−1)样品β-胡萝卜素V B1V B2V C尼克酸V E 籽 2.10 — 3.80—— 22.15叶 56.50 0.02 3.3535.6011.50痕量茎 15.35 0.01 1.0312.50 5.68 —2.5 紫苏中挥发油成分紫苏茎、叶中挥发油的含量为0.57%, 主要为萜类化合物, 其中绝大多数为单萜, 主要有紫苏醛、紫苏酮、紫苏醇、芳樟醇、丁香烯、柠檬烯、异紫苏酮等(见表6). 在挥发油各种成分中, 紫苏醛(紫苏香气主要成分)的含量最高.2.6 紫苏油中脂肪酸成分紫苏油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62.73% (表7). 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之一, 在人体内可代谢为EPA和DHA, 因而紫苏油被誉为陆地深海鱼油.表6 紫苏中主要挥发油成分/%主要挥发油含量主要挥发油含量紫苏醛56.80柠檬烯 2.81紫苏酮0.85紫苏醇 4.12异紫苏酮0.38芳樟醇 3.92丁香烯13.70第1期 张 洪, 黄建韶, 赵东海 紫苏营养成分的研究51表7 紫苏中脂肪酸成分/%脂肪酸含量脂肪酸含量α-亚麻酸 62.73 花生酸 1.62亚油酸 12.60 硬脂酸 1.30 油酸 14.70 月桂酸微量棕榈酸 6.71 肉豆蔻酸微量2.7 紫苏叶与其它保健植物的营养成分比较从表8可见, 与桑叶、杜仲叶、绞股蓝等植物相比, 紫苏叶中粗蛋白、β-胡萝卜素、V C及 Fe、 Zn 等成分含量较高, 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表8 紫苏与其它保健植物的营养成分比较种类粗蛋白/%粗脂肪/% 粗纤维/%灰分/%β-胡萝卜素V C Fe Zn 紫苏叶 27.80 7.62 34.2011.305035.60390 50桑叶 16.02 3.68 27.4010.0536.8530.501909.60杜仲叶14.48 4.29 31.7010.8013.2018.69 215 12.45绞股蓝 13.8 1.86 36.5012.1021.5023.103407.98注:微量元素及β-胡萝卜素的单位为mg/kg, 其它均为重量百分比.2.8 紫苏油与几种主要食用油的脂肪酸成分比较从表9可看出, 紫苏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90%以上. 特别是紫苏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远高于其它几种主要食用油, 而另一种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的含量为12.60%, 其人体必需脂肪酸的总量达到了75.33%, 因此具有较高的保健功能.表9 紫苏油与几种主要食用油的脂肪酸成分比较/%种类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芥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紫苏油 62.7312.60 14.70— 6.71 1.30 1.62 茶油 6.497.82 75.08—8.65 1.13 0.60 菜籽油 7.2117.69 19.4348.65 5.460.86 0.20 大豆油 7.6553.20 21.53—10.75 6.10 0.26 花生油 0.7420.37 58.46—11.53 5.76 2.95 棉籽油— 47.63 22.45—25.59 2.84 0.50 棕榈油 0.148.57 42.86—43.50 4.63 0.12 玉米油 1.8754.62 31.78—9.73 1.45 0.38 注:除紫苏油外, 其余几种食用油的脂肪酸成分均来源于文献[8,9].3 结论1) 紫苏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特有的风味物质, 且蛋白质含量很高, 可以加工成营养风味物质.2) β-胡萝卜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功能, 它能激活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 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 可以减少患癌症、心血管病、眼病等疾病的危险. 紫苏叶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 可以开发系列保健食品.3) 从紫苏茎、叶中可提取紫苏精油, 紫苏精油中的紫苏醛具有多种药理和生理功能, 常作为治疗哮喘病的药物使用. 紫苏挥发油是天然香料和风味剂, 可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行业;利用紫苏醛的药理功能还可以开发出系列医药产品和保健品.4) 紫苏的茎、叶中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微量元素, 可加工成紫苏保健茶, 长期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5) 紫苏油富含α-亚麻酸, 系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 无害、无鱼油的臭味, 双键相应较少, 稳定性强于鱼油且胆固醇低, 长期食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有益于身体健康. 紫苏油不仅是一种理想的食用保健油, 而且还可以从中提取α-亚麻酸以加工成α-亚麻酸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 紫苏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 殷朝州. 紫苏的开发利用[J]. 植物杂志, 1990, (4): 8.[2] 张燕平, 张红, 王维华. 苏子的精炼及油中α-亚麻酸的纯化研究[J]. 中国油脂学报, 1999, 14(3): 4.[3] Nariyuki Ishikura. Anthoeyanins and Flavones in Leavesand seeds of Perilla Plant[J].Agric Biol Chem, 1981, 45(8):1 855-1 860.[4] 廖显珍. 常见蔬菜的营养成分及营养质量指数评价[J].中国食物与营养, 1997, (1): 23-25.[5] 周柴汉. 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 4 384.[6] 王咏梅. 计算光度法同时测定人发中锌铜铁[J]. 分析实验室, 1995, 14(3): 18-20.[7] 刘大川, 李江平. 紫苏植物的开发研究[J]. 中国油脂,2001, 26(5): 7-9.52 湖 南 文 理 学 院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06年[8] 廖书娟, 吉当玲, 童华荣. 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其营养保健功能[J]. 粮食与油脂, 2005, (6): 7-8.[9] 居来提•买苏木. 几种食用植物油的营养特点[J]. 新疆技术监督, 2001, (1): 38.Study on the nutritional contents of ParillaZHANG Hong, HUANG Jian-shao, ZHAO Dong-hai(Life Science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Abstract: The nutritional contents of Perilla’s leave, stem, seed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that content of amino acid in Perilla is very rich. There are eight essential amino acid in Perilla. The content of raw protein was 27.8% in the leave, β-carotene was 56.5% mg/kg, volatile oil was 0.57% in the stem and leave, α-linoleic acid was 62.73% in the seed oil. There analysis data provided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Perilla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Perilla; nutritional contents; exploitation收稿日期: 2006-01-08作者简介:张洪(1963-), 男, 硕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食品开发及基础理论研究.(责任编校:刘晓霞)(上接第32页)IR(cm-1): 3 072(Ar-H), 2 882(—CHO中的H), 1 659(C=O), 1 627、1 578、1 478(苯环骨架), 1 511、1 345(-NO2), 1 180、1 369(Ar—O), 928、839、721(苯环上是1、2、5三取代苯环)—OH是强吸收峰, 很容易与邻位的—CHO形成共轭六员环状的分子内氢键, 因氢键缔合能很大, 故—OH伸缩振动频率大副降低, 又因为氢键缔合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所以吸收频率也在很大范围内变动, 致使谱带变得很宽、很矮, 不易观察[5]. 可用化学方法对产品进行进一步验证:将少量产品溶于乙醇, 滴入几滴1%三氯化铁溶液, 显紫红色, 证明产品含有—OH(与苯环相连)基团.3 结论本文就混酸硝化合成5-硝基水杨醛的反应条件进行了讨论, 结果显示, 混酸硝化比单独用发烟硝酸硝化的效果要好, 更容易控制. 浓硝酸是理论用量的 1.25倍,浓硝酸和浓硫酸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2.5, 混酸滴加时体系温度为5~10 ,℃滴加时间为3 h,温度回升到40 ℃后维持反应2.5 h比较适宜, 在此条件下制取的5-硝基水杨醛的收率可达56.5%. 参考文献:[1] 卜鑫宇, 张华, 李亚明, 等. 5-硝基水杨醛合成方法[J].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4, 35(3): 4-6.[2] 王葆仁. 有机合成反应[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630-644.[3] 李敏, 陈庆凯. 硝基水杨醛制备工艺研究[J]. 石家庄化工, 1999, 3: 13-16.[4] 魏青, 陈三平, 潘瑞棋. 5-硝基水杨醛分离纯化方法改良[J]. 精细化工, 2000, 17(3): 178-179.[5] 李润卿, 范国梁, 渠荣遴. 有机结构波谱分析[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91, 100, 121.The Reform of5-Nitrosaicylaldehyde Nitrifying MeansZHANG Wei-qing, WANG Jing-bing, ZHOU SHi-biao,ZHANG Ru-xiang(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415000)Abstract: The sysnthesis of 5-nitrosaicylaldehyde by nitration of salycyladehyde with mixed acid instead of fuming nitric acid was studied.The effects of the amount of mixed acid,temperature, solvents and the reaction time on the yield of 5-nitrosaicylaldehyde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best conditions were deduced as follows: 5-nitrosaicylaldehyde was synthesized from salicylicaldehyde and 68% nitric acid with 98% sulfuric acid(1:1.25:1.25×2.5 mol),the reaction mixture were maintained temperature below about 10 for 3 hours,℃then rise the temperature to about 40 fo℃r 2.5 hours so that it can reacted totally. Under this optimum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5-nitrosaicylaldehyde was exceeded 56.5%. The product has been determined by melting point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Keywords: 5-nitrosaicylaldehyde, mixed acid,nitrifying reaction收稿日期: 2005-10-06作者简介:张维庆(1971-), 男, 硕士, 实验师, 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责任编校:谭长贵)。

紫苏叶的质量研究_Ⅰ气相色谱法测定紫苏叶中紫苏醛的含量

紫苏叶的质量研究_Ⅰ气相色谱法测定紫苏叶中紫苏醛的含量

concentration detected was0125μg・L-1.The extraction recovery of olanzapine and LY170222were80%~97%.The in2 tra assay variance was less than6%.The inter assay variance was218%~12121%。

Conclusion:The meth od is sensi2 tive,precise,reproducible and specific,and can be used in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 m onitoring of olanzapine.K ey w ords olanzapine,HP LC,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serum紫苏叶的质量研究-Ⅰ.气相色谱法测定紫苏叶中紫苏醛的含量Ξ王玉萍 朱兆仪 杨峻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4)何 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摘要 目的:建立紫苏叶中紫苏醛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以正十四烷为内标物,用气相色谱法,D B-5石英毛细管柱,柱温:135℃,FI D检测器,测定紫苏叶中紫苏醛的含量。

结果:紫苏醛的含量与紫苏叶性状有关,即色紫、气香的紫苏叶中紫苏醛含量较高。

测定方法回收率为96185%,RSD=312%(n=5)。

结论:紫苏醛可以作为紫苏叶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关键词 紫苏叶 紫苏醛 内标法 气相色谱法 紫苏叶是常用中药,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 rutescens(L.)Britt.var.arguta(Benth.)Hand.-Mazz.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具有解表散寒,理气和胃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呕恶,胸腹胀满,慢性气管炎等。

《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范文

《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范文

《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紫苏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近年来,紫苏叶中的花色苷成分因其抗氧化、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利用紫苏叶中的花色苷,本篇论文旨在研究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其功能特性。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紫苏叶:选择优质紫苏叶作为原料。

(2)其他辅助材料:如磷脂、胆固醇等。

2. 方法(1)紫苏叶花色苷的提取与纯化。

(2)脂质体的制备:采用旋转蒸发法、薄膜分散法等方法制备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

(3)脂质体的表征:通过透射电镜、粒度分析仪等手段对制备的脂质体进行表征。

(4)功能特性的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等方法,研究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的抗氧化、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

三、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的制备1. 紫苏叶花色苷的提取与纯化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从紫苏叶中提取花色苷,通过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纯化。

2. 脂质体的制备以磷脂和胆固醇为主要成分,采用旋转蒸发法或薄膜分散法制备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

具体步骤如下:(1)将磷脂和胆固醇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薄膜。

(2)将纯化的紫苏叶花色苷加入薄膜中,充分混合。

(3)采用旋转蒸发法或薄膜分散法去除有机溶剂,形成脂质体。

3. 脂质体的表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粒度分析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分布。

四、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的功能特性研究1. 抗氧化活性研究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等方法,评价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的抗氧化活性。

2. 抗炎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观察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对炎症的抑制作用。

3. 抗癌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五、结果与讨论1. 制备结果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制备的紫苏叶花色苷脂质体形态规整,粒径分布均匀。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体的粒径在适宜范围内。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该文根据对国内紫苏的主产地区的资源调查结果,按照产出类型先分为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两大类,栽培资源又按主要用途分为栽培药用资源、栽培籽用资源、栽培出口资源。

野生资源主产区有河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江苏及浙江;栽培药用资源产区有河北安国、安徽亳州、重庆涪陵、广西玉林和广东茂名;栽培籽用资源产区包括甘肃庆阳、黑龙江桦南、吉林、重庆彭水及云南;栽培出口资源产区有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和山东烟台。

对各产区采集的43个紫苏叶样品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进行了组成成分分析。

43份紫苏叶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2%~15%,挥发油主要包括紫苏酮perillaketone (093%~9655%)、紫苏醛perillaldehyde(010%~6124%)、紫苏烯perillene (5215%)、石竹烯caryophyllene(322%~2627%)、α法尼烯αfarnesene (210%~2154%)等31个成份,可分为PK,PA,PP,EK,PL 5个化学型。

其中野生资源化学型有PK型和PA型,以PK型居多,栽培药用资源的化学型种类包括了全部5种类型,以PA型居多,栽培籽用资源均为PK型,出口栽培资源均为PA 型。

紫苏3个变种中,紫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包括了5个化学型,以PK型最多,其中PK型主要是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或绿色叶,野生紫苏变种P frutescens var acuta只有PK,PA型,PK型较PA型多,其中PK型均为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因此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紫苏,以PK和PA型为主流化学型,PK型更多,且与叶色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回回苏变种P fruteseens var crispa主要为PA型,两面紫色叶。

主流化学型的区分为历代本草区别使用紫色香气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PK可导致家畜食用后产生肺部毒性,以及紫苏的使用传统,建议紫苏药用限制为紫苏醛型,应建立紫苏叶和紫苏叶油中紫苏醛的检测标准。

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定紫苏叶中的化学成分

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定紫苏叶中的化学成分

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定紫苏叶中的化学成分陈永康;赵志刚;孙丽娟【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方法快速鉴定中药紫苏叶中化学成分,为紫苏叶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紫苏叶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紫外检测器采集的紫外数据,结合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数据对化合物准分子离子峰与特征碎片离子的分析,推测紫苏叶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结果在35 min的色谱分离时间内,在负离子模式下初步推测出紫苏叶中20种化学成分,其中9种酚酸类成分,8种黄酮类成分,2种茉莉酸类成分和1种柠檬酸.其中对羟基肉桂酰葡萄糖苷、3-咖啡酰奎宁酸、5-咖啡酰奎宁酸与4-咖啡酰奎宁酸等成分为采用质谱技术首次在紫苏叶中鉴定出的已知化合物.对黄酮二葡萄糖醛酸苷类化合物质谱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该类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易检测到二葡萄糖醛酸碎片离子的特征.结论建立紫苏叶中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方法可为紫苏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3(032)003【总页数】4页(P371-374)【关键词】紫苏;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化学成分;结构鉴定【作者】陈永康;赵志刚;孙丽娟【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药生物技术与生物实验室,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R927.1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系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1]。

传统中医药实践中,紫苏种子作紫苏子使用,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功效;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化痰、行气和中的功效;紫苏梗具有理气宽中、安胎和血的功效[2]。

因其疗效确切,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其收载。

药理研究表明,紫苏提取物具有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镇静、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等药理活性。

紫苏除作为药用外,因其富含的挥发油具有特异香味,可作为蔬菜食用,是我国卫生部首批颁布的药食同源的常用中药[3-4]。

紫苏叶的营养价值及其产品加工研究进展

紫苏叶的营养价值及其产品加工研究进展
1 紫苏叶的营养成分
紫苏叶的脂肪含量约为 5%,粗纤维含量约为 14.4%,粗蛋白含量高达 24.89%~27.8%,远远超过 普通蔬菜中粗蛋白的含量。紫苏叶中含有丰富的氨 基酸,氨基酸总量和必 需氨 基酸 总量为 25.14%和 11.09%,种类达 18 种,并含有成人所必需的 8 种氨
收稿日期:2019-08-30 基金项目:出口型紫苏在呼和浩特市绿色栽培及加工技术的研究项目 (2017150103000102)。 作者简介:包万柱 (1975— ),男,本科,研究方向为紫苏叶的种植和深加工。
Perilla leaf;nutrition composition;physiological function;product processing
0 引言
紫苏叶为一年生植物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的叶,又称苏叶, 《中国药典》 记载,紫苏叶 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 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1]。紫苏叶含多种 营养成分及类胡萝卜素、迷迭香酸、多酚、黄酮、 紫苏醛、花青素和苷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2-3],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过敏、抗菌和抗肿 瘤等功效[4-6]。我国紫苏叶资源丰富,很多地区均有 栽培,但对于紫苏叶的开发利用较国外相比仍有较 大差距。紫苏叶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和俄罗斯被 视为美食,主要用于寿司、汤的配菜和包裹熟制食 物[7-8]。紫苏叶营养价值较高,具有特有的清新气味, 又兼有药用功效,当鲜菜食用时深受人们喜爱,同
2020 年第 2 期
第 2 期 (总第 497 期)
农产品加工
No.2
2020 年 2 月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Fe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测定
紫苏叶的成分分析与利用初探
X
张卫明 刘月秀X X 王 红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南京210042)
摘要 本文报道了紫苏叶的一般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

经测定,紫苏幼叶中粗蛋白含量高达
28%,且挥发油含量适中,具有食用价值。

紫苏成熟叶中挥发油含量及B -胡萝卜素含量均较高,有
着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紫苏叶;挥发油;粗蛋白
紫苏叶系唇形科植物紫苏Per illa f r utescens var.arguta 的干燥叶部,与紫苏子一起并列为紫苏植物的主要经济器官。

有关紫苏子的成分分析和利用研究,前文已有报道[1,2]。

本文主要报道紫苏叶的一般化学成分,并对其利用途径进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1材料 供研究的材料采自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

112方法 粗蛋白采用凯氏定氮法,粗脂肪采用索氏抽提法;粗纤维采用酸碱法;灰分采用600e 灼烧法;B -胡萝卜素采用分光光度法;挥发油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无氮浸出物采用计算法。

2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紫苏幼叶中粗蛋白含量高达28%,远远超过普通蔬菜中粗蛋白的含量,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挥发油含量适中,可食性良好。

在紫苏成熟叶中,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的是挥发油和B -胡萝卜素,二者均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表1 紫苏叶的一般化学成分(%)
样 品
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挥发油无氮浸出物B -胡萝卜素(mg/100g)幼 叶
28114512023172181250124241459160成熟叶141157162341161013001523312524173
32紫苏叶的成分析与利用初探 X X X 华南农业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3讨论
紫苏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特有的风味物质,可供食用。

紫苏幼叶中蛋白质含量很高,且挥发油含量适中,特别适合加工成营养风味食品。

紫苏成熟叶片中高含量的挥发油和B -胡萝卜素组分,一则可用于生产用途广泛的紫苏精油,一则可用于开发保健食品。

紫苏叶保健食品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就是B -胡萝卜素。

B -胡萝卜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功能,它能激活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抑制癌症等。

食叶紫苏的采收与加工主要有二种方法:一是我国传统的方法,一是日韩等国的方法。

传统法:传统法以采摘嫩叶为主。

紫苏叶清香扑鼻,以其汁液煮粥吃起来清香爽口,用量可根据食用习惯而定。

紫苏嫩叶可作清凉饮料,每杯开水中投放1)2克鲜叶或干叶,便成为味醇清香的饮料,夏季饮用可防暑解毒。

紫苏叶亦可用于腌制家常咸菜,摘取幼嫩叶片洗净后按特定配方腌制成的咸菜芳香爽口。

日韩法:江苏近年来引种日本食叶紫苏,采摘叶片经粗加工后出口日韩,其采收,加工方法简述如下:当第4或第5茎叶以上的叶片长到横径宽12厘米以上时即开始收摘叶片。

叶片收摘后必须当天整理加工腌渍,不能过夜。

先将叶片铺放在定板上,每50片叶用稻草捆成一把,将叶柄剪至015)1厘米即可。

要剔除破损叶,穿孔叶,撕裂叶等不规格叶。

腌渍分初腌、实腌两个阶段,初腌是将每把叶片平铺缸内,按10公斤清水溶化3公斤盐的比例铺一层叶,撒一层盐,然后倒入波美比重计为20度的盐水(即10公斤清水溶化3公斤盐的比例)。

浸没叶片。

二天后,将缸内叶片上下及正反翻动,调位,再腌一天,使盐液浸透叶片替换出部分水份。

实腌是将初腌三天后的叶片从盐水中取出,重新铺一层叶撒一层盐平放在另一缸内,上用竹制或木制栅格压住,倒入波美比重计为20度的盐水,直至向外出口时取出装箱。

缸内盐水可重复利用。

上述食叶紫苏的加工方法与各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密不可分。

中国美食以嫩、鲜、清香著称,故以嫩叶为食。

日韩饮食的特色之一是烧烤。

成熟紫苏叶片以其浓香、面积大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包裹烤制的肉食。

日本紫苏叶包上馅心,成了招待宾客的上等佳肴。

由于日本国内生产的紫苏叶供不应求,近年来大批从我国进口。

紫苏叶在食用方面的利用前景十分广阔,除供应出口外,还应加强供作国内市场的苏叶食品的开发工作。

而目前对此项研究开发工作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张卫明,刘月秀,王红1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1998(1):42~44
2刘月秀,张卫明,钱学射1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1996(3):24~2733第17卷第2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