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 走近苏轼

合集下载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范文大全)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范文大全)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范文大全)第一篇:《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走近苏轼》教学范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走近苏轼。

2、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二、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

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那么,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谈感触,各抒己见)。

看来,同学们所崇敬的名人各有不同,今天,老师想把自己一直以来崇敬的名人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搜集。

2、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思考:整体看来,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三)理解“苏轼”,研读赏析1、品读全才的苏轼之诗作代表《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词作代表《明月几时有》。

2、提问补充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作《密州出猎》等。

3、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展示谈体会)(四)仔细品味,深入了解。

通过苏轼书画作品的简单赏鉴以及民间苏轼的有关知识加深了解和体会。

(五)课后活动整理搜集苏轼的其他名作,品悟。

写出你在进行完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想。

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少于500字。

(七)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苏轼有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了解,他是诗词文书法绘画皆绝的千古一人,他也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还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甚至可以说,苏轼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崇敬与仰慕,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与感动!今天,让我们在了解、品味和感动中启航,用名人的光辉为我们导航!第二篇:走近苏轼走近苏轼——读《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春色浓如酒之际,读到《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一书,直欲酩酊数日。

这本书有着泛黄的古旧色调的封面,封面上按藤杖、坐盘石、醉态萧然的画像,以及酣墨淋漓、云烟满纸的题字,对我来说如同故友召唤。

语文四五年级 走进苏轼(三) 教案

语文四五年级 走进苏轼(三) 教案
授课题目
走进苏轼(三)
教材选用
教学对象
四、五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
第十三课时(40分钟)
任课教师
郭玉蓉
教学日期
教授内容
教授新知识:
写作课
学情分析
1.拥有基本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根据苏轼词或人生经历写一篇文章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苏轼的个人经历及品格理解不清,难以下笔。
教学重点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后学习阶段
作业布置:无
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包括课程改进)
教学环境说明
教学场景:教室
教学工具:无
一、课前准备阶段
二、课堂教学阶段
教学阶段
(时间分配)
教学活动设计(师生活动详细步骤)
教学方法、
教学意图引入Fra bibliotek(5min)1.今天我们写一篇文章,主题为:苏轼
2.字数:四年级:100~200字
五年级:200~300字
写作
(35分钟)
课堂上完成,下课之前交。
总结
(包括课程总结、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最宜。

苏轼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犷却更添柔和的文笔,早已深深地掩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

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由林峰少年狂,左牵黄,右擎凤。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游猎》堪称脍炙人口呀!一句可以振雕弓例如满月,西北盼,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显露在眼前。

想象着,那简直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喷出一种宽敞之美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

(整理)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

(整理)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

(整理)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新课标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在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在高一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走近苏轼》的校本课程,感觉学习的效果比较理想。

每逢周五,都是学生期待的日子。

语文课,上校本课程。

自从开学后,我们的校本全部交给了学生,在老师规定的学习范围内,他们自己选题,制作课件,争先报名,登台讲授,过足“讲坛擂主”瘾,自主学习的气氛非常浓郁,效果良好。

这节因为是学校布置的教学展示课,我在事先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直接选题开讲。

现将课堂实录如下:师:同学们,今天又是周五,我们上校本,主题是探讨一位古代的文化名人。

(板书:文化名人)古往今来,文化名人、历史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如浩瀚星海。

今天探讨的这位是星海中最为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

在法国巴黎2000年举办的一次“世界千年文化名人”大选的活动中,他作为中国的唯一一位名列其中。

他是谁?生:苏轼。

(前面刚学过《赤壁赋》,学生自主探究过作者的生平)(补齐板书:文化名人苏轼)师:对,是苏轼。

猜猜看,老师今天的主题怎样命的?生:《苏轼研究》?生:《我心目中的苏轼》?生:《走近苏轼》?师:是《走近东坡》。

为什么我称“东坡”,而不是“苏轼”?同位讨论,找出几条理由。

生1:东坡是苏轼的号,古人称呼号,似乎更尊敬些。

师:“尊敬说”,很好,你知识丰富,并且准确。

那就称呼“苏东坡”?生2:不直接喊姓氏,更显得亲切自然些。

师:“亲近说”,很好,你的解很位。

谁还有高见发表?生3:纪念他自己喜欢的号,东坡居士。

师:对。

老师是想“走近东坡”,四个字,两个节拍,更具一种韵律的美,是为“韵律说”,可以么?(生笑)从标题的设计,我们共同挖掘出这“三说”,就是给大家一个启发,你自己文章命题时,注意多一点独运的匠心。

毕竟有老话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题好文一半”。

(自然延伸拓展到写作的命题上)先前我们了解的东坡,是肤浅的,停留在表层,今天通过回顾、延伸拓展,希望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光辉和人格魅力。

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
——学习校本课程有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

整首词豪迈大气,下阕赞颂了三国时期周瑜的伟大功业,但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苏轼,想必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尤其是在词上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名列“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画自创了湖州画派;是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

就连著名词人秦观、诗人黄庭坚等人都是他的门生。

苏轼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

因为他不同意新党,又不融于旧党,因此被排挤,被贬到杭州、密林等地,颠沛流离。

最后,卒于路途中,享年六十五岁。

可怜,这苏轼一身才华,却无处可用。

如果你走在杭州的苏堤上,仿佛你走进当年的苏轼,吟诵他的当年在西湖为官所题诗词:“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更能感受到了他的豪放和才华,更对他的才华无处可用而感到惋惜……。

教案走近苏轼

教案走近苏轼

教案走近苏轼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歌、散文、书信等多种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轼的作品和思想。

1.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轼的文学作品,包括其诗歌、散文等;- 探讨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内容2.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生卒年、籍贯等;- 讲述苏轼的家庭背景和受教经历;- 介绍苏轼的官职和政治生涯,包括他的政治理想和变故。

2.2 苏轼的文学作品- 选取苏轼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包括诗歌、散文等;- 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苏轼的思想内涵- 分析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探讨苏轼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4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 提供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作品的赏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以苏轼的文学风格为参照,发展自己的创作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解读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传授相关知识;- 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展思维;-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4. 教学评价- 参与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态度评价其研究效果;-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价其研究成果;-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案走近苏轼的简要设计,通过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使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走进苏轼(林冬敏)

走进苏轼(林冬敏)

苏轼一生,无论得意 与否,总是敢于坚持 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活 得光明磊落、爱憎分明、 表里如一。 当种种不幸袭来时, 他都能以一种豁达、超 然态度来对待,无论生 活怎样的令他失望,也 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和向往。
四、推荐阅读,增进了解
林语堂《苏东坡传》
谢谢观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 又是一首哲理诗,从远处和 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谪居黄州,是诗人思想上脱胎换骨
的一个契机。死里逃生的他,在大
灾大难过后,深切地体验到了人生
的艰难,开始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
义,他的思想境界与人生态度都发
生了飞跃,他也迎来文学创作的高
峰。
政治生涯低谷,文学创作走向巅峰
《题西林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 《记承天寺夜游》 《浣溪沙.游蕲水清 泉寺》 《海棠》……
抒写了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慷慨豪迈的爱国之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 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1079年, 御史李定等人以否定“安石变法” 的罪名逮捕苏轼,一关就是4个月。 风光无限的大才子一夕之间身陷囹 圄,沦为阶下囚。新党欲置苏轼于 死地,经好友多方营救,苏轼终于 死里逃生幸免于难。出狱之后,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如果你是苏轼, 此时心情如何?

《走近苏轼》教案

《走近苏轼》教案

《走近苏轼》教案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1.整合必修及选修课本关于苏轼的诗词文2.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3.背诵苏轼的代表性的诗词文4.结合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尤其是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所学诗词文知识,写作专题性的研究文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回顾2.苏轼三篇“赤壁”诗文鉴赏解读。

教学过程一、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1)良好的家庭教养。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2)京城为政。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3)地方为官。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4)“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游洞——名称由来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交流平台】你知道三游洞历史上的“前三游”与“后三游”分别是谁吗?【探究乐园】读下面苏轼父子咏诵三游洞的诗,再把你收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咏诵三游洞的诗词抄写下来。

游三游洞苏轼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履冰苍岩滑。

不辞携岩底眠,洞云深夜无月色。

三游洞题壁苏洵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小资料】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第九讲:“爱民如子”课堂设计一、重点:1.了解苏轼外任及谪居期间与百姓的关系。

2.解读诗句。

3.背诵。

二、难点: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一)导入第一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

神宗派他去杭州做通判(相当于现今的副市长)。

我们来看一首苏轼在杭州写百姓的一首诗。

(二)朗读文本(投影1文本)山村五绝(之一)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1.学生提问字音,教师准备:蕨jué迩来ěrlái(最近以来)2.学生范读,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点评)3.生齐读。

(师生点评,反复朗读,至熟练)4.生质疑句意,师准备:1)老翁七十自腰镰: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腰上挂着镰刀,独自来到野外深山。

2)惭愧春山笋蕨甜:春天了,万物发芽,笋子和蕨菜正鲜嫩,老人挖来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吃着。

突然发现了我,觉得很羞愧。

3)岂是闻韶解忘味:难道是因为听了美妙的韶乐,吃不出酒肉的味道了?此句用典。

《韶乐》是上古舜帝之乐,又名“九韶”、“九歌”。

孔子于公元前517年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4)迩来三月食无盐:原来是近来三个月没有吃到盐味了。

5.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看到一个古稀老翁爬山寻取笋蕨之物充饥,经过了解,得知老翁已经三个月没有尝过盐的味道了。

苏轼据此写诗。

表达了对百姓深切同情。

同时也揭示了新法的弊端。

(三)限时背诵本诗。

(四)导入第二首:苏轼虽然贬谪惠州,没有权也没有钱,但他心中的百姓情节始终没有改变。

惠州有一条西枝江,将惠城分为两半,两岸的百姓往来很少,他们常常望江兴叹。

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决意要修桥,筑堤,让两岸百姓自由往来。

他率先捐出珍贵的御赐犀带,然后开始找亲属和朋友,多方筹集资金,动员苏辙的夫人把皇帝宫中赏赐的几千只黄金钱也捐出来。

大家听说了东坡的善举,纷纷参与,当地的豪绅也慷慨解囊。

终于建起了东新、西新二桥。

一条宽畅的大堤横在江畔,当地百姓称之为“苏堤”。

(投影2图片:惠州苏轼纪念馆,东新桥,西新桥,苏堤。

注:图略)二桥修通了,百姓奔走相告,杀鸡庆贺。

东坡的“两桥诗”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五)朗读文本(投影3文本)两桥诗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六)生齐读三遍,要求背诵。

(七)练习思考:(投影4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是如何写出百姓欢乐的场面的?3.表现了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生思考讨论,在练习本上写作答案,教师指导)1.本诗的诗眼是“喜”。

2.第一句使用比喻——云集,描写聚集的人多;第二句运用细节描写——箪壶装满酒食,具体描绘出人们在新桥落成之时,无比激动的心情,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酒食都拿出来,欢聚庆祝;第三句写时间之长,连庆三天;第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村民为抒发自己心情,倾尽所有。

诗人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把百姓无比欢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通过描写百姓在新桥落成之时热烈欢庆的场面,表现了苏轼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情怀。

虽然身为罪臣,无官无财,但不悲观退隐,而是积极热情地参与生活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

虽然是士大夫出身,但不清高傲世,而是与民同乐以民为亲。

(解题指导)1.诗眼是理解全文的钥匙,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果说诗眼是根,那么每句诗都是根上发出的枝条。

2.抓住场面描写的角度和手法,逐句分析。

3.从苏轼的人生经历考虑,兼顾苏轼的人生态度。

第十讲:“赤壁绝唱”课堂设计一、重点:1.训练朗读并尝试背诵。

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情随景迁及原因。

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近苏轼。

二、难点:对“登高生悲”“予亦惊寤”的理解。

三、课堂程序的安排:(一)导入1.苏轼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文章我们都能熟记在心,现在我们共同回忆。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念奴娇·赤壁怀古》,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4《和子由渑池怀旧》,5《前赤壁赋》(板书),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8《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9《饮湖上初晴后雨》,10《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一起大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齐读,师评价)2.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为人:正直、坚韧、飘逸、潇洒、清高、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核心词是“旷达”,然而这“旷达”背后老师还想选择一个词,大家看看合适不,“坚韧”。

我们在“旷达”背后加上一个“坚韧”,就有了基础,有了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后赤壁赋》的学习来再次感受苏轼,看他是怎样成功实现精神突围的。

这也是我们苏轼专题的最后一讲“赤壁绝唱”。

(投影1:课题)(二)阅读分析文本详细过程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两点:1)读准字音。

2)找出理解困难的句子。

(教师巡视答疑。

有两人以上提问的问题,教师面向全体解答。

)2.师:“顾”字出现四次,大家课后整理意义和用法。

3.师:看看还有什么疑难?(确认没有后)我们齐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齐读全文)4.师:赋文抒情性比较强,大家还记得前赋的抒情脉络吗?(板书1:前赋乐—悲—乐)5.后赋的抒情脉络是否与前赋相同?请从文中选出词来概况。

(不同,板书2:乐—悲、恐—惊寤)6.分析、讨论第一段师:大家轻声读一遍,想一想,前赋是有备而游,万事俱备,畅游赤壁;后赋是偶然兴起,路过赤壁,复游旧地。

诗人是因为什么而产生了这种想法呢?(师生共同讨论,至少说出三个原因。

师板书3:1友-好2景-幽3肴-佳4酒-美5妻-贤)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准确。

诗人把“乐”写的很具体很形象。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乐”的味道来。

(一生朗读,一生点评,师补充,若有必要,教师范读。

本段情绪比较平缓轻盈,朗读有难度,应注意引导)7.分析讨论第二段师: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悲从中来了,为何生悲呢?请读第二段。

(生齐读,师评价;师生共同讨论:悲从何来。

)师:刚才还是游兴盎然,瞬间就变化了,诗人携友来到江边,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前赋中赤壁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还记得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两种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能谈谈吗?(前赋:柔美,丰盈,和谐,神奇,使人愉悦;后赋:硬朗,高峻,荒凉,使人惊异。

)师:此时诗人不禁惊呼……“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板书4:1、人是物非。

)师:接下来诗人做了什么?同学们抓动词。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师:这些动词说明攀登的艰难。

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试从文中找证明。

(二客不能从)师:艰难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怪异、阴森、险峻)师:深夜登山,沿途又是这样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会有什么寓意吗?(师等待)“二客”中的一位,叫杨世昌,是黄州出名的道士,他整日游历山川,登山是长项,他都“不能从焉”,足见山之难登。

不过,我们也许可以问问,苏轼登的是山吗?他能攀到鹰隼筑巢的高高的山顶,又能俯瞰到水神河伯幽深的宫廷。

是写实吗?(师生讨论:不是,苏轼是在写他从前走过的人生路,他由四川眉山县一个小小百姓迅速崛起成为当朝要员,他的文章也是一朝出名天下知,他登上了高高的山顶就是登上高位,别人是不可能跟上的。

)师:古人登高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大家回忆一下古人登高的诗文吗?有哪一些?(学生讨论: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登岳阳楼》等。

)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登高都凝聚了古人哪些情绪?(学生讨论:失意、悲凉,慨叹生命的渺小、短暂,世事之无常。

)师:而苏轼对高处的感受有别样的不同?在《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我们怎么理解?(学生讨论:高处即高位,登高即登上高位,高位怪异、阴森、险峻,还是回到人间好。

)(板书5:2、孤愤登高3、孤独恐惧4、生命渺小)师:同学们再齐读“予乃摄衣而上……风起水涌。

” 读清七个动词,体会苏轼由悲到恐的心情。

(生读,师评价)8.分析讨论第三段师:文章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没有收笔。

我们请一位同学读第三段。

(一生读,师点评。

)师:教材后面援引了三段评论,首先我们看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段:“后赋平叙中有无限风光,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连苏轼自己也不知道妙在何处了,我们试着揣摩一番,有何妙处呢?(师生共同讨论,师点拨并明确:遇见孤鹤,梦见道士,又说孤鹤即道士,或者道士就是孤鹤,大有庄周梦蝶的奇妙,到底是孤鹤是道士还是诗人自己,谁也说不清,道不尽。

但仔细琢磨,诗人是在做一次惊天动地的“精神突围”。

如果说“登高”是第一次突围,回到人间;那么,入梦就是第二次突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