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日本(学案)
亚洲、东亚和日本

冬
教师适时提出 质疑拓展的问 题, 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 联系拓 展。
夏
达成目标:
A 层全面扎实掌握基础知识、重难点问题,学会分析等温线,会进行 气候类型的判读。 B 层面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会分析等温线图。 C 层全面扎实掌握基础知识、重难点问题。 环节 9:当堂检测(约 3 分钟) 两位同学拿学案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做。 教师注意纠正答案和学生存在的认识偏差(1 分钟) 。 环节 10:课堂小结(约 1 分钟) 1.学科班长作知识总结和反馈各小组的表现。 2.各组长对小组同学表现进行评价,提出要求。 作业布置:完成创新大课堂相关习题。
能分析各国经济发展条件,会结合资料分析某一区域。 B 层面扎实掌握东亚的位置范围、日本的地理特征,能分析各国经 济发展条件, C 层全面扎实掌握亚的位置范围、日本的地理特征 要求:1、组长负责协调好分层讨论,先一对一讨论(3-5 分钟) ,然 后组内共同讨论,做到全员参与,高效讨论,克服假讨论和不用心 讨论。 2、边讨论边做记录,注意总结本组好的答题方法, 学科组长反馈未解决问题。 3、组长宏观调控,做好质疑、点评的准备。 4、讨论完毕坐下整理完善导学案或按自己的计划学习。 环节 7:点评、总结升华(约 15 分钟) 展示内容 探究一:1.(1)、(3) 探究二:1.(2) 针对性训练 探究二 分层目标: A 层准备补充拓展;B 层积极思考,记好笔记; C 层记好笔记,有疑 问大胆质疑。 点评要求:⑴声音洪亮、清晰,体态自然大方; ⑵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力争进行必要 的联系拓展。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 胆质疑。 展示 B1 1、2 组 3、4 组 5、6 组 7、8、9 组 3组 点评 A 1组
修改 意见
东亚和日本教案

东亚和日本教案教案一:了解东亚的地理和人文特色目标:通过学习东亚地理、历史和文化,使学生了解东亚地区的人文特色。
关键词:东亚、地理、人文特色、学习、历史、文化学习内容:1. 东亚地理概述: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边界、地形、气候等特点。
2. 著名景点和自然资源:介绍东亚的著名景点、自然资源和风景名胜。
3. 东亚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东亚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理解东亚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 熟悉东亚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其特色和重要事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东亚地图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介绍东亚的地理特点、著名景点和自然资源。
3. 分组讨论:就东亚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东亚的看法和认识。
4. 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
5. 练习:为学生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回答问题并给出评价。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利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东亚的地理和人文特色。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1. 东亚地图、图片、影片等多媒体资源。
2. 东亚地理、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
评估方式:1. 练习题成绩评估:根据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估: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汇报的积极程度和内容质量。
教案二:日本文化的介绍和体验目标:通过学习日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使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特色,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词:日本、文化、艺术、历史、跨文化交流学习内容:1. 日本的地理和历史概述: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历史发展等。
2. 日本传统艺术:介绍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茶道、花道、武道等。
3. 日本文化和习俗:了解日本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如日本的服饰、饮食、礼仪等。
复习学案亚洲123456

亚洲复习学案——亚洲概况一、亚洲概况:1、写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地形区:山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高原:⑩11 12 13 14 15 16沿30°N度的地形剖面图:沿80°E的剖面图:2、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河流:A B C DE F G H I J K L M N3、写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气候类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一、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1)主要地形区: (2)地形特征: 2、水文(1)主要河流:(2)各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3)主要湖泊及成因: 3、气候(1)气候特征:(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 思考:1、 图中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名称、特点、成因 【分布 要注意图上的位置】 ①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主要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河平原成因:阿拉伯半岛——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印度河平原——夏季西南季风无法到达;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历史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特点:全年高温,干旱少雨②地中海气候: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地中海沿岸和黑海南部沿岸③极地气候;分布:北冰洋沿岸④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分布:主要是中南半岛和南亚⑤温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⑥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 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的南部和马来群岛⑦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沿海⑧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远,受大陆气团控制;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⑨高原高山气候2、 亚洲气候的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3、 亚洲缺失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4、 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5、 在世界气候类型中那种气候类型是亚洲独有的?为什么? 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原因:亚洲温带地区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南亚和中南半岛靠着印度洋,即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也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8.1 日本 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7)

第一节日本【目标】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重点】领土组成、地形及气候特【内容】(相信自己,永不言败!)任务一:阅读“东亚的岛国”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人口状况1.在P66图3-1中找出“300N和450N”两条纬线,日本位于带。
2.从海陆位置看,日本位于亚洲,太平洋的3.日本是个岛国,领土主要由四个大岛和附近的一些岛屿组成,四个大岛即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其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岛。
4.与日本隔海相望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朝鲜海峡在日本与_____(国家)之间,其沟通了东海与_____海。
6.日本主要是_____族,通用______(语言).首都是7.日本陆地面积约是37.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是1.27亿(2000年),其人口密度为_____人/平方千米,与中国相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人口12.95亿(2000年),人口密度是____人/平方千米),日本是一个地____人_____的国家。
任务二:阅读教材“多山的地形”部分,完成以下各题:1.日本地形特点:(1)日本地形以为主,最高山为。
平原面积,主要分布在地区,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2)日本海岸线____(曲折/平直),岛屿、半岛、海湾____(多/少);(3)日本多、______(地质灾害)。
原因是日本位于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
2.受地形的影响,日本的河流任务三:阅读教材了解日本的“气候”,完成以下各题:1.日本主要为________气候、_________气候,气候的特征明显(即:冬季较 ____,夏季较_____,降水较____).2.日本多遭受_____(气象灾害)的袭击。
任务四:了解日本的文化特点1.在古代,日本文化受 (国家)影响很大。
学案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中的运用与反思——《以世界地理》为例

学案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中的运用与反思——《以世界地理》为例【关键词】学案高三地理复习如何能使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课堂更有效?笔者尝试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中使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案在《世界地理》复习中的尝试运用地图是地理的灵魂,区域地图更是学生应对高考的基础支撑。
近年来,高考经常通过区域地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
区域定位尤其是小尺度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分析是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
尤其是《世界地理》的13个分区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乏味的“八股文地理”——机械重复。
针对这些情况,根据“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理论并结合高三地理复习的实际,笔者设计了《世界地理》复习学案,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明确考点、考向;(2)本课目标;(3)学案导学;(4)课堂练习;(5)学习小结;(6)参考答案。
学案设计主要是挖掘基础知识,提出针对性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熟悉区域地图、夯实地图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重点训练的是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尤其是对典型地理问题分析的思维引导和方法归纳,构建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框架。
以下以《东亚和日本》为例(学案导学部分节选):(一)熟悉位置和范围1.用红色笔描出左图中(图1)东亚的范围。
你能说出东亚包括哪五个国家吗?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东亚的地理位置。
(提示: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描述)3.同桌互测: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准确记住图中(图2)穿越东亚及日本的重要经纬线度数?(二)地形特征4.东亚地势____高____低,西部以____和____地形为主,东部以____地形和____地形为主,东部半岛和岛屿以____和____地形为主,____面积狭小,河流____。
5.你学会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简述日本的地形特征。
(三)气候6.左图中(图1)A处气候为____,B处气候为____C处气候为____,D处气候为____,E处气候为____。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区域地理课时教案学案:第8课时 东亚和日本

高二区域地理课时教案学案第8课时东亚和日本[核心素养目标] 1.借用地图识记并能分析东亚地区和日本的位置、地形、河流、岛屿和半岛、海峡和海、城市等地理事物分布和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运用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理解并分析东亚地区东西经济差异、气候特点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区域认知方法理解日本多地质灾害的原因及其气候特点;分析日本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分布及影响因素,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图表填绘]一、东亚【填图绘图】在上图中填出下列内容: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的首都,蒙古高原、日本海的名称。
1.位置与范围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包括A蒙古、中国、B朝鲜、C韩国、D日本。
2.沿海和内陆的差异沿海内陆范围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朝鲜、韩国、日本中国西北和青藏地区、蒙古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日本多山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经济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众多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欠发达3.居民和经济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
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
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1)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气候温暖湿润,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
(2)西部内陆人口密度小的原因: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较少,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里是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
(3)朝鲜: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4)韩国:发达国家,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5)日本:是本区现代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6)蒙古: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7)中国:香港、台湾和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是经济发达和新兴的工业区。
二、日本日本略图【填图绘图】在上图中用不同类型的箭头绘出日本冬夏季的盛行风向,并观察其对日本东西两岸降水的影响。
《日本》学案设计

《日本》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搜集各种日本自然、社会、文化方面的图片,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
2、通过读“东亚地图、日本政区、日本工业分布图”等、及北京和东京的气候比较图表了解日本的自然状况。
3、搜集日本地形中的信息尝试与其他国比较,分析日本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基本信息。
二、问题准备:
1.查阅资料:通过图书、网络等资料搜集关于日本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的图片,试说说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
2.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有哪几个大岛组成?
(2)日本是一个岛国,决定了它的什么资源丰富?
(3)了解日本的火山及地震情况。
3.联系实际:
(1)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吗?
(2)你知道哪些防震减灾的知识?
4.日本的经济、文化有什么特点?。
东亚日本教案

东亚日本教案教案题目:了解东亚日本的文化与传统教学目标:1. 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国家;2. 理解日本的文化和传统,包括食物、服饰、房屋、节日等方面;3. 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2. 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源,展示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3. 书籍、文化衫和食物的样品可供学生观摩和体验;4.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张地图,询问学生日本的地理位置,提醒他们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2. 向学生介绍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的特点,以及它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关系。
主体:3. 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日本的文化和传统,包括食物、服饰、房屋、节日等方面;4. 进一步讲解每个方面的细节信息,例如寿司、和服、大正式建筑和樱花节等;5.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样品,让他们亲自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享他们对日本文化的印象,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巩固:7.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他们可以选择一个日本文化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准备一份简短的展示;8. 每个小组表演或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9.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其他文化。
结尾:10.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学生在本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日本文化和传统的知识;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12. 带领学生思考其他国家和文化,激发他们对跨文化交流的兴趣。
教学扩展:- 鼓励学生在家庭作业或个人研究中,进一步了解日本的历史、艺术和其他方面的文化;-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参观当地的日本花园或参与日本文化活动。
评估方法:- 定期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展示和提问的质量,以及对其他组的反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日本编写人:田玲娟审核人:池春刚时间:【学习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东亚的主要国家、首都、地形区、河流、湖泊2.能够正确理解东亚地区东、西部地理特征的差异3.识记日本领土的组成,理解掌握其地形和气候特点4.能够分析日本工业的发展条件,工业分布特点的原因,认识其经济发展特点。
5.能分析说明日本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学习过程】参照地图册P130,《东亚地形和矿产》和《日本》,完成以下填图要求:①、在东亚图中,填写以下国家:中国、日本、蒙古、朝鲜、韩国。
②、填出日本的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北九州),日本海、朝鲜海峡、濑户内海③、标出日本的富士山及首都东京。
④、读出日本的京滨、名古屋、阪神、北九州四大工业区东亚一.东亚的位置和范围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带海陆位置:亚洲部,西岸临海国:(首都,主要民族汉族)内陆国:(首都,主要民族蒙古族)——第二大内陆国半岛国:(首都,主要民族朝鲜族),(首都,主要民族朝鲜族)岛国:(首都,主要民族大和民族)二.东亚自然地理特征1. 地形、河流读地图册P130,《东亚地形和矿产》,总结东亚的地形特点:海岸线,多(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日本四岛、台湾岛等);地势高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东部多;东部的半岛和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平原,河流短促。
2. 气候:由东向西,由性气候向性气候过渡读地图册P130页,《东亚气候类型》图,东亚包括哪些气候类型?⑴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显著分析总结:①东亚季风气候典型的原因②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③东亚季风气候特点⑵西北内陆地区这气候分析总结: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境内的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三.东亚的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种:黄色人种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2.经济朝鲜半岛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朝鲜森林、矿产丰富,经济不发达。
韩国以汽车、电子、120°E40°40°N范围服装为主,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蒙古畜牧业为主。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东亚地区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参照地图册P130右则表格《东亚东、西部的显著差异》东部地形较为平坦,平原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东部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东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工农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较高。
日本一.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1.概况:东亚岛国,由、、、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面积,人口,人口超亿的国家(1.27亿)海岸线,多——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2.地形:境内,狭小——是最大的平原火山之国,地震之邦——是最著名的活火山3.气候:季风显著,包括北部的气候和南部的气候,具有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夏季较为,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
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分析总结:为什么日本气候海洋性强?4.河流: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5.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能资源二.发达的经济1.特征: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总结: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2.工业①特点: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日本海外建厂主要的投资对象是、、、与中国的贸易:从中国输入: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
向中国输入:钢铁、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工业品。
②日本工业的主要部门有、、、和以及读地图册P131页,了解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③布局:日本工业遵循“接近消费市场,接近对外贸易的海港”布局原则,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分析总结其原因:a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矿产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b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
c充分利用岛国多良港的优势。
d工业布局在沿岸可利用廉价的海运,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
主要工业区:、、、、注意工业布局趋向国土分散——因为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饱和状态”读地图册P131,《日本原料进口》和《日本商品出口》图,思考:为什么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3.农业和渔业人多地少,采用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单产。
主要粮食作物是,达到基本自给,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丘陵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
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
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日本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答:沿海温带大陆架广阔,又有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日本拥有庞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海上捕捞能力强;日本沿海养殖业发达;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日本有世界著名的渔场:4.主要城市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科学城——筑波(闻名世界的高科技中心)宇航中心——种子岛硅岛——九州岛(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总结:日本的经济特征是:a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b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主要地位;c对外依赖性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产品销售也依赖国际市场。
【课堂练习】一. 单项选择题:1. 关于东亚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季风气候显著B.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从西往东注入太平洋C. 沿海和内陆经济差异不明显D. 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2.有关东亚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亚是世界上季风分布的惟一地区B.东亚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C.东亚有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D.温暖湿润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A. 农业发达且在国民经济占重要地位B. 工业水平较低C. 农业、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D.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4. 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A. 海岸线曲折、多港湾B.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C. 岛国多港湾,海上运输便利D. 矿产资源缺乏5.日本所需要的石油主要来自于()A.美国、中国、东南亚B.澳大利亚、东南亚、中国C.中东、东南亚、中国D.中东、东南亚、美国6.下列“日本工业区—城市—特点”的组合中,正确的是()A.名古屋—丰田—汽车城B.阪神—筑波—科学技术城C.北九洲—福山—世界规模最大的钢铁厂D.京滨—长崎—日本最大的造船工业中心7.有关马六甲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爪哇岛之间②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③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④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8.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填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国家①②岛屿:③海洋:④(2)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沿岸的狭长地带。
(3)下列关于日本资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较丰富B. 矿产资源丰富,能满足本国工业发展的需要C. 矿产贫乏,石油要从西亚和中国输入D. 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输入(4)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 本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资源丰富B. 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大C. 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 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5)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能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6)日本的经济特点是:①②③【知识拓展】朝鲜半岛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
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
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
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
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
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经济:韩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二战后积极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业,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近些年针对国际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
[注意]朝核问题★半岛现有居民6800多万,2/3居住在韩国,人口密度为308人/平方公里。
西海岸和南海岸平原地区人口、城市最为密集。
★朝鲜与韩国都是由朝鲜族组成的单一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有着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朝鲜:朝鲜矿藏资源丰富,菱镁矿、钨矿和石墨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4以上,工业集中分布在西部河流下游地区和东北沿海各港口城市。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为棉花和烟草。
高丽参是著名的特产。
★韩国:近20年来,韩国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后又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以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
工业主要分布在汉城——仁川、釜山地区。
农业方面与朝鲜相似。
★韩国准备将首都从北部首尔搬迁到中部世宗的目的:①分散首尔的城市职能,促进首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保护和改善首尔的城市环境。
分散人口压力.③带动韩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④国家安全的考虑。