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多_西扎作品中的流动与统一
西方音乐通史

西方音乐通史1.格利高利圣咏: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利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将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称为格利高利圣咏。
它形成于8、9世纪,其基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主要是在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
2.附加段:兴起于9-10世纪,11世纪兴盛,12世纪逐渐衰落。
附加段是在原有的格利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
附加段有引入式的,即在原圣咏前附加新的段落,也有中间插入式的,在圣咏中间插入新的内容。
附加和插入的目的在于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引申。
就具体附加手段来看,可以是附加新的歌词,或附加新的旋律材料,也可以二者同时附加。
3.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10-13世纪达到顶峰,但在16世纪大部分继叙咏被排除出宗教仪式。
弥撒礼拜中,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从手法上继叙咏可以认为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乐句,除首尾两句外,中间乐句的音乐均为反复的,构成一种典型的继叙咏的曲式。
4.奥尔加农: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出现于9世纪末,称为奥尔加农。
初期的奥尔加农是在格利高利圣咏的下方,一音对一音地附加上一个平行四或五度的声部。
之后,附加的声部移至圣咏的上方,并与圣咏形成反行或斜行。
12世纪初又出现了一种花唱的奥尔加农,圣咏的音符拖得很长,每一个圣咏长音的上方对以几个或十几个音符,形成一个二声部的装饰性花唱歌调,这种风格被称为华丽奥尔加农。
5.第斯康特:12世纪或13世纪初,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它与奥尔加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
阿多诺、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学说

阿多诺、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学说内容提要:阿多诺以意识形态批判而闻名,但阿多诺究竟持何种意识形态观却颇难捉摸。
本文试图表明,阿多诺已经坚持着当今流行于西方的“意识形态物质化”、“意识形态建构现实”的观点。
并且,由于阿多诺极度悲观地将现代社会判定为极权主义社会,阿多诺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同一性思维或同一性意识,而同一性思维主要涉及的不只是工具理性,而且是黑格尔式辨证理性。
阿多诺将黑格尔整合一切异质性的那种思维看成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正是为反对那种同一性思维而提出的。
阿多诺的意识形态学说明显陷入了目前备受争议的“文化主义”倾向中。
关键词:意识形态极权主义同一性工具理性实质理性否定辨证法1.作为意识形态批判者的阿多诺形象如果说,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的话,那么,阿多诺无疑是其中的头号代表。
哈贝马斯在谈到阿多诺与本亚明在社会批判方面的差别时,就将阿多诺的工作称为“意识形态批判”,而将本亚明的工作称为“救赎性的批判”(即宗教性的批判)。
可见,阿多诺是以意识形态批判而闻名的。
从阿多诺的著述可以看出,阿多诺获得一个意识形态批判家的名声有多方面的原因。
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独特看法就是具有决定性的方面之一。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终生满足于只做一个资本主义的批评家,而从不投身于反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以致于在1968年世界性的造反风潮中备受奚落。
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强烈地感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个深深的悖论。
由于强调目前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超强的同化能力,阿多诺相信,任何在现时代急于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努力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它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理论的变质和实践的虚假。
在《顺从》一文中,阿多诺批判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认为它表面上同等对待理论和实践双方,实际上却赋予实践以优越性,让理论成为实践的附庸。
因此,固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仅不会导致真正的反抗,反而只能导致隐蔽的顺从。
西班牙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

西班牙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在西班牙文学史上,现代主义流派是一个经典而又重要的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在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由此传入西班牙,并对该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流派主张自由创作,注重言语、形式和美感的表达,力求将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文学形式融入语言的魅力和激情之中。
西班牙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西班牙的文学创作环境长期被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支配。
然而,许多文学家认为这种写作方式过于老套,需要创新,于是开始尝试用现代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
西班牙文学中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有阿曼多·帕尔马、拉蒙·德拉克鲁斯、阿苏纳里亚·毕加索等。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联想能力,以浪漫主义、神话和传奇为主题,强调语言的美感、形式的独特性、意象的深度以及它们对于读者的启示。
现代主义流派中,诗歌是最为流行的作品形式。
帕尔马的《阿尔罕布拉宫的诗歌》、德拉克鲁斯的《末路》以及毕加索的《我父亲》等作品,都是该流派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不仅在西班牙国内受到很高的评价,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些作品在形式和形象上不断创新,主张自由创作,倡导用想象力和感觉来表现现实,重视形式的独特性和语言的表达。
通过这种方式,这些作品从外部上对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从而让读者重新发现了语言和文学的美。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后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等都曾深受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总的来说,西班牙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是一个极具标志性、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学流派。
这个运动不仅在形式上注重创新,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在西班牙国内尚有不少拥护者,其在西班牙文学中的地位也日益稳固。
《外国文学(1)》期末复习题2

《外国文学(1)》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文学史上称为“二希”传统。
2.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想象力极强)2、(故事性极强)3、(哲理性极强)3.(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
4.(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
5.(《列那狐传奇》)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6.在《神曲》中,(豹)象征(淫欲),(狮)象征(强暴),(狼)象征(贪婪)。
7.(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8.(彼特拉克)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其抒情诗集(《歌集》),抒发了对女友(萝拉)的真挚爱情。
9.(堂·吉诃德)性格中既有(悲剧)性因素,也有(喜剧)性因素;他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悲喜剧)剧人物。
10.(哈姆莱特)与(克劳斯)的冲突,其实质是(人文主义者)和(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
11.在(弥尔顿)的作品中,(撒旦)的形象塑造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失乐园》)中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斗士)的形象,在《复乐园》中,他又成为(魔鬼)的化身。
12.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的成就最大,(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13.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的法国文豪,(“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在(《伪君子》)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女仆,她是(桃丽娜),而其主人公(达尔杜弗)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
14.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崇拜”),这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15.(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的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16.马克思认为,(席勒)在剧中“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戏剧创作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倾向,又叫(“席勒式”)。
17.(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其体裁是(诗体悲剧)。
2024年4月自学考试《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4年4月自学考试《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一简答题
1.荒原的象征手法和运用。
答:(1)发明性地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2)典故典义的使用、意象的营造与象征的使用亲密结合。
(3)长诗的题目、各章的标题以及题词有一定的象征性,作品的神话学框架、中心意象荒原以及水、火、雷霆等意象,均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2.等待戈多的主题意义论述。
答:(1)《等待戈多》是20世纪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成名作。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3.高尔基三部自传体的文学成就。
答: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包括《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部作品不仅是高尔基个人成长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俄罗斯文学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篇章。
高称影的自传体三部曲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倒文化影响,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简述《了不起的盖兹比》如何掩写美国梦的破碎。
答:盖茨比的梦想一是“发财梦”,二是“爱情梦”,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这两个梦对盖茨比来说是“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它是传统的美国梦的具体体现。
“发财梦”的破灭:美国20世纪的发展状况与传统的美国梦相悖。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1979-2013)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1)代表作品: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1)代表作品: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巴拉干住宅: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中。
外国文学第二学期复习资料整理

填空和选择1.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自传性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首次反映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2.萧伯纳:被誉为“英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代表作《巴巴拉少校》,悲喜剧《伤心之家》。
1925年因其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令人激动的讽刺性”获诺贝尔文学奖。
3.高尔斯华绥: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
三套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现代戏剧》(《白猿》、《银匙》、《天鹅曲》)《尾声》(《女侍》、《开花的荒野》、《河那边》)《福尔赛世家》和《现代戏剧》是两部情节连贯的三部曲描绘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揭露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
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威尔斯:英国的科学家兼小说家。
代表作《星际战争》、《时间机器》。
他的科学幻想小说“用艺术和幻想而不是用论证和理由来吸引读者”。
他与法国的凡尔纳被并称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前辈。
5.毛姆:英国的小说家、戏剧家。
代表作《人性的枷锁》(表现出对自然纯朴人生的强烈向往)与《月亮和六便士》。
6.康拉德:创作上强调讲故事的人,作品《吉姆爷》、《青春》、《黑暗的中心》。
运用象征手法写了《水仙号上的黑鬼》7.劳伦斯:英国最有个性、最有争议的重要作家之一。
以性爱为题材的代表作《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8.福斯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
代表作《印度之行》,谴责殖民统治的不公正和不人道。
有关小说理论的演讲集《小说面面观》提出“平面人物”和“浑圆人物”观点。
9.戈尔丁:50年代英国实验派小说家,“寓言编撰家”,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0.格雷厄姆·格林:英国作家,其小说分为两类,一类为“消遣作品”,即情节紧张、充满悬念的间谍小说,如《斯坦布尔的列车》《一支出卖的枪》《密使》《第三个人》。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三章 近现代亚非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下编(第三章近现代亚非文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一个创作流派,由同人刊物《白桦》而得名。
这些作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在创作技巧上有许多革新。
主要作家有志贺直哉等。
2.自然主义:20世纪初日本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
在艺术上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实地表现自我,描写自然,冷静、客观地描写事物,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
代表作家有田山花袋、岛崎藤村等。
《破戒》《棉被》是代表作。
3.旅美派:又称叙美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区的文学流派,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组成。
代表作家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表现了阿拉伯人在美洲新环境中的奋斗和对祖国、亲人、家乡的思念。
是连接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
4.埃及现代派:第一世界大战后在埃及形成的文学流派,20-30年代走向繁荣。
该流派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抨击生活弊端,关注下层劳动人民,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埃及现代文学的开端。
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家,该派流的代表作家为著名的塔哈"侯赛因,《日子》。
5.战后派:在日本,相对于老作家,战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作战后派,该派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
有名作家有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等。
6.新感觉派:该派深受西方代主义影响,属于日本的现代派文学。
他们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学,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
他们主要依靠直观、直觉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刺激人们的感官。
大多作品中渗透一种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
代表作家为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
7.新思潮派:新思潮派以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而得名。
芥川龙之介是该派的代表作家,《罗生门》是他早期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320040202阿尔多・西扎作品中的流动与统一收稿日期:2009203230作者简介:梁宇鸣(19802),女,助教,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建筑系,湖北武汉 430083原菊蒲(19812),女,硕士,讲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武汉 430083梁宇鸣 原菊蒲摘 要:指出阿尔多・西扎(Alvaro Siza )是葡萄牙最著名的建筑师,他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文脉,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介绍了西扎建筑思想的形成环境,并从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建筑光的运用两方面介绍了他的作品,展示了他所设计的简单、平实外表下,包裹着的极其复杂的建筑空间。
关键词:文脉,环境,统一,本土性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阿尔多・西扎1933年生于葡萄牙马托西纽什,是当今数得着的优秀建筑师之一,也是现在最有名的葡萄牙建筑师。
他获得过密斯・范・德罗奖(1988年),普莱茨克奖(1992年),Praemium Im 2periale 奖等世界顶级的建筑大奖。
他的作品贯穿着葡萄牙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并且一直在葡萄牙的建筑舞台上担当着重要角色。
1 西扎建筑思想形成的要素西扎的建筑很重视文脉,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及空间的变化、目光的利用等等。
他善于将现代主义和对实际方案的直接考虑进行极具个人主义的结合。
在西扎的建筑作品与创作思想中,文脉的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但指当地的地形和周围景观,还包括当地的技术条件和经济能力。
西扎关于文脉的观念的形成与他所处的葡萄牙特别的历史环境有很大关系。
他所生长的年代正是葡萄牙法西斯统治的时期。
葡萄牙长期以来都是欧洲经济较落后的一个国家,但经过康乃馨革命后,从1975年起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经济状况开始好转,西扎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走向了世界。
西扎长年在葡萄牙工作,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分别建造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因此建造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所以他的建筑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西扎前期的建筑多带有浓重的“本土性”的影子。
如果说西扎的将建筑与环境紧密联系使之融为一体的做法是属于前期的单一手法的话,那么运用多种的、成熟的手法于建筑同环境的统一上就显露出了他后期的成熟。
当然西扎的建筑语言的发展和走上成熟还是和葡萄牙现代建筑艺术运动戏剧性的“发展”时期对应着,由于在后期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潮流,他认为必须参加有关现代化和城市意识的争论,他不再把自己禁闭在本国这样一个小环境里。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从波尔图到中国澳门,从柏林的建筑群到威尼斯的最新住宅区,从葡萄牙波尔图建筑学院到西班牙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他四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新思想和新发现。
他试图摆脱“地方性”的束缚,并希望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表现自己的建筑艺术及思想;他竭力争取达到诗的意境与不同主张的争论之间的妥协,竭力用新潮的简朴要求来反对后现代派的科技随意性。
西扎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受三个人的影响。
他的建筑思想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也是葡萄牙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人们被现代主义、历史传统与地方文化影响着,关注与研究的是自然与空间的关系。
那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柯布西耶和阿尔托式的建筑。
西扎早期的作品如上述的博阿・诺瓦餐厅与茶室等建筑就是这种地方主义的典型作品。
尤其是西扎的住宅建筑,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柯布西耶的影子。
“外部轮廓简单,内部构造复杂”是柯布与西扎的建筑具有的相同特征。
在工作态度和方法方面,给西扎最直接的影响当数阿尔瓦・阿尔托。
还有一位对西扎影响深远的人就是费尔南多・塔沃拉———西诗文、书画与工艺结合的装修形式,以及各式门窗棂格、装饰纹样;属于第二层面的,庭院式布局的空间韵律、自然与建筑互补的环境设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精神的造园艺术,形、数、色、方位的表象与隐喻的象征手法;属于第三层面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注重环境效应的“风水”思想,阴阳对立、互动、相应的哲学思维和“身、心、气”合一的养生观等等。
它们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理和智慧。
地方主义对于现代的价值还需我们在新建筑的创作中去发掘,去感知。
我们学习柯利亚的作品,研究他的创作思想,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寻求地方主义的现代价值成为我们创作的一个永恒话题。
参考文献:[1] 王 辉.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利亚[J ].世界建筑,1990(6):68272.[2] 邹得侬,刘少红,赵建波.中国地域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 ].建筑学报,2002(5):427.[3] 邹晨亮.浅谈批判的地域主义及思辩[J ].山西建筑,2008,34(3):34235.Discussion on the modern value of localismT ONG Yi 2ping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meaning of localism ,by studying the works of Indian architect ,Charles Corres ,whose creative idea was studied and discussed ,and contacting with status of architecture in China ,it pointed out that tradition would be understood not only from style ,but also from the depth of culture ,so as to continue the aesthetic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K ey w ords :localism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nvergence ,modern value・04・第35卷第23期2009年8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23Aug. 2009 扎的老师,他的思想对西扎有直接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葡萄牙建筑状况混乱,18,19世纪流传下来的巴罗克建筑形式,30年代传入的现代建筑思潮等等各居其位。
塔沃拉在50年代是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拒绝功能主义的形式和结构模式的布局,还亲临其境地考察建筑周围现状,并学习用人民的艺术来从事建筑,给人做出了实用主义和含蓄的自持简朴的榜样,这些精神都影响到西扎。
从欧洲许多评论家在之前曾将西扎列入“地方性”的建筑师行列即可窥豹一斑。
2 西扎作品的特征及表现西扎相信游历,相信对空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场所的直接体验。
这些也是建筑师无可替代的职业手段。
在西扎的不同设计中,有一个不变的设计方向出现,即积极的向使真实空间活跃起来的非凡现象敞开。
这些现象在西扎那里被当作真正的构筑要素。
从西扎的第一批设计开始人们就难以在风格倾向上把他列入世界上的哪一个建筑艺术流派,虽然他一直不断地表示称赞和欣赏那些在风格上各不相同的建筑师,但别人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总会受到一些不同地方的理解和相异问题的支配,尤其会受到建筑师个性的主宰,所以无法简单地显示出西扎所受影响的延续性。
也正因为这样,虽然明知西扎的某个作品产生于某一时期,但是评论家仍然难以决定把它划归哪一时期或者哪一个派别。
在西扎眼中,形式是真正的直接感觉的创作果实。
而直接感觉就意味着摒弃一切既有成果,使得作任何探究风格或试图寻找任何逻辑联系的努力成为毫无意义的行为。
西扎善于利用事物本源进行创造,他的这种创造力以及对建筑中诸如空间与使用、与基地的关系、材料与细部、光线等问题的思考,使他的建筑成为了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他所做的就是用建筑自身来解释建筑。
西扎非常强调设计最初的直觉。
他认为在构思形成初期,一种与过去的经验和记忆相关联的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建筑师的修养。
他相信灵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有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产生的。
建筑师的每一次设计经验都应当被积累并被结合到下一个设计的过程中去,慢慢传承。
但是他的设计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和直接的分析推论,而像人脑是以曲线的、折线的,或更为复杂的方式活动着。
西扎的建筑往往外表简单、平实,却包裹着极其复杂的空间。
他的作品是以“一切都是流动的”这一理论为基础的,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连贯而动感的线条以及自由的空间。
从一个角度看西扎的建筑,你绝对想象不到另一些角度的模样;看到平面图形,你也很难推测出实际的空间效果。
谈到这一点,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柯布西耶和他的朗香教堂。
西扎一贯认为,新房子的感觉不如旧房子的好。
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可用空间的大小外,还因为新房子中形式和功能之间的显而易见的、线性的关系,这种关系让他感到不自在,不舒服。
“当你进入一所老房子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整体性,这种感受是你即使看过上千张照片后也是无法想象的。
”西扎的建筑中就存在着这种空间上的不可名状的整体性。
即使是在你看过十几张或几十张照片与相关材料也不敢确认对于西扎的建筑空间完全掌握。
西扎的建筑空间是非几何的,动态的,多灭点、多视点透视的。
带有建筑评论动态的特征被西扎运用到观察空间、表现空间的方法中去。
西扎设计的复杂的建筑空间是由其界面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与古典建筑以及经典的现代建筑空间不同,西扎建筑的空间在形态上是不甚完整的:曲线或斜线的墙体常常以貌似偶然和随意的曲率或角度出现在平面中。
葡萄牙马尔科・德・卡纳韦泽斯的教堂的室内主要采光墙面就是在倾斜的墙面上开出了三个大的洞口。
建筑的屋面和地面也常常是倾斜的、多层次的;有时连建筑室内、外的关系都是含糊不清、图底反转的。
在安东尼奥・卡洛斯・西扎住宅中,单层的建筑体量围绕着一个不规则的内庭院布置,这个庭院的大小与室内的房间没有多大差别,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没有屋顶的房间。
一道长墙斜向贯穿整个建筑,山墙变为建筑的外墙,然后钻进室内,跨过庭院,最终又钻出室外成为院墙。
这更使得该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界线闪烁不定。
在这里,空间界面更加不确定,庭院作为外部充当着真正的内部。
人的行进路线的组织也是西扎建筑空间复杂性的表现之一。
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坡道的运用使运动的人与所在的空间产生动态的关系,视线的转折和遮挡常带给观者以惊喜和期待。
这从西班牙圣地亚哥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周围环境的处理中也可得以见证。
加利西亚博物馆入口处一条坡道联系着博物馆与户外花园。
入口空间处理成为通透的博物馆与周围环境及建筑物流动相连。
西扎的建筑外表简单,内部复杂,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对光的应用,尤其是低窗的使用,这些手法反映了他在考虑内部空间时同样注重对于建筑文脉及周围环境。
比如西扎的马尔科・德・卡纳韦泽斯的教堂,一个由西扎设计的朴素的白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