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合集下载

“冰雪”系列的写实与诗意——谈李伟雄的山水画创作

“冰雪”系列的写实与诗意——谈李伟雄的山水画创作

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自然万物是艺术家笔下重要的主题,中国艺术家千百年来持续地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描绘,融入了东方文化特有的心绪、意境、气韵和观念。

自然景观是审美客体,每位画家对自然的体悟不一,抒发的性灵多样,由此创造出气象万千的画境与画意。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多元主体将主观意趣和情感融入客体世界,从而创造和提炼出极为绚烂而丰富的审美面貌。

画家对钟情的自然物象不断流连、观摩,从四季轮转的自然风物到跨越地理的南北景致,在方寸内融合千头万绪,在笔墨间“物我两忘”,主客体在挥洒创造中浑然一体,由此以画为乐,凭画而寄。

冰雪、圣山与月光当代画家中有众多敢于尝试新题材、体现新观感的实践者,山水画家李伟雄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李伟雄对“冰雪”这一新课题饶有兴趣,为这些神奇的自然馈赠之物所折射出的神秘、圣洁又变幻莫测的特质“冰雪”系列的写实与诗意文/杨慧丹李伟雄/蓬莱纸本水墨45cm×69cm 2022年——谈李伟雄的山水画创作李伟雄/山月吟唱纸本水墨23cm×69cm2022年李伟雄/菁华浮梦纸本水墨23cm×69cm2022年李伟雄/银晖纸本水墨23cm×69cm2021年李伟雄/青映纸本水墨23cm×69cm2021年李伟雄/雪光霞影纸本水墨23cm×69cm2021年李伟雄/潮之一纸本水墨27cm×69cm2022年所吸引。

“冰雪”是自古以来中外文学史上常见的描述素材,例如明朝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有一简约描绘:“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是雪后第一眼所见的茫茫天地。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为故事情节走向或是结局的意象,留下弦外之音的无限遐想,此时无声而胜有声。

文学创作中的这种描写手法与国画实践产生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留白手法是山水画中独有的美学形式,指在画面上预留空白。

我的青绿山水画学习

我的青绿山水画学习

我的青绿山水画学习作者:***来源:《美术界》2020年第08期张志康/滑竿人纸本重彩65cm×46cm 2017年步入青绿山水画的殿堂,我是从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明代仇英的《上林图》这两幅作品开始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大学二年级正式学习山水画时有幸遇到了带我走进青绿山水画世界的人生导师——李月林先生。

在他的指导下,先后详细完整地临摹了这两幅具有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作品。

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系统全面地临摹学习,奠定了我对青绿山水画的审美基础。

这两幅作品对我的影响极大,《千里江山图》整体意境天水浩淼,江山无限,山水间房舍、栈道、寺观、行旅的人物、舟船、水口、瀑布精微具体。

一切似乎都是从自然中写生得来,但又不是简单地描绘复制自然,而是作者抓住了自然基本特点所提炼出来的高度概括与相对写实的胸中丘壑。

《上林图》以大青绿设色的山水为主,厚重恢弘的群山把巨幅画面连接成一个整体,严谨的经营位置,人物、建筑、车马、珍禽异兽无所不包,营造出一个辉煌壮阔的世界。

《千里江山图》里的房舍、人物、车马等只是作为点景出现,《上林图》里的人物、建筑、车马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参与在画面中的,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刻画细致生动。

两幅作品都以全景展现的方式来布局画面,色彩明亮纯粹,无论是自然山水还是故事场景都做到了既还原现实又高度概括,加上丰富动人的细节刻画,使画面典雅绚烂,整体给人一种“包括宇宙、总揽天人”的宏大气势,可谓“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因此,我在进行写生实践时不再只局限于对单独的物象进行描绘,而是先走走看看,深入了解感受所到的地方。

观察理解山脉的结构走向,动植物的特点,建筑群如何分布以及主要的色彩关系。

对所有这些有个充分的整体把握,做到心中有象后再去具体写生,思路就是清晰的。

这时便可以根据自己画面意境的需要,移动着观看、在时间变化中观看,一步一景,把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在朝夕更替、阴晴雨雾中变化万千的青山绿水经营于画面里。

史上全面齐白石画欣赏(之山水一)

史上全面齐白石画欣赏(之山水一)

史上最全齐白石画欣赏(之山水一)2015-02-05 国历书画国历书画点上面蓝色小字加关注,宜分享,且看且收藏。

山水手卷设色布本 1897年作乘云注雨立轴设色纸本1922年作题识:乘云注雨。

祥止仁弟从游借山,已越二载暑寒,明日学成还蜀,予以此数十年不画之作,依依赠行,小兄齐璜制于京华。

钤印:木人、白石相赠、门人半知己、一息尚存书要读此《乘云注雨》图为齐白石鲜有的题材。

白石舍弃了传统的形象,以简朴的稚拙感把龙刻画出来,线条流畅,笔墨淋漓尽致。

画中的上款‘祥止’为齐白石门生,四川书画篆刻家罗祥止。

临沈周山水立轴己未(1919年)作雪溪高士图立轴1939年作龙山七子图立轴设色纸本 1874年作款识:龙山七子图。

七子者,真吾罗斌,醒吾罗羲,言川王训,子诠谭道,西木湖栗,茯根陈节暨馀也。

甲午季春过访时园,醒吾老兄出纸一幅,属余绘图以纪其事。

余亦局中人,不得置之度外。

遂于酒後驱使出山灵以为点缀焉。

滨生弟璜并识。

钤印:齐伯子、名璜别号濒生、求真《龙山七子图》是研究白石早期山水及诗友交游的重要画作。

1894年,齐白石与同乡借湘潭五龙山大杰寺为址成立龙山诗社,被推为首任社长,龙山七子为:齐白石、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

齐白石学诗的老师较多,有诗人胡沁园(27岁拜师)、王湘绮(37岁时拜师)、诗人文学家樊曾祥(40岁时认识),受他们的影响较多。

也曾向陈少蕃学《孟子》、《唐诗三百首》与唐宋八家古文。

1924年出版有《白石诗草八卷》、《老萍诗草》,逝后又出版《白石诗集》等。

他的诗都是白话诗,抒发感想。

《龙山七子图》是齐白石诗、画结合最为典范的代表作品。

齐白石21岁时得《芥子园画传》,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初悟画理画法,齐白石的山水画集中他的早期创作中,传世作品极为罕见。

最初他是根据勾摹的《芥子园画谱》认识传统山水的,后来,受到“清四王”及八大山人的影响,山水多作简笔,用墨水份不多,山石皴擦少,有深远的意境,但显得比较稚拙。

仿古山水画鉴赏丨松风秋韵——画家李佩锦作品

仿古山水画鉴赏丨松风秋韵——画家李佩锦作品

仿古山水画鉴赏丨松风秋韵——画家李佩锦作品展开全文中国画与西画的不同之处在于意境及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在李佩锦的这幅《松风秋韵》山水画中,就充分展现出意境之美,你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深邃的目光朝向远方,目不企及都可以延伸其涵义。

这是中国画独有的,没有任何画种能与中国画媲美。

《松风秋韵》正是典型深远法的典范,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中美协李佩锦新品力作国画仿古山水画《松风秋韵》而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只把摄入镜头的如实照下来即可。

如深山里面的寺庙,如果按照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只能看到一个平面,可能就看不见深藏的寺庙,但是如果采用中国绘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所有的东西都能看到,都能入画,这是中国绘画的优点。

李佩锦的《松风秋韵》图所表现出来的,从远处看到的是山峦起伏,雾云朝朝,一弯江水飞动前行。

近处松涛阵阵,花丛争妍,山石平疏,大有散淡之味,给人以充满着激情的跳跃之感。

因此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赏《松风秋韵》景物的比例都是给人以明快的感觉,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当然,西方绘画也有它的特点,因为当它采取了焦点透视之后,透视就会比较强烈,进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现代绘画中,我们所强调的写生,往往大部分还是把中国古代写生观和西方写生观中有益的元素加以整合后形成的。

这种做法既有利,也有一定的弊端,关键是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你想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表现什么样的内容,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去表现,要懂得取舍。

对当代很多画家来说,可选择的方法十分宽泛的,这种宽泛在丰富的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带来了混乱性和不统一性。

也就是说你的诱惑愈多,你的苦恼也会愈多。

纵观当代这些有为的画家,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在混乱面前能够坚定立场,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来进行。

正如李佩锦这样的山水画家,在她的创作中,是以她写生的足迹来进行的。

【青绿山水】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思训与李昭道

【青绿山水】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思训与李昭道

【青绿山水】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思训与李昭道【青绿山水】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思训与李昭道明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绢本设色101.9 x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南宋-元画神品上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唐李思训御苑采莲图卷南宋画北京故宫故宫博物院藏唐李思训宫苑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无作者款印。

此图绘崇山峻岭间殿阁亭榭林立,人物穿梭往来。

山水采用高远及深远的构图法,极尽岩岭幽缈之致。

岩石以粗笔勾廓,行笔富于变化;部分山体行笔简劲,以墨笔皴擦或覆以石青、石绿;长松古木皆精致地表现出其表面纹理及枝叶,杂树叶冠则以白粉、石绿及墨笔点画或涂染。

图中建筑、船只的描绘均未用界尺,但结构准确。

屋脊等处多覆以石青、石绿色,用以代表琉璃瓦,门窗则施以对比的朱红色。

此外,建筑、船只、山体轮廓以及山间云气等景物多在墨线基础上以金线勾描,部分山体直接以泥金皴点,水纹纯用金线勾成,使画面显得金碧辉煌。

全图将山野之间的逸趣与宫殿的富丽完美地结合,是一幅极富装饰趣味的山水楼阁画佳作。

此图原被认为代表了唐代李思训画派的艺术风格,但傅熹年先生通过对图中的种种名物制度及金碧山水画派的发展进行科学考证,认为此图的时代上限恐难超越南宋中期,且不能代表李思训父子的画风,很可能出于既不了解唐代宫苑之制、也未亲见宋代宫苑贵邸的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之手。

李思训(653一718)唐代书画家。

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唐宗室,高宗时为江都令。

武则天当政,弃官潜匿。

神龙元年(705)出为宗正卿。

玄宗开元初官左武卫大将军。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

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笔力犹劲。

笔墨山水里的侠骨柔情

笔墨山水里的侠骨柔情

047笔墨山水里的侠骨柔情|黄玲玲笔墨山水里的侠骨柔情黄玲玲《进山采撷》 李天本/作《黄山烟云》 李天本/作面对一幅山水画,你仿佛正站在高处俯瞰着一个壮观的瀑布群,所有的水流汇集于此,从数个高低不同的狭长绝壁奔流而下,瀑布下杂树姿态各异,无不展示着恶劣环境下生命的顽强。

裸露的怪石嶙峋,深一处,浅一处,将原始森林的原始风貌展现无遗。

凑近画前,仿佛有细雨般的水雾扑面而来,有滚石惊雷由远而近,瀑布的奔涌欢腾,落地的畅快决绝,让人感觉不是在画作前,而是在某个名山大川,某个如挂壁似的瀑布前。

李天本的画作就有这种亲临感,他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苍劲细腻,壮美秀丽,雄浑博大,深厚雅致,笔墨酣畅淋漓,气韵赏心怡人。

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有上苍赐予他的引路人。

著名书画家魏启后先生曾给李天本多方指导。

中央美院李琦教授的讲座给李天本很多启发。

去年,他参加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由著名山水画家张宝珠先生亲自授课的首届山水画高研班学习,得到了恩师的点拨和一些技巧的传授。

有了名家的指引,他的画作日渐娴熟老道。

技艺渐精,也要靠持之以恒,几十年来,李天本四处学习,光大学文凭就拿下了三个,他要撷取精华,为我所用。

生于泰山脚下的他,对大山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跋涉于山水间,挥毫泼墨宣纸之上。

一方桌,一摞纸,一点墨,一支笔,方寸之地写芳华,半生过往仍少年。

他激情永在,豪情万丈,落笔之时已成王侯。

军人的刚毅之气和在部队时习画的纯粹,就算是退伍多年,也初心不改。

他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笔墨048文学·艺术《名家名作》·品味《山间小溪》 李天本/作《山中访友》 李天本/作代替了钢枪,他要尽情书写祖国的壮美,用心呵护每一处景点。

他站在画作前构思,构图,造型,让万千丘壑藏于画作中。

他的画作,动与静,明与暗,冷与暖,立体的,写意的,都意味深远。

远峰,孤雁,苍松,流水,仿佛一气呵成。

高山黑石,浓雾薄云,绝壁上挺立的八角亭,孤立于世,与天相接。

源远流长聚宝盆山水画福禄寿喜财风水揭秘

源远流长聚宝盆山水画福禄寿喜财风水揭秘

源远流长聚宝盆山水画,福禄寿喜财风水揭秘源远流长确切地说是一组成语,具体出自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而源远流长中“源”又作①水流,始出处②来源,根源③探察本源,有源流:指水的本源和支流,比喻事物的历史悠久.也与“饮水思源”“开源节流”的“源”相当.而源远流长的“流”指江河的流水,不作“细水长流”的流(流动).后来源远流长常引作为山水画的提款,那么源远流长山水画谁画的好呢?李林宏老师不失为瑧佳选择!李林宏,男,职业画家,出生于广西桂林,进修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现为广西美术协会会员,桂林美术协会会员。

擅长山水画创作,出生于南方,画中也不缺少北方山水的恢弘大气,画风质朴自然,恢弘大气、野逸雄强,而又灵动不拘,体现出十足的才气和灵气。

这种才气和灵气往往与生俱来,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自信与天赋。

其笔下创作的《源远流长》山水画,将国画艺术和中国“福禄寿喜财”风水完美结合!聚宝盆C款李林宏新品国画山水画《源远流长》作品来源:易从网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李林宏用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万物复苏的美景,绿树红花,一种生机盎然的春意美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飞流而下的瀑布激起云雾,让本就如梦幻般的田园生活更显得诗意浓郁,九只祥鹤冲天起,岸上瑞鹿休闲栖,润色上拿捏准确,绿色本就能够使人视野开阔,山载德,君子当厚物载德,水为善,水利万物而不争,山水是人们一种都喜欢的对象,忘情山水,感悟自然,人们在自然山水面前才能得到最极致的放松。

山水画艺术与风水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山水画景物构成的观念和形式与风水理论,无论在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还是在选择和构建理想环境景观的价值标准和景物构成模式上,都有很多惊人的一致性,李林宏老师更是将风水完美融合在《源远流长》山水画中!“山”象征“福”:预示着福泽深厚,龙脉绵延“鹿”象征“禄”,预示着福禄长久,基业长青!“鹤”象征“寿”,预示着鹤寿延年,长寿之意!“云”象征“喜”:预示着喜气盈门,祥云瑞兆“水”象征“财”:预示着流水生财,宝潭聚财九只祥鹤冲天起,两只小鹿成双对!禄双全,鹤长寿!有言曰“山管人丁,水管财禄”,寓意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财运亨通。

北京名家李秀国简介

北京名家李秀国简介

北京名家李秀国简介
李秀国(1947年生),原籍山东滕州,北京市房山区妙峰山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法医学史学会会员,现代山水画大师,被誉为“妙峰山第一画家”。

李秀国自幼喜欢绘画,1964年考入河南省美术学校,师从山水画大师刘俊臣。

1972年,考取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山水画家陈士敏教授。

毕业后,李秀国在北京各大美术院校任教,并开始自己的创作之路。

李秀国的山水画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气势恢宏,运用墨色和皴法极为熟练,作品中常见山凤、云海、松柏等自然元素。

他的山水画作品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创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多次在国内外美术展览上获奖和展出。

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人物画和花鸟画作品,同样精彩。

李秀国不仅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化活动推广者,多次组织和参与国内外的山水画文化交流和艺术展览活动。

他在创作和传承山水画艺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佼佼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李金山画语:关于“功夫在画外”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以意定形,以意驱形,其独具的文学性、抒情性,以大观小,空灵的禅宗思想,博大精深的道法自然,深远的人文关怀,意冥玄化、纯任自然的创造。

这种烟波风月、平淡虚旷、萧条淡漠的境界是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这就要求中国画不光要具有书法和绘画本身的艺术内涵,更不可缺或缺的与之相关的很多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诗词文赋、儒释道诸多传统哲学思想,和高度发达的思维体系、洞察能力,高度的人本理念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都直接影响着作品本身品味、意境、思想内涵、艺术感染力等诸多因素。

这就要求创作者的人格、学养、心性、智慧全方位的积累达到相当程度,在创作的一瞬间集中赋予作品。

我从来就是把书法与文学视为画内的功课来做的,而且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涉猎戏曲、摄影、哲学等等,尽可能的开阔思路,博采众长。

我的书画作品,尽量题自己的诗文,在作
画的时候诗文已经成竹在胸,画毕则题于其上。

总之,中国书画,是生存于悠悠华夏八千年文明的丰厚土地上的一朵鲜艳的奇葩,书内书外,互为一体,画内画外,内外兼修,才能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中。

从古至今,那些书画艺术大家,都是诗文书画、金石篆刻样样精通,王维、苏轼、赵孟頫、郑板桥、等等历史人物,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启功等等这些现当代大家都是如此,他们不仅是书画艺术大家,更是内外兼修的国学大师。

可见,对一个画家来说,除了画面语言表现技法外,书法、诗词、文学、哲学以及人格、学养、心性、智慧的修为都是缺一不可的。

不然,你的绘画作品也就成了索然无味的符号堆砌。

在这一点上,我对自己是非常苛求的,自断其后路,逼着自己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李金山画语:关于“风格与境界”
关于风格与境界,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但真探其精髓的能有几人呢?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谈到风格与境界,可以把它分开来讲,但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风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不自觉的自
然流露,它带有必然性。

童稚有童稚的风格,初学有初学的风格,不同人有不同人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不是主观追求的结果,而是受客观条件制约下自然形成的状态,是一种只能这样的风格,这种风格往往带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但是它缺乏稳定性,作者会随时间的推移及知识与阅历的丰富而改变或消失,象太阳系里的小行星。

而另一种风格是艺术家自觉探索创造的产物,它是出于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审美趣味及创新抱负等主观因素的驱使,能动地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索,是革新与开拓的结果,达到这个结果必先入法、出法、无法才能有最淳朴最感人的风格,有了返朴归真的风格才有不重风格的风格,这是一个崎岖而漫长的过程。

艺术境界更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境界的形成是多维的,而不是二维与三维的表象思维。

古人将其分为物境、情境、意境。

境界的思维应是空灵的思维,思想必先达到一种虚静、无为、无我的境地,无极而太极,从有为、有物、有我到无为、无物、无我,所谓物我两忘,世界万物皆有所感皆有所悟,这是人生之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企及,这种境界并非是一些浅薄之士所理解的那样,总是与古人唱反调,与传统、与“中心”做对立,你上我下、你左我右、无病呻吟,倡想“边缘”一味的狂怪。

无疑艺术是残缺的,亦如人生,我们不能否定多元化的存在,但艺术家决不能缺少对内美的追求,对生活
的体验,如文学、音乐、武术,舞蹈等等。

自然生活中的艺术语言是相通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是真、善、美提炼归纳集中体现的结果,是通过笔墨形式的载体达到我们精神世界第二自然的过程。

白石先生讲“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一而明千万,明一而舍万千(潘天寿)。

可见易繁不易简、平和、简净才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如上所述,我认为先有其自然风格,再有后学之风格,只有内在高深的精神修为才可能达到自然、虚途、无为之大境界。

自然纷繁的世界在历史长河里留下的闪光的只有思想与精神,这将是永恒的。

步云樵居
访友图
伏牛山樵居图
山中岁月
秋雨故园
秋雨空濛
山中访客
步云觅诗图
步云樵居图
步云图
东来紫气
姑苏城外寒山寺故园清音
鸡犬相闻不相识空谷鸣泉图
樵居
秋雨
山中访友探幽图田园诗画万壑烟云西山钟声祥山紫气一帘碧山伊水金秋洢水如歌幽居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