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

合集下载

猪病学

猪病学

猪瘟(Swine fever)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直是造成养猪业重大损失的疫病之一。

其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一)病理剖检变化1、超急性猪瘟病例,常常无明显病理变化,病猪突然死亡。

2、急性、亚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

全身出血:常见于皮肤、会厌软骨、膀胱及胆囊黏膜,心内、外膜,各脏器的浆膜和黏膜。

全身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均肿胀、呈现典型的周边出血,色鲜红。

由于淋巴结髓质肿胀,表现出大理石样外观。

脾脏:一般不肿大,脾脏边缘及其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稍突出于脾脏表面,质地坚硬,切面呈三角形或椎形的红色梗死灶。

脾脏被膜下可见散在小出血点。

肾脏:不肿大,呈灰黄色,贫血状,于灰白色肾脏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故称“雀斑肾”。

骨骼:由于猪瘟病毒损伤造血组织和影响钙、磷代谢,造成幼猪骨骼发育不良,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肿胀,即“骨骺线增宽”。

因骨髓出血,故有“黑骨髓”之称。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呈现病毒性脑炎的典型病变,剖开颅腔,可见软脑膜呈树枝状充血,混浊,脑内压增高,稍突出于颅腔。

肺脏:猪瘟常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造成典型的出血性大叶性肺炎病变,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心包炎。

肠道:猪瘟又称“烂肠瘟”,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如并发肠道沙门氏杆菌感染时,病变加重,尤其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由于淋巴滤泡坏死常常表现为溃疡,此种溃疡病变为轮层状坏死,外观似钮扣,故称为“扣状肿”。

此外,如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

在死胎猪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为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畸形胎主要表现为头、四肢和脊髓发育不良,脑和肺脏甚至不发育。

胚胎期感染且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表现为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淋巴结:淋巴结周边陈旧性出血则有橙色血脂或淋巴结周边新鲜出血,淋巴细胞排空和网状细胞增生。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一)体剖检概述(二)尸体的变化(三)产体剖检的注意事项(四)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五)产体剖检的顺序及检查方法(六)体剖检的诊断方法(一)体剖检概述尸体剖检就是运用病理解剖学的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我们在猪病防治的实践中往往可发现急性死亡的病例,有的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或不典型,给诊断疾病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出现群发性或流行性的疾病时,需要尽快确诊,在实验室诊断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病猪或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诊断显得十分必要,它具有方便快速、直接客观等特点,况且有的疾病通过病理剖检, 便可一目了然地确诊。

此外,尸体剖检还常被用来验证病死猪生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对于某些疾病的科学研究、兽医的剖检以及兽医卫生检验等方面都与尸体剖检有密切的关系。

尸体剖检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需具备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传染病及微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在进行剖检时对所见的病变应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同时还要防止病原的扩散和人为的传播,做好环境的消毒和尸体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二)尸体的变化猪死亡后,受体内存在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

正确地辨认尸体的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是生前的病理变化。

1.尸冷猪死亡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同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水平。

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在最初几小时较快,以后逐渐变慢。

通常在室温条件下,平均每小时下降1℃,当外界温度低、尸体消瘦时,尸冷可能发生快些。

了解或测定尸冷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

2. 尸僵猪死后几个小时(一般3~6个小时),即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性收缩而变为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尸僵发生的顺序是头、颈、前肢、躯干和后股,至10~24小时发展完全, 在死后24~48小时尸僵按原来顺序开始消失,肌肉变软。

病理剖检技术在猪病诊断中的应用

病理剖检技术在猪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8年第7期当前,生猪养殖技术快速发展,对猪的病理剖检技术可以通过健康生猪与病猪的区别来进行病理诊断,找到生猪中出现传染病的原因,并进行相关疫苗的接种及病毒防治,保证生猪养殖健康发展。

1猪剖检技术猪病诊断的技术包括三种,第一种是临床诊断,第二种是病理剖检,第三种是实验室诊断。

仅通过临床诊断来进行猪病诊断是不够准确,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猪病的临床症状常不具有典型性,而实验室诊断又对设备的需求条件高,诊断周期较长,因此最常用的猪病诊断方法是对生猪进行病理解剖和检验,通过生猪组织器官的病变特征和状况来进行诊断,由于病理剖检技术流程较少,操作简单易行,因此在大型规模化猪场应用较为广泛,并成为猪病最重要的诊断手段和猪病防治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猪病理剖检技术在诊断上的应用健康猪的正常组织器官与病死猪有明显的区别,是进行病理诊断参考的重要依据之一。

猪病防治工作者需要全面掌握猪的解剖特点,对猪的正常器官和组织的颜色、光泽、位置、大小、具体形状、性态等都要有正确识别的能力。

具体应该掌握的解剖基本知识有:猪是一种单胃偶蹄的杂食动物,猪的皮肤具有真皮层厚的特点,乳头层乳头较大,皮下组织具有一定数量的脂肪细胞,即皮下脂肪较厚,脂肪颜色洁白,而肌肉颜色鲜红,肌纤维细,颈、臀、股部位的肌肉发达。

猪淋巴颜色灰白,口裂较大,但唇灵活度小,主要适用于掘地觅食,因此猪上唇和猪鼻的结构是相连的。

正常猪的鼻部应该是湿润的,病猪的鼻部可能会出现干燥等特点。

猪脾形状狭长而呈紫红色,触感柔软,属于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猪胃容量巨大且富含脂肪和大量网膜的覆盖。

此外还有诸如猪肠分类、基本结构,母猪卵巢子宫特点等知识需要掌握。

猪发病时组织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地病变,根据这些病变我们能够及时进行正确的猪病理分析和判断。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猪感染传染疾病后常伴随着炎症,主要集中在呼吸、泌尿、生殖系统中,消化系统也有涉及。

猪感染疾病后,组织器官一定会发生病变,虽然个体情况不同,但组织器官普遍会坏死、渗液或增生,甚至还有出血、充血、淤血等状况。

猪病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在猪病诊断上的应用_陈国花

猪病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在猪病诊断上的应用_陈国花

2013年第7期(总第198期) 疾病防治31猪病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在猪病诊断上的应用陈国花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2200)中图分类号:S85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3)07-0031-03要搞好猪病剖检诊断,应熟悉猪的正常组织器官,熟悉猪死亡后尸体的变化,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是生前的病理变化;熟悉各种常见病理变化和各种猪病的特征病变,掌握正确的剖检诊断程序及方法,以确保剖检效率和发现有诊断价值的病变,剖检结果应结合病猪发病情况和外部检查情况,才能做出剖检诊断。

猪病诊断技术包括临床诊断、病理剖检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等三大技术。

由于很多猪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仅通过临床检查做出诊断是比较困难的,如进行实验室诊断,既要有一定的设备条件,又耗时费力,因此,通过病理剖检,根据组织器官的病变特征来诊断猪病,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猪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而且病理剖检诊断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操作、掌握,故在生产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猪病防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笔者认为,要搞好猪病剖检诊断,必须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1 熟悉掌握猪的解剖特点掌握猪的解剖特点,才能识别猪正常组织器官的大小、色泽、位置和形态,避免病理剖检时将正常组织器官误认成病变组织器官。

如下解剖知识应掌握:猪属单胃、偶蹄、杂食动物。

皮肤的真皮厚,乳头层的乳头较大,皮下组织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层,脂肪洁白。

肌肉鲜红色,肌纤维细,颈部、臀部、股部肌肉发达;淋巴结呈灰白色。

口裂大,唇的活动性小,上唇与鼻连在一起构成吻突(鼻盘),有掘地觅食作用,健康猪的鼻盘湿润。

胸腺主要在胸腔内,位于心前纵隔中,除胸部外,颈部也很发达,向前可到喉部。

猪肺呈粉红色,分叶明显,可分为尖叶、心叶、膈叶和副叶,在肺外表面,用肉眼可清楚地看到明显的肺小叶。

猪脾狭而长,呈紫红色,质地较软,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前部,胃的左侧。

实验二、猪病理剖检实验报告

实验二、猪病理剖检实验报告

实验二、猪的病理解剖一、目的和意义在猪病的诊断中,病理剖解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其目的是通过对病猪或因病死亡猪的尸体剖解,观察体内各组织脏器的病理变化,根据其病理变化,为确诊提供依据。

二、剖检前的准备1.剖检场地为方便消毒和防止病原扩散,剖检最好在室内进行。

若因条件所限需在室外剖检时,应选择距猪舍、道路和水源较远,地势高的地方剖检。

在剖检前先挖2米左右的深坑(或利用废土坑),坑内撒一些石灰。

坑旁铺上垫草或塑料布,将尸体放在上面剖检。

剖检结束后,把尸体及其污染物掩埋在坑内,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原扩散。

2.剖检的器械及药品剖检常用的器械有剥皮刀、解剖刀、大小手术剪、镊子、骨锯、凿子、斧子、量尺、量杯、天平、搪瓷盘、桶、酒精灯、注射器、载玻片、广口瓶、工作服、胶手套、胶靴等。

常用的消毒药有3%来苏儿、0.1%新洁而灭、百毒杀、易克林及含氯消毒剂等。

固定液有10%福尔马林溶液、95%酒精。

三、剖检顺序及检查内容(详见录像)1.体表检查(1)死后征象猪死后会发生尸冷、尸僵、尸斑、腐败等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大致判定猪死亡的时间、死亡时的体位等。

(2)天然孔注意检查口、鼻、眼、肛门、生殖器等有无出血现象,有五分泌物、渗出物和排泄物,以及可视黏膜的色泽,有无出血、水疱、溃疡、结节、假膜等病变。

(3)皮肤注意检查皮肤的色泽变化,有无充血、出血、创伤、炎症、溃疡、结节、脓疱、肿瘤、水肿等病变,有无寄生虫和粪便黏着等变化。

(4)体表淋巴结注意有无肿大、硬结。

2.内部检查(1)皮下检查(2)腹腔及腹腔脏器的检查(3)胸腔及其胸腔脏器的检查(4)骨盆腔脏器的检查四、作业1.简述猪尸体剖检的一般顺序及注意事项?。

常见猪病临床和病理剖检诊断要点

常见猪病临床和病理剖检诊断要点

畜 牧 兽 医2020年第11期新农民常见猪病临床和病理剖检诊断要点郑国彪(屏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 宜宾 64535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国家政策对畜牧业养殖户的大力扶持和补贴,生猪养殖户犹如雨后春笋,从接种生长发育到成熟出栏的养殖周期中生猪出现一些疾病是难以避免的,这对我们养殖户的切身利益是不利的,为了减少养殖户的损失,避免一些疾病的产生和阻绝一些疾病的传播,下面笔者通过对常见猪病临床和病理剖析诊断要点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究,望对其他兽医和养殖户有所借鉴。

关键词:猪病、临床、病理剖检、诊断要点1 流行学调查为了对病症做出快速准确地判断,我们不仅仅要依靠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践对多方面症状进行探究分析,因为很多疾病存在相同的症状表现,所以说不仅仅只根据一种疾病症状来武断地下定义,还要从生猪发病的季节、气候、地区、猪龄、养殖方式等众诸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来进行综合诊断。

第一,就季节性而言,不同季节生猪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很多病毒性疾病一般多发在寒冷的冬季,而细菌性疾病一般多发在炎热的夏季,比较特殊的弓形虫病多发在五月份至十月份,而且在三个月到五个月的幼猪身上经常发病。

第二,对于不同的猪龄因为抵抗力不同的缘故,在幼猪阶段发病率更高而发病的类型更多,比如说:痢疾多发生在哺乳时期的幼猪,痢疾病菌在幼猪体内寄生繁衍,并在的多数情况感染痢疾的幼猪是具有传播性,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是减少损失增加出栏量才是最佳措施,很多疾病都存在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但是由于症状不明显很难为兽医养殖户所察觉导致在疾病初期爆发率大,难以控制,按照以往的经验刚刚出生一周到两周的幼猪病死率较高,此时也是生猪抵抗力最薄弱的阶段[1]。

一般而言不同阶段的幼猪都会有这个阶段特有的疾病,易发猪副伤寒通常在断奶时期的幼猪,易发败血性猪丹毒通常在架子猪时期。

为了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这些生猪疾病我们养殖户要规范养殖环境,科学化接种、制定系统性养殖计划和周期性免疫程序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生猪疾病的发生,提高广大养殖户的收入。

猪病的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猪病的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猪病的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方法前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猪的养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之一。

然而,由于环境、饲养管理、饲料、疫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猪的健康状态长期面临着风险。

猪病的早期诊断能够及时发现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猪养殖中的经济损失,而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方法是猪病诊断中的重要手段。

病理学诊断病理学诊断是通过对病变部位和组织器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鉴定病因和病程的过程。

病理学诊断主要包括病理变化和病变解剖学特点以及其影响病理诊断的因素等方面。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病害的生理变化和形态改变,包括:•形态学变化:变化涉及有形的形态结构,包括器官、组织、细胞等的大小、形态、颜色、形状、质地等;•生理变化:指组织器官结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包括增生、萎缩、坏死、变性、增生等生命活动表现的量化变化。

病变解剖学特点病变解剖学特点是指病害在病理形态学上的特点。

影响病理诊断的因素影响病理诊断的因素包括诊断者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病变或非病变的体积和分布、病变的时效性、取样和制片等影响。

实验室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液检查、组织和细胞培养、免疫学检查等方面。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是指对病原体进行检测的方法。

病原体可以采用全血或分泌物等样品进行检测。

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了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和检测、真菌定植和检测等。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指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查,来诊断疾病。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到动物的健康状态、免疫系统反应和代谢变化等。

血液检查包括生物化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血细胞学检查等。

组织和细胞培养组织和细胞培养是通过对组织和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相应的增生和生长等情况,来诊断疾病。

组织和细胞培养可以检测到许多病理性变化,如肿瘤等。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是指通过检查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来诊断疾病。

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动物的免疫状态,如感染后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一.尸体剖检的概念★是适用病理解剖学的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1.特点:(1)方便快速,直接客观。

有的疾病通过病理剖检可一目了然予以确诊。

(2)可验证病死猪生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

2.要求(1)具备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传染病及微生物等学科的知识。

(2)剖检时应做到全面客观地观察、描述并详细记录。

(3)防止病原的扩散和人为的传播,做好环境的消毒和尸体的无害化处理。

3.相关概念(1)尸冷:猪死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外界环境温度水平。

(2)尸僵:猪死后几个小时(3-6小时),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因痉挛性收缩而变得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

该过程在10-24小时内完成,24-48小时尸僵按原来顺序开始消失,肌肉变质。

(3)尸斑:猪死亡后由于心脏和大动脉管的临终收缩及尸僵的发生将血液排挤到静脉内,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体的底下部,组织呈暗红色,死后1-1.5小时出现,24小时左右发生溶血,组织染成污红色。

(4)血液凝固:猪死后不久,在心脏和大血管内的血液即凝固成血凝块。

(5)尸体自溶:指体内组织受到酶的作用而引起自体消化的过程。

如:胃肠道粘膜脱落。

(6)尸体腐败:指尸体组织蛋白由于细菌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现象,表现为腹围膨大、尸绿、尸臭。

二.尸体剖检的注意事项1.选择的场地应便于消毒和防止病原体扩散,最好在专设的解剖室内进行。

2.剖检人员应配备工作服、胶鞋、工作帽、一次性塑料手套和相应的器械。

3.病猪死亡后若需剖检应尽快进行以防尸体腐败。

4.为防病原扩散,可将尸体装入塑料袋内,也可用浸透消毒液的棉花球堵塞尸体的天然孔,并用消毒药液喷尸体表面各部。

5.剖检完毕,把尸体、垫料和被污染的土层一起放入坑内,撒上生石灰或喷洒消毒液后用土掩埋,有条件的也可焚烧。

6.运送尸体的车辆和绳索等用后要严格消毒。

三.尸体剖检的顺序及检查方法1.尸体剖检顺序为了全面而系统地检查尸体内外所呈现的病理变化,避免遗漏,尸体剖检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一)体剖检概述(二)尸体的变化(三)产体剖检的注意事项(四)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五)产体剖检的顺序及检查方法(六)体剖检的诊断方法(一)体剖检概述尸体剖检就是运用病理解剖学的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我们在猪病防治的实践中往往可发现急性死亡的病例,有的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或不典型,给诊断疾病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出现群发性或流行性的疾病时,需要尽快确诊,在实验室诊断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病猪或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诊断显得十分必要,它具有方便快速、直接客观等特点,况且有的疾病通过病理剖检, 便可一目了然地确诊。

此外,尸体剖检还常被用来验证病死猪生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对于某些疾病的科学研究、兽医的剖检以及兽医卫生检验等方面都与尸体剖检有密切的关系。

尸体剖检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需具备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传染病及微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在进行剖检时对所见的病变应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同时还要防止病原的扩散和人为的传播,做好环境的消毒和尸体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二)尸体的变化猪死亡后,受体内存在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

正确地辨认尸体的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是生前的病理变化。

1.尸冷猪死亡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同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水平。

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在最初几小时较快,以后逐渐变慢。

通常在室温条件下,平均每小时下降1℃,当外界温度低、尸体消瘦时,尸冷可能发生快些。

了解或测定尸冷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

2. 尸僵猪死后几个小时(一般3~6个小时),即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性收缩而变为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尸僵发生的顺序是头、颈、前肢、躯干和后股,至10~24小时发展完全, 在死后24~48小时尸僵按原来顺序开始消失,肌肉变软。

尸僵除见于骨骼肌外,心肌、平滑肌同样可以发生,心肌的尸僵在死后半小时左右即可发生。

环境温度较高时,尸僵出现较罕,解僵也快;寒冷的条件下则出现较晚,解僵也慢。

瘦肉型的猪尸僵较明显,死于破伤风、水肿病的猪由于死前肌肉运动较剧烈,尸僵发生快而明显。

死于败血症的猪,尸僵不显著或不出现尸僵。

3.尸斑猪死亡后,由于心脏和大动脉管的临终收缩及尸僵的发生,将血液排挤到静脉系统内,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体的低下部位,使该部血管充盈血液,组织呈暗红色(死后1~1.5个小时出现)。

初期,用指压该部可使红色消退,并且这种暗红色的斑可随尸体位置的变更而改变。

后期, 由于发生溶血,使该部组织染成污红色(一般在死后24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此时指压或改变尸体位置时也不会消失。

尸斑在尸体倒卧侧的皮肤、肺肝、肾等表现均很明显。

要注意不要把这种病变与生前的充血、郁血相混淆。

在采取病料时,如无特异病变或特殊需要,最好不取这些部位的组织作为病料。

4.血液凝固猪死后不久,在心脏和大血管内的血液即凝固成血凝块。

死亡较慢者,血凝块往往分为两层,上层呈黄色鸡油样的是血浆,下层呈暗红色的为红细胞。

急性死亡病猪的血凝块呈一致的暗紫红色。

死于败血症或窒息、缺氧的病猪,血液凝固不良并呈暗褐色。

剖检时,要注意将血凝块与生前形成的血栓相区别。

5.尸体自溶和腐败尸体自溶,是指体内组织受到酶 (细胞溶酶体的酶)的作用而引起自体消化的过程,表现最明显的是胃和胰腺。

当外界气温高时,死亡时间较久的尸体常见到胃肠道粘膜脱落,这就属于自溶现象。

尸体腐败,是指尸体组织蛋白由于细菌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的现象。

参与腐败过程的细菌主要是来自肠道内的厌氧菌,也有从体外进入的,腐败后的尸体表现腹围膨大、尸绿、尸臭。

死于败血症或大面积皮肤创伤化脓的尸体,腐败速度更快。

尸体腐败后,破坏了生前的病变,因此,猪死后应尽早进行剖检。

(三)产体剖检的注意事项第一,剖检场地应选择便于消毒和防止病原扩散的地方, 最好在专设的解剖室内剖检。

若条件不具备,可选在距房舍、猪群、道路和水源较远,地势较高燥的地方进行。

剖检前先挖 2米左右的深坑,坑内撒些生石灰,便于剖检后对尸体作无害化处理。

第二,剖检的器械主要是刀、剪、镊子,有时需要手锯、斧子等。

若要将病料作微生物检查,则需准备载玻片、灭菌培养皿等,如果要作组织学检查,则应配制10%福尔马林溶液或 95%酒精。

常用的消毒液有3%来苏儿、0.1%新洁尔灭等。

剖检人员应配备工作服、胶靴、一次性塑料手套等。

第三,病猪死亡后,若需剖检则应尽快进行,因为一旦尸体腐败后,病变无法看清。

特别在夏天气温较高时,死亡几小时后就可能腐败。

第四,尸体从猪舍搬运到剖检地点时,要防止病原的扩散,可将尸体装入塑料袋内,也可用浸透消毒液的棉花堵塞尸体的天然孔,并用消毒药液喷湿体表各部。

运送尸体的车辆和绳索等,用后要严格消毒。

第五,剖检人员要注意个人的防护,在剖检时应穿着工作服、胶靴、戴工作帽、手套,若不慎割破剖检人员的手指,应立即进行消毒和包扎。

当血液或其他渗出物喷人眼内时,应用2%硼酸液洗眼,特别在怀疑为人畜共患病时更应慎重。

第六,剖检完毕,对于尸体、垫料和被污染的土层一起投入坑内,撒上生石灰或喷洒消毒液后用土掩埋,有条件也可焚烧。

附着于剖检器械及衣物上的脓汁和血渍等污物,先用清水洗,再作煮沸处理或用药物消毒,防止病原扩散。

(四)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猪病的种类很多,有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白痢、黄痢等,比较容易诊断;有的表现出特异性的症状和病变,如水肿病、气喘病等,可以一目了然。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疾病缺乏特征性的病变,甚至肉眼看不到明显的病变,有的出现两种以上不同疾病的复杂病变,而本场又缺乏实验室诊断的设备和条件,为了弄清病因,正确诊断,需要采集病料,送至有关单位或诊断室作进一步检验。

现将细菌、病毒、寄生虫、毒物和病理组织学的检查材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1.细菌和病毒学检查材料第一,取料时间要求在患畜死后即行采取,最好不超过6小时。

剖开腹腔后,首先取材料,再作检查,因时间拖长后肠道和空气中的微生物都可能污染病料。

第二,采集病料时应行无菌操作,所用的容器和器械都要经过消毒。

刀、剪、镊子用火焰消毒或煮沸消毒(100℃,15~20分钟);玻璃器皿(如试管、吸管、注射器及针头等)要洗干净, 用纸包好,高压灭菌(1.5千克/平方厘米,121℃,20~30分钟)或干热灭菌(160℃,2小时)。

第三,采病料要有目的地进行,首先怀疑是什么病,就采什么病料,如果不能确定是什么病时,则尽可能的全面采集病料。

取料的方法如下:①实质器官(肝、脾、肾、淋巴结) 先用废刀(新刀火烧后易损坏)在酒精灯上烧红后,烧烙取材的器官表面,再用灭菌的刀、剪、镊从组织深部取病料(约1~2立方厘米大小),放在灭菌的容器内。

②血液、胆汁、渗出液、脓汁等流汁病料先烧烙心、胆囊或病变处的表面,然后用灭菌注射器插入器官或病变内抽取, 再注入灭菌的试管或小瓶内。

猪死后不久血液就凝固,无法采血样,但从心室内尚可取出少量(多数为血浆)。

若死于败血症或某些毒物中毒,则血液凝固不良。

③全血是指加抗凝剂的血液。

用无菌操作从耳静脉采血3~5毫升,盛于灭菌的小瓶内,瓶内先加抗凝剂(20%拘椽酸钠或10%乙二胺四醋酸钠)2~3滴于5毫升血液中,轻轻振摇。

④血清同上方法采出3~5毫升血液,置于干燥的灭菌试管内,经1~2小时后即自然凝固,析出血清。

必要时可进行离心,再将血清吸出置于另一灭菌的小管内,冰冻保存。

⑤肠内容物及肠壁烧烙肠道表面,用吸管插穿肠壁,从肠腔内吸内容物,置人试管内,也可将肠管两端结扎后取出送检。

⑥皮肤、结痂、皮毛等用刀、剪割取所需的样品,主要用于真菌、疥螨、痘疮的检查。

⑦脑、脊髓等病料常用于病毒学的检查。

无菌操作法采集病死猪的脑或脊髓,冰冻保存和送检。

第四,送检材料的包装和运送要求如下:①涂片自然干燥,在玻片之间垫上半节火柴棒,避免磨擦,将最外的一张倒过来使涂面朝下,然后捆扎,用纸包好。

②装在试管、广口瓶或青霉素瓶内的病料,均需盖好盖,或塞好棉塞,然后用胶布粘好,再用蜡封固,放入保温箱中,盛病料的容器均应保持正立,切勿翻倒,每件标本都要写明标签。

③病料送检时,远道应航空托运或专人送检,并附带说明,内容包括送检单位、地址、动物种类、何种病料、检验目的、保存方法、死亡时间、剖检取材时间、送检日期、送检者姓名及电话号码,并附上临床病例摘要。

2.寄生虫学检查材料第一,血液寄生虫(如血孢子虫),需送检血片及全血。

第二,线虫(绝大部分在胃肠道,也有的在肺、肾等处)主要是挑拣虫体(要注明采集的部位),尽可能多拣一些,并把它保存在4%福尔马林或70%的酒精中。

3.毒物学检查材料第一,要求容器清洁,无化学杂质,要洗刷子净,不能随便用药瓶盛装,病料中更不能放入防腐消毒剂,因为化学药品可能发生反应而妨碍检验。

第二,送检材料应包括肝、肾、胃、肠内容物及怀疑中毒的饲料样品,甚至血和膀胱内容物。

第三,每一种病料应该放在一个容器内,不要混合。

第四,专人保管、送检,除微生物检查所附带的说明外,尚须提供剖检材料,提供可疑的毒物。

4.病理组织学检查材料第一,及时采取,及时固定,以免自溶出现死后变化,影响诊断。

第二,所切取的组织,应包括病灶和其邻近的正常组织两部分。

这样便于对照观察,更主要的是看病灶周围的炎症反应变化。

第三,采取的病理组织材料,要包括各器官的主要结构, 如肾应包括皮质、髓质、肾乳头及被膜。

第四,选取病料时,切勿挤压(可使组织变形)、刮抹(使组织缺损)、冲洗(水洗易使红细胞和其他细胞成分吸水而胀大, 甚至破裂)。

第五,选取的组织不宜太大,一般为3×2×0.5或1.5×1.5×0.5(厘米)。

尸检取标本时可先切取稍大的组织块,待固定一段时间(数小时至过夜)后,再修整成适当大小,并换固定液继续固定。

常用的固定液是10%福尔马林,固定液量为组织体积的5~10倍。

容器可以用大小适宜的广口瓶。

第六,当类似的组织块较多,易造成混淆时,可分别固定于不同的小瓶内,并附上标记(用铅笔标明的小纸片和组织块一同用纱布包裹),再行固定。

第七,将固定好的病理组织块,用浸渍固定液的脱脂棉包裹,放置于广口瓶或塑料袋内,并将口封固,再用于棉花包装入木盒内寄送。

此时,应将整理好的尸检记录及有关材料一同寄出,并在送捡单中说明送检的目的和要求,5.猪常见传染病应送检的病料(1)猪瘟取血清、脾、肝、肾、淋巴结,作病原学、病理组织学和血清学的检查。

(2)猪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感染等疾病取血清、脑组织、睾丸及死胎,作血清学、病原学和组织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