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轼
走进苏轼作文800字_一目斋

走进苏轼作文800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衣任平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走进苏轼作文800字_写苏轼的作文800高中写苏轼的作文800字我爱读苏东坡,读“大江东去”的雄放千古,“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读“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悲愤,那恰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超然阔达,以前我在书中看到的苏东坡总是远远地站在高处,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直到有一天,我在西湖寻找苏子的踪迹,才真正走进这一代伟人的身边。
我站在孤山眺望西湖,眼前,似乎苏东坡正在借酒浇愁,醉忘归路的情形。
孤山上树木苍翠欲滴,身形其间,微风拂面,如身临其境,当年苏东坡就在这些树下席地而坐,喝着赊来的酒和狗骨头,顿觉里有微肉,说什么感觉甚补,唯恐“众狗不悦”,饮酒自欢,噢!古树啊!你曾今为苏子遮风避日,你可曾听到他的微微叹息?你可曾懂得他内心的苦恼与忧愁?苏子曾经看到百姓砍树,要绕很远的路或过河去,却有涉足泥潭的危险,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皇帝赐给的腰带——犀带,还鼓励亲戚捐献出千两黄金,造桥完成时,全村杀鸡宰羊庆贺。
当他在生活困难时,甚至下锅的米都没有的时候,他从不要别人帮助,奉献自己的一切,苏子的桥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树围绕的东坡纪念馆,还留铁索,大约有手臂般粗,苏子建造的不是桥和堤,而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在苏子的一生中,他并没有沉湎与自己被贬的悲痛中,而是谱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并没有用诗文来阐述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是写了关于人民生活的苦难。
只有遭受挫折而看透人生的人,才有如此胸怀。
东坡似乎就站在眼前,手握书卷,目光深邃,沉静不语,我与他走的是那样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以后,苏东坡在我心目中已不是一个名称,一个逝去的历史人物。
而是一个看透人生,志存高远的精神支柱。
我走在垂柳依依的苏堤上,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在身边,西湖是美丽的,但比西湖更美丽的是苏子的灵魂。
走进苏轼作文800字_写苏轼的作文800高中写苏轼的作文800字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走进苏轼作文(精选10篇)

The lamp of life is ignited by enthusiasm, and the boat of life moves forward because of hard work.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走进苏轼作文(精选10篇)走进苏轼作文1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
——题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
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
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
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
他生性嗜酒,颇有一股豪放之气,常常在酒楼里大醉而归。
许多著名的作品就是他酒后挥毫洒墨,应运而生的。
我认为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遗憾,因为他生在宋朝,如果他生在唐玄宗时期,肯定不会比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逊色。
我从以上资料看出他不但人长得帅,心灵也很美。
可潘贵他也很得帅,但他见风使舵,金钱至上,完全与托德和衣店的老板有得一拼。
据说他坐马车经过大街时许多妇女都把水果糕点往他手里塞。
他还巴结权贵,拼命往前挤,当个知府还不满足。
最后还是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为他的贪婪无耻、势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走近苏轼,让我领略拥有一颗美心,才能拥有流芳百世的美文。
走进苏轼作文2在古代的众多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
因为他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走进苏东坡的作文

走进苏东坡的作文走进苏东坡的作文(精选7篇)走进苏东坡的作文1我对宋词情有独钟,尤其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
今天是中秋节,夜晚我来到了北宋时期的密州,当时苏轼就在密州当官。
我来到密州府衙,走进苏轼的房间,只见他正在一边坐在桌前吃着月饼,一边赏月,眼神中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我走到苏轼身边,他看到我,笑着和我打招呼,并示意我坐下。
我轻轻地问:“苏轼,今天是中秋节,大家都在欢欢喜喜地吃月饼、赏月,为什么你这么伤心?”他回答说:“你有所不知啊!我和我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了,长大以后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
”说着,他便低声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等他说完,我已接着诵读起来。
苏轼带着伤感地点着头。
“苏轼先生,不必如此愁肠,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和你弟弟团圆的。
”他拿起桌上的酒壶和我喝起酒来。
我与苏轼对酒当歌,把酒言欢,好不痛快!苏轼喝得酩酊大醉,口中还不停地说“弟弟,弟弟”。
苏轼先生是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毕竟我不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不能体会苏轼的内心的痛苦,也无法分担他的忧愁,只有陪着他举杯畅饮。
夜已深,苏轼已酐然入睡。
看着他那入睡时忧伤的样子,我不禁为自己和亲人生活在一起的感觉而幸福。
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转眼间和苏轼游玩、探讨宋词几天了,已是该回家的日子了。
我们两人真是舍不得分离,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临走之际,我祝福苏轼:“兄,但愿你早日和你弟弟团聚,让你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希望以后我们还能见面。
再见!“再见了。
你以后一定要来看我!”呼喊声中,我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走进苏东坡的作文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道出了自己的愿望。
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
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
走进苏轼

• 政治上:儒家思想 ,推崇仁政,坚 持儒家入世的精神; • 生活上: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超 然物外、随缘自娱、随遇而安,无 往而不可。
• 一、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 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 主导风格新奇自然,清远雄丽。 • 二、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 面突破前人窠臼,超迈豪纵而又有隽 永的韵味和浓郁的诗意。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 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 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 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 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 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 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 名菜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 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 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 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 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嘉佑元年科举考试
签书凤翔府判官
授大理评事、
被迫离京
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 芾(fú )、蔡襄并称“宋四家”。
•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chá o) 补之和张耒(lěi)都曾得到他的培养、 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 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 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王弗 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 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 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 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 而喻的。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 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 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 《江城子· 记梦》。
走进苏轼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 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 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 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 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 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 此词。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名句积累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 长年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琴, 一壶酒,一溪云。 一壶酒,一溪云。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三 •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 的竹杖,这一霎那, 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 更可贵。 更可贵。 •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 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 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 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 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 着风雨,叹一句: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 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 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 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 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 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走进苏轼ppt

感谢阅读
他与他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 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 位。唐宋八大家还包括(韩 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 石、曾巩)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走进
苏轼
一、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知 名度最高的伟大作家,现存 诗2726首,词398阙,开创 了北宋豪放词先河。散文 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 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慢着火、少作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
饱的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喜爱烹调,以红烧肉最为 拿手,他曾以诗介绍其经验: “慢 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百姓们知道苏东坡喜食肉,那一年 的春节,大家不约而同给他送来猪 肉、绍酒。苏东坡收到这么多肉和 酒,觉得应该与数万疏浚西湖的民 工分享,便吩咐家人烧好,连酒一 起回赠民工。家人误以为连酒一起 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香醇美味, 一时传为佳话。
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 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为杭州的 传统名菜。
调笑好友陈慥
走进苏轼——家人.概要

——家人
制作:翟彬卉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 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 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 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1063)进士”。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等。
母亲——程氏
树立榜样,磨炼意志
苏母程氏自幼博览群书,德才兼备,精通古今成败的历史。她出身名门,父亲 程文应曾任宋朝大理寺丞。她以其千金小姐之躯下嫁平民之家的苏洵,看中的 是苏洵杰出的文才。她精于持家,“不数年遂为富家”,从而使“三苏”父子 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她还亲自教育自 己的孩子,“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做好 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的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顽强的意志,因此塑 造了苏轼一生“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的豁达大度性格,也造就 了苏轼热爱生活,爱民护民之心。
父亲——苏洵
诗作:《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有触者犊》、 《朝日载升》、《我客至止》、《欧阳永叔白兔》《六国 论》等。
散文:《颜书四十韵》
文集:《权书》《衡论》《嘉祐集》
父亲——苏洵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 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 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 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母亲——程氏
程氏出生于 四川眉山一个官 宦之家。祖父、 父亲、几位兄弟 均在朝为官,是 当地权势显赫、 家贫臣富的豪门 望族。
走近苏轼作文优美开头结尾

走近苏轼作文优美开头结尾
开头段落。
哎呀,一提到苏轼,我立马就想到他那些诗词了。
烟雨朦胧的
时候,读读他的诗,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幅山水画里,美轮美奂的。
他的文字,嗯,怎么说呢,就像晨曦中的露珠,晶莹剔透,一照就
透出生活的色彩和深度。
结尾段落。
苏轼这人吧,真的就像历史天空中的一颗大星星,光芒四射,
智慧与才华都爆表了。
他的诗词不仅仅是写生活,更是写人心,写
人性。
虽然他的人生路走得不太顺,但他从来没放弃过追求美好。
他的文字,既有那种豪放不羁的劲儿,又有那种细腻温柔的感觉。
读他的诗,就好像跟他站在一起,一起感受人生,一起欣赏文学的美。
另一开头段落。
夜晚的月光洒下来,像水一样,好安静啊。
这感觉,就像是穿
越了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那个夜晚,跟苏轼那个大文豪一起赏月、吟诗。
想象一下,那画面得多美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苏轼
似乎自古就有这么一条规律,愈是才高八斗,壮志满怀,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其生平就愈是坎坷得让人心疼。
而面对频频袭来的动荡激流,有人默默“归岸”,欲“了然万事,虚纳万境”而“独长醉”,有人做中流砥柱而“长年醒”,有人独立不惧,潇洒自适,且醉且醒,三种态度各有其道理,主客因不同,每人思想个性各异,我不敢枉加评判,只是想从第三种态度中发现更多的东西,因为它最让我感动。
苏东坡,一个全能艺术家,巨儒政治家,一个刚直率真,放荡不羁的文人,一生的曲折不尽言表,可以说是这样的人格典型了。
自年轻还朝起,谄害,贬谪,起用,再遭谄害,再被贬谪,十多年中,似乎什么不公的事他都遇到了。
对苏东坡这样的一个有浪漫性情的文人来说,坎坷人生必会带来有魅力的诗文。
于是,最沮丧的时期,东坡写出了最好的作品,他的诗词达到了成熟时期。
愤怒过去了,尖酸也暂时过去,留下满心安洋与去意。
他愈来愈仰慕陶潜,这位伟大诗人。
他的西斋诗甚至和陶诗一模一样: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禹禹亦非狂。
寒衣竹风下,穆然中微淳。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也沃光。
鸣鸠得美阴,困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青变圆吭。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其实,在此前,东坡就已有一些类似陶诗的作品:“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他人闻定笑,聊与吾子期。
”“百年三万月,老病常居半,其间忤忧禾,歌笑杂悲叹,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
”几经沉浮后,伟大的心灵也感到了人生的无奈,东坡力求精神解脱,而当时,盛行的老庄禅学思想无疑给了他一线希望。
在这样的超脱世俗的境界中,他追求适性而为,向往豁达平静的生活。
“众人事纷扰,独士静悄悄”。
“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有了退隐田园,寄情山水“独长醉”的思想倾向,他开始潜心研究陶诗,并愈发感到诗中反映了自己的经历,情感和当时生活。
东坡的和陶之作,便始于此时──
《和陶饮酒二十首》
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
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身如受风竹,掩冉从叶惊。
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蠢蠕食叶虫,仰空慕高飞。
一朝傅两支翅,乃得黏网悲。
啁啾同巢雀,沮泽疑可依。
赴水生两壳,遭闭何时归?二虫竟谁是?一笑百念衰。
幸此未化间,有酒君莫违。
“得酒诗自成”“有酒君莫违”。
言酒中作诗,真情自吐,谈笑自出,如竹常受风吹,枝叶俯仰一样,各成姿态,纯乎自然。
如果说前者旨在斥虚伪而任真情,那后首则可看作是对自己“生平出任以犯患”的反省,在理想与现实矛盾的面前的自我宽解了。
正像东坡自语“十年归梦寄北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要在安详优美的环境中欢度余年,似乎有饮酒蛰伏,一醉方休的感叹。
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定居一生,过“淡而有味”的生活。
可命运随即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再度卷入斗争的漩涡。
谪居地,他完成了《和陶潜诗》百余首。
他认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的确,“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堪吏职,一生徘徊于隐与仕的取舍之间,晚年闲居寡欢,”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不正符东坡此时的心境。
然而,东坡真的醉了吗?他曾说”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东。
往往颓然而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是否莫能名”,且看,“归老江湖无岁月,禾填沟壑犹朝请”,诚然,虽有深藏宦海浮沉,身夸非我有的感慨,俣更有只要未死犹得见皇帝的决心“许国心犹在”呀,何况经史致用的人生理想毕竟占据苏轼思想的主流,他对社会,人生始终态度执着。
在北宋积贫积弱的危机之中,他最放心不下的是百姓,“朝来喜见麦吐芒……剡剡秋谷初分秧……与相地脉增堤防……隐隐叠鼓闹舂糠”,大半生的利民事业之后,东坡仍旧不忘百姓,处处关心农家生产,推进生产工具。
可见,他醒,他要全力以赴的为民办事,他要清醒地作他心爱的诗;他并非真醉,醉的是对苦难,对迫害的心态,他“渺观大瀛海”,何等雄阔奇之气,声彻九天地,于是,他愈是恬然自适,自求解脱,用表面的超脱掩盖内心的痛苦,就愈发显现他的乐观倔强,他的无比旷达之胸怀,也愈发让我钦佩,为之震撼。
“鲜鲜霜菊艳,溜溜槽床声”,东坡留下了他的灵魂欢欣和心智的乐趣。
且醉且醉之间,我看见了一颗永远跳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