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导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检测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2、积累相关写作素材。
一、解释加线词的古今异义:1.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2.指从此以往....十五城古义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4.宣言..曰古义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6.相如前进..缻古义: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二、解释加点词语意思:(1)拜.为上卿(10)窃.计欲亡.赵.走.燕(2)使人遗.赵王书(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2)秦王竟.酒(4)间.至赵矣(13)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5)今君乃.亡赵走燕(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6)左右欲刃.相如 (15)且庸人尚羞.之(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6)赵王鼓.瑟(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1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9)舍.相如广成传 (18)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三、掌握重点实词⑴负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秦贪,负其强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⑥久负盛名⑦苍山负雪,明烛南天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⑨誓天不相负⑩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幸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则幸得脱矣③而君亦幸赦臣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⑤今事有急,幸来告良⑥(皇上)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全国卷)(3)善①素善留侯张良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③赵王窃为秦王善为琴声④亦余心之所善兮⑤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⑥不如因善遇之(4)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③大行不顾细谨④三顾茅庐⑤三岁贯汝,莫我肯顾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5)易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②以乱易整,不武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④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⑤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6)就 (7)引荆轲遂就车而去狐乃引弓迎而射之荆轲自知事不就景公引领西望金就砺则利引兵欲攻燕连辟公府不就秦军引而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引酒且饮之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子游引前言以拒孔子奖引后进,如恐不及四、掌握重点虚词1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②相如因持璧却立(2007福建)()③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011安徽)()2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2010山东)()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余船以次进()④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2006山东)()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⑧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⑨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⑩斧斤以时入山林()3乃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⑤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⑦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⑧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0【无乃……与】无乃..尔是过与.()五、特殊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以勇气闻于诸侯()4、会于西河外渑池()5、求人可使报秦者()6、君何以知燕王()7、赵王以为贤大夫() 8、今君乃亡赵走燕()9、徒见欺() 10、而君幸于燕王()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使不辱于诸侯()六、翻译句子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分享了5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崔忠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
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
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
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
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较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使学生了解廉颇、蔺相如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 学会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内容介绍。
2. 廉颇、蔺相如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
三、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廉颇、蔺相如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的感悟。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对廉颇、蔺相如的评价和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廉颇和蔺相如的行为,让学生深入理解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3. 案例教学法:以廉颇、蔺相如的生平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读写结合法: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软件等。
3. 学习工具:笔记本、笔、文言文词典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3. 案例分析:以廉颇、蔺相如的生平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并思考他们的品质对当代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廉颇、蔺相如的品质和价值观。
八、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品质和价值观。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背景和内容;(2)能够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廉颇、蔺相如的差异与联系;(3)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全面评价一个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名臣的忠诚与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习廉颇、蔺相如的谦逊、包容、勇敢等品质,提升个人素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 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2.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廉颇、蔺相如在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智慧;2. 概括文章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廉颇、蔺相如的言行举止,概括其人物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廉颇、蔺相如的差异与联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全面评价廉颇、蔺相如;(2)学生分享个人评价,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2)学生谈收获,分享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廉颇、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3. 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廉颇、蔺相如的行事背景和心理状态。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廉颇、蔺相如等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一、教材分析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适用对象:初中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 1. 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内涵 2. 掌握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品质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清朝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一篇小说,属于《红楼梦》的外篇。
小说描写了廉颇、蔺相如等两位历史传奇人物的故事。
通过阅读本篇小说,学生能够了解到战争年代的风雨历程,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潮流。
2.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两大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层级,但却都有着不屈不挠、忠诚勇敢的人格品质。
廉颇是一个勇猛无畏、爱国捍卫的英雄人物,而蔺相如则是一个在关键时刻毫不动摇、坚守原则的智谋人物。
通过深入了解和描写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学习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格德行。
3.情节剖析《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史诗般的作品,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
小说中既有战争与官场的阳刚之气,又有家国情怀和情感羁绊的细腻描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小说情节,掌握小说的结构布局,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读书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学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节剖析,使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2.朗读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小说中的经典语句,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语文的理解。
3.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情节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4.分析法:逐步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阅读能力。
5.辩证法:引导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冲突,提高思想品质和情感品质。
四、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反复阅读该小说,加深对其的理解。
2.引导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如注重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感受等,提高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示范学案

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作者简介战国时期,秦赵交兵,秦国探知赵国粮草不丰、人心不稳,便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来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速派名将廉颇带兵迎敌。
老将廉颇出邯郸西门,来到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
这里南靠鼓山,北临洺水,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
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
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子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营,大将廉颇带重兵把守。
”白起听了将信将疑,亲自前去察看。
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把他从马上惊下来,只见赵军营中粮食一袋袋、一层层堆积如山,下面军营,大帐连阡,号旗严整。
于是仰天叹息道:“赵军粮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
从此,这座无名小山,就称作粟山了。
后人还在半山腰立一块石碑,以诗文形式记述了这件事。
(一)背景链接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实力最强。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语来称道其杰出的文学价值。
Ⅱ.文化常识斋 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蔺相如再认识导学案【学习目标】在思辨阅读中,对蔺相如形象再认识,有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
【学习过程】一、熟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部分,整理3-13出现的特殊句式。
(可整理在后面或另附纸张)二、概括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形象特点以“蔺相如是一个的人,因为他”句式总结。
蔺相如是一个的人,因为他三、阅读资料1、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
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却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2、夫和氏之璧,怀握之玩,得之不足以为重,失之不足以为轻,而相如以死争之,以诈取之,有如秦王赫然増怒,肆其强暴,……移兵攻赵,是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人臣爱君果如是哉!——司马光《廉颇论》3、夫以小事大,古之人有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者,至弃国而逃,况一璧乎?虽与之可也。
相如计不出此,迺(通“乃”)以孤单之使,逞螳怒之威,抗臂秦庭当车辙之势,其危如一发引千钧,岂不殆哉!——杨时《蔺相如论》1、司马光杨时认为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写出关键词)2、双方观点的合理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司马迁赞美蔺相如的依据:司马光、杨时否定观点的合理之处:四、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你认为蔺相如应该“完璧归赵”吗?请简述理由。
五、放飞思想如果你穿越到战国时期,遇到了蔺相如,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请以“相如,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导学导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导学【背景探源】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早年曾在家乡“耕读河山之阳”,青年时期出游,足迹遍及现在的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所到之处,实地调查,搜集了许多资料,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展了他的胸襟与眼界。
继其父为太史令后,博览朝廷藏书,整理史料,又为他写作做了充分准备。
司马迁约于前104年,开始写作《史记》。
其后,因替降将李陵辩护,惨遭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愤,继续著述。
前93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煌煌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130篇,内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以写人物为中心,形象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鲁迅曾给《史记》以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要》)《廉颇蔺相如列传》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
作者对蔺相如的“智勇”和他的顾全大局、不计私仇的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对于廉颇的战功和作用以及他的勇于认错、负荆请罪也予以表彰。
【作品鉴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
“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德。
前两者姑且不论,就说“将相和”部分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选材典型。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
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
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战功,又鄙视相如出身卑贱。
按照常理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
最终廉颇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重新言归于好。
这个故事既写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情怀,又写出了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
二人之所以成为“刎颈之交”,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有先公后私的思想。
也正是将相团结,强秦才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延续了赵国和平安定的局面。
应当说这个故事的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反衬手法的运用。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水涨船高,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须眉毕现。
“廉蔺交欢”,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
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
在这一组矛盾中,展示了蔺相如性格的另一侧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四个艺术特色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请先看廉颇的一席话:“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说的是何等得盛气凌人!首先夸耀自己攻城拔寨的巨大功劳,论功行赏,也该是我廉颇位列上卿,哪里轮得到蔺相如那小子!更何况蔺相如出身卑贱,他哪有资格去做上卿?!似乎天下除他没有任何人有做上卿的资格!这也太狂妄了点。
你以为你是谁啊,离开了你难道地球就不转了吗?再看他接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也足见其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
其实他也不往深处想一想,即便他见到了相如,并对相如大加侮辱,最终掉价也不是人家蔺相如,而是你廉颇,充其量也就是自取其辱而已。
再看相如作出的反应:“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首先他把秦王与廉颇作了比较,指出即使面对凶狠残暴的秦王,他也毫不畏惧,更何况廉颇呢!这说明相如并不是胆小怕事,软弱无力,畏惧廉颇。
他之所以步步退让,是因为赵国的天下就靠两人勉力支撑,如果两人再“兄弟阋墙”,那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于事无补!于国有害!因为相如深深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含义,所以,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江山社稷,相如只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这番话入情入理,令人为之动容!最后看廉颇说的一句话:“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终于承认了自己的不识大体、见识浅陋。
应当说廉颇此时的心理是既羞愧难当,又心悦诚服。
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廉颇能对相如进行深刻的忏悔,真诚的道歉,这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的几段语言极富个性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征。
从上赏析不难看出,即便仅仅是节选的“将相和”部分就有以上诸多艺术成就,其全篇的艺术成就也就不言而喻了。
正因为传文突出的艺术成就,才使“将相和”成为千古佳话,彪炳史册。
【译释点评】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赵王)已经罢会回到国内,因为相如功劳很大,授予上卿(的官职),地位在廉颇之上。
以:因为。
拜:授予官职。
位:朝会时的位次。
右:上。
秦汉时以右为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将军,有攻占城池旷野作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仅仅凭借言辞辩才建立功劳,而;承接连词。
以:介词,凭借。
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却地位处于我之上。
况且相如本来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容忍屈居于相如之下。
”而:转折连词,却。
且:况且。
素:一向,本来。
不忍:不能容忍。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廉颇)公开扬言说:“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他的话),不肯和他会面。
宣言:公开扬言。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经常在上朝时,声称(自己)生病,不想与廉颇争执位次的先后上下。
不久相如出行,远远望见廉颇,每:经常。
列:位次的先后上下。
已而:不久。
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相如拉转车子躲避起来。
于是门客们一起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事奉您,所以:……的原因。
亲戚:亲人,亲眷。
事:事奉。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现在您与廉颇位次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畏惧躲避,徒:仅仅,只是。
高义:高尚的道义。
列:位次。
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特别害怕。
一般的人尚且为此感到羞耻,何况是对于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
“尚:尚且。
羞:意动用法,以之为羞。
不肖:没有才能。
请:请允许我做……。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离开),说:“诸位看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厉害?”(门客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固:坚决。
孰:谁。
不若:赶不上。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相如说:“就凭秦王的声威,我在朝廷之上都敢斥责他,羞辱他的众位大臣。
我虽然驽钝,廷: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廷之上。
辱:使动用法,使……受辱。
驽:拙劣,驽钝。
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难道是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军队。
只是因为我们俩还在啊。
独:难道。
顾:只是。
徒:仅仅,只是。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现在两只老虎在一起争斗,看那形势都甭想活下去。
我之所以忍辱退让,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首位,把个人的私怨放在次要地位啊!此:每朝称病,引车避匿等忍辱退让的做法。
先:意动用法,以……为先。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曰:“鄙贱之人,廉颇听到这番话,袒露肩膀背负荆杖,通过门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说:“见识浅陋的人,负:背着。
因:通过。
鄙:见识浅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不知道到将军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最终两人言归于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课后理解】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和同学比较,有哪些句子翻译不一样,看看谁的翻译更好。
(赵王)已经罢会回到国内,因为相如功劳很大,授予上卿(的官职),地位在廉颇之上。
(赵王)已经罢会回到国内,因为相如功劳很大,授予上卿(的官职),地位在廉颇之上。
却地位处于我之上。
况且相如本来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容忍屈居于相如之下。
”廉颇)公开扬言说:“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他的话),不肯和他会面。
相如经常在上朝时,声称(自己)生病,不想与廉颇争执位次的先后上下。
不久相如出行,远远望见廉颇,相如拉转车子躲避起来。
于是门客们一起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事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现在您与廉颇位次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畏惧躲避,特别害怕。
一般的人尚且为此感到羞耻,何况是对于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离开),说:“诸位看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厉害?”(门客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相如说:“就凭秦王的声威,我在朝廷之上都敢斥责他,羞辱他的众位大臣。
我虽然驽钝,难道是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军队。
只是因为我们俩还在啊。
现在两只老虎在一起争斗,看那形势都甭想活下去。
我之所以忍辱退让,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首位,把个人的私怨放在次要地位啊!廉颇听到这番话,袒露肩膀背负荆杖,通过门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说:“见识浅陋的人,不知道到将军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最终两人言归于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